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发”和“几”)及新词,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能力目标:
1.能正确地搭配词语。
2.能从指定的词语中任选2个造句。
情感目标:
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相互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帽子的真正用意。
(重点课时)
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师要深刻认识“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于表现的鲜活元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爱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默读课文,继续学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
3.通过朗读感受山区孩子上学的欢乐,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4.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感情,初步懂得对人要有爱心,要互相尊重,善待他人。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让同学们都戴上帽子的真正用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认识帽子,那么你认为帽子都有什么用?(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帽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9帽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同桌互查生字,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同学们在课前都做了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字和词语。
2.出示字词:
不幸肿瘤化疗乌黑发亮新奇
帽子熟悉意外
五花八门轻松似乎
谁知道“肿瘤”和“化疗”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够通过阅读从中寻找答案)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边默读边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困)
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浅显问题互相解答,较难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大家评议的方法解答。
2.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A.老师让大家都戴帽子,是想让大家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
B.老师是想让大家都跟汪霞一样戴着帽子,免得汪霞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2)你同意哪种意见,说说为什么。(感受老师对汪霞的关心)
(3)汪霞在看到大家都戴着帽子前后心理的有哪些变化?(不安、不敢—意外—轻松—忘了)
①汪霞掉了头发后为什么会感到不安?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表现出汪霞当时不安的心情。
②当看到大家都戴着帽子时,汪霞的心情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指名读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读:我们把“汪霞”换成“我”假如你就是汪霞,看到这种情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一读:
星期一到了,我回到了熟悉的校园。我来到教师门口,迟迟没敢进去,因为我戴了一顶帽子。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室的时候,感到十分意外: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跟他们那些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我的这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轻松地笑了,大步走进教室。
(4)你怎样理解“同学们似乎也忘了。”(同学们有的因为大家都戴着帽子,忘了汪霞戴帽子的原因,有的是故意不提,怕汪霞伤心。)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章中的人物,你想以谁的身份对谁说点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希望大家像汪霞的老师和同学一样,关心爱护你身边的人,使他们也能体验到爱的阳光。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美滋滋等词语结构相似的重叠词语。
4、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五月槐乡的美丽所在。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五月槐乡的美丽以及槐乡孩子的纯朴可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槐花的情境图,观看了这些图片后,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啊?
2、是啊,这就是美丽的槐乡,相机板书课题:美丽的槐乡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的槐乡是什么样的,是否和图片上的槐乡一样美丽请大家自读课文。
边读边划出生字,要读准生字的字音。
2、出示生字、词,自由的读生字,指名读。
3、去掉拼音,指名读。
4、请小老师带读。
5、把这些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想想从那些段落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
三、品读第1自然段段课文。
我们来细细的品读第一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句子中能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边读还可以边用自己的符号做出标记。
1、同桌之间谈谈你是怎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槐乡的美丽的呢?
2、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背诵。
3、说出那句,课件出示那句,请大家看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你能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
槐乡的山洼里,坡岗上,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
指导朗读
说到那一句,读到那一句后出示图片课件,直观感知槐花的白、多、形态多姿。再指名读。引读第一段。
四、品读第2段课文,体会重点字词
1、用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紧紧抓住“美丽”二字,看看这一段里,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你也能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边读还是边用自己的符号做做标记。
2、同桌之间交流体会。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背诵
3、相机出示句子:
(1)五月的槐乡,连风儿打的旋涡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
(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小朋友只要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美滋滋地卧在花丛中。
请大家看这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你能从那些词语中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呢?
4、过渡:朋友都被这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怎么也不肯回家呢,热情好客的小主人们又是怎样招待他们的朋友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后面的内容。
5、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6、总结全文:
槐花的美丽芬芳,槐乡的孩子的热情好客,成为了槐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槐乡的景美人更美。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槐乡,继续体会槐乡的芬芳与美丽。
五、作业“超市”:
抄写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扎”。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3、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讲了关于刺猬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在我们多彩的童年生活中,肯定有许多朋友。有的给你精神上的鼓励,有的给你学习上的帮助,有的朋友给你的生活带来乐趣……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小作者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它是一位(带刺的朋友)?
2、揭题:带刺的朋友。(板书课题)
3、师:带刺的朋友是指谁呢?(刺猬)
4、师:请你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刺猬。
过渡:文章的小作者也非常喜欢刺猬。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学生认读。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思考并完成填空。
思考:小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用简洁的话概括地说。【媒体出示:作者通过__________这件事写出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2、学生交流。
(板书:偷枣)
说明:概括地说一件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教学生一些方法,十分有必要。这个环节中,老师提供给学生句式,能帮助学生概括地说好,练习的指向明确,易操作。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那刺猬偷的到底是怎样的枣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媒体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师:这里,老师有一个句子(媒体出示),请你来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数量多、香味、动态美感(起风时)、比喻句)
师:第一句的表述方法有没有错啊?(没有)只是第二句是比喻句,把(红枣)比作(玛瑙),更生动形象。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比喻句,使文章内容的表述更生动形象。
五、作业
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过渡:这枣是多么诱人啊,真让人眼谗,怪不得会引来刺猬偷枣。
二、细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2—11自然段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2—11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夸奖了那只刺猬,快速地找找是哪一句,用直线画出来。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能力可真高明啊!】
2、师:对啊,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惊喜以及对刺猬的钦佩之情。
师引读: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能力可真高明啊!
师:“钦佩、能力”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来解释一下?(佩服、本领)
谁来解释“高明”?(技艺,见解,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板书
过渡:小作者说,刺猬偷枣的本领好得超过了一般水平,那么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3、师:【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第2—11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刺猬偷枣本领高明的句子,并圈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动词。
4、【媒体出示】师引读第5—10自然段,体会一下刺猬偷枣的高明。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也感觉到这可爱的小家伙偷枣的本领的确十分高明。
5、【媒体出示】老师请同学用“刺猬偷枣的能力真高明啊!”这句话作为总起句,来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在这中间,我们必须用到“爬、停、掉、归、打滚、扎、驮、跑”这8个动词,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看看谁来挑战一下?
6、师: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
板书:聪明机灵
说明:板书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在这次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让学生学习思考板书的艺术。通过设计板书,让学生牢记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
2、体会这一自然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
三、总结拓展
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刺猬能利用它身上的刺来背枣,想一想,刺猬还能用它身上的刺来干什么呢?课后请读一读宗介华的《带刺的朋友》原文,了解关于小刺猬的更多更有趣的故事吧!
四、下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媒体出示】
1、阅读或搜集一些小动物的特殊本领,体会它们的可爱之处。
2、学习刺猬偷枣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最熟悉的小动物来写一写。注意观察,用合适的动词,写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23带刺的朋友
刺猬(钦佩、喜爱)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9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并能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次。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中任务的语言和重要的语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到人生的每个第一次成功都是十分不容易的,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要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于描写第一次的文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能够读熟课文,学会本课的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演讲,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相信你的每个第一次都会给自己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你当时的心情和经历吗?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第一次》。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练习读课文,初步在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订正。
2.听老师读课文,思考:你能不能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4.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一类生字。
旁:已学过。
阶:(1)台阶:阶梯。(2)等级:官阶。阶层、阶段、阶级、阶下囚。
退:已学过。
腿:已学过。
哆:由于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颤动:哆嗦。
愿:(1)愿望:心愿、志愿、如愿、平生之愿。(2)愿意:情愿、自愿。(3)愿心:许愿、还愿。
袜:袜子:袜底、袜筒、袜套、袜船。
沿:多音字。yán:(1)顺着:沿途、沿街、沿岸、沿海、沿边(2)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沿袭、相沿成习。(3)边儿:边沿、炕沿儿、前沿。yàn:水边:河沿,沟沿。
积:(1)积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积土成山。(2)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积习、积弊。(3)乘积的简称。积存、积德、积极、积劳、积木、积压、积云。
执:(1)拿着:执笔、手执红旗。(2)执掌:执政、执教。(3)坚持:执意不肯、各执一词。(4)执行:执法。(5)凭单:回执、收执。执迷不悟。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