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本课图文并茂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进行大胆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集邮册“美”在哪些方面,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3、体会诗歌开篇点题、句子成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和感情浓烈的特点。
4、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点:诗票对照,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查阅课文中描述的历史人文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主要的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
(生:知道了集邮册的首页都有什么哪些邮票,还有集邮册的美还表现在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灿烂的历史文化)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上课都有认真听讲啊。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集邮册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我们继续来学习《美丽的集邮册》
二、合作探究,品味体验
(一)学习第二小节
重点体会:壮丽山河的美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国旗、国歌、国徽和开国大典四张邮票,这节课我们继续往下翻集邮册,我们一起来领略下祖国的壮丽山河吧。想想它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啊?(指名读第二小节)
2、课件展示:祖国壮丽雄伟的美丽景色
3、看了图片,也领略了美丽的风光,又听了同学的朗读,你们想跟大家说说什么呢?(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啊……)
师:是啊,这么壮丽迷人的山河景色,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就让我们以读的方式来大声歌颂伟大的祖国吧。(生读)
4、(课件出示第二小节)同桌一起接读这一小节,读完后讨论下,想想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句子成对的出现;生发言、并读出句子)
师:是啊,成对的句子读起来很优美,不知同学想不想试一试,选择你喜欢的那对句子来读下,想一想,该怎样读,才能把它的美读出来,过会我们来比比谁读的又准确又有感情。(指名读)
师:这种句子朗读起来更有韵味,我一句,同学们一句,我们比比谁的感情表现的更好,怎样?
师:嗯,看来大家都读的蛮有感情的,现在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老师读首句,让我们一起再自豪地朗诵一遍吧。(生读)
师:读完了,你们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习第三小节
1、师:同学们看完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想不想再去看看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啊?想的话赶紧以学习第二小节的方法自学第三小节,想想这节主要写了什么?(邮票中反映出的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及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人们无穷的智慧)
2、我们一起来看读下这句话“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啊,你使全世界惊叹”,老师把惊叹改成惊奇或者惊讶,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惊叹”既有惊讶又有赞叹,而惊讶和惊奇不含有赞叹的意思)
3、师:是啊,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来为他鼓掌下,表示对他的鼓励。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既有惊讶又有赞叹。谁来试试?(指名读)
4、找出诗歌中成对的'句子,小组比赛读
(三)学习第四小节
1、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第2、3小节,现在全班齐读第四小节,想想你们都从这里获得了什么信息呢?(总结了集邮册所体现的内容,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2、了解朝气蓬勃,光辉的意思
朝气蓬勃: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繁荣昌盛
光辉:闪烁耀眼的光
3、了解诗歌的又一写作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第四小节,现在老师请大家回过头看下全文,想想诗歌除了成对的句子很多,还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出:首尾呼应)找出相应的句子。(首句和尾句)
4、男女呼应朗读第一小节和第四小节
5、段落排比的学习,体会
A、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快速读下2至4小节的开头,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第一句话都差不多,都以“啊”开头,都是“翻开……”)
B、读这三句话,感情一句比一句强烈好,还是读的一样好呢?
C、指名读,学生互评,齐读
师:读的真不错,感情一节比一节强烈,逐渐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歌颂之情推向高潮
三、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1、小结课文
师: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课文,然后想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描述了邮票世界里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和灿烂的历史文化,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
2、美丽的集邮册,仅仅指邮票漂亮吗?能体会出“美丽”这个词所能表达出的感情吗?(这本集邮册的内容和知识还很丰富;还抒发着作者对集邮册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我”的集邮册是如此地“美丽”,让我们带着这种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2、设计一枚邮票,并仿照这篇文章用诗歌的形式、用一一对应的句子,把你对集邮册的喜爱展示给同学们吗?试着动笔写一段。
3、指名给大家念一念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
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章太炎其人
2、学习文章精心选材、组材的特点
3、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章太炎的个性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闲话章太炎
教学目标:
1、了解章太炎其人
2、学习文章精心选材、组材的特点
3、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章太炎的个性特点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光绪皇帝、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这些人大家都知道吧?他们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可是,有一个人,他批驳过康有为;大骂过光绪帝;痛斥过日本政府;戏谑过袁世凯;反对过孙中山;谴责过蒋介石。他就是“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张之洞驱逐他,清政府传讯他,袁世凯软禁他,众军阀排挤他,却被鲁迅赞为“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的章太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人物。
二、出示目标
1、了解章太炎的性格特点
2、学习文章“闲话”的写法
三、检测预习
1、《闲话章太炎》一文的作者是。
2、章太炎,中国家,家,著名学者。
三、授新课
1、题目是“闲话章太炎”,也就是说章太炎这个人的,老师读课文,你注意听,并在文中找出最能概括章太炎的特点的一个词。
明确:名士气
2、写了哪些事来表现他的名士气(什么是名士气)
明确:为陪朋友聊天吃饭而结束了
纵酒骂袁以致误车
打算身穿麻衣,痛哭国门
扇柄坠大勋章见袁世凯
逢酒则醉,醉了则怒骂袁世凯
写无数诅咒袁的纸条予以焚烧
挥杖驱逐宪兵,大骂“袁奴滚走”
自认为医学第一
章是大人物,是革命家,是学者,但作者所写的都是些小节,其意义自然不及写大事,作者之所以要写,原因就在于,从这些小事中可以见出大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评价:革命家、学者、真名士
3、赏析语言
书面语的运用:大诟、包藏祸心、并世、楷范、是非曲折、谈资、称帝、故事、轶事、雄风犹在、礼遇、囚徒、太炎殁、草檄一文、安得、谗言、倒戈、纵饮、大嚼,等等
口语词汇有:正经八百、眼红、大话、这是一场很好看的戏、不过瘾、伺候、送了命、书呆子兮兮的、酒喝多了,骂袁也骂痛快了,上车的时间也误了、干脆,等等。
好处是:
(1)、这两种词汇是正常的'现代书面文章中较少用的。如某篇中用多了,就很自然造成文字表达的新异现象,因而带来趣味。
(2)、使用这些词汇时,作者往往会故意造成使用不当,或大词小用,或褒词贬用,而实际意思大家心照不宣,因而发生趣味。
(3)、两种词汇同时使用,就构成亦雅亦俗的趣味。三种词汇同时出现,更给人语言丰富,自如转换的趣味。
3、小结
4、练习
《闲话》
要求;100字作右,写出人物特点个性1比较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1)闲话
A注意一点,面得让人说闲话________
B闲话少说,讨论具体问题吧________
C《闲话章太炎》_______
(2)胡乱
A快上班了,她胡乱吃几口就走了________
B他话还没听完,就胡乱批评一气___________
C我平时喜欢胡乱看书,……忍不住就想说给别人听_________
(1)人们敬佩章太炎,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在本文中写的是章太炎的那些事?
(2)本文题为《闲话章太炎》。主要写了章太炎的哪些事
(3)本文写的都是关于章太炎的一些小节,作者不谈大师而写这些小节,为什么?
(4)本文的语言雅俗交融,从本文中找书面语和通俗的现代口语
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中国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 通过教学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儿歌读准读通顺。
2、 通过学习牢记安全常识。
3、 认识基本笔画竖折折勾;认识八个生字并试着运用。
教学重难点
1、 借助拼音把儿歌读准,读通顺。
2、 认识本课生字,记住基本笔画竖折折勾。
教学过程
一、 图画导入,揭示课题。(音效汽车声)
1、师:丁丁来接我们了,他带大家来到了哪里了?
生:马路上
师板书课题马路上
师:上字是翘舌音大家要注意读准。有谁知道马字该怎样写?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空一遍。
生:边书空边读笔画名称竖折折勾。
2、师:这个马字有我们今天新认识的一个笔画竖折折勾大家和老师再写一遍。(田格黑板)
3、师:马路上都有什么东西?谁来说说看?
生:马路上有红绿灯。
生:有树。
师:请说完整。
生:马路上有树。
生:马路上有人。
生:马路上有小轿车、出租车。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连车的种类都能说得出来。
课前已布置学生观察马路上有什么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本环节可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学生在听同学回答的过程中也能丰富自己的积累。
二、 学习课文
1、师:马路上最多的是什么?
生:汽车!
师:马路上最多的就是车了,车来车往很危险。同学们可要注意安全呀!为了提醒同学们,丁丁做了一首小诗,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试着借助拼音把小诗读准。如果遇到不会拼读的字用笔做上记号。(师巡视)
本环节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不会读的字用笔做上记号便于下一环节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师巡视能对学生目前的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
2、谁愿意试着拼读?(一两人读,先请中等生)其他同学仔细听,看谁能听出他们是否把所有的字都读准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第一学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本环节的要求就是针对与此进行训练的。在辨识别人是否正确的同时也是自我检验的过程。
3、师:谁来说一说他们读的怎样。可以从字音、声音响亮等方面说。
生:他读得很响亮。
生:他的翘舌音有读准。
学生刚开始学习评价还不知从何表达,教师提出了评价的`方向给了学生表达的拐棍,降低了评价的难度。
4、师:这些同学都很不错,能将拼音读准了,其他还不会读的同学也不要急,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次拼读。遇到你做记号的字要特别留心。
教师注意关注了学习较为弱势的群体,通过带读使学生得到再次学习的机会,遇到做记号的字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记忆更深刻。
5、师:刚才老师带读了一遍,现在你们自己再试拼读一次。
生读略
6、师:怎么样你是否觉得比第一次更有进步了?这首小诗我们读过这么多遍了你能直接将课文读出来了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如果有同学不会读的大家要想办法帮助他。最后请组长组织拼读考核,如果整组的同学都会读了就上台将你们组的号码摘下。朗读要求在大屏幕上。(师巡视)
朗读要求:
1、 读准音。(前鼻韵母、后鼻韵母、平舌音、翘舌音)
2、 有自信,声音响亮。
本环节是教学的一个亮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互助就使教师有了更多的帮手,学习更有时效。上台摘号码的设计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更及时更直观的了解。朗读要求中有自信,声音响亮。的提法源于新课标第一学段口语交际要求中有表达的自信心。
7、师:先摘完号码的小组同学可以试着将小诗背下来。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优生进一步提出要求,使他们能吃的饱,而不浪费有限的宝贵学习时间。 8、师:哪个小组愿意将儿歌读给大家听。
本环节是为了反馈小组学习的效果
师:谁愿意说说他们读得怎样。可以根据我们的朗读要求来评价。(请同学评价)
生读略
9、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和他们比赛读,要记住我们的朗读要求。
生读略
10、师:这一小组读的比刚才小组更好但是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有感情地读就更好了,全班同学发挥想象自己先试试看。
生读略
新课标提出出阅读教学中要在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环节就是针对与此设计的。
11、师:刚才老师注意到有几位同学动作特别好。让我们全班一起试着带动作表演读。
对朗读的要求层层提高,开始要求读准,接着要求有自信,最后成为自己的体验外化为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演读。
12、师:读完儿歌,你知道丁丁提醒我们在马路上要注意些什么?
生:红灯停,绿灯行。
生:走路要走人行道。
师:课文中千万别抢行。抢行是什么意思?
生:车就要来了还要赶在车前过马路。
师:这太危险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做。千万又是什么意思?有哪个词的意思和他一样?
生:一定。
本环节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13、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字娃娃可高兴了,他要和同学们玩游戏,你看有些字娃娃躲进了课文的图画里去了,同学们快把他找出来。
师:这是谁?是红灯。灯字可以怎样记?
生:左边是火,右边是丁丁的丁。
师:这是谁?
生:这是行,行行行。
师:我们走路要走人行道。
时刻提醒同学注意交通规则。
师:行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谁来说说看?
生:左边是两个人,右边的横横竖勾像是人行道。
师:这是谁这是走。这是谁?这是停。让我们作出这两个动作来吧。走走停停。
生在口令中做动作
师:这是谁?是马路。还记得马字怎样写?我们一起再书空一遍。
及时复习识对抗遗忘的好方法。
师:这是谁?
生:是千万。
师:谁会用千万说个句子?什么时候,谁千万别做什么?
生:上课时我们千万不能做小动作。
师:你是爱学习的孩子,你很认真听讲。
生:我们上学千万别迟到。
师:你是守时的孩子。
生:我们千万别让妈妈生气。
师:你很孝顺妈妈。
师:这是谁?是安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安全这两个字
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0个生字,会些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农村孩子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感情朗读中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会读10个生字,及4个难字,会写3个生字“举、由、丰”。
2、 学习区分两个多音字:“漂、钉”。
3、 引导学生积累好词。
教学过程: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1、谈话引入:你们玩过什么游戏?
2、引入课题:
3、看插图,说说书中孩子的游戏。
4、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解决难字,
(2)了解课文内容,
5、你读懂了些什么?
二、
1、走进四季,认识生字,
2、出示生字: 编花环 吹口哨 打水漂 狗刨式 自由式 举行 打仗 曲曲折折 丰收 热闹 钉雪车 削陀螺 缝沙包制作
3、你喜欢哪个季节?试读此季节的生字。
4、根据生读的'顺序进行引导分析。
(1)春季:引导读出高兴的思想感情。介绍“编”“哨”的记字方法。
(2) 夏季:学习多音字“漂”,理解词义,分析生字“由”“举”。
(3)秋季:积累aabb式词语,用谜语方法分析生字“丰”。
(4) 冬季:学习多音字“钉”,出示“陀螺”“沙包”实物,理解词义。
5、回归所有生字,检测抽读1
6、观察3个生字,讲解“竖”的写法。
三、齐读课文,谈话拓展
(1)你喜欢书中的哪个游戏?为什么?
(2)小结:这么有趣的游戏,我们下节课一起再学习吧。
生反馈:说说身边的游戏。 齐读课题。 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反馈识字方法。 回答课文内容。
生自读生字词语。 跳跳龙齐读。 同桌互当小老师,听对方读。 抽同桌读,男女生读。 抽生读词,介绍记字方法,用动作理解词义。
抽生试读春季的段落。
观察“漂”,并组词。 用动作理解词义。 生用自己的方法记“由”“举”,并组词。自由读此段。
生反馈词语。猜出“丰”字,书空组词。同桌读此段。 观察“钉”字,并组词。 看实物理解词语。齐读此段。
游戏巩固识字:
(1)将军和士兵
(2)开火车 在书中描一描。 齐读课文。 全班交流。
以身边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可扫除一部分难字障碍,并简单理解课文内容。
以四季形式出示卡片,带给学生新鲜感,并通过多种形式,整体感知生字。
分季节认识生字,有趣新颖并能逐个解决难字,让学生印象深刻,从中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得。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并在学字过程中掌握了多音字,积累了好词佳句。
再次用生喜欢的游戏巩固生字,学生的积极性很大,学习效率也挺高。 读写结合,将语文天地的内容糅合到课堂教学当中。
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
《我们的玩具和游戏》
北师版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实际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拍照经过,及作者由此带来的感悟,体会天地与人世相通之处。
3.培养学生积累佳句、片段、体会语言的韵味。鼓励背诵优美段落。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我们一起经历了温暖的春天、繁茂的夏天,现在迎来了丰收的秋天。刘老师请来了一位秋的使者(课件出示枫叶照片)。喜欢它吗?哪位同学知道关于描写枫叶的古诗?
小结:同学们真是善于积累。读了这些诗句,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红艳艳的枫叶)多美啊!不仅古人与枫叶结下不解之缘,今人也同样喜欢写枫叶抒发情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袁鹰先生一起去品味《枫叶如丹》。(解题:丹指红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定要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记下来,把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
(二)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1.读完全文,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相机板书:美)
2.有疑问吗,说说看?(预设出现的问题:为什么照片起名“秋之生命”、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什么是蝉鸣蛙噪、为什么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
(老师相机板书,并调查同一问题还有哪些同学不明白)
(三)小结:有这么多疑问啊,老师发现,同学们大多不了解作者恍然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13自然段)
对啊,作者写的是枫叶,为什么和生命有密切联系呢?这生命,又是怎样的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进入文中寻找答案。请默读课文,在关键的地方做批注。
三、细读解疑、理解品悟
(一)理解1-7自然段
1.枫叶与生命有怎样的联系?如丹的枫叶也有自己的生命,它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生: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2.你真会读书,找到了概括枫叶生命的一句话,到了秋季,枫叶呈现了红红的颜色,一片丹的天地,多美啊!大自然要迎来丹的天地,必然要经过绿的世界,对吗?(板书绿,点击第一句)读第一句,喜欢吗?谁能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生活详细说说?
(引导学生读读——尽情谈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蝉鸣蛙噪”、“至理名言”、“郁闷”、“暴风骤雨”、“孕育”、“挫折”。——理解之后再读)(教师相机鼓励:说的真好,理解得深刻,老师也有同感。
3.(点总起句——第一句)
想不想走入绿的世界、丹的天地中看看?(点击课件,老师范读)
4.同学们都忍不住和老师一起来读了,谁来读?让我们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生命力?(指名)
5、你想用什么词语夸夸枫叶的生命力?我们的大自然的生命力呢?(随学生发言板书:顽强、长久)
6.大自然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和长久,我们人类呢?(相通的)哪里看出自然与人生处处相通?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小结:你们体会得很好,作者体会得更深刻,天地万物,让我们把这至理名言永远留在记忆中吧(齐读)
(二)理解第二部分:
1.是一件什么事情让作者对自然和人世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在澳大利亚作者拍了一张照片——秋之生命)相机板书
2.就是这张照片,(出示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活泼、可爱)
3.她是怎样走入镜头中的`呢?(指名读文)
(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蹦、跑到、捡起、跳跃、哼着)——指导朗读。
评价:画面立刻活起来了,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女孩,多可爱啊,谁再来读读?和谐的感受)
枫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自然之所以美,是因为她——人生之所以美,是因为——
7.课题中的“丹”还仅仅指得火红的颜色吗?
体会得真好,丹,是成熟的颜色、是长久的生命力。枫叶经历挫折,成熟了,才终于呈现美丽的丹色。自然界如此,人生也是如此,都有这个经过,你的成长是不是也要经历这个过程?(学生谈自己)
是的,只有经历长大、经受挫折、接受考验,人才会成熟,在成熟中才会创造新的奇迹。希望每一个同学在成长的道路上,勇于面对一切,让你的人生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就如同——(齐读课题)枫叶如丹。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背诵优美的段落
小练笔:我眼中的秋天
板书设计:
绿 充实 间万事 顽强
枫叶如丹——秋之生命 长久 跳跃 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