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 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五。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3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4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5
一. 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 自学生字词:
2. 积累词语:
洁白宁静 性格豪放 静谧舒适 坐卧不安
不可思议 浩如烟海 飞渡重洋
3. 故事简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在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4. 故事结构特点: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
(2)利用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5. 分析:
魏格纳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比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反复读5自然段和7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他的推理过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故事的情节的发展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6. 资料简介:
魏格纳:
大陆漂移说
二. 语文园地
1. 读读下面的成语,结合加点的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厚今薄古 破旧立新 深入浅出 出生入死
无独有偶 此起彼伏 忆苦思甜 大惊小怪
2. 日积月累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3. 读读写写记记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镜子不擦不明,脑子不用不灵。
不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在田格内抄写。
铺 痕 叠 虎 抛 毫
二. 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 ) ( ) ( ) ( )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 ) ( ) ( )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 ) ( )
三. 组词语
寓( ) 叩( ) 咨( ) 源( )
遇( ) 叼( ) 资( ) 原( )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 )注( ) 毫( )可( )
随( )而( ) 不( )思( )
( )( )大振 枉费( )( )
浩如( )( ) ( )卧( )安
五.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我选了一个稍大一点的饺子皮,挑一点馅小心地放在正中间,再把饺子皮慢慢合起来,用手在饺子皮的中间拧上一个“小鼻子”。然后沿着饺子皮的一头慢慢向另一头捏起……
六.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 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小朋友 一( )金鱼
一( )杯子 一( )问题
2.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 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
(1)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下,动手做了实验。发现科学家说的话并不对。
(3)听了朗志万的解释,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科学家朗志万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假如你就是科学家朗志万,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试题答案】
一. 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在田格内抄写。略
二. 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静谧) (凹进) (叩开) (资料)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召开) (起源) (枉费心机)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浩 如 烟 海) (精 神 大 振)
三. 组词语
寓(寓言) 叩(叩开) 咨(咨询) 源(起源)
遇(相遇) 叼(叼走) 资(资本) 原(原始)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人)注(目)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坐)卧(不)安
五.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我选了一个稍大一点的饺子皮,挑一点馅小心地放在正中间,再把饺子皮慢慢合起来,用手在饺子皮的中间拧上一个“小鼻子”。然后沿着饺子皮的一头慢慢向另一头捏起……
选、挑、放、合、拧、捏
六. 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位)小朋友 一(条)金鱼
一(只)杯子 一(个)问题
2.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 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
(1)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下,动手做了实验。发现科学家说的话并不对。
(3)听了朗志万的解释,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点(1)对生活中的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不要随意相信权威人士的话;或者对任何问题都要亲自动手、动眼去验证。
5. 科学家朗志万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假如你就是科学家朗志万,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提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7
新课标上说到:课堂是生成的。我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但在一次《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中,有了深刻的感触。
课前,我按照传统的惯例,写了一篇教案,虽然谈不上严密,但结构还是很清晰,上课时,我让学生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我按自己备课的程序在讲),在我给他们转动地球仪时(学校可用的就这一个),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何不画幅简单的世界地图呢?我在黑板上简单的描画出了世界地图的大致轮廓,并用彩色粉笔涂出了水和陆地(图略,这是学生给我的灵感)。接下来,我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着,在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他们可兴奋了这是他们展示的好机会。他们都找了很多自己认为很好的句子,并说明了原因,我很是为他们的精彩发言而高兴。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我有个问题想不通,漂移是漂浮、移动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我看世界地图上,地球主要由水和陆地构成,而且我知道水能淹没陆地,那这个陆地是怎么漂的呀!”
这位“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给了我一个“意外,我放眼一看:有的孩子脸上显现出一个大大的问好号!而有的孩子却把手高高的举起,一副迫不及待想帮助他们的样子。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呢!!课堂马上沸腾了起来。看着孩子们的眉头,时而紧缩,时而舒展时而紧缩……我的心也随之起伏……我结束了小组讨论,请孩子们汇报。
生1:我们组讨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原因引起的,他在转的时候,把陆地转到一边去了。
生2:我们小组讨论认为是地震、火山震动时引起的移动。
生3:我个人不赞成他的观点。地震、火山也没那么大的力量呀!但我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漂的。
生4;我在课外书上看过,但印象不是很深了,讲的大致内容是:地球的内部有一种像火伤喷发的岩浆那样的东西,他在地球里流动,所以陆地才会移动……
生5:我课前预习时,看了相关的资料(他拿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题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加上日、月潮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的硅镁层山的硅铝层逐渐的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生6:我还知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才重新被人们重视。
生7:……
我为孩子们的回答鼓掌,并表扬他们会思考,会学习,会提问,会收集资料……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发出了幸福的笑声,看着他们脸上洋溢出快乐的微笑。我竟也品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学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老师写教案是非常辛苦的,但当学生能够提出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给予学生发展的机会,让我们的课堂生成出更新的东西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8
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金蝉脱壳
蝉的幼虫( )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pái huái],寻找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 )一棵小矮树( )一丛百里香( )一片野草叶( )或者一枝灌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己完全蜕出了。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于是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前爪钩住它的空皮,用这种运动,把身体的尖端从鞘[qiào]中脱出,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在短时期内,这个刚被释放的蝉,还不十分强壮。它那柔软的身体,在还没具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在日光和空气中好好地沐浴。它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于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棕色的色彩出现,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取得树枝,大概在十二点半,弃下它的皮飞去。那壳有时挂在枝上有一两月之久。
1.在文中的括号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2.照样子,填一填。
一(丛)百里香 一(片)野草
一( )高山 一( )蝴蝶
一( )汽车 一( )轮船
3.蝉蜕皮时一般选择在什么地方,在文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4.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在下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蝉是怎样蜕皮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9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上完课作如下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后记
情景回放与反思
匆匆的,拿着教材就去上课了。心底是发虚的,因为上课之前仅仅略扫了课文一遍,并未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构思。怎么上?茫然。
片断一:忽然想到早操时的太阳雨和盘旋于空中的飞机,灵机一动,于是就“趁题发挥”:“同学们,今天早操时有没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小手林立。钱卓裕第一个发言:“今天徐老师放飞了一架飞机,是型号的滑翔机。飞得真高!”真不愧是参加航模小组的,连型号都知道!许铭又补充了:“今天早上本来太阳很火辣,可是忽然飘来了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飘起了雨丝。”目的达到,趁机引入:“同学们真会观察!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能睁大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那么发现大千世界的种种奥秘!”
反思:生活处处皆文章。由学生的生活引入课文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假,可惜我的引入还是太流于表面了。如果能追问一句:“那么,你可知道这滑翔机为什么能飞这么高?太阳雨的成因是什么吗?”就能够渗透除了观察,大量的考证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这个良机,错失了。因此学生在最后说感受的时候,仅仅是围绕着观察与发现这个主题来说的。可见,课前的引入从生活中来,可必须得超越生活。
片断二: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让学生按照学习提示的四个问题进行学习。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呢?2、看看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样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4、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规定时间5分钟,学生犹如接到命令,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
反思:四个问题,抛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真能回答吗?尤其是第4个问题,学生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句并反馈吗?或者应该先给他们3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比较好。
片断三:师:魏格纳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后,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忽然跑进了一个画外音:“这小子牺牲了!”顿时,哄堂大笑。可恶,到底是谁?学生的手指一齐指向一个男孩子:“就是他!”原来是王卓俊。“你!起来!魏格纳最后牺牲了吗?你说一说!”小脑袋耷拉了。其它的学生跃跃欲试。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此,看到别人回答不出来,自己能回答。其实答案就在最后一段。不难,学生读完了以后王卓俊自己也能回答了。我在黑板上板书“震动”,“魏格纳的发现震动了地质界,想象一下,面对这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小伙子的大胆假说,科学家们会如何议论?”学生举手了。“几个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们会说,一个毛头小伙子, 他提出来的这个假说能相信吗?”是啊,这是种怀疑的态度,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另一个学生举手了:“他们很后悔。拒绝了魏格纳的柯彭教授会想,当初由于我的不信任,竟然把好好的一个重大发现给遗漏了。真不应该!” 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是啊,这也是真实的想法。正是因为科学家的种种想法,才会在科学界引起这么大的震动! ”我采用的是“和稀泥”的办法。呵呵,真不应该!
反思:当学生的回答不按我的思路走时,我竟然会语塞。课堂机智还是不够。这主要还是课前没吃透教材的缘故。课后布置了读后感,等中午的时候再看看,到底错失的地方还有多少?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0
【情景说明】
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者认为,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可以说是偶然的,但为什么一次偶然的发现能让他首创“大陆漂移”的学说呢?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执着的精神才是值得我们去感悟去深思的,有观察、有发现,还要有执着,这样的观察与发现才更有创造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案例中教者围绕着“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魏格纳不言放弃,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由此链接到相似的事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达到知识、情感上的迁移。
【教学过程】 (出示地图)
一、引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五大洲和七大洋(师指地图)、各大洲之间被茫茫的大洋所隔。真是叫人插翅难飞呀,可是你们知道吗?有位科学家经过反复的论证证明,2亿年前的“太古时代”,这些陆地是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
生(惊呼):哇!
师(继续):后来因为陆地的漂移,才形成了我们今天听见到的五大洲和七大洋,这就是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最先提出这种学说的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从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二、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魏格纳偶然发现了什么?
2、他由此产生了什么奇思妙想?
3、接下来他是怎样做的?要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讲讲他做的事。
以上过程,引导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点点,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四、学生汇报交流所得
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并用积木拼图模拟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明白“吻合”的意思,图示如下:
凹⑴图中凹进去的代表几内亚湾。
“口”⑵代表巴西突出的部分。
将图⑵插入图⑴正好吻合成为一个整体。继续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海湾和相应的突出部分。师出示其它形状的积木拼图,如“ ”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句子,“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引导学生进行假想
(让学生自主发现魏格纳能证明大陆漂移的假说是多么的不易。)
师:病房中一次偶然的观察,竟然让魏格纳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学说,有人说,魏格纳真是太幸运了!同学们,果真如此吗?
生(齐答):不是的!
师:对!老师也不同意这种说法,现在我们来作一些假设,假如他对第一次的发现不以为然,那么他就不会去继续细心观察,他就不会有惊人的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地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当然就不会有后面的奇思妙想了。
同学们,你们能学着像老师这样来思考问题吗?出示句子:
假如他……,他就不会……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几分钟后,学生发言踊跃。)
生1:假如魏格纳没有大胆的想象,他就不可能提出“大陆漂移”的学说。
师:看来有了仔细的观察,还得有认真的思考,大胆的想象,这正是科学家思维敏锐的体现!
生2:假如魏格纳听了教授的劝告,知难而退,他就不可能去找证据证明他的假想。
师: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魏格纳知难而进的勇气帮助了他。
生3:假如魏格纳查资料累了,不想查了,他就不可能找到重要的证据。
师:是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是他成功的法宝。
生4:假如他去考证的途中,怕苦怕累,他就找不到其它证据。
师:你能产生这样的联想,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同学们说得真好。魏格纳的成功绝非偶然,名教授的劝告没有打消他的念头,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他没有放弃,艰难的考证中,他没有停下疲惫的脚步。那么读了魏格纳的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想到了哪些成语来夸夸他呢?
生: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持之以恒、知难而进、通往直前、百折不挠、大海捞针、永不退缩、创根问底……
六、继续引导谈谈从魏格纳的成功上所受到的启发,进行情感大迁移
师述:同学们,魏格纳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这正如同大海捞针,证据在何方?真理在哪里呢?苦苦寻找中,有一次,他终于看到了那份介绍中龙的资料,这种情景不像诗人所说的那样──
(师故作停顿)
生(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对呀!这正如:当我们在绞尽脑汁思考一道难题,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脑中灵光一闪,答案有了,问题迎刃而解,这真是──
生(响亮地齐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是呀,大科学家如此,我们在学习上又何尝不是呢?
师:魏格纳抓住一次偶然的发现,不断的探索、研究,最后终于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著名学说,震惊世界,从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读过的课外书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故事吗?
生(不少大声喊到):《奇怪的大石头》中的李四光。
师指名一生:李四光发现草地上的一块大石头很奇怪,就老想搞清楚这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后来他终于发现这是第四世纪冰川时从遥远的秦岭推来的。
师(兴奋地):你讲得真好!他也和魏格纳一样,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地执着啊!
生2:我还知道牛顿和《一个苹果的故事》……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假如哪一天,你在生活中有一个偶然的发现,你也不轻易放过它,而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你也一定会有惊人的发现,如果能坚持这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还会觉得没内容可写吗?说不定。你们中间的哪一位,也会因此而迈进科学的大门,成为一名大科学家呢!
【后记】
第二课时,教师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就课文《从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写一篇读后感,学生的感想颇多,且言之有物。
【教学反思】
本案例记录的是真实的教学活动情景,课堂上教师点拨到位,引领得法,学生理解到位,生动活泼。
特色之一:巧化难点,利用积木拼图这一实物演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大陆板块与海湾线相吻合这一地理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易于操作。
特色之二:深钻了教材,没有停留在故事的本身,而是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观察与发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魏格纳成功的关键靠的是什么。领悟到科学家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勇于钻研的执着精神。,“假如……,他就不会……”句式的提出,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特色之三:情感迁移自然到位。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加强了新知与旧知、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专家点评】
本案例中的教者以一个引领者的身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课本,自主地去读,去思、去议,放手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其中,教者对问题的设计颇具匠心,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体会课文主人公的精神,学生答问后,老师的评价中肯、准确、到位,具有启发性,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营造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文性较好地得到了统一。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语文园地二》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内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3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齐读课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印证自己的发现,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抽读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中龙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4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教学中,以“发现”为切入点,围绕“吻合”、“奇想”、“中龙”进行教学,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的阅读全过程。突破难点时,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地球仪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