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2023-09-18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知识:学习本课生字,“谣”、“裸”进行形近字比较,能正确书写。随班生读词语

  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随班生读课文

  能力: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能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味。

  对策:指导读准字音,如“锨镐”、“裸露”等词语;指导读通句子,注意停顿;让学生边读边想着画面。

  [教学准备]

  轻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一、修改: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

  1、同学们,今年的大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大雪消融,万物复苏,春天已向我们走来。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一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歌。

  2、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提醒学生注意写准确“染绿”。

  同学们,读读这个课题,说说你对这个课题的理解。

  3、这个题目很有意思,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学完诗歌,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诗歌,流利通顺。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修改: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由练读。

  3、检查初读情况。

  出示词语随班生读词语

  歌谣 绿袍 裸露 煎熬 寂寞 枝繁叶茂

  松鼠 咆哮 叽叽 撑起 锨镐 青山碧岭

  指名读,齐读。

  让学生说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1)指名读第一小节。

  注意节奏:踏/一路春风 撒/一路欢笑

  (2)指名读第二小节。

  读准音节:锨镐 叮叮当当 歌谣

  锨镐:锨,铲土的工具;镐,刨土的工具。都是植树要用的工具。

  注意节奏:奏响了/植树歌谣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指名读第三、四小节。

  读准音节:裸露 煎熬 寂寞 枝繁叶茂

  注意读好节奏。

  (4)指名读第五、六小节。随班生读课文

  读准字音:搭窝筑巢 叽叽直叫 又蹦又跳

  彩翼:翼:翅膀。彩色的翅膀。

  老雕:又叫鹫,是一种很凶猛的鸟,羽毛褐色,上嘴钩曲,眼大而深,钩抓锐利有力,飞行能力和视力都很强,捕食鸟兽。

  (5)指名读第七小节。

  读准字音:浑浊咆哮 轻抚 河畔

  读好长句: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

  (6)指名读第八小节。

  三、再读诗歌,了解大意。

  1、齐读诗歌,注意读准确,读流利。

  2、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随班生读课文(轻快,充满激情)

  3、自己试着把这种轻快和激情朗读出来,自由读。

  4、通过朗读,你读明白了些什么?随班生读课文

  引导学生基本理清诗歌的思路,搞清楚“我们”到哪里植树,怎样植树,植树以后荒山野岭的变化。

  5、全文可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三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首尾呼应,“荒山野岭”与“青山碧岭”相对比。

  6、配乐齐读课文。

  解题

  春光:春天的景色。

  题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什么意思?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2、让学生去发现这两小节的联系。

  3、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如何保护环境。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2

  诗歌,学生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两首了——《老师,您好!》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但如何体会诗歌其中美丽的意境,如何学习诗歌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生在学习时,仍有相当的困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qing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在本课中,我进一步进行了尝试。

  一、读出韵味

  这首诗韵味十足,以“ao”为韵脚,读来琅琅上口,而且诗歌的句式不拘,长短交错,节奏鲜明而有变化,紧凑而又分明。欢快如“锨镐丁丁当当”,徐缓如“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诗歌的意蕴美和音韵美达到了和谐的交融。

  二、说出感受

  诗歌以简短跳跃的语言描述着作者的思想。可以说,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蕴涵着诗人的情感。在第一节课中,精读第一节时,一个“踏”,一个“撒”,孩子们读出了“手舞足蹈”,读出了“欢声笑语”,读出了“边唱边跳”,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诗歌的诵读中,并将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使诗歌的教学更添了色彩。

  三、写出真情

  学生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知道了植树造林给环境带来的变化,给生活创造的美丽与和谐。然后再借用文本的语言,并基于自身言语的基础,把真切的感受写出来,情真意切。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同学们,下星期学校要组织我们参加什么活动?(植树节活动)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栽花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这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待歌,

  出示课题: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齐读课题)

  我们的双脚怎么会被春光染绿呢?一起听课文录音。

  二、初渎指导

  1.听课文录音。

  2.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牛字,会渎绿线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晤的意思:

  锨镐彩翼荒山野岭

  裸露咆哮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

  锨镐:指劳动工具。(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

  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4.讨论:

  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

  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f为荒山披绿装,使动物有家园,让环境更美丽。

  第二部分(第8节):写"我们"有绿化机国的决心和豪情。

  文章首尾呼应:

  三、指导写字

  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

  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渎

  (2)讨沦: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来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插放动画,画面思示:少先队趴在荒山边走边植树,所经之处留下绿色-片。"我们"的到来,使荒山变得一片翠绿,使野岭变得春光无限)

  (5)怎样读好这-节?自己试-试。

  (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第二部分。

  (1)自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笫2节,想象-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

  指导朗读,表现出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棵棵树苗。

  (3)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简要讲解植树造林与保持水土的关系

  (4)默读第3-7竹,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丁怎样的变化?

  交流(相机板书: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

  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牛体会对偶、拟人等于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们牛活得无忧尤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安宁。)

  (6)指导朗渎第3~?节:

  听课文录音。

  自由练习。

  "开火车"朗读。

  评议。

  3.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板书:青山碧岭--荒山野岭)

  指导感情朗读,表现出劳动者的欣喜,体会劳动者的豪情。

  三、练习背诵

  1.引读助背。

  2.跟录音轻声背,

  3.配乐齐诵。

  四、作业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活。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自拟题日: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荒山披绿装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4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学什么

  朗读课文,想象诗歌的情境,想一想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

  ★怎样学

  一、 读诗悟情

  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放声朗读诗歌,注意在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 日积月累

  诗中一定有你喜欢的词和句子,把它们记在你的词汇积累本上吧!

  ★测一测

  一、 火眼金睛(找出下列词语中错误的注音,画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锨镐(xān  gāo)  (    )  绿袍(lù  páo)(    )

  树苗(shū  miáo)  (    )  碧波(bī  bō) (    )

  河畔(hé    bàn)  (    )  裸露(lǒu  lǜ) (    )

  大伞(dà  shǎn)  (    )  滋润(zì  rèn) (    )

  二、 精挑细选(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序号前打“√”)

  (  )1、丰收 荡漾 家圆 老雕 浑浊

  (  )2、树丛 茂蜜 轻抚 野岭 害怕

  (  )3、山岩 烈日 寂寞 河畔 清山

  (  )4、歌谣 松鼠 流淌 拥抱 煎熬

  三、 词语广角(比一比,再组词)

  撒(      ) 镐(      )  躺(      ) 谣(      )

  撤(      ) 稿(      )  淌(      ) 遥(      )

  裸(      ) 咆(      )  畔(      ) 寞(      )

  棵(      ) 袍(      )  拌(      ) 漠(      )

  ★ 再提高

  一、词义拓展(写出近义词

  裸露——(    )茂密——(    )咆哮——(    )浑浊——(    )

  二、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

  的荒山,如今已          ,当          的时候,便涌起            。

  小鸟        ,来这里          ;松鼠有了          ,快活得            。

  撑起          ,小兔                      ;在      的树丛中,小猴                        。

  山下的河水不再            ,        的碧波      河畔的小草。待到            ,我

  ★测一测

  一、 火眼金睛(找出下列词语中错误的注音,画出来,改正在括号里。)

  锨镐(xān  gāo)  ( xian  )  绿袍(lù  páo)(lu    )

  树苗(shū  miáo)  (shu    )  碧波(bī  bō) (bi    )

  河畔(hé    bàn)  (pan    )  裸露(lǒu  lǜ) (luo    )

  大伞(dà  shǎn)  (san    )  滋润(zì  rèn) (zi run    )

  二、 精挑细选(在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序号前打“√”)

  (  )1、丰收 荡漾 家圆 老雕 浑浊

  (  )2、树丛 茂蜜 轻抚 野岭 害怕

  (  )3、山岩 烈日 寂寞 河畔 清山

  (对  )4、歌谣 松鼠 流淌 拥抱 煎熬

  三、 词语广角(比一比,再组词)

  撒(撒下      ) 镐(掀镐      )  躺(躺下      ) 谣(歌谣      )

  撤( 撤退    ) 稿(文稿      )  淌(流淌      ) 遥( 遥远    )

  裸(裸露      ) 咆(咆哮      )  畔( 河畔    ) 寞(寂寞      )

  棵( 一棵    ) 袍( 袍子    )  拌( 凉拌    ) 漠(沙漠      )

  ★ 再提高

  一、词义拓展(写出近义词)

  裸露——(全露    )茂密——(茂盛  )咆哮——(大叫    )浑浊——(混沌    )

  二、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

  寂寞多年      的荒山,如今已 枝繁叶茂        ,当 风儿吹过        的时候,便涌起 阵阵林涛          。

  小鸟抖动彩翼        ,来这里搭窝筑巢          ;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          ,快活得叽叽直叫            。

  撑起绿色的大伞          ,小兔 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                    ;在茂密      的树丛中,小猴开心的又蹦又跳                        。

  山下的河水不再混浊咆哮            ,荡漾        的碧波轻扶着      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            ,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5

  一、背景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第10册第1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文本解读:

  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轻快而又充满激qing,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但和以往的诗歌也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

  3、设计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品读——读中积累。

  4、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二、实施

  学习活动一:读出诗韵

  师:同学们,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师巡行个别指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

  一生读第2节。

  生:他没有把诗歌的那种节奏感给读出来。

  师:那你来读读看。

  生读,读得摇头晃脑,重音、节奏的处理都不错。

  ……

  一生读第3-7节,读得比较平淡。

  师: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的画面?你能想象出来吗?

  生沉思。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到茂密的树林,听——(放轻音乐)深吸一口气,嗅到了什么?

  (生陶醉样,七嘴八舌说开了)

  生1:空气很清新!

  生2:还有泥土香!

  生3:真是沁人心脾!

  师:印入你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音乐渐止)

  生1:远望群山,印入我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仿佛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生2: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一片绿叶都在向我们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可爱的动物们不再四处逃散,在这里建起了美丽的家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家园”。你能想象小动物们有了家园后的快乐生活吗?

  生3:在茂密的树丛中,鸟儿们正忙着搭窝筑巢。小猴子从这棵树跃到那棵树,还不时地朝我扮鬼脸,好像在感激我们给了它新家。

  生4:小兔开心地在森林里采蘑菇,边采边说:“有个这柄大伞,我就再也不用怕天上的老雕了。”

  师:是啊,小动物们担惊受怕的日子过去了,快乐自在的生活来到了!

  生5:山下的河水清澈见底,荡漾起的碧波轻抚着河岸,滋润着小草。

  师:好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生再读,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

  师:多美的春色!多好的少先队员!

  学习活动二:品出诗味

  师:同学们,古人吟诗有“二句三年得——

  生:一吟双泪流。

  师:有“吟安一个字——

  生:捻断数茎须。

  师:我们还读过贾岛——

  生:《推敲》的故事。

  师:我的学生李明,也学着古人推敲诗句,读着这首诗,他有了疑问:这春风怎么踏?欢笑怎么撒?于是他呀,就自己把第一小节改了一下,大家看:(课件出示)

  我们迎着阵阵春风,

  一路上有说有笑,

  我们要去荒山野岭,

  让那里春光无限。

  (原诗第一节为: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生读,生笑)

  生1:他这么一改虽然意思清楚了,但是读起来就不像诗歌了。

  生2: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师追问:少了什么感觉?

  生3:就没有诗味了。

  师:是啊,这就是诗的语言,诗中还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让你特别喜欢?

  (生略一沉思,纷纷举手。)

  生1:我喜欢“踏”字,“踏”让我感觉春风特别轻柔。

  师:换成“踩”再读读看。

  (生读完后直摇头。)

  生2:用“踩”就觉得比较重,好像我们的脚步比较沉重,而“踏”就觉得我们脚步特别轻快。

  师:看来一个“踏”字,“踏”出的是我们轻快的脚步,“踏”出的是我们愉快的心情。

  生3:“踏一路春风”,我感觉就好像是春风围绕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去植树,让绿色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好一个“围绕”“呼唤”,春风也有情哩!)

  生1:我喜欢“撒一路欢笑”的“撒”,感觉我们一路上都很快乐。

  生2:欢笑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用了这个“撒”字,就感觉欢笑声一路伴随着我们。

  生3: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撒下欢笑。(在特定的情境下,诗中的语言被有效激活了。)

  生4:我们一路欢笑,就像撒下笑的种子,给寂寞的荒山带来了生机。(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

  师小结:看来“踏”和“撒”,不是用得不恰当,而是用得不同凡响。

  ……

  师提醒:喜欢“进军”这个词吗?你们把它换成“出发”再读读看,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进军”是指军队出发,军队出发一般就是宣战,少先队员向荒山野岭进军就是在向荒山野岭宣战。

  生2:军队出发都是斗志昂扬的,我们也是满怀豪情,要把荒山野岭变成青山碧岭。

  生3:“进军”感觉就是一定要胜利,可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让祖国的山山岭岭都披上绿装。

  师:好,就请你读一读,读出我们改造荒山野岭的豪情壮志。

  生读,读得坚定有力。

  ……

  生:“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咆哮,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浑浊咆哮”让我感觉河水就像猛兽一样可怕,而“轻抚”感觉河水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生: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我想到河水就像人一样,原先脾气不好,暴怒无常,现在经过少先队员的教育变得温柔起来了。

  生:我觉得河水也像一头桀骜不驯的猛兽,现在被少先队员给驯服了。

  师:那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送进诗歌读出来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出了河水前后的变化。

  三、反思:

  诗歌是美妙的,其节奏感、跳跃性无不揭示着语言的“舞蹈美”,体会这种美是学习诗歌的要义之一;诗歌是精炼的,但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细细品味,便可以还原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歌是含情的,字斟句酌便可体验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然而,一直以来诗歌教学的重难点都放在了理解诗意,渗透思想教育上,对于诗的意境及诗的情趣的感悟却几乎不触及。诗歌难以放手让学生充分欣赏品味,我想一是对诗歌的魅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二是对学生的感受力与欣赏力缺乏信心。

  这首诗韵味十足,以“ao”为韵脚,读来琅琅上口,而且诗歌的句式不拘,长短交错,节奏鲜明而有变化,紧凑而又分明。欢快如“锨镐丁丁当当”,徐缓如“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诗歌的意蕴美和音蕴美达到了和谐的交融。这样一篇语言晓畅、诗韵和谐、极富感染力的诗歌,不读之学生又怎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里,并触发自身的感受?所以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赛读,看谁读得投入、有感情,来训练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学生朗读水平不一,这是一种资源,课堂上我予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是这样进行的: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朗读、评价、指导、再次朗读,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境,读出了志。

  第二课时则通过虚拟人物李明推敲诗歌的故事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诗,在读中品诗歌语言的韵味,修辞手法的活用,诗歌情感的表达。如第一自然段中“踏一路春风”的“踏”,学生读出了“我们脚步的轻快,心情的愉快。”读出了“春风围绕着我们,呼唤着我们去植树,让绿色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撒一路欢笑”的 “撒”,学生读出了“我们一路欢笑,就像撒下笑的种子,给寂寞的荒山带来了生机”。再如对于“咆哮”与“轻抚”的对比朗读品味,感受到河水不再暴怒无常,变得温柔起来,再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到诗歌的诵读中,使诗歌的教学更添了色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诗味,师生沉醉于教学相长的语文魅力世界。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6

  这是一首现代诗,怎样使学生感受诗文的形式内容和语言文字,是教学设计时首先须考虑的问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诗文,更为适宜。但教学什么还是须确定的,针对当前语文教学内容的偏离状况,我想教学这篇课文,不应仅仅停留在知晓课文写了什么上,也不应该只是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祖国的教育,更应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诗文这种表现方式的形式特点,让学生对诗文体裁的表现方式生成出一些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如果这样,是否就是努力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在实践着语文教学的工具意义?

  话如此说,关键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凸现这一教学意愿,现时的许多教学设计往往有意识,但过程设计反映出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流程都是依然围着教材内容在打转转,换汤不换药。这也说明教师对怎样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意义。怎样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还没有建构起清晰的经验结构,因此,本教学过程设计力图体现上述教学意图,为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就这篇课文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拟如此进行:

  一、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一)师生谈话:同学们读过哪些诗歌?喜欢朗读或朗诵诗歌吗?为什么?

  (二)师: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一首诗歌好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吧。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四)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五)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

  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

  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二、抄写生字词,当堂反馈识字结果。

  (以上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三、咀嚼诗歌形式,探究表现特点。

  (一)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但是同学们在朗读中有没有细细的想过诗歌这种文体形式,在语言文字的表现上有些什么特点?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二)师:请同学们以上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一起读读、议议,然后作集体交流。(可以在书上有关处作批注)

  (三)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05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案

  教材分析:《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教学生字,练读课文,理解题意,把握诗歌内容。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

  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

  (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

  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

  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

  之一:植树的场景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

  1、 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

  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秋天  ( )的果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秋天  ( )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8

  一、谈话导入,唤起情绪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3、生齐读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擅长穿针引线,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出课堂的情趣。用激情的语言自然地引出新课,让学生打开久封的心门,随着这暖暖的春光在跃跃欲试中走向文本。

  二、初读入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语,读通、读顺诗文。

  2、指名分小节读,相机正音,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3、读后思考,组织交流:在每一小节诗文中,你读懂或感受到了什么

  4、整体浏览全诗:全诗在结构内容上有何特点(引导感受“拟人”这一修辞手法)

  [这首现代诗语言比较浅显内容不很深奥,学生初读后对诗意会有领悟。但由于文本容量较大,又有些“形散”,因此,有必要扎扎实实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惟其如此,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展开。

  三、精读入境,感悟诗韵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读,评读。

  (2)交流感受:读着读着,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体会“踏”和“撒”字眼外的含义。

  (3)感情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等。

  2、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调动经验,体会植树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思考:荒山野岭有了怎样的变化

  (2)指读诗歌,感悟形象:诗人撷取了哪些景物展现给我们的

  (3)再读诗歌,感悟特点: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4)诵读想象,进入情境:边读边想,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如何通过诗歌简洁、凝练、踊跃性的语言进入情境呢这里的设计脉络分明而又过渡有序,逐层提升,通过调动经验,抓取景物,寻找特点,想象画面,引领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身临其境。]

  3、学习五、六、七小节。

  (1)出示插图,引导观察重建后的绿色家园,大家有何收获与感受呢

  (2)感情朗读第五、六、七小节引导体会森林的美丽景色,动物、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3)师范读第五、六、七小节,听后交流:你们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感情朗读练习:指读、评读、赛读、齐读等。

  [抛开烦琐的提问和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多层次、多形式、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即丰富了语言库存,双训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4、学习第八小节。

  指名多人读后,交流:从“向荒山野岭进军”到“走遍青山碧岭”你有何感想。

  对比读第一、第八小节,体会反复的修辞手法及两小节的情感差别。(如果说诗首是对诗歌主题的暗示的话,篇末则是全诗的升华和强调)

  [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阅读诗歌能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即能够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可以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因此,教学这一环节时,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返回到原本真实的状态,让诗歌所描给的形象、声音、情感,逼真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欣赏着最美的画面,逐层渐进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

  四、整体朗读,合作探究

  1、配乐指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2、配乐背诵,鼓励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3、合作探究:为什么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音乐的辅助效果有时可以超过语言的描述。在轻快活泼的音乐渲染中,学生美美的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的想,想出最美的画。驰骋在文字的世界,飞扬在想象的天地,学生的收获是丰厚的,而回归整体的合作探究,也让心灵的体悟更为清晰明朗。

  五、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课外建议:能过阅读、绘画、观赏、描写等途径去了解森林和保护环境的作用,感悟建设绿色家园的重大意义。

  [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建设自然。凭借着教材,我们要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生活空间,这不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9

  (一)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生字,练读课文,理解题意,把握诗歌内容。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

  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

  (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

  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

  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之一:植树的场景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

  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荒山披绿装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

  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二)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1、苏教版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每一册的开始都是以一首现代诗歌打头,非常有新意。孩子们也爱读。第十册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首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题目《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富有诗意,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植树让荒山野岭变成了绿色的天地,改善了环境,到处都有春天的脚步,春意才会如此贴近我们,我们的双脚才会被春光染绿。但是我们读完全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正是有了这群可爱的小小植树员,春光才被他们的辛勤染绿了呢?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和以往的诗歌存在着不同点,它的意象比较明确,语言的跳跃性不大,没有使用一些比较深奥的修辞手法,这就为理解带来了方便。但是诗歌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诗歌的意思。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应该抓住重点词语(如“林涛”“煎熬”),意象(如“小鸟”、“松鼠”、“小兔”、“小猴”)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设置,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其次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诗歌的对比因素,进行对比教学。诗歌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形式上是相似的,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第九册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结构就是这样)。但是从“向荒山野岭进军”到“走遍青山碧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明显的变化,抓住这一个突破口,我们就可以为文章的教学抓住了一条主线。诗歌中也有这样的对比点,如“咆哮”与“轻抚”。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植树者身上的对比,植树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可是“我们”却是“撒一路欢笑”“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他们?是春光的温暖、丰收的展望、劳动的快乐、绿色的喜悦!让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字里行间和这些植树的孩子们共享他们的快乐。

  二、课文解读:(摘录于网络)

  轻轻地读着这些诗句,边读边跟着诗句想象,我们仿佛来到了植树的现场,听到了掀镐丁丁当当的歌谣,清水哗哗作响的乐曲,看到了少先队员们有的挽起袖管,用力的挥动着铁镐,有的抱着小树苗来回穿梭,还有的拎着水桶忙着给树苗浇水……一派欢快的景象。

  转眼间,光秃秃的山岭,成了绿色的海洋,山岩也躲进了绿荫,再也不被烈日暴晒,群山到处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群山起伏,犹如阵阵海涛,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小鸟起来了,又是搭窝又是筑巢;松鼠、小兔、小猴更是在绿色的大伞下,茂密的树丛中快乐地玩耍。山下的河水也不再浑浊了,碧绿碧绿的……秋天到了,山上的果园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全诗就是先抓住植树时所发出的声响,来折射出劳动的场景,写出人们欢快的心情,简洁而传神。然后抓住荒山的变化、小动物的高兴,河水的变清等来写,虽然只抓住了几点变化,但却生动地展现出了植树给荒山野岭所带来的巨变。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春色满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春意盎然……)去这样的地方游玩,我们的心也醉了,那里的风是那样的柔、水是那样的清,那里的春光也格外明媚。让我们和一群植树的孩子一起出发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初读课文:

  1、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除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外,还要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

  2、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歌谣绿袍裸露煎熬寂寞松鼠叽叽支撑锨镐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教育学生在同学读书的时候不要打断,有问题先用铅笔在书上轻轻地画上记号。

  6、学生点评。

  7、听了大家的读,我们把许多隐藏的“地雷”挖了出来。请大家再朗读课文,在读之前,想一想刚才的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想好了再读,希望能够比刚才有一个提高。

  8、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9、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引入春天画面

  ⒈同学们,在寒假里老师读了董宏猷的《十四岁的森林》。请大家看这本书末尾的一个片断,然后猜一猜:这是一本写什么的小说?(指名读一读,然后指名回答。)

  出示片断:

  在黑风岭莽莽的大森林里,在黑龙潭清澈的潭水边,生长着一株三根大树枝并排向上生长的中国鸽子(鸽子树)。每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像绚丽的火焰一样燃遍了黑风岭时,无数只洁白的鸽子便在大树上迎风展翅欲飞。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他们是森林的主人。他们与古老的森林新生的森林一道,装扮着谁也阻挡不了的春天。

  ⒉春天的脚步已渐渐走向我们,——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让我们“走遍青山碧岭,”让“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⒊板书课题: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披文入情,走进劳动现场

  ⒈同学们刚才已经充分地朗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反复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常见的手法,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出现了两次?学生找,教师指名回答。(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向荒山野岭进军/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⒉它们是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⒊“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你仿佛看到是谁欢笑着迎着春风走来?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画面,感受大家植树造林的豪情。)你们在什么时候会“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踏”“撒”写出了什么?(讨论。)

  ⒋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在诗中是怎样来描述同学们劳动的热烈场面的?读诗句,画出你认为感受深的词句,并批注。

  “锨镐叮叮当当”“奏响”“歌谣”“哗哗”“滋润”等词语中体会植树劳动的热烈场面和同学们的欢欣喜悦。

  三、品读诗句,感悟巨变

  ⒈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这里的一个“走”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往日的“荒山野岭”是怎样的一幅容颜?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指名读“千年裸露的山岩”“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等,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⒉今天的“青山碧岭”又是怎样的呢?你最喜欢哪一节?自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⑴我最喜欢第3小节,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美好景象。(对比:绿衣——绿袍)诗人通过“披上绿袍”“枝繁叶茂”“涌”“阵阵林涛”写出了植树造林的深远意义。

  ⑵我最喜欢第第5、6小节。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小动物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场景。从“抖动”“快活” “再也不怕”“开心”等词语中体会植树造林让小动物们呼朋引伴快乐生活的情景。(讨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会和这些小动物们说些什么?)

  ⑶山上是这样的美好,山下也是诗情画意,无限憧憬——“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

  四、适度拓展,深悟诗情

  ⒈诗的语言是凝练的,要想走进诗中,我们还得学会想象,想象诗外画,诗外音,诗外情。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春光灿烂的时候出行,蓦然发现——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讨论,指名回答)这会使你想起什么?(春光就是一位丹青妙手。)

  ⒉春光怎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呢?(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无疆。)“染绿”能使你想到哪一首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想起了哪首歌?(《春天的故事》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⒊教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春天在哪里?春天原来就在我们的手中,在我们的脚下。心动不如行动,看——“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让我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和着《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将这首诗填进去,一起来唱一唱吧。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诗人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

  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体会诗中的劳动场面;通过多角度的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蕴,伴随着对诗句的感悟,读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向往。

  ⒊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11

  时 间

  2011.2.19

  年 级

  5

  学 科

  语文

  说课人

  刘岩

  教学内容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共  2 课时

  教学

  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说重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说难点

  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说教法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文字优美。学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便是读。因此教学本课时,我把读贯穿课堂始终。

  说学法

  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作业

  设计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理清诗歌的脉络。同时引导学生分析1、8小节,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特点,从而拎出“荒山野岭“青山碧岭”两个重点词语,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主要分五步来教学(一)复习导入、(二)学习三-七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五)朗读背诵全诗

  (一) 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拎出的两个词语,再让他们想像“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两幅画面,从而在学生脑中形成一种对比。

  (二) 学习三-七自然段

  3—7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美化了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教学这一部分时,着重以学生自学为主,先引导他们读,在读中感悟,再说说令自己印象深的场景,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场景的体会,来感受植树造林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部分是和上一部分调换了次序来理解的,主要是想通过3-7小节的学习,感受到了自然的变化,从而顺利引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更深的感受植树造林的好处。教学时,还让学生再次补充植树造林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共同美化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 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在学生学完了整首诗歌后,让他们再次看开头结尾,从而更好地来理解学生在一开始便提出的“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的含义。

  (五) 朗读背诵全诗

  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朗读背诵是让文本中的美好情感,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深深的融合到一起,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为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经验,去发现更多的美好。

五年级语文下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设计 篇12

  徐红霞

  总觉得诗歌很难教,不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诗,不知从何下手。由于开学班主任的工作比较忙,来不及做课件,也没有找到现成的材料,挂图也没有这一课的内容。所以,匆匆地走进教室,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课时,本来开头我是要大家先说说心中春天的景象的,再导入课文内容,可不知道我急匆匆就单刀直入在黑板上写好了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然后就问: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接着就让他们自己读诗歌。通过字词正音、理解词语意思后,我请学生起来朗读,可是总不合我的心意。没有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中,所以很难读出感情。这是自己不满意的一堂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采用比赛朗读的形式,使课堂气氛有所改善,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每人要在书中发现一个知识点,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我知道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是一句拟人句。”“我知道了煎熬的近义词是折磨。”“我知道撑开绿色的大伞是比喻句。”“我知道这首诗歌在号召我们要植树造林,改造自然。”“我知道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首尾照应的关系。”同学们的每一次发言,都有自己的思考,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在我及时肯定的同时,有好多学生都赶忙记录好每一个知识点。我觉得比我一个人在上面讲效果要好。以后要多尝试不同的教法,多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