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e,不要读成ze;“蜿”的读音是wa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u,不要读成qi)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作者从金华出发,行五公里左右到罗甸,由罗甸进山到洞口,进入外洞,从孔隙进入内洞,然后出洞)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就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叶圣陶 本文作者。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本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石钟乳 石笋
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中,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做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有各种形状,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等等。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与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与资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农远资源进入学校,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是幸福的,它为教师的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农村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远程教育给我们农村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开拓师生的视野,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本课课件的图片及录像等素材都是从远程上下载的,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文中的一些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结合远程资源和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法:
1、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先用课件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立刻有学生说:“突兀森郁。”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录像,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师:“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师:“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师:“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播放录像,导游解说,游客提问。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5
【说教材】
本课是第八册第五组的内容。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也正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的来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按这个顺序分段学习课文内容一、二、三段。第二课时重点是了解怎么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及理解作者描述的景物特点及叙述的条理。至于流经的路线(也就是作者叙述的第二主线及指导朗读指导、背诵全文将安排在第三课时)。
【说教法】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立足于双基,抓住学习目标精心设计电脑课件,选择好演示的切入点,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诱发学生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另外,让学生尝试阅读之后合着音乐的节拍,欣赏双龙洞这一神奇的溶洞,从而创造激昂、活泼的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人、机交互获得信息交流,又为学生学之得法创造条件,逐渐从学会到会学。
【说程序】
1、回顾上文,理清线索及思路: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哪些内容?
2、尝试读文,了解孔隙的特点:
抓住关键,让学生细读课文,尝试分析。首先让学生带着尝试题有目标地自学课文,初步了解:
⑴ 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⑵ 分成哪几层?每层意思是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演示课件──小船怎么进入内洞?让学生直接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再播放录相片断“游人进入内容”的情形,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⑴ 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样描述的?用横线画出来。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游人进入内洞的情形。
⑶ 这样窄小的孔隙,作者通过时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通过句子的比较:
①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② 眼前昏暗了,可是我还能感觉孔隙很窄小。
让学生懂得怎么样把句子写具体。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出“孔隙”这段的学习方法:
① 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了解段落层次,弄清各层意思。
② 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尝试读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3、尝试自学第五段,把握特点,深化主题:
学生用归纳“孔隙”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在学生弄清楚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后,教师循序渐进地抛砖引玉:作者一进内洞时的感受是什么?在这么宽广的内洞里作者观赏了哪些景物?请同学找出来说说。观赏完这些奇异的景物有作者心里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画出来。学生质疑“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先同伴协作解决,师再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再通过录象“内洞自然景观”的放映,让学生在自由想像中深化理解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此时概括内洞“奇”的特点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指导朗读:作者把内洞写得这么美,这么奇,让我们用惊叹的语气来读一读吧!教师引读:首先当然是──(生接读)其次是──(生接读)作者觉得──(生接读)
4、重视总结,升华尝试成果:
学生通过分层。有序的尝试,学生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5、课堂巩固练习:
填空:
⑴ 过孔隙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还感到_____________,又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出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⑵ 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_________,再加上_______,可见内洞的特点是_________。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7
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8自然段。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索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生3: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生4:小船是这样通过孔隙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生5:进洞时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还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6:经过孔隙时心里既好奇又紧张。
4、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5、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探究问题二(让学生读第6自然段)
1、提出问题: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适当时候展示石钟乳和石笋图片)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内洞一团漆黑,非常宽广。
生2: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美丽神奇。
生3: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生4:我觉得有的石笋像一座塔,有的石钟乳像一个蘑菇。
……
探究问题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小组读文讨论
3、探究结果展示:
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师:对,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罗嗦。
探究问题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1、提出问题: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怎样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具体。
生2:因为这三处景点特别美,所以作者把它写得很具体。
生3: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具体。
生4:我认为外洞很美,我要介绍给游客们。游客们,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双龙洞的洞口。瞧,它多宽呀,像个大桥洞,据说,在这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会,也不会觉得拥挤。站在这儿外看,风景更是迷人。你们看,这座山多高啊,山上树林茂盛,整座山气势雄伟。
……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内洞、孔隙、外洞三处特别美,因此写得很具体,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双龙洞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主要内容具体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同学们回去根据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
三、探究学习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才是一篇好文章。
生2:我懂得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景点,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祖国的美丽景物介绍给大家听。
生3:我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生4: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游记要按游览顺序写清楚。
生5:我学会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介绍景点。
生6:通过自己做实验,更有趣,理解更透彻。
生7: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感到学得更生动,记得更牢固,兴趣更浓厚。
……
师小结:这节探究学习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做得很仔细,想得很开阔,较好地完成了探究学习任务。希望大家在今后探究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汤塘镇良安小学 刘一平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习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习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外洞。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9
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
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发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定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流游记是叶圣陶才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蝗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昌按照:
金华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浏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 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是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什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问,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4.1第一课时
4.1.1新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里旅游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旅游景点有关的抢答游戏!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图片中的景点名称以及所在地。
出示双龙洞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个溶洞叫“双龙洞”?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段。
举手解答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并出示双龙洞图片
3.简介溶洞形成原因。
4.解读课题中的“记”字,引出游记,分析游记特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快准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句。
2.教师黑板画游览路线画,指名学生补充完整。
3.举手串连文章经过。
4.分解文章主次。
四、精读课文
1.理解“孔隙”
2.精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孔隙小的词句,分析作者的表现方式。
3.和同位挨坐在一起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听老师做导游讲解,体验过孔隙的感受。
4.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下读课文,找一找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寻找隐藏在文中的一条暗线。
2.用多种方式突显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习作小片断(教师提供图片)。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从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学习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2、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按照三步导学模式进行。
(一)激情导课:
课一开始,先回忆课文体裁,再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以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民主导学:
分为两个任务:任务一:学习游记开头的写法。(意图:让学生对游记有个完整的认识。)
任务二:学习游记主体部分,感受双龙洞景观的奇妙,学习作者观察写作的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习重点段“孔隙”部分,从船小、进洞方式、进洞姿势以及作者的感受四方面来学习作者借其他事物写本事物的方法。这一步,通过学生自学、组内讨论后上台展示交流完成。是全文的重头戏。
第二步:学习洞口、外洞、内洞部分,通过读文概括出各景点特点,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这里主要是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说明方法,以前学生接触过,比较熟悉,所以这部分在学生自学、组内交流后形成统一看法,由组内代表向全班汇报。处理得较为简洁。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然后借助图片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检测导结:
紧扣学习内容设计了填空题,针对性强,难易适中,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还设计了选择榆次的某个公园写一篇游记,是学法的迁移运用,时间关系,需要在课下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依托游览顺序图,形象直观地概括了各景点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把握文本起到了辅助作用。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3
一、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三、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1、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2、根据讨论,梳理课文:
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3、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
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4、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教学反思: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习检查
1、词语:
浙江 金华 罗甸 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 新绿 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 后脑 肩 背 臀部 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 合适 聚集 呈现 昏暗 颜色各异 变化多端 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 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 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习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 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 引读课文:
洞口( ),外洞( )。
⑶ 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 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 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 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 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 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 ,像_________________。
⑶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
⑷ 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迎着溪流
↓ ↑
外洞 泉水外流
↓ ↑
孔隙 一路水程
↓ ↑
内洞 泉水缓流
↓
出洞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6
温馨寄语:上节课我们去欣赏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脚步去浙江金华看一看吧!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重点)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难点)
学法指导:
1、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2、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3、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
双龙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周的山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35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一、自主学习:
1、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zhè jiāng yóu tóng yí cù nóng lǜ tún bù shāo wēi
( ) ( ) ( ) ( ) ( ) ( )
é jiǎo cā shāng wān yán shí zhōng rǔ yī jǜ shàng yuán
( ) ( ) ( ) ( ) ( )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二、合作探究
(一)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的脚步去浙江金华看一看吧!
1、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2、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
(二)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三)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1、自读第5自然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2、有感情的读第五自然段(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四)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有哪些景物?
三、拓展延伸
任选双龙洞其中的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部编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篇17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
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