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征友启事》教学反思 篇1
有的才能放矢,全国小语会秘书长陈先云曾经说过: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因此,我把自己放进文本,反复阅读,逐渐明晰了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由此生花,构建主体。
一、拧线串珠,构建课堂
这篇课文很长,对刚迈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是有阅读的难度的。怎样才能突破重点,降低学习难度?大道至简,我把课文的全部教学就看做是线和珠的。线是课文中的“征友启事”,珠是课文中的生字词。就这样,我拧着“征友启事”这条主线,把一个个生字词串上去。这就是我随文识字的构想。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一颗颗珠的把握,又另有侧重:“猎狗、耕田”采用图画识字法;“兴奋”采用表演法;“团团围住”采用贴图法理解词义;“怨言”举例法理解词义。对于单个字的教学,“张、迎、或”重在新部首的教学,笔画的书空,其中“迎、或”还重在书写指导……这样,体现了生字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对比教学,学中明理
两则征友启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不同,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第二则征友启事多了“或者”“其中一点”几个词语,却少了很多对朋友的要求,从而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
①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扮演小动物朗读。如:教学第一张征友启事时,让学生扮演小牛,教师启发:小牛,你想找个什么朋友呢?(小牛)我想……这样就不着痕迹地把征友启事通过小牛之口读了出来。
②对比朗读法:让学生对两张不同的启事进行对比读,在读中加深认识、理解。在形式上有两生分别读,男女生对比读等。
③师生合作读:对于9到12自然段小动物说的话,我觉得让学生了解就行了,于是我采用了轻描淡写式的师生合作读的形式。教师读前半句(说),学生读动物说的话。而且我采用的是走到谁的身边,谁就接下去读,这样有意识的长久训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敢有半点松懈。
三、愉悦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采用多种角色转变的形式,减少了学生思维的定式,课堂氛围就显得轻松愉悦。如:让喜欢扮演小牛的'孩子上台贴征友启事、读征友启事。让学生扮演山羊、猎狗、花猫、马驹等小动物。教师采用采访小动物的形式,第一张征友启事的不好之处就不言而喻了。
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端端正正坐40分钟,的确是一种考验。这个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持久,所以“课中操”的形式应运而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我把找朋友的律动操安排在小牛找到许多朋友后。这样,后面的复习生字词的环节,学生就会处在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四、不足之处
为了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今后,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上多下功夫,期盼着真正做到教师轻轻松松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课文《征友启事》教学反思 篇2
一、课堂拾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一组配乐图片,同时提问:边看边想,你觉得小牛生活得怎样?这种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小牛很孤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通过体验学习突破难点。
小牛两次征友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小组自学比较两个征友启事的基础上,可以师生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口语交际的活动方式进行体验学习,体会“一起……一起……一起……”和“或者一起……或者一起……或者一起……”的征友要求能带来不同的结果。教师可以扮演小牛,学生自由选择扮演课文中前来应征的小动物,贴出第一张征友启事,分别询问扮演山羊、猎狗和马驹的小朋友:“你能和我做朋友吗?”在师生角色扮演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征友启事要求太苛刻了,第二个征友启事减低了要求,求同存异,许多动物都能成为小牛的朋友了。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爱好、习惯,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完全适合自己的人是不存在的。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与他人交往。
3、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可以抓住“兴致勃勃”——“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兴高采烈”这样两个情感变化的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像各个角色在课文描述的故事情境中的情感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例如“唉!世界那么大,怎么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要体会小牛的失望与伤心,读出难过的语气。朗读指导者还要注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4、语言实践,拓展延伸
要学生自己写一个征友启事,想想怎么写,能让自己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二、有待改进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仍是训练的重点,虽然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但感觉学生还是说的较多,读得较少,今后一定要将读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感而发,读出真情实感,才能实现个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