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1)》教案

2023-11-07

《解决问题(1)》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63-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 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回忆策略

  1、谈话: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个游戏,怎么样?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老师抽出大王和小王,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

  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四种)是哪四种呢?(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2、揭题: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探究列举的方法

  (一)情景创设 呈现问题

  1、师:我校操场东面有一块空地,学校想将把这块空地利用起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真了不起,你连这隐藏的数学信息也找出来了,周长是18米,那么说明长和宽的和是多少?(课件出示,长+宽=9米)

  (3)长方形的长+宽=9米,那么这个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你能帮老师来设计一下这个长方形花圃吗?

  请拿出准备的小棒,同桌合作摆一摆,并想想有没有不同的围法吗?

  2、学生尝试操作。

  (1)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2)交流反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围法?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其它小组有不同的摆法吗?

《解决问题(1)》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新授例题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团体操表演队的60位同学正在紧张的排练着。我们来看看团体操的队形,左边的这些同学围成了一个大圈,右边的这些同学也围成了(一个大圈),我们来看看左边的这一个大圈,这几个同学围成了一个小圈,这一个大圈里有几个小圈(5 个),右边的大圈里有几个小圈(也是5个),那么从这一幅图里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方法总结:要求每个小圈的人数,可以先求每个大圈的人数,再用1个大圈的人数除以5就得到了,每个小圈的人数?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师:完成了的同学请用你的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要解决这一题必须先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课堂训练。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师:青蛙和啄木鸟都是消灭害虫的能手,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他们。能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板书设计

  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 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每个小圈有几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解决问题(1)》教案 篇3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3)22+13-6=29(人)

  (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解决问题(1)》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商店买东西”的情境,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2——6的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得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明明想要给自己买一些新玩具,可是面对那么多好玩的商品,明明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明明吗?现在,就让咱们一起跟着明明去商店看一看吧!(出示教材图片)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知道了一些商品的价钱。玩具熊6元1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1个。汽车的价钱被遮住了。要帮助明明求出56元钱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呢?

  (小组交流汇报:需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钱)

  2、合作交流,解答问题。

  (1)请同学们思考,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

  预设:一个地球仪8元,求能买几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如何列式计算呢?

  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3、独立思考,验证结果。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我们做得正确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个地球仪8元,7个一共78=56元,所以是对的。)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乘法来验证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4、想一想,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你是怎么计算小汽车辆数的?

  预设:(1)24元钱可以买6辆车,就是将24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2)也是用除法计算。可以列式24÷6=4(元)

  (3)一辆4元,6辆就是46=24(元),计算正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内2人合作,一问一答,其他小组成员看一看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错误的相互改正,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谁发现的问题多。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据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指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后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解决第1、2小题分别需要哪些信息,应该如何解答。再在小组内探讨根据所知道的信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完成“练习九”第6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分小组讨论,看能知道哪些信息。

  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呢?说一说,算一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56÷8=7(个)

  56=30(元)

  36÷9=4(个)

《解决问题(1)》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牙签,表格,飞镖和靶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上课题)

  二.教学例1

  师:看看今天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指名回答)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王大叔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拿出你们手上的牙签,每根牙签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同桌合作摆牙签,教师巡视)

  指名说说他们围成了几种不同的长方形。估计学生可能有的结果:1种,2种,3种……(记录学生汇报的结果)

  师:究竟王大叔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老师现在也不知道,不过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

  师:如何能一个不落的将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了?你们觉得可以从几开始考虑?(指名回答)

  生:可以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先用18÷2=9,然后把9分下来,长8宽1;长7宽2(板书学生说的内容)

  师:你们觉得接下来会是多少?(学生齐答:长6宽3,长5宽4)

  (可能有学生会继续说长4宽5,让学生自己去想要不要长4宽5,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长都大于宽,长4宽5实际上就是长5宽4。)

  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

  师: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的列举到表上去?动手做做看。(板书:一一列举)

  集体订正列表,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使他们明确列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师:现在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齐答)

  指出:刚才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结果一个一个的列举出来,并且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的,所以我们把这个策略叫做:有序的一一列举。(板书)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

  生:第4种(长5宽4)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养更多的羊子。

  师:什么时候面积最大?(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三.教学例2

  师:王大叔的问题解决好了,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订阅几本的`情况?

  (从只订阅1本的情况考虑)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几种?(3种)

  如果订阅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

  (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指名到实物展示台来完成表格,集体订正。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四.游戏完成练一练

  师:帮王大叔解决了两个问题,有解决了订杂志的问题,咱们来做个小游戏吧!

  拿出飞镖和靶盘,让学生认识一下靶盘及其环数的分布(与P64练一练靶盘一样)

  师:咱们来做个投飞镖的游戏,看看能投中多少环。

  师:每人投中两次,请3-4名学生到前面来参加游戏,一个一个依次的投。

  学生投镖,教师注意记录结果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投了。如果小华现在来投的话,也投中两次,你觉得小华可能会得到多少环?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的列举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1)》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讲解法、练习法

  学法:

  说一说、做一做、练一练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揭示课题(5分)

  1、口算: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2、这种运算叫什么运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连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连加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1分)

  1、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索新知(14分)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

  汇报板书6+6+6=18(个)

  口答:他们一共折了( 18)个小星星。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5、跟踪练习:

  妈妈买了3盒铅笔,每盒10支,一共买了多少支铅笔?

  四、巩固练习 (10分)

  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1分)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六、堂清练习(9分)

  练习十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连加解决问题

  6+6+6=18(个)

  口答:他们一共折了( 18)个小星星。

《解决问题(1)》教案 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解决问题(1)》教案 篇8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习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

  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解决问题(1)》教案 篇9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3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 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图形世界是美丽的、奇妙的,世界因为有了五彩的图案而更加美丽。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课件展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图案。

  1.观察一下,这两种设计图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每个图案中的圆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圆组成的,但左边是外方内圆,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右边是外圆内方,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

  2.理解题意。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抽象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就是:思考:怎样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图求的是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即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右图求的是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即用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3.分析解答。知道两圆的半径,就可以求出它们的面积,关键是求正方形的面积。观察图可知,左图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由此可求面积;右图正方形的边长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可以将正方形看成两个底是圆的直径,高是圆的半径的三角形。学生自己计算,集体订正。

  4.回顾反思,理解算法。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图形算一算。学生分小组探究、汇报结论。想一想:当r=1时,和前面的结果一致吗?代入看看。小结: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改变,外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0.86,而内方的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都是半径平方的1.14倍。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3.14×(12÷2)2÷2=15.48(cm2)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教材练习十五第9、11题。

  观看欣赏美丽的图片。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观察两个图案,找出组成两个图案的基本图形,并找出它们的特点关系。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析后可得:其实就是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计算。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3左图:

  2×2—3.14×12

  右图:3.14×12-

  ×2×1

  ×2=4-3.14

  =3.14-2=0.86(m2)

  =1.14(m2)

  (2r)2-3.14×r2=0.86r2

  3.14×r2×2r×r×2=1.14r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处:对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没有进行回顾和总结。教学建议:教学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或说一说感受,使知识能够得到沉淀。

《解决问题(1)》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探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多角度观察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学生在掌握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图文并茂,复习旧知

  (1)看图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①一支钢笔9元

  ②一共有多少朵花?

  (2)汇报交流:

  ①95=45(元)

  ②631=17(朵))、62+5=17(朵)或35+2=17(朵)

  2.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运用加、减、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复习求总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回顾用乘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2题的设计稍微灵活一些,可以引导学生从横行和竖列两个不同的角度观察,从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的同时,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构建方法

  (1)理解题意,收集信息。

  ①学生读题:(课件呈现例5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②小组交流: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和学生共有32人要乘车)

  (2)明确问题,分析过程。

  ①理解坐得下吗的含义。

  引导学生明确:有32人要乘车,一共需要多少个座位呢?(32个座位)如果车子的座位比32个少就怎样?(坐不下)什么情况下就坐得下呢?

  ②说说解决过程。

  学生交流:先求车子的座位数,再比较看看能不能坐得下。

  (3)看懂图意,尝试解决

  ①不同角度观察座位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从横、竖两个角度说一说;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角度思考,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尝试列式解决。

  ③汇报交流: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算式。

  预设:

  解法一:74=28(个) 解法二: 84=32(个) 解法三:58=40(个)

  28+5=33(个) 32+1=33(个) 407=33(个)

  ④比较作答: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回答能不能坐得下。

  (二)反思过程,小结方法

  学生说说像这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看懂图意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多种形式,综合应用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即怎样求鸡蛋的个数,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英准备了25元,想买6本日记本和1个铅笔盒,如图:

  她准备的钱够吗?

  2.提升训练

  (1)找规律,填一填。

  1+2+3=23

  1+2+3+4+5=35

  1+2+3+4+5+6+7=( )( )

  (2)根据上面的规律算一算,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巩固新知,因此,在基础练习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空间,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提升训练中,设计找规律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系统回顾乘法口诀,一举两得。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谈这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解决问题(1)》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掌握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用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提高学生对应用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二、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2、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一:找到题中不变的量;

  二:根据不变的量写出关系式;

  三:判断成什么比例;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20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A.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B.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根据比例的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

  学生汇报:

  解:设要捆元。

  30=20xx

  = 36030

  =12

  答:要捆12包。

  五.应用反馈 课件出示:

  1. 教材60页做一做第2题。(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总价一定)

  2. 课件上的练习题。

  指名扮演,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巩固新知,训练解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1)》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 340×2-120 (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 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 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解决问题(1)》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

  能正确无误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两串金苹果要奖给发言积极的小朋友和表现突出的小朋友。看到这个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提出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

  学生说。

  刚才小朋友举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用数学解决问题。

  2、出示主题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根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问题解决

  参加了小朋友有趣的郊外活动,我们再去看看可爱的小动物在着美丽的春天里干些什么?

  1、出示做一做的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再次看图:提问:图中的小动物有什么变化?

  鱼有集中寻食的,有向远处游走的。

  3、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呢?

  4、教师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四、评价总结

  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向爸爸妈妈提三个数学问题,再让他们解答。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我的意图是: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课的设计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设计了上面这样一个课例:从实际物品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根据自身体验在生活中发现信息找寻信息

  ——能根据图片自己发现信息找寻信息。。我的愿望并没有如我的愿。在实际教学后这堂课遭到了大家的否定。我思考着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课究竟怎样才能上出精彩?很迷茫,所以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告诉我好的思路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