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汉语知识。
2、背诵短文。
3、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美感差异。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谈家庭聚会时的情况,引入作对联,咏诗词歌赋,之后,师生共同研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一篇短文《咏雪》。
二、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小组利用工具书解决。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看大屏幕讲析文言词句: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晚辈统称。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猛。
欣然,高兴的样子。
拟,比,比拟。
未若,不如。
差,大致。
因,趁,乘。
1、白雪纷纷何所似?似何,像什么。
2、即……之妻也。“……也”,“是……”
3、即……之妻也。省略主语“(谢道韫)就是……”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教师领读课文。
五、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六、教师示范、指导背颂课文(合上书,一学生读,其余学生听,三遍之后背诵)。
七、简析课文内容:文中赞赏了谁?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从哪一句得知?文末交代道韫的身世可见。
八、两个小孩都很快做出了句子,且小男孩最快,随后小女孩微起朱唇出妙语“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公大笑乐,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形容“白雪纷纷”,哪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见解:“撒盐空中”这句虽然形似,但给人的感觉不美,“柳絮因风起”句则形象、动态、美感兼具,有意蕴。举例: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打油诗有形象,无意象,我们体会不到景物美,这不是成功的文学创作,好的文学形象要有美感,有情趣。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营造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
九、齐背课文。
十、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背出自己熟悉的咏雪诗句,师生共同欣赏。
附课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俏难晕模镅晕淖纸衔诚裕矣幸欢ǖ墓适滦裕谱偶彝ド詈颓浊檎庖坏ピ行模斫馄鹄从ω盟迪喽匀菀滓恍?/div>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3
反思这堂课,如何通过筛选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深化改造,成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
一、要遵循“生本”的原则
出现教学内容的不适宜,归根究底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知识结构、人格修养、技能技巧等的完善和提高没有帮助,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生本”原则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适度、深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规律,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即可,不要去过度拔高学生,哪怕是实验班的优秀学生。
《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汉、魏、晋到宋初名人们的遗闻轶事。书分36门,共1128则,其中关于少年儿童的记载有70则左右,并专设有《夙惠》一门,单写少年儿童的智慧言行。这些记载让我们通过作者对当时少年儿童言谈、仪态、思想、行为的品评了解到作者和当时人们的素质观,以及围绕这种观念人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的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对此书感兴趣,少年的智慧故事远比“林下风”更能让初一学生接受。
二、要理解编者意图
除了课文的特点外,课文在这个单元的地位、价值,教师也需仔细琢磨、推敲。此篇课文编者编入初一册的第六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同时选入的还有《陈太丘与友期》表现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机智。魏晋时期少年儿童活跃的思维、机智的论辩,是以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学知识为基础的,这与当时家庭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重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二次教学中,教学目标确定为能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己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这则短文;感受魏晋时期小孩子的聪颖和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三、要大胆取舍
教学中,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与其“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如抓住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点,把它讲清、讲细、讲透,一课一得。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增加课外材料根据具体课文的需要,并非每一篇课文都需要援引资料,引用材料也不在多,在于精练、适合、有启发作用。根据教学需要,删去了刘伶和谢安谢道韫的三则材料,选用孔融“小时了了”故事来激趣,由于人物故事熟悉,内容容易理解,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拓展部分选用《文学》一则:“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谢安经常召集子侄辈聚会,亲自同他们“讲论文义”,并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韵的本领,力图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结合“(1)公如何评价咏雪句?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你认为谢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有这样优越的人文环境,就难怪谢家出现了个才女谢道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4
课前谈话:(18:44)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我之间有没有一种默契,好吧?
生:好!
师:请看!我这儿有一只鸟儿,谁看到了?谁听出来了?这是一只什么鸟?
生: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师:不是好像,就是一只啄木鸟。祝贺你,猜对了!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只啄木鸟,你呢?
生:我觉得是一只百灵鸟。
师:他是看出来的,你是——
生:听出来的。
师:是呀,因为百灵鸟在(唱歌)。你听到它在唱什么歌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来两句。
生:唱。
师: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说,眼前没有你也能说,那叫什么?想象。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师:再来一次,我这儿有一朵花,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菊花,因为它很漂亮,都展开来了。
生:……
一、溯源识字
师:同学们,在3500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创造发明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被刻在乌龟的甲壳上,又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雪。
师:耳朵没带。你不仅带了耳朵,还带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师:你怎么知道?
生:书上看到的呗!
师:书看得多是好,可别把眼睛看坏了!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甲骨文。
师: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一个甲骨文,你们猜猜它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字?
生:我觉得这有点像雨,又有点像雪。
师:只能一个字,什么?
生:雪。
师:因为——
生:因为雪是从天上下来的。
师:哦——这六点是——
生:雪。
师:这一横是——
生:天。
师:恩,好的,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它们应该是雪。雨没这么大,课文是雪。
师:完了吧!把老师事先发给你们的那张纸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张纸,不要去想那张纸。就这(指荧幕),你说——
生:我觉得这是雨,因为雨是很小的。
师:雪是很大的,对吗?三个同学,他猜对了,这是雨字。这就是雨点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哦,明白了!再看一个字,同学们,这个字仍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雨字,但这个雨字仔细看看,这个雨字和刚才的那个雨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甲骨文)
生:现在的一横下是小竖了。
师:刚才是雨点,现在是——
生:雨线。
师:刚才是小雨,那么现在就是——
生:现在就是大雨。
师:谁去医院打过针的?打过针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呀,这么多人打过针呀!当护士把药水用针筒往外一推,这个针尖上就怎么样?
生:针尖上药水就出来。
师:不是出来,而是飞射出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什么字?
生:注。
师:(板书)所以这个动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吗?因此用这个“注”字来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师:好的!记住这个词,叫——
生:大雨如注。
师:不要拖!(领读三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咱们古人们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过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就用这样的象形字来表达。所以,我们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
师:再看一个字,好吗?
生:好!
师:出示羽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呢?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个林。
师:是因为——
生:是因为这上面的东西像一棵树。
师:像树,真的像极了!还有谁来说?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小鹿的角
师:因为——
生:因为这头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觉得是个“角”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这上面是两根羽毛。
师:所以这个字是——
生:羽。
师:握手(与学生握手)知道为什么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师:你说——
生:因为他说对了!
师:这个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聪明的人,却故意说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谢他!对,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来看它像吗?像极了!再看一个字,这个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刚才那个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块儿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点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但是呢,它又不像雨点那样直直地下来的,而是像羽毛那样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这是什么字?一听就知道!
生:雪。
师:诶,掌声给他!看到过雪吗?那会写雪吗?来,和我一起写!伸出右手手指。这个字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吧!上面是——
生:雨字头。
师:真好!是雨字头,雨字头怎么写?把笔顺说出来,预备,起——
生:横,竖……
师:还说会写呢,第二笔是点,来,预备,起——
生:点,横钩
师:诶,对了,横钩,不要忘记!接下来——
生: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
师:会写“雪”了吗?
生:会。
师: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带有“雪”字的词语呢?你说——
生:大雪。
师:大雪。你呢?
生:我给它加两个字,鹅毛大雪。
师:感谢他。
生:谢谢!
师: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语。
师:一个成语。你说——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丰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样的。
师:所以你举手要快呀!
生:冰雪聪明
师:诶,好的,最后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师:刚才你发现了吗?霜也好,雪也好,这些字都是——
生:雨字头。
师:告诉大家,雨字头的字呀都和自然现象有关。比如说雪,还比如说——
生:雷。
生:雾。
生:露。
生:霞。
……
师:我这儿也有很多带有雪字的词。
(出示词语)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雪兆丰年 雪中送炭 傲霜斗雪
鹅毛大雪 踏雪寻梅 冰雪聪明
……
师:跟我一起读。
生:跟读。
师:那点点点点叫什么呀?
生:省略号。
师:谁喜欢这么多词里的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雪中送炭,因为比喻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他。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生:我还喜欢冰天雪地,因为一结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聪明,因为它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
师:你一定希望我用它来评价某个男孩,他就是——
生:我呗!
师:真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有谁喜欢那六点省略号的吗?为什么?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成语。
师: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语。在哪儿呢?
生:自然现象。
师:看来还得再读点书。
生:在书中。
师:就是。在咱们读的书中,在咱们说的话中,在咱们感受到的感觉之中,这个感觉很重要!
二、读诗赏雪
师:同学们!看,在一首诗中也出现了这个“雪”的字,这首诗的名字叫——(出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生:《咏雪》。
师:这首诗呀是我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叫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读的一首诗。他后来告诉他身边的人说,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他文学创作之门。他称这首诗是一首神奇的诗,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神奇的诗。没准,你这么一读,也会成为一个——
生:文学家。
师:到时候你要感谢谁?
生:文学家。
师:你得感谢我呀!是我让你读这首诗的呀!读一读,自己读。
生:练读。
师:真好!一读完就看着我了!谁来读?你来!(指名读)
生1:读。
师:别坐下来,对他的朗读谁要说上几句话的?呼唤他的名字!
生2:,我觉得你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流利地读该怎么读,你得好好地听着,来,你来流利地读一遍!
生2:读(很快,没有停顿)
师:我明白了,你所谓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点,是吗?
生2:是。
师:诶呀,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吗?
生2:对
师:还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说——
生3:他读得没感情!
师:你来有感情地读读。
生3:读(摇头晃脑)
师:我也知道了,你们知道了吗?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师:你根本没看他,看他再读一遍
生3:再读。
师:谁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摇头。
师:这个叫动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动作。还对他的朗读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节奏感!
师:诶哟!你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4:读
师:听到了吗?这个节奏落在那个字上面?
生:片。
师:你明明把一个字读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师:是呀!读诗呀要读出诗的节奏来!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所以你没有考虑什么节奏。大家再来试试!看看能否读出节奏来,能否读出动作来,能否读出情感来,读。
生:再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来感受我的读与他的读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谁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5:你读得有动作。
师:嗯,我的动作比他的动作还要多,发现了吗?做一个给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个动作?生5:不会。
师:不会,你来。
生: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读。
师:掌声,啊,多好啊!(学生掌声响起)
生6:我觉得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他说的感情是动作,你说的感情是指?
生6:我说的感情是你读得把当时的情景都读出来了。
师:是呀,让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场 生2:就在那里赏雪。
师:赏字用得多好。还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里数。
师:看到了一片片数的动作,还有谁看到别的吗?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师:这句话说得我气也喘不过来了,你快点行吗?他看到我睁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对吗?要用适当的语言表示出来的。
师:除了表情,除了动作,还有谁用耳朵听明白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
生:很有节奏。
师:还听清楚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节奏。
师:还有吗?你们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模仿生读),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除了节奏,还有什么?
生:节奏。
生:还有真急死人了。
师: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场雪。同学们,诗就是要读在你的表情上,诗就要读在你的动作里边,诗就要读到你这个速度里面,诗就要把你那颗心感受的东西读出来,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简单地说他读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说到什么,要说到具体的那个点上。我刚才是不是这样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感兴趣的和我一起读,喜欢和我一起读的站起来。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说我急吗?好的,来吧,准备,咏雪,手呢?好极了!再来,咏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师:我走了三步,你们怎么一步都不走啊!再来,可以轻轻地挪一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
师:别坐下去,边配上音乐,边配上音乐。(音乐响起)看哪!下( 生:雪 )啦 !咏雪, 一片, 眼睛看着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师生齐读并配上动作)七片八片……不见读两遍。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小雪花飞入了芦花就不见了呢?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仔细看,为什么它飞入这样的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因为雪是由水组成的,飞入了芦花,芦花就把它给溶解。
师: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来越多不融化了的话那为什么也不见了呢?
生:因为水都沾在芦花上了。
师:它们的颜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洁白如雪,而芦花也是白的。再看,为什么它飞入芦花不见了呢?除了这白的,还有别的原因吗?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儿。
生:因为雪飞到芦花丛中,它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
师:看呀,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飘,芦花也在飘,都是白色的,都是这个形状,所以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师生齐说:飞入芦花都不见)再看啊,这还是那芦花,为什么飞入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7:芦花是一片一片的,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师:即使再大的雪,飞入这芦花能看见吗?
生7:一样也看不见。
师:所以再大的雪飞入芦花(生齐:都不见)这洁白的雪,这如芦花一般的雪,咱们该怎么读(生齐读)速度加快
师:我这朵小雪花飞入芦花不见了,你们这一朵朵小雪花飞入了什么也不见了?
生8:小雪花会飞入河里,在河里也会不见。
师:放进去,飞入水中 (生8:都不见)连起来说(生8:飞入水中都不见)
师:还有飞入哪里也不见?
生:飞入人身上,因为人身上很热。
师:已化掉了,是吗?还有吗?冬天里有一种花也和雪一样白,那是什么花?谁也能让小雪花飞到这里也不见?
生:棉花。
师:那是冬天的吗?
生9:飞入腊梅都不见。
师:腊梅还不够美?
师:飞入梅花( 生9:都不见)连起来(生9:飞入梅花都不见)
师:这梅花而且必须是白色的,是吗?好极了,请坐。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诗,你看到这一场雪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谁来说一说?
生:好大的雪。
师:谁能说说这场雪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
生:顶到我们的膝盖了。
师:没到膝盖了。
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鹅毛大雪。
师:还不够大,也不就像个鹅毛吗?
生:冰天雪地。
生:无法想象。
师:无法想象,但还得想。
三、品雪之情怀
师: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充满想象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想象绝对的超凡脱俗。请看,他写过这么最大的雪。(出示课件: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在燕山这个地方,读燕山(生齐读燕山)读第一声不要读第四声。请看,李白看到的这个雪是大到什么程度?(学生齐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师:它大得像什么?
生齐:席子。
师:就是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的那个的席子,你们小时候还不行,睡爸爸妈妈的大床。看我的手势才能读好。
生1:读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上去呀,你那是小席子。
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练一遍,教师示范读。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学生鼓掌)
师:错了,拍什么手,根本就没读准。教师范读大如席,不要读大如席(教师学学生的语气读) 再给你一次机会,能行吗?不敢啦!读,冰雪聪明的人。一起做动作,你会更加读得好。(指名生读)
师:好的,这次给点掌声了。要听得懂,要看得懂。(齐读)
师:读大雪该怎么读?谁明白读大雪该怎么读?
生:读大雪的时候,雪刚下下来要读得声音小点,读到最后比喻句就要读得很大。
师:尤其是哪个字要读得很大?
生:席。
师:不仅是席字,而且还有(生:大。)
师:大字要读得响,席字要读得(生:长)往上(生:升)扬。来,预备齐。(学生齐读)
师:大雪会读了,小雪会读吗?小雪会读吗?(出示课件:微风揺庭树,细雨下帘隙。)读读看自己琢磨(学生自读),第一遍读通了,第二遍该琢磨了怎么把大雪读小了。(学生自读)
师:肯定行吗?你比别人少练了一遍,肯定行吗?给你个机会。(指名读)
师:我说了吧!我说了吧!这样学习能成吗?人家在练你不在练,拼命想着要表现自己,结果摔了一大跤。谁读?
生2:读。
师:刚才声音要注意了,刚才大雪是声音响的,现在小雪就(生2再读)
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不敢把话筒凑过来什么原因吗?
生:要是把话筒凑过来,他声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师:要控制我们的声音。你来把第二句再读好一点。(指名读 教师范读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呀,如果这首诗中的雪是一场大雪,咱们该怎么读?(师读题《咏雪》生齐读整首诗)
师:如果这是一场下零星的小雪该怎么读?(生齐读整首诗)
师:这真是一场神奇的雪呀!
师:看到了这样一场雪,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划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师:都喜欢堆雪人,是吗?同学们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细一点,堆得精一点。堆得巧一点,那就堆出了艺术来,那叫雪雕。
师:看到雪雕了吗?你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门桥那儿有一个。
生:在下雪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师: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吗?你看,在我国的哈尔滨,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太阳岛。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涌向这里,他们或者是来欣赏雪雕,或者就是来创作雪雕。看,这个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这座牛的雪雕高达8米。哇!再看呀,看呀,这像不像咱们神话小说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这驴,这是童话中的谁呀?
生齐说:苏伯伯。
师:XX年奥运会结束后,咱们的雪雕艺术家们把奥运英雄和他们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过雪雕的人无不为这艺术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写下了许多赞美雪雕的诗篇,咱们今天就也来读一首。(师生接读《雪雕》,生齐读《雪雕》)
四、总结谈话,引导读书
师:亲爱的同学们,要不是这一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这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雪雕艺术作品呢?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美景,一定会想起有这样一首诗。(师生齐读《咏雪》)
师:我想此刻这神奇的雪一定飞进了我们的心里,所以这雪花飞入心田也不见。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并且熟悉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本课先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风格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世说新语》;
2、掌握“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因”等文言词语;
3、情景再现,走近古人讲论文义的情境中。
过程与方法:
1、检测掌握的作家作品情况,并补充相关内容;
2、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词语,并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表演,讲论文义,再现故人读书的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文化故人的情操,感受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情境再现,讲论文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似”“差”的读音。
2、同伴互助,解疑答难,掌握字词,老师引导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全体参与表演,再现当时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对照课件进行讲解】
一、布置预习:
1、熟读《咏雪》,了解大意,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搜集学过的关于雪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娟的故事。“咏絮才”讲的是什么呢?今天读完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三、展示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互助”、“归纳”、“再现”等词语。【板书本节课的两大环节:讲论文义、再现情境】
四、温故知新:
1、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文学常识填空;
2、补充:鲁迅的评价,《世说新语》分的门类,《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五、讲论文义:【师生共同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步骤并板书】
1、读:字音、断句。【学生齐读完后,强调“似”“差”这两个多音字】
2、译:提出疑难字词,同伴互助解决。
3、词语抢答:用我们常规的抢答方法,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并注意联系学过的知识,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
4、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标点的句子。
5、整理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归纳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判断句、人物称呼、成语“柳絮才高”,此时学生就知道“咏絮才”的含义了。
6、拓展阅读:展示材料,老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再解释,最后学生直译。这则材料讲的也是谢安的故事,“俄而、至、默然、徐”等词语都是学过的,可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且这则材料中谢安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在《咏雪》中却“大笑”,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性情。
六、再现情境:
1、师生共同确定:时间、地点、天气、事件、人物。重点在人物上,文中有谢安的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先让学生从文中发现、想象他们的表情,再推荐同学扮演角色,其他同学扮演“众儿女”,思考:他俩谁说的好?“白雪纷纷何所似”?
2、创造条件,师生表演。重点探讨谢朗和谢道韫谁说的好,各抒己见。再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可以用学过的诗句,可以是自己的想象,最好是自己写的七字一句的诗句。
3、看看“诗中雪”,展示几句写雪的诗句。
4、想想:历史中堪称“咏絮才”的,还有谁?【李清照】
5、评评:本节课,我们班的“咏絮才”。
七、布置作业:
A:1、完成《全效学习》;
2、积累词语;
B:读几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写读书笔记。
反思:我以为,一堂课就像一篇文章,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行文严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咏絮才”,由“咏絮才”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照应开头说“咏絮才”,发现我们身边的才子才女。在设计中,我力求一种诗意的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书中那些人的生活情景是活着的,让学生感到文化延续不断的脉络。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6
选自《世说新语》
咏 雪
作者:刘义兴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
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
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简介
三.正文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1.题目解说:“咏雪”即歌咏白雪,歌咏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其突出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
2.重点字的读音(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多媒体显示: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nǐ 无奕女 yì
(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3. 读准节奏
多媒体显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齐读并指导学生明确根据文意来读准节奏)
4.重点文言词含义
多媒体显示: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泛指子侄辈,今指儿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比不上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5. 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重点语句的翻译
多媒体显示: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请学生回答)
7.梳理内容要点
多媒体显示:
时间:寒雪日
地点:谢太傅家
人物:谢太傅、儿女(胡儿、谢道韫等)
事件:咏雪
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学习心得
学生讨论总结
9.师引导总结主旨
(1)文中“公大笑乐”有如下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0.主旨
多媒体显示: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诵读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世说新语》两则是人教版20__年新修订的七年级上册第8课,包括《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本单元的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这篇课文看似浅显,但若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领会,自会翻出新意。
2、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三、教学准备
学生:(1)查找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雪》)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思考;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学生小组交流)追问,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让我们一起从《世说新语》中的《咏雪》一文寻找答案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句意
3、感知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三、资料助读(多媒体出示)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字词读音、节奏和语气
2、读准加点字的音
谢太傅fù俄而é雪骤zh?u差可拟、chā nǐ
柳絮liǔ xù无奕yì王凝之níng谢道韫yùn、
3、学生自由朗读
4、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5、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6、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五、分组研讨,质疑体会预设问题:
(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6)你认为文中人物具有什么特点?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共性问题予以点拨。)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六、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七、作业
1、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2、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板书设计:《世说新语》咏雪形似——神似
比喻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
美的意境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
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
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简介
三.正文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1.题目解说:“咏雪”即歌咏白雪,歌咏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其突出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
2.重点字的读音(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多媒体显示: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无奕女 yì
(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3. 读准节奏
多媒体显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齐读并指导学生明确根据文意来读准节奏)
4.重点文言词含义
多媒体显示: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泛指子侄辈,今指儿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比不上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5. 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重点语句的翻译
多媒体显示: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请学生回答)
7.梳理内容要点
多媒体显示:
时间:寒雪日
地点:谢太傅家
人物:谢太傅、儿女(胡儿、谢道韫等)
事件:咏雪
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学习心得
学生讨论总结
9.师引导总结主旨
(1)文中“公大笑乐”有如下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0.主旨
多媒体显示: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深切品味文章内容)
四. 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多媒体显示:
1.讨论、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
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一用“撒盐空中”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基础。
二用“柳絮因风起”更好:柳絮给人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师做总结) 平时写比喻句时最基本的要做到“形似”然后不断追求“神似”的境界!
2.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师多媒体显示韩愈的《春雪》并点评)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点评:
形似:白雪——飞花
神似:白雪嫌春天的姗姗来迟,故意化作飞花盼春早到
五. 拓展延伸:
你能否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多媒体显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六.随堂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骤( ) 奕( )
2.解释词语:
俄而: 差可拟:
3.翻译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七.小结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文学常识
2.理解并识记文言词语的含义和重点句的翻译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a.言简意赅。只叙事,未评论,但意图明显。
b.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情感价值观:
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创新思维
八.作业
1.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 文。
2.积累写雪的诗句或写雪的成语。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10
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丢分大项,虽然一般每小题都能得到分数,但很难把分数拿全,这一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十分头疼和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阅读理解”这么难?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小编为各位同学整理好了有关《咏雪》阅读答案,欢迎前来学习。
《咏雪》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阅读题目:
1、(一)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要素。
2、选出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B、温故知新 故时有物外之趣
C、期日中 与人期行
D、俄而雪骤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花是上帝献给人类的礼物,它是那么纯洁,那么轻盈,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雪的诗词,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雪的诗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雪》参考答案:
1、寒雪时,内集,谢太傅和儿女,讲论文义
2、C
3、①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②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5、只要诗或词中的描写了雪的皆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11
四基达标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pgn0109a.txt/pgn>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约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4)俄而雪骤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pgn0109b.txt/pgn>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开放探究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对:“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阅读上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
[ ]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复杂
b.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病句
c.书本上没有这样的句子
d.保住考试的好成绩
4.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波纹线“ ”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南朝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1)约定 (2)才 (3)化 (4)一会儿,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2.b
3.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开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a
7.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12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让我们猜一个好不好? ppt1
猜谜语: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雪(学生答)。让我们来欣赏几幅雪景图
ppt1出示雪景动态图,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看到这样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你用什么来形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ppt2 出示文题
二、作家作品 ppt3(2分钟)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5分钟)
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很短小,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ppt4(一)欣赏课文,出示课文内容,师范读。
刚才,同学们听读了课文,接下来完成读音练习。
ppt5(二)朗读练习。
1、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自由朗读。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2、指一生读字词
3.指一生读课文
4.齐读课文
四、解读课文:(15分钟)
(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
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解释重点词,找出疑难处并进行交流。
ppt6(出示课文,注意划横线的词)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结合《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欣然:高兴的样子。 结合《春》的“欣欣然”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下面咱们来疏通全文 ppt6 指一生说解词,再一句句翻译(主要让学生说)
(二)翻译课文
ppt7 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意思,能不能试着背诵呢?
(三)初步背诵课文:
ppt8-ppt12出示参考译文,请学生对照译文试背课文。
大家做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课文内容讨论几个问题。
五、研读课文:(10分钟)
ppt13(一)小组讨论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难点)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点拨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老师的参考答案是:
ppt14
1、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2、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ppt15(二)读一读,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难点) 生说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ppt16(三)学习总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出身名门,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后人把有才学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可说一说《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同学们,经过学习,课文你读懂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背一下课文吧!
ppt17(四)再次背诵课文。
这篇文章中,谢道韫之所以能说出这样优美的句子,是因为她有丰富的想象力,抓住了雪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笔。景色描写。注意要求:抓住景物特征,想一想 朱自清 先生的《春》。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1.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200字左右。
2、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欣赏:出示雪景图和咏雪名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写雪)
——岑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出示后要求学生抄下来,积累。
ppt18
3.古诗词中的名句
结束语:王国维曾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咏雪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因为富有意境。凡是文学作品,写景咏物的语言,必须讲究含蓄,有想象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意境。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对写景咏物,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七、布置作业:
1、预习《陈太丘与友期》,准备一个古代聪明少年的机智故事。
2、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n
语文《咏雪》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两个比喻句,你认为哪个更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另外,纪晓岚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说的是谁?
学生回答:雪
教师:你会将雪花比喻成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看看古代的少年才女是如何咏雪的?
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刘义庆及 《世说新语》,齐读注解①。
2、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3、学生齐读全文,教师听纠正读音。
三、小组合作翻译,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