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2023-11-18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

  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牙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溺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俺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他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俺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身的伙伴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

  (其他同学做文明听众,注意他的字音读准没有,若你听到有不准的,你起来教一教他)

  三、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同学讨论交流。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3、学习第三段,带着问题朗读:

  ⑴ 自由读第三段。

  ⑵ 你能用自身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⑶ 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

  ⑷ 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局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傣族人民都因为能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而笑容满面。也鼓励同学笑容满面的来读这一段。

  5、朗读体会第五段。

  6、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朋友们身上,祝愿他们──

  四、教师小结,安排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的朗读6~8段,下一节课俺们进行朗读擂台赛。

  五、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傣族人民高兴

  (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

  准备工作

  周总理的样貌、神态

  泼水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学写本课12个生字。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知。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重点难点〗

  正确书写生字,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开火车、抽读、猜谜等游戏方式复习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令人难忘的。

  二、课文延伸

  1、俺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能向俺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2、同学介绍。

  (同学知道的可能不多,教师可以引导着介绍几种)

  3、交流阅读体会。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⑴ 出示要求认知的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同学想方法记住字型。

  ⑵ 指名同学向大家介绍记字方法。

  ⑶ 用组词的方法,协助理解字义。

  2、写字:

  ⑴ 让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⑵ 老师有重点的进行范写指导。

  ⑶ 同学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俺会填”,鼓励同学积累自身喜欢的词句

  五、小结、作业设置

  把学会的生字组上词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俺会读(出示生字词)

  俺会写(重点指导容易出错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2

  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借史激“情”

  通过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和为新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同时,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当中,我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也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这都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读文中悟“情”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3

  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读思

  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交流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思考,适时想象,使学生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情谊。】

  朗读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实践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写字

  练习书写其他六个字。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示范书写。

  3、展示写字作业,学生互相评价。

  伴教锦囊

  1、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西双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活动。“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建国前,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同地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西双版纳为代表的领主经济保存比较完整;德宏、孟连、耿马是代表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的地区;景谷、新平、元江等内地的傣族地区地主经济已经确立。

  2、傣族的节日主要有开门节、关门节、送龙节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认为互洒清水可以消灾弥难,互相祝福。节日里还举行堆沙、丢包、放高升,赛龙舟等活动。

  3、漫话竹楼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4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敬爱的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破水祝福,同庆盛大的节日。

  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了解周总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辉的一生。明白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引导着孩子们去寻找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感受到人们对总理无限的崇敬。然后我们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没有丝毫的特殊,从而感受总理伟大的平易近人。尤其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孩子们的感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喷薄而出。

  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对于课文的朗读,我的示范过多,以至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而生成的个性化的朗读较少,除了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表现较好之外,其他地方,多数是孩子们学着我的朗读模式进行的,另外,在课堂上,我应该采用播放记录片的形式,将孩子们课外搜集的资料更加直观和感性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感情铺垫将更有效,能更好地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发挥作用。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问: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你们知道哪个民族过泼水节吗?随机板书:傣族。

  2、教师简介傣族的泼水节: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为什么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学生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自主预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生词的正音。

  (2)课文段落正音纠错,指导读通,读顺。

  (3)难句提示指导: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3、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写人的文章学会“什么时候谁和谁做什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质疑问难。

  三、写字指导。

  1、书写生字“历、敬、度、赶”

  2、学生书写生字。

  3、点评书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巩固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体内容。

  二、读中理解,体会感悟。

  1、围绕“为什么这个泼水节令傣族人民难忘?”这个问题,读书理解。

  a、算一算,这个泼水节过去了多少年?2007-1961=46

  b、46年过去了,这个泼水节在傣族人民的脑海中留下了哪些了什么?

  提示:

  难忘的原因之一:

  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第二自然段中,泼水节前的准备场景让人难忘。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从“鲜红的地毯”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抓住“欢呼”感受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体会。

  难忘的原因之二:

  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的音容笑貌难忘。“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难忘的原因之三:

  总理的祝福令人难忘。“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幸福和激动的泪水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更加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崇敬之情。

  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体会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4、学习第6—8自然段。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讨论:为什么说是“难忘的”泼水节,不说是“幸福的”泼水节?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敬、度、驶”

  五、拓展延伸。

  1、区别组词:

  历度赶闭

  厉席起闹    

  2、写句子。

  一边……一边……

  一手……一手……

  3、查找关于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故事资料

  4、背诵课文2、3、4自然段。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6

  【设计理念】让学生主动的去读,生动的去读,在读中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心连心的情感。

  2、感受到1961年的泼水节中每一个傣族人民心里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真想回到1961年,如果我有一对翅膀,我多想飞到美丽的西双百纳。今天我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我们将穿越时空回到1961年,走进美丽的西双百纳。跟着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高兴吗?齐读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在走进美丽的西双百纳之前你们得先过了这一关:

  1、认读词语:

  敬爱 欢呼 幸福 难忘 鲜红 水红色 咖啡色

  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 健康长寿

  (恭喜你们,过关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

  1、打开书本大声朗读课文。

  2、你来到傣族和大家玩得开心吗?把你感到难忘的事儿告诉大家好吗?

  3、交流反馈:

  ⑴ 学习第三节:

  (从这一节你们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理解:

  四面八方 赶来 撒满 一条条 一串串 欢呼 敲起象脚鼓

  傣族人民听说自己的总理要来和自己共同欢度泼水节,一下子沸腾了。他们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总理。傣族人民的心像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一样,兴奋,激动。谁能把自己兴奋,激动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⑵ 学习第4~6节:

  ① 看课件:周总理来了,来到了人群中,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外貌描写:周总理为什么身穿傣族人民的节日盛装?

  动作描写:同学们,你站在周总理身边,跟着总理一起敲着象脚鼓,一起跳着舞,你感到怎么样?

  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4节,指名朗读。

  ③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相互祝福的?

  ④ 自己读一读第5、6两节,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表演动作:端、拿、蘸、泼洒。      指名朗读课文5、6两节,其他同学可以边想象,边做动作。

  采访:你感到快乐吗?

  ⑤ 你刚才祝福我们的总理什么?

  你听到我们的总理在为大家祝福什么呢?

  (祝福傣族人民五谷丰登、合家欢乐,老人长命百岁,孩子学业进步……。)

  跟我们的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快乐呀!齐读4~6节。

  ⑶ 引读最后两节:

  周总理不远万里从北京来到傣族,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和总理一起在锣鼓喧天,花炮声声,龙舟疾驶中泼啊,洒呀,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幸福哇,── 。

  这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

  4、朗读全文。

  三、总结,延伸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师: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找朋友

  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泼水节因为敬爱周恩来总理花炮对襟白褂敲鼓

  银碗祝福健康长寿幸福令人盛满

  (教学多音字:盛)

  ⑷.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告诉学生: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每年过一次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在农历4月中旬(傣历的六、七月份),历时三、四天。过节的时候,人们换上最漂亮的衣裳,敲着鼓,跳着舞,不分男女老少都互相泼水祝福。

  ⑵.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四、写字指导。

  书写生字“龙、恩、寿、柏、泼、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二、体会感悟。

  1、设疑: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⑴.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⑵.“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⑶.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课件演示泼水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脚、凤、凰”

  五、拓展延伸。

  找找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

  六、板书设计 :

  祝福

  周总理 傣族人民

  幸福

  令人难忘

  课后分析:

  这是实习老师用我的教案在我班上的一堂课。小冯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慢慢地就融入了课堂,环节的过度,知识点的落实都基本到位,第一次上课就能如此可见老师的功底。作为年轻的老师有很多的通病。比如上课看教案,老被教案牵着走,课堂是生成的,教师的随堂应变能力是课堂开放的引导者。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显得没办法,讲的多,点拨的少,光靠干巴巴的讲解,学生的体验是不深刻的,没有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阅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其三不注意细节的处理。像一些字的笔顺写错,学生举手很活跃时,教师反倒左顾右盼不知叫谁,让时间白白溜走,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等等。其四只关注部分学生,总叫一些学习习惯较好的,殊不知那些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老师的关心,才能使他们热爱我们的语文。不管新教师,老教师,面对新课改,都要及时给自己充电,要时时刻刻感到有紧迫感。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不想做一个“误人子弟、祸国殃民”的平庸老师。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初步了解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独有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春意盎然,草长莺飞,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翡翠般绿的西双版纳时,

  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欢乐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指名3人分小节读课文,评议。

  三、学文

  (一)、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会是怎样的心情?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二)、第二小节

  1、这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人们是怎样欢度的?自由读第二小节,说说泼水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交流:你从哪些地方感觉泼水节很热闹,很欢乐的?

  3、指导朗读。

  4、你想亲眼看看泼水节时那热闹的场面吗?观看录象:欢乐的泼水节

  5、带入情境:如果这一天,你和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了大街上,参加泼水节,你会怎样泼水呢?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齐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

  2、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3、出示。读一读。

  4、练习:大家唱着(的)歌,跳着(的)舞,赛起了(的)龙舟,放起了(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5、指导朗读。

  6、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56支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和最盛大的节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对此进行研究。

  2、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9

  【知识塔】

  一、你能帮小青蛙跳过河去吗?

  二、拼拼写写,我的字最好看

  【聪明屋】

  我会填

  【益智园】

  小小模仿秀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师生收集有关泼水节的资料和周总理的相关资料及各民族风俗习惯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课件激趣

  (课件出示傣族泼水节活动场面)

  师:谁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活动?他们在干什么?(傣族、泼水节)简介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师:你参加过泼水节吗?想亲身经历、感受泼水节吗?现在我们就去参加一次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师范读课文,生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2.学生轻声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把生字多读几遍。

  3.识字。

  ①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借助字卡,生字条等。

  ②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认字的,然后全班推荐好的识字方法。

  ③游戏检查识字。夺红旗──抢摘丰收果──把词语写在车票上,读对了才能上车旅游参加泼水节。

  4.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得通顺。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自愿展示读。

  三、再读课文,交流思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来,感到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相关词语,理解当时人民的心情。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前几句要做好声音和感情铺垫。

  四、写字练习

  1.重点:思、寿、凤、凰。凤凰二字第一笔要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品,学生互评互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生字卡,组词。

  2.摘苹果游戏,检查词语。

  二、细细品读,感情升华

  1.学生自由朗读四至八自然段,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2.全班交流,品读思考,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插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傣族服装?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③你觉得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④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3.朗读指导,边读议边想象,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结尾感叹句要情绪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4.小结全文。泼水节景难忘、人难忘、情难忘。

  三、拓展

  1.将收集到的周总理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中国民俗我知道。由学生扮演不同民族的人介绍各民族风俗习惯。

  四、写字

  1.出示其余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书写。

  2.教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学生互评互议,评小小书法家。

  (民族街小学刘冬梅)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

  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查询泼水节资料,了解周总理生平,事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时间:

  3月20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本文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12

  【片断】

  学习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孩子们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生:读课文思考。

  生:因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师:现在,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

  生:一二组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三四组读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师:现在我们把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前边的课文对比着读一读。

  师: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读课文3~6自然段。

  师: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真是心连心啊!分男女生读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愿的句子。

  师:选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评语

  由于部分学生对周总理了解不深,更没有亲历那令人难忘的场景,因而对感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有一定困难。

  这个片断的设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在读中体味感受,升华情感。

  《难忘的泼水节》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客观的、准确的、充满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在教《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体会最深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大家听,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能把理解到的东西读出来。”

  我问:“谁愿意读一读?”

  一位同学起来读:“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我又问:“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呀?”

  一位同学给了他这样一段评价:“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他在课下一定认真地读过课文,这点值得我学习。但是在最后一段重复出现的‘多么’这个词,我觉得应该加强语气。”那我说:“那你能给同学们范读一下吗?”他就起来范读了一遍,而前一位同学在听到了来自同学的评价后,认真地说:“谢谢你,我一定在重点词语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看!这些评价来自学生内心,蕴涵着真实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看到了他们的长处,他人的努力,从而信任他人,欣赏他人,互相之间多了羡慕、竞争,少了反感、嫉妒,他们不断吸取他人之长来完善自我。这种互相评价的朗读形式值得提倡。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13

  《难忘的泼水节》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小朋友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大部分连周恩来总理是谁都不知道,更难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特殊感情。因此,我希望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首先,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课前为学生们网上寻找了有关周总理的介绍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周总理生平。并结合图片向小朋友讲了《一束鲜花》、《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周总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我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所以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师范读的环节,我觉得通过范读,把老师对课文的感受用“语言之情”传达给学生,产生情感碰撞,效果往往很好。而且这篇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另外,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例如课文里第一段中 “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第四自然段中总理的穿着: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我希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词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让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篇14

  《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语文的第十一课,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上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的泼水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我想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是会认12个生字;正确、流利通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从欢迎总理的场面中,感受傣族人民的激动。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观图片,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播放泼水节的图片

  2、交流泼水节的资料

  3、交流周总理相关资料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

  2)认读生字的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章段落,勾画出重点词句。

  2)体会傣族人民心情,指导朗读。

  (三)教师小结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但很多的生成让我们很难预想,有经验的老师就会把握课堂整个教学结构,我的这次教学不管成功与否,我向有经验的老师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