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船调教学反思范文 篇1
这首歌曲是一首有关于猜谜语的民谣,旋律曲调优美,易于被三年级的学生接受和喜欢。在教学过程导入部分我首先让学生感受了美景,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感受谜语的乐趣,在教学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老师敲打的自制乐器来充分的聆听节奏,来熟悉和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而且每次都会带着不同的目的来聆听歌曲。接着让学生运用手中自己的自制乐器来体验歌曲中谜语与节奏的配合,通过自制乐器的制作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第二次的聆听中,让学生用摇船的动作来为歌曲做律动。第三次聆听的时候随歌曲哼唱,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旋律。通过充分的聆听之后,最后是歌曲的学唱部分。先听教师的范唱,这里也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聆听,听完后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和节奏的特点。为了解决本课的难点附点音符,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聆听进行对比,学生听完之后很容易得出两句的不同之处并举例讲解两种附点音符的区别。在学完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反复记号。最后是让学生用口风琴来演奏歌曲让学生巩固歌曲旋律。最后是分组表演歌曲创编歌词。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便是导入部分并不是很贴切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玩一问一答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的表演歌曲部分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演唱表现歌曲,提高学生演唱的兴趣。
摇船调教学反思范文 篇2
这是一首流行于我国深受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与对歌的形式。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一问一答形式,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孩子们传唱,由于歌曲简单易学,因此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完整聆听歌曲,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问题并不难回答;二次聆听认识并解释反复跳跃记号,很多孩子学过器乐和声乐的,都认识,这对于我们学生也非常简单,当然也有不认识的,所以还是要解释下。再次聆听让学生注意每乐句最后几个音,还有乐句“嗨呦罗地嗨呦,嗨呦罗地嗨呦”,很多孩子容易唱成相同旋律,教学中,重要让学生多听范唱,并且结合科尔文手势提示每句第一个音,几遍下来,跟伴奏唱都没问题了,为了提高孩子们自信和表现力,还运用两个孩子一组对唱的方式进行,并且是清唱,有几组乐感好的孩子唱得不错,时间关系,准备下节课进行歌词创编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音乐学习的兴趣。
摇船调教学反思范文 篇3
昨天在三年级一班上了《摇船调》。同学们兴致特别高,唱了一遍还要唱一遍,我都没办法说就唱到这了。
这首歌曲是一首民谣,歌词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节奏明显,相同的旋律很多,这使同学们学起来简单了许多,没唱几遍就能熟练的掌握了。唱会以后,我又采取了多种形式练唱,比如随便找两组同学一组唱第一段,另一组唱第二段,看到同学们唱得很起劲,我又加大难度,找两个同学一个人唱一段。本来我以为有的同学可能会有些怯场,不敢举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踊跃的举手,甚至有些同学唱一遍还不过瘾,还积极要求再来一遍,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叫到他而非常遗憾。
看到同学们练得也差不多了,我又采取了男女声对唱的形式,把两段歌词合成一段,男生女生一问一答,这个办法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男生女生无形中形成了比赛的形式,一浪高过一浪。紧接着在对唱的基础上,在加上动作,谁唱谁家动作,并且面向对方一组,同学们把自己的才能、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很多自己创编的动作都让我很惊讶。
我和孩子们就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直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还在哼唱着旋律,我就趁机布置课下和自己的好朋友玩两人对唱的游戏,这样不是作业,而变成了一种游戏,孩子们就更愿意练习了。
这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不论什么课,抓住孩子们的特点,在备课时多想想怎样能更让孩子们接受,怎样能以最快速度让孩子们掌握歌曲并乐于演唱。作为老师也要多动脑,就像我们平时经常要求学生们一样。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进步,让我们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只要学生喜欢,我们就是成功的老师!
摇船调教学反思范文 篇4
《摇船调》是一首流行的对歌,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风趣,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演唱、表演。在这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教材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注重感官体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律动、编创等手段,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而产生心理负担;反之则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老师上的枯燥,学生学的无味。在这节课中我仔细研究了曲谱,从节奏、音高的特点入手,运用了形象化地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自然接受了理论知识。例如:引导学生通过摇船律动的动作,解决本课的节奏难点。“学习反复跳跃记号”和“圆滑线”这一环,我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它的含义,而是通过聆听与演唱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
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象化地教学语言,将歌曲中节奏、音高等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解决,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在解决歌曲难点节奏的处理上,则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歌词来解决。这样更加生动化,学生易懂,又觉得好玩,而且便于记忆。
通过让学生玩闯关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结尾主题的深化更加让学生体会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新课程提倡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能恰当合理的使用多种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一问一答的对歌演唱方式比较明显;通过引导、启发、探究,强化了学生对“对歌”这种演唱形式的了解,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且丰富了学生的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中个别细节处理的不够,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完善这节课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