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2023-11-04

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近日,观看了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亲见短短的两句词,被大师演绎得波澜起伏、荡气回肠。感受了大师从“读中思”到“读中问”的诗意课堂。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籍笔下,乡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王老师就以这样的开课,领着我们走进了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相思。一开始,王老师要求学生将课文认真读四遍,要求读的字正腔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然后读出自己的味道。此时,王老师请两个学生读之后,分别发出“好一个故园无此声”和“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赞叹,鼓励学生齐读,读出自己的味道。

  然后,就势说:“师:真好,词读到这里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呢?”这一问,可谓水到渠成,因为读到这里,学生已经对文章的整体有了大致的印象和感觉了,王老师就这样带着我们开始走近纳兰性德的相思。通过“山一程,水一程”,读出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奈与伤感。这里,王老师巧妙抓住了“身向榆关那畔行”中的“身”字,让学生想象作者的“身”可能在哪里?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作者的身可能在山海关外面、(身向榆关那畔行)高高的山上、(山一程)、船上(水一程),也可能在营帐里、战场上……(想象)。此时,王老师巧妙借用答问的七个同学,将他们的身体当成他的身经过的七个地方,在此基础上,追问“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学生答出“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后,王老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这里,听者已经理解了纳兰性德的相思。此时,当王老师让学生试着读出作者身心分离的感觉,伴随着音乐,伴随着王老师深情的范读,王老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深深理解了纳兰性德战争征途之艰难,塞外军营中的思乡难眠之凄凉。通过“故园无此声”,想象,对比,叩问情感,直面相思。当学生还沉浸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奈与伤感之中时,王老师又巧妙利用音乐,把听者带回了纳兰性德的故园,让感受了故园的温馨与安宁,家庭的天伦之乐。前后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纳兰性德那因思乡而破碎的心。

  王老师的一句:“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让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在舒缓的《琵琶语》伴奏中,学生深情朗读。然后,王老师学生分别以旁观者和纳兰性德的至亲家人的身份叩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出自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最后,学生再次诵读《长相思》后,屏幕出现大大的“长相思”三字。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长相思!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长——相——思!回望课堂,在执教本课时,王老师从让学生读得字正腔调圆到读出味道、读出感受,默读静思,加上直面心灵的诵读,这读出来的相思,读出来的情,让人久久回味其中……王崧舟,这位栖息在“诗意语文”里的情感派大师,以创新的理念、精妙的课程设计、高超的教育智慧,把我带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让我深深懂得:语文课程,不是解释,不是说明,不是授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甚至是一次生命的涅槃。

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篇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一、抓思路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

  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抓关键词句即“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来归纳白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