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1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2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可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
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
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粘稠”等词语。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读并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节,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通读课文标小节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解词语查字典。
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琥珀。
[教学设计]
一、预习反馈,学习最后一节,了解琥珀的外形:
1、读词语,读准字音:
约摸 飒飒 澎湃 粘稠
掸掸翅膀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埋没
2、出示:琥珀(图片)
板书:琥珀
回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说说,琥珀是什么?
教师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琥珀是松脂球经过上万年后形成的化石。
强调:化石
板书:松脂化石 上万年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将给我们介绍一块奇异的琥珀。
板书 奇异的(补全课题)读题
4、这究竟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它又奇异在哪里呢?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对它进行近距离描写的。
出示: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像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指名读,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粘稠”
通过这段描写,我们看见了什么?想象出了什么?可以推测出什么?并且可以知道什么?
板书:看见 想象 推测 知道
看见:(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他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总结:作者的描写由远及近,观察得可真仔细呀。
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同桌两个人一起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这块琥珀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点题:这多年,保存得那样完好无损,通过它还可以来推测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并且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有了苍蝇和蜘蛛这些物种,这块琥珀可真是奇异呀!
板书:保存完好
(4)根据提示的四个词语,试着来背背这个小节的内容。(学生自己背,全班齐背)
5、这块奇异的琥珀让我们可以推测——生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师引:并且可以知道——生读: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
师:这是这块琥珀在科研价值方面的奇异之处。
板书:科研价值
理解推测:
(出示解释: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是什么?——再回读上文——(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师:根据这些已知的事实,作者推测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推测出一万年前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吧。
二、学习1——11小节,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自读课文的1——11小节,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按课文内容填空。
出示:
(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 )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 )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 )下沉,海水( )漫上来,树( )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2、琥珀是松脂形成的化石,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松脂发生了什么变化?认真默读1——11节,找到描写松脂的语句用“——”划下来,并且认真自己读读。
(1)、交流、出示:
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散发出金黄的光彩。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地包裹在里面。
树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埋没在泥沙下面。
(2)轻声读读这几句话,想想这块琥珀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
(3)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所以首先是松脂怎么样?板书:松脂滴下
(4)交流,出示。
板书: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
(5)随机:文中讲松脂怎样包裹住两只小虫?读句,正音(重重 读chóng)
再读1——11小节,你认为在琥珀的形成过程中还必须要哪些条件?请你用小标题把他们列出来。
交流板书:天气炎热 蝇蛛巧遇 海陆变迁
根据板书简要复述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体会琥珀形成的奇异之处。
板书:形成
三、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和琥珀的作用:
1、出示简述,读:一万年前的一个晌午,热辣辣的 太阳使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松脂滴下,正好把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包裹起来,结成了松脂球。几千年后,海陆发生变迁,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1)师:这就是作者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出的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了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非常形象地把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们小朋友爱读这样的科学文章。
2、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如: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内容,(第8节)读一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合理性。
(1)读两只小动物在松脂里挣扎的有关句子。
(2)师:你觉得作者想象它们在松脂里挣扎的情节是否合理?请联系文中描写这块琥珀的有关内容谈谈。
引读:作者之所以这样想象,因为——琥珀中有黑色的圆环。还因为松脂又具有黏稠性。所以,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
小结:可见由于作者科学推测、合理联想,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种特点。
2、琥珀除了科研价值以外,它还有其他的用处:
出示:
琥珀:一种很硬的、由微黄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树脂化石,产于冲积土、褐煤层或某些海滨,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装饰品(如串珠及烟嘴),可作中药
指名读。
师小结:老师出示的是字典上琥珀的解释词条,如果你以后想知道某些物品的用途,也可以通过查字典这种方式来解决。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课文中蜘蛛吃苍蝇的故事是根据琥珀中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想像出来的。请你也发挥想像,说说在那个炎热的晌午,蜘蛛为什么要爬向这只苍蝇呢?如果自己觉得想像得不错,可以写下来。
附板书:
奇 异 的 琥 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 科研价值) 上
万
年
天气炎热 蛛蝇巧遇 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 重重包裹 埋没地下
,奇异的琥珀
关于课后反思
品词读句,关注阅读和写作的整合:
在日常的阅读中,关注日后的写作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方式。归根到底,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以我口,表我意;以我笔,写我心;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学生有序、生动的写作能力的习得,光靠几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着文本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如本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句生动优美,作者用词准确精当。这些特点,需要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如,我让学生静心读文,学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体会想象和推测的区别,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就在这一天天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中,就会自然学习、运用。
在课后,我安排了学生对课文的场景进行补充描写。在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式和用词准确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写一个片段。现学现用,既起到了练笔的目的,又巩固了课堂上习得的知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4
《琥珀》说课稿
西渠完小 白国本
一、教材分析:
《琥珀》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一篇介绍琥珀的科普文章。文章大致从琥珀的形成过程、被发现过程、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内容。
2、会读写“琥珀、飒飒、拂拭、澎湃、黏稠、松脂”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引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难点:
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三、设计理念:
1、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议、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琥珀欣赏:(课件出示琥珀视频)
2、设悬,教师导入: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琥珀有一个初步了解,再给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课文中的字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新课时首先扫清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并且强调学生易写错、难写的字,提醒学生在今后运用的时候不能写错。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一定的自学能力,读课文后我提出了两个小问题(2、课文写的琥珀是什么?课文中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从而了解学生读书的效果和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情况。
(三)、学习琥珀特点部分
通过学生的看,通过学生的读,通过学生的说,以及学生的概括从而充分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2)、课件出示模拟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点拨学生朗读描写事情凑巧的段落。学生默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出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2、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同桌之间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
3、小结复述琥珀形成的过程
精读课文这一板块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看、读、思、议、画等手段,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逐步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
(五)、谈体会、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力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6
《琥珀》教学反思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 教学设计的不同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
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琥珀》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学·点拨的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可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入境,从感性正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点拨,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琥珀》教学反思
因新洲中心教委本学期举办了“人人献课”这项教学活动。4月12日,我上的是六年级《琥珀》这一课,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第二节(讲读课)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几张关于琥珀的图片,创造情境,是为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琥、珀、嗡”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正确理解“拂拭、挣扎、怒吼、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
这是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的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学生们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划动、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泥沙
推测、详细、情形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
教师提示: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②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③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文中的那块琥珀,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又是怎么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8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从网上下载的琥珀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让他们仔细观察琥珀特点,进而导入课文。
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视觉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不足之处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
生字词的识记教学不够灵活,应当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认字方法完成本课生字词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 “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设计: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
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4 学习文中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
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
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 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2 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有关化石的两篇说明文,想一想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叙、顺叙)
3 优美句段的品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简要的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 拓展:1 欣赏由琥珀做成的各种装饰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 建议学生在课外多读这类型的书籍,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 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形 成:
化石
发 现:卷---踩---挖---识别
特点与价值:透明 光滑 内有物 ;装饰品 药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过程。但在实际引导中没有原设计的流畅,当我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们的思维不很活跃,连平时爱发言的陈洁、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见举手。大约十分钟之后,邓淞说:蜘蛛与苍蝇的巧遇有可能是苍蝇遇难在先,蜘蛛误会在后。紧接着张鑫说:也有可能是蜘蛛去营救啊。黄昊说:也许是在打架……这下可热闹了,有许多同学都假想了它们的巧遇。此时此刻我赶紧抓住学生们的思维,引导认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环节。然后通过再次对琥珀样子的朗读,学生们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来自己的假想没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础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学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11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第二节(讲读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课教学设计,即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部编四年级语文《琥珀》教学反思4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习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着疑问,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科学家是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琥珀的形成”是科学家的合理想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琥珀的发现”。连许多老师也把它看作是对事实的描述。“琥珀的发现”不是事实,它恰恰显示作者想象的精妙之处,是作者行文精采所在。虽然,本课教学时学生没有提出这一个疑问。但处理好这一部分的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合理想象”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作者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巡视、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 )
完成思考题:
小组展示,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检测:
一、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 掸( )翅膀 晌午 渗( )出 淹没 包裹( )
挣扎 腐烂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二、多音字组词
没挣 扎 重
三、形近字组词
莫( )沾( )渗( )晌( )淹( )腐( )
摸( )粘( )掺( )响( )掩( )俯( )
仰( )刷( )决( )绸( )
抑( )涮( )绝( )稠(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 前( )后( ) 详细( )( ) ( )( )时代
五、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 )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教学设计范文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工:琥珀
2.提问:你们见过真的琥珀吗?
3.你们想了解琥珀吗?你们想从哪些方面了解琥珀?
(出示CAI课件)站起来,大胆地说。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予明我们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也是最棒的孩子。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语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介绍的琥珀。下面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通过读,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时间形成发现价值)
2.好!说得非常准确。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学习,(出示CAI课件)
合作要求:
A 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1~2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B 你们组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C 通过讨论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三、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课件)
天气热 时间漫长
松脂球 松树 毛琥珀
苍蝇、蜘蛛 地壳变化
△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海浪把琥珀冲到海岸上
发现的条件——小孩发现
父亲识别
△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四、总结
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现在还有很多同学的问题在书上没有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大胆地提出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解答,谁答的问题最多,,谁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小灵通,大家想不想当?好!提问开始。
五、质疑问答,扩展知识
(1)一问一答
(2)大胆介绍
(3)评比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七、作业(出示课件)
1.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像,和大家交流交流。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