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 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3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先的图+音乐上打出:词音乐继续播放。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情绪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齐一齐”“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先指手和脚,那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齐一齐“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绪。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但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这天的人有手机、视频,能够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此刻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述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述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但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样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齐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情绪。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就应是有感情的,就应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就应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就应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就应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先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那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情绪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样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齐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完美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完美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期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完美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情绪宽慰了。由此能够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用心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完美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4
课 题
2.但愿人长久
第 1 课时
主备人
陈石奇
复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法指导等。)
1.教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及挂图、小黑板
导学过程
复备与调整
导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历史上流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一、课前预习、课上反馈:
预习任务:见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预习反馈:
1.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难读难写的生字词。
自己认为需要强化字音的有 ,需要强化字形的有 。
2. 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
3. 同桌互读课文,把自己经过努力读得很棒的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 四人小组合作,概括课文内容,并推荐代表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设立任务:
1、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放声朗读全文,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a.文中苏轼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找出能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b.通过朗读相关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并请同桌作当评价。
【学习建议:细读全文,找出能反映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画下来,再读读相关的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
4.自由读第1自然段,苏轼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三、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具体见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四、回扣目标、总结提升:
读准、读顺、读通课文,理清大致脉络,理解大致文意,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认真朗读课文。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思考: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经历了“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变化?读课文时遇到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最好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再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将你的感悟简单地写在旁边。
反馈后亮标
教后记: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述月的作品。这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忙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述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述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述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情绪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资料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学会用生字组词,理解文中的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西沉”、“悲欢离合”、“婵娟”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2、增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读通文章。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3、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4、制作相关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相配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词[水调歌头],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 课前播放洞箫演奏[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听着音乐进入课堂(一)创设背景 导入新课1、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举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们一家人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伟大的诗人苏轼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揭示课题,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优秀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抒写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词,词风豪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其作品有《东坡乐府》,主要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二)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读顺句子,读通全文(3)朗读过程中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出示词语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苏辙(2)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每小组读一段,第一段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读回答问题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写下了一首新词。 2、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为什么会埋怨? 为什么会宽慰? 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3、苏轼在感到宽慰之后吟诵了一首新词,你能来读一读吗?看谁能读出苏轼的情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它意思的句子吗?读一读 (四)小节1、总结全文:本课叙述了苏轼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对月沉思,借月传情,介绍了苏轼的著名词作的创作缘由。传达了诗人对月沉思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描述了词作的优美意境,展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矿大胸襟。2、出示《水调歌头》全篇,跟老师读一读,体会作者感情。3、播放《水调歌头》动画 (五)作业布置1、抄写重点词语并描红。2、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体会苏轼的广阔胸襟。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并能活学活用这句诗词。 (一)复习旧课 巩固深化1、课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是哪些?2、齐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体会领悟1、观察图画,学习1、2、3小节(1)为什么“思念”?通过“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观赏”,引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思念亲人的心绪,思念弟弟实际上就是思念家乡的亲人。(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体会别人的团聚和苏轼与弟弟的分离,抓住关键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七个年头”。板书:心绪不宁2、带着疑问学习4、5小节(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当他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产生了埋怨之情,在第四小节的最后有一串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呢?(表示还有许多埋怨的话,这里只要一笔带过)板书:埋怨(2)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a)“想到这儿”是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b)“宽慰”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宽慰,哪个同学来帮大家回忆一下?(c)宽慰了许多说明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积极乐观,苏轼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从怅恨中解脱出来)板书:宽慰3、学习第6小节(1)再读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再用直线划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2)“此事”是指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你认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可以用在什么人之间,如果是你,你想代表谁把这句话送给谁?(如:代表边防战士送给家乡亲人,代表海外赤子送给祖国人民) (三)总结全文(1)理清课文作者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指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2)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感情?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的时候变得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四)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2、背诵4-6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感情变化) 一(1-3)创作原因——思念弟弟 二(4-5)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三(6)诗人低吟新作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抓住苏轼感情变化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情感的接纳和碰撞中发展语言水平,提升人格品质。这篇课文是作者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而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就必须创设和再现当时的“境”,从而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与朗读不可分离,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表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生动地再现当时地月夜场景,体会作者地广阔胸襟。这样,美的才不仅仅是月色,更美的是苏轼的情怀,是“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其次,是要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俗话说“会用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光光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书本上,而不会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会用课文中的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其最终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驾驭语言,当学生会用课文中的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识不写,另有一个多音字“埋”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
2、有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2、学习第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激趣导入:
1、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2、简介苏轼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课题
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生练习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4、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事?是件什么事?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听写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看图想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 、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完成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六、 课堂练习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两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理解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让学生理解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情绪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齐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
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2
教学要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资料,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明白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但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明白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但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那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明白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