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05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1

  课前互动:同学们,你们接触过网络游戏吗?每当你选择了相应的角色,便会拥有相应的人物性格或技能。这节课,陆老师就想和同学们玩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当然,我的角色还是老师,你们的角色是学生,但是,我们可以互相设定对方的人物性格,比如你们对我的性格设定:是温柔还是粗暴,热情还是冷漠,开朗还是忧郁……

  那我对你们的性格是这样设定的:积极发言(畅言),认真思考(善思),互帮互助(互助),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吗?

  上课!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为了检验你们的角色扮演能力,老师特别准备了一个懒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我来扮演灰太狼,谁来扮演懒羊羊和老师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请,认真看图,了解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你们听明白了吗?那你们能眼睁睁的看着懒羊羊变成灰太狼(老师)的午餐,见死不救吗?

  生:不能。

  师:好,那就我们记住各自的人物性格,开启我们的闯关之旅,来拯救懒羊羊吧。要想拯救懒羊羊,需要同学们连闯两关。而且,只有闯关成功,才能获得解救羊养的法宝。准备好了吗?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关都有哪些提示?谁能帮助老师读一下学习单上的提示?

  1、第一关:摆一摆。

  师:温馨提示:“(1)颜色相同的小棒,长度是相等的。(2)每人用3根红色的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黄色的小棒摆四边形。(3)观察你们组摆的所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你有什么发现?

  师: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完成活动,并将你们的发现填在学习单上。开始!

  (教师巡视,提问指导为什么所有三角形的形状都一定?四边形形状不同?

  师:完成闯关的小组请坐正,好,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你来读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生:所有三角形的形状完全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

  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改变了四边形的形状。

  师:这是你们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感谢分享,好请坐!

  师:你们组刚才也讨论的很激烈,谁来汇报一下?

  师:难道全班同学摆的三角形都一样呢?你们不会骗我吧,我要检验一下!谁愿意把你摆好的三角形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呢?

  师:那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一下了,为什么全班的三角形形状都相同?或者说是什么确定了这些三角形的形状?

  小结: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边长是8、8、2 三角形就瘦瘦的)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恭喜你,角色创建成功!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法宝,谁再来重复一边?

  师:寻宝活动还未结束,刚刚我们还发现四边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四边形呢?(形状确实不同)

  思考:都是同样长的小棒,为什么四边形就能摆出那么多种?

  生:角度发生了改变,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

  师: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二件法宝,谁再来说一说?

  三角形:边长确定,形状就确定。

  四边形:角度改变,形状就改变。

  师:通过第一关,我们得到了解救羊羊的两件法宝。老师很期待,你们能不能在第二关,用这两件小法宝获取更大的法宝呢?来吧,欢迎来到第二关!

  第二关:拉一拉。

  师:请所有同学拿起你的三角形,现在听我指挥“拉”,有什么发现?

  再拿起你的四边形,准备“拉”,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刚才我们拉的都是边长相等的三角形和四边形,那其他的三角形和四边形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发现呢?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些边长不一样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谁来帮我拉一拉,并将你的感受跟其他同学分享一下呢?

  生: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得动。

  师:提问指导“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四边形拉的动。”

  预设:

  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也就完全确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角度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会随之改变。(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如果从这两个法宝里,选择一个新知识作为这节课的标题,你会选择哪一个?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

  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师:现在就让我们带上我们闯关获得的法宝,来解救危在旦夕的懒羊羊吧!

  师:懒羊羊很疑惑,用来救命的四边形木台为什么会倒呢?

  生:因为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其实刚刚羊羊也进行了闯关游戏,它从中得到启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吗?你能解答灰太狼的疑惑吗?

  为什么这样四边形就推不倒了吗?

  2、经过村长和喜羊羊的帮助,它们把灰太狼痛打一顿赶跑了,可是我们都知道,每次灰太狼被打跑以后它都会喊一句话:我还会再回来的为了阻止灰太狼再次进入羊村,懒羊羊不仅想将木门恢复成原样(图甲),还想让门变得更加牢固,他该怎么做呢?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数学课好不好玩?数学知识有没有用?不仅有用,关键时候还能拯救羊羊的生命,保护羊羊的家园免受侵袭。

  3、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法宝呢?

  生:自行车、晾衣架、……

  4、那四边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就没有用了吗?谁来列举一些?

  师:数学知识有没有用?数学知识很有用,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5、同学们,这座桥美吗?我国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全长36。48公里,投资额近100亿,历时4年完工。就是这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跨海大桥,从大的框架,到小的构造都用到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这看似简单的数学知识,难道仅仅是黑板上冷冰冰的一句话吗?不是!它是一点一滴深入脊髓的智慧,它可以帮我们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满意吗?

  对老师满意吗?

  结束语: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带着愉悦的心情,结束今天的这节课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l、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

  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准备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人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图上什么图形最多?

  2、课件出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

  3、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并小组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几个角?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展示)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

  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3、练习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并且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应用课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展示得出以下结论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明确:三角形有几个底,每个底边对应的顶点在哪里(学生依次指出来),从哪里向哪里作高,这条高是谁的高?并提问:三角形共有几条高?

  (3)课件展示如何画高。

  (4)学生练习画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运用,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拉一拉,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3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锐角、直角、钝角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

  2、如果把角的两边截成线段,再把这两条线段连接起来,变成了什么图形?(三角形)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4、欣赏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件演示)

  5、看来在我们生活中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打算研究三角形的概念、特征、性质以及它的分类。

  3、三角形的概念

  (1)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一组小棒,你能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吗?(逐组汇报)看来怎样的小棒才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这个问题我想请同学们课后再去研究,好吗?

  (2)(课件演示)刚才你们围成三角形的同学,你们的小棒是不是这样一根接着一根围起来?如果把小棒看成是三条线段,谁能用一句话说出怎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课件出示)刚才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组,你们的图形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是不是只要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不一定,要围起来)(突出“围成”)

  4、三角形的特征。

  (1)请同学们自学资料中的内容,找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提问

  (3)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板书)

  5、三角形的特性

  (1)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不要着急,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A、拿出四边形纸框拉一拉。再拿出三角形纸框拉一拉。

  B、你拉四边形纸框和三角形纸框的时候,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些部位用三角形了吗?

  (2)我们三角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具有稳定性(板书),这些部位就是应用了这个特性。

  (3)(课件出示)这张椅子摇摇晃晃,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想出一个办法使它稳定下来吗?

  6、三角形的分类

  (1)出示一组三角形

  A、学习直角三角形

  B、学习钝角三角形

  C、指出锐角三角形,并讨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2)如果我们把三角形看成是一个大家族,我们可以把它分成3个家庭。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注意:我们这种分类是按角分

  (3)(课件出示)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只调皮的小动物,它们把三角形的一些地方藏起来了,你们能猜出这些是哪种类型的三角形吗?

  (4)用一张白纸剪出一些三角形帖在纸板上,要求每人最起码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5)讨论(思考题)(机动)

  7、小组总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些什么?把你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告诉你们组的同学,然后通过这个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1、2、3题。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 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你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知识?

  1、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

  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特点等。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斑马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设计反思:

  阅读教材发现,教材在《三角形》这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安排是从对身边的实物的观察中提炼出三角形,通过学生的观察,总结出三角形的基本特点及定义,然后介绍了三角形的高和底,再通过观察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及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本节课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点和特性,会画三角形的高。其中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高”历来是教师们公认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破解这个难点成了我思考的.主要方向。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分析,对于三角形的“高”,学生的困难主要是:一、什么是“高”;二、如何画“高”。其实,关于“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的。这种基础主要体现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中的高”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而这些经验基础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的形成并没有呈现出多少同化效应,而是存在许多有待调适顺应的问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任意一点到对边引出的垂直线段,而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引出的垂直线段。从“任意点”到“指定点”,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生活中的“高”往往是以水平面为基准进行观察的,一旦“高”发生了变化,学生就会陷入“斜面上的垂直线段是不是高”的迷惘状态。基于以上思考,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播放视频短片,既勾起学生大脑中对三角形的记忆,又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大量地存在于生活当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的重难点都在第二个环节“操作感知,理解概念”,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小组交流所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特点。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此时,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直观认识上。因此,我设计了一组图形,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说法,判断其中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用“哪种说法更准确?”引出三角形的科学定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内容来突出这个教学重点:(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个环节的设计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开始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束,密切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的第(2)个环节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特性。第四个环节“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是本课的重点,更是难点。设计“哪个是斑马的别墅?哪个是松鼠的别墅?”激起了学生“生活中高”的经验,一句“老师这里有三幅图,哪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再通过追问“第二幅为什么不是?”“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是垂直线段”和“从顶点开始画起”。在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时,我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结合学生对课本的阅读辅以课件进行直观的演示,最后画高及板书三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后,组织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画高前先确定一个顶点,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一个顶点对应一条底边”印象,为后面得出“三角形有三条高”这个结论以及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铺路搭桥。课件演示从三角形ABC的顶点A到它的对边BC作一条高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练习“练习十四第1题: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而是缓了一步,设计了“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这个问题,再次加强学生对“一条底边同样对应一个顶点”这个难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时要先找到和这条底边相对应的顶点。有了这些铺垫,三角形的“高”怎么去画,我想对于学生而言,已不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和三角形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新知。

  1、三角形的特征。

  (1)画一画。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师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板书。(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

  (2)摆一摆。

  师: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你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找一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看一看。

  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

  你们有什么看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强调: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4)找一找。

  下面图形中是三角形的请打√,不是三角形的请打×,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

  2、三角形的特性。

  (1)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框架。

  师:用手拉动,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稳定性)

  (2)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能举个例子吗?

  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请你找出各图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引入。

  故事引入,两个三角形争论谁的个高。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两个三角形的高,并准备好相应的两个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前面来分别指一指它们的高,并比一比。

  师:请你拿出(指锐角三角形)这样一个三角形,试着指一指它的高。

  (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说一说?

  请你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3)教师板演。

  我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生说高的画法,师板演,并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方法。

  (4)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三)应用练习。

  1、填空:

  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固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3、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P80、81页例1、例2,练习十四1、2、3题。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

  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践而获得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三角形概念以及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含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特性。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硬纸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彩色笔、三角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短片。

  师:为了上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特意拍了一小段视频,考考你们,看你们能否发现短片中你比较熟悉的图形?(课件播放视频:三角形的木梯、空调外机的支架和电视塔)

  学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2、学生举例说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生:红领巾、房梁、自行车、交通标志牌、电视接收塔、高压线塔……

  3、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看来生活当中的三角形还真不少啊!这节课你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特点等。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点。

  师:用你喜欢的颜色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小组交流: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看来大家对三角形的特点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请你们对照上面的说法,判断下面的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边画三角形边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

  学生看着书齐读三角形的定义。

  师小结: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时候也要讲求其严谨性。

  3、探究三角形的特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

  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

  指导学生操作:去掉一条边,再扣上拼组成三角形框架。

  师:再拉一拉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

  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

  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

  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

  课件出示松鼠和斑马的“别墅”。

  师:聪明的松鼠和斑马也利用了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各给自己做了套漂亮的别墅。你知道哪个是松鼠的家?哪个是斑马的家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高的别墅是斑马的,矮的别墅是松鼠的。

  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指的是哪部分?请上来指一指。(学生上台比划三角形的高。)

  师:(出示课件)老师这里有三幅图,那幅图把你心目中的高画下来了?

  生:第(1)幅。

  师:第二幅为什么不是?(第二幅是斜的,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那第三幅是垂直的呀?为什么也不是呢?(没有经过顶点)

  (2)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师:那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

  师边揭示三角形高的定义边出示课件演示三角形高的画法。

  板书:顶点、(画高,标直角符号)高、底。

  (3)动手画三角形的高。

  在你画的三角形上确定一个顶点,再画出它的对边上的高。(学生动手画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指名学生上台演示,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演示)

  强调:其实画三角形的高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要注意的是代表高的这条线段要画成虚线段,别忘了标上直角符号。

  师:为了方便表达,我们习惯用连续的三个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板书:给三角形标三个顶点标上A、B、C)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那么和A点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BC)(课件同步演示)你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你画的三角形,在你的三角形中,你将哪个点定为顶点的?和它相对应的底是哪条边?(学生汇报)

  师:想一想,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可以画一条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3个)那也就是说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板书:三条高)

  刚才我们是从顶点A到和它相对应的底BC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现在我们将AC作为三角形的底来画一条高,你能找到AC这条底所对应的顶点吗?(B点)对,找到底边所对应的顶点,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了。

  请你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画完后汇报的同时,师点击课件演示。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中当其中一条作为底边时,另一条就是高。

  (4)拓展画钝角三角形外的两条高。

  学生试着画高,汇报的同时课件辅助演示画高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范文 篇7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练习十四第 l、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

  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

  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三条边上画高。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分别准备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

  角形。

  教学过程:

  1、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图上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2、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让学生说一说。生:红领巾、标志牌……

  3、导入课题:其实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老师也画一个。

  出示学生画的三角形。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

  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回答: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谁来补充一下?

  (2)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相机出示图形,学生发现不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3)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

  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黑板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老师手上拿着平行四边形说:平行四边形有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

  生:有。

  师:把准备好相应的三角形学具试着让学生指一指它们的高。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准备在黑板上示范作高)

  (1)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说一说?

  生: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刚才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  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在三角形中标上字母abc。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高。

  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质疑: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就是顶点到对边的距离,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也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有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发放课前教师准备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要求小组之间合作画高。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时学生互评互议,总结画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谈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

  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另两条底边,学生在答题纸上画出对应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81页插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运用,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生产、生活中为什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

  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你还想了解和三角形有关的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