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用精读、跳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3.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
师:这是谁?他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喜欢他吗?
师:用一、两句话说说孙悟空。
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一、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师: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预设一: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师:你是个细心的孩子,那这些词,你能读吗?请你带同学们一起读。
预设二: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大家一起读注释。
预设三:根据提示预习。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你找到其中的问题了吗?(出示提示)
理清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
1、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跳进去,又能出来。)
读到这里,这时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个问题,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写石猴的句子。
2、交流:哪一句写石猴?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们仿佛看到什么?(一只怎样的石猴?)
3、指导朗读:个别读。(快乐、自由、活蹦乱跳、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4、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个别读)
5、再读读,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还有很多秘密。
(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请你在读读。有什么感受?
你在读,什么感受?你也读。什么感受?
(跳跃、有节奏、跳动)
6、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7、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对仗句,也叫对偶,师生互对。读出诗一般的语言。
8、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
9、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写在第一自然段旁。
四、学习二到四自然段,体会猴王的语言。
1、师:在石猴成王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猴王。找到体现猴王形象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
2、交流: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师:男孩子读。
(2)师:可以感受到什么?
(很自信。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3)你是怎么从猴子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一点的?(要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简单的重复、简短、感叹号)
(4)对比体会。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3、快速浏览,找到相同句式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大造化什么意思?(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2)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个别读。
(3)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建议加上动作读一读。
4、师:从这一部分,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猴王?
(大胆、勇敢、敢作敢当、自信)
在文中写下你的评价。
5、小结:我们在品读中发现,语言的描写的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我们再来回顾学过的前几篇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精彩的语言描写对话描写?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感受。
举例:《景阳冈》里的武松(豪爽、无畏),《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将相和》里的蔺相如(机智勇敢)。你看,精彩的对话描写啊,能让人立刻感受到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如果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够注重语言描写,一定能够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更精彩。
五、本课总结,鼓励读《西游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请同学们一定要再读一读《西游记》。其间,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六、单元总结,一身读经典
师: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历史名著《史记》。中国的古典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部,还有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在这些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亲近,去细细品味呢!让我们马上开启名著之旅,一生与经典相伴!
七、作业
1、选择你喜欢精彩句段读一读,背一背,或做摘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演演《猴王出世》课本剧。
3、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并和同学交流你的阅读感受。(选做)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顽皮可爱猴
成王敢作敢为人
取经神通广大神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模板 篇2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