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

2023-11-06

《将相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俺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俺头上去了。俺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⑵自身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2、集体交流,深化认知:

  ⑴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⑵点拨要点:

  ①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同学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异。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②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俺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俺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俺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心中有数,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干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身先练一练。指名读。

  ⑶教师小结。

  ⑷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生论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示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②同学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俺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俺手里,您要是强逼俺,俺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沛体现了蔺相如不只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③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誉,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认为这样布置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布置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俺们开一个小型争辩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同学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⑸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示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同学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身的阅读,感悟,探究,俺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只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同学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同学写作,交流。

  2、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 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 学习完璧归赵

  (1) 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 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 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 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 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 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 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 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将相和》教案 篇4

  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将相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                       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           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将相和》教案 篇7

  将相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先指三名学生读课题)。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谁来说说“将”指什么?“相”指什么?“和”的意思是?

  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原来是不和的)

  那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和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老师先来检查你们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生字:开火车(提示荆是左右结构、璧是玉字底)

  (诺、怯、瑟、诸、荆、拒、缶、卿、璧)

  生词:开火车带读

  (召zhào集   大臣  允诺  廉颇   抵御  侮辱    拒绝   战袍   胆怯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请生上来板书,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书上)

  【生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完壁归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秦王要骗和氏璧,蔺相如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把宝玉完好无损地送回到了赵国。)

  2.默读课文,思考:

  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做批注。

  预设:(机智勇敢、胆识过人、临危不惧、不畏强暴、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爱国……)

  (预设六处交流点,集中在第6、8、9段)

  3.适时点拨重点词句:

  (1)出示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①由这句话你能联想到哪个成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②老师把“理直气壮”这个词去掉行不行?(不行)

  ③从“理直气壮”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他说话很有气势、是胸有成竹的……)

  ④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自由读、齐读。

  【带着你的体会先来自由地读读这句。注意重读、轻读。】

  (预设: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还没有体会到理直气壮的感觉。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说话是理直气壮的。)

  (2)出示句子: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①老师把“大大方方”这个词去掉行不行?(不行)

  ②从“大大方方”这个词你能体会到蔺相如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轻松、镇定、坦然、无畏无惧……)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自由读、齐读。

  (预设: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还没有体会到轻松、镇定的感觉。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说话是轻松、镇定的。)

  (3)出示句子: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

  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①老师把“一定”这个词去掉行不行?(不行)

  ②从“一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蔺相如当时的态度非常坚决、坚定、很有把握……)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自由读、齐读。

  (预设: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还没有体会到了你的坚定、坚决的感觉。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说话是非常坚定、坚决的。)

  (4)出示句子: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客客气气”说明了什么?秦王的~~(秦王的无奈、秦王在蔺相如面前败下阵来。)

  ②是什么原因使秦王只能“客客气气”的?(是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四、课文小结:

  从“完璧归赵”的故事,我知道了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临危不乱、富有爱国精神的人。

  那下面的两个故事,我们又学到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 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 自己练习说一说。

  2、 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将相和》教案 篇10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将相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将相和》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

  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与“壁”相近,“壁”是熟字,墙壁,与“土”有关,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种宝玉,是无价宝,所以下面是“玉”。如“允”与“充”相近,“侮”与“悔”相近,“颇”与“波”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从而记住字形。

  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理亏。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推辞——谦让不干。抵御——抵挡,抵抗。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技能,本领。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 详细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 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及时送回国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宝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

《将相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合作交流

  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

  (一)

  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

  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

  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重点句段体会:

  (1)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巧妙夺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为了国家的利益愿意牺牲自己的爱国、勇敢精神)

  (3)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交出来。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巧妙地拖延时间,让和氏璧完璧归赵)

  (4)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机智、勇敢)

  (三)、默读《渑池会见》,采用以上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后汇报,教师引导评议。(学习方法与上个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写廉颇的句子,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廉颇是个威震四方的将军,连秦王也惧怕三分)

  (2)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在蔺相如智斗、廉颇配合的情况下,秦王无可奈何)

  第三课时

  (四)、默读《负荆请罪》故事,结合上两个故事思考: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句段一: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句段三: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四、巩固延伸

  (一)、品读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体会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语言中体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从廉颇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廉颇的性格特点(知错能改、热爱祖国)

  (三)、回顾全文,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课堂作业

  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教学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

《将相和》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

  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完璧归赵 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渑池之会 ↓

  蔺相如 不顾个人安危 和的重要

  负荆请罪 失和的原因

  廉颇 知错就改 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