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2023-10-14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本课教学目的在于两方面: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母亲对儿子的爱。

  2、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很贴切,学生读后会有十分亲切的感觉。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孩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1、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2、交流讨论,共同探究法:以学生当老师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3、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学法: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讨论交流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录音磁带《懂你》,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2、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由词入文

  师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生读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按图索骥”

  师:从字面上猜词意

  师:提示骥是好马,讲述按图索骥的故事

  师:这个词在文中什么意思,快速浏览。

  生:儿子按照以前的路线找到看病的地方。

  师:是以前的路吗?

  生:是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你喜欢吗?先别急着下结论,默读课文,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

  课件出示

  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我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师:理由越多越好,找到的同学再思考一下,理由充分些。

  交流:……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的母亲,文中的母亲到底愿不愿意,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件事情,找母亲心情的句子,读懂愿不愿意。

  出示课件:

  划出母亲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用文中的内容说说他的想法。

  1、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2、怎么能够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可以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母亲的心情如何。

  师:母亲的耳边有个声音说

  生读“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师:又一个声音说

  生读“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一个声音说读

  师:还有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有一个声音坚定地说读

  师:一直有两个声音在响,齐读

  师:这种愿意与不愿意一直在母亲的心里煎熬,读读这段话“时间艰涩地流动着,……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哪个词写出母亲愿意不愿意煎熬,写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的批注。

  生:“忐忑不安”写出母亲的煎熬……

  生:“艰涩”写出对儿子不放心……

  师: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费力地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时间的煎熬。

  生:犹豫不决的心情。

  师;有没有不懂的?

  生:“收缩成一团”是什么意思?

  师:写出了什么?

  生:疼痛。

  生:“沙漏坠入心房”是什么意思?

  师:把“坠”换成“跌、掉”怎样?

  生交流

  师:这里的“坠”给它组词

  生:坠下。

  生:摇摇欲坠。

  生:坠落、坠毁。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恐惧。

  师:这个“坠”给你的感觉是……

  生:小小的沙漏坠入心房就像飞机坠落,陨石坠落,母亲心里的不愿意。

  师:请看。

  出示“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师:还好,2个小时过去,母亲听到脚步声,没来前母亲一直在煎熬,哪个

  词写出母亲矛盾的心情。

  生:终于

  师:母亲开了门,倚在门上—— 说些什么?

  生写话交流

  师:这件事情过去了,还发生了一件事,快速读选读课文《剥豆》,找出一样的地方。

  三、读《剥豆》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母亲矛盾的心理

  我应该让孩子胜利,不应该有虚假胜利

  师:《剥豆》的结尾有一段话,你们去读一读

  出示“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后,……生活是实在的,真……”

  师:其实,《学会看病》也有一个类似的结尾,出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聊胜于无。

  生:比没有好。

  师:聊什么意思?(略微)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略微好比没有。

  师:有些才要倒一下。

  生:略微比没有好。

  师:现在看看这几个词“残忍、狠心、冷漠”文章表面看写母亲残忍、狠心、冷漠,其实是在写……

  生:母亲爱的方式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爱。

  师:是啊,不要被表面迷惑,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亲的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的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一做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谁?

  出示“重复而又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而之后的艺术。——毕淑敏

  (六)、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位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之真情。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的重点。为突破这一,我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重心应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这一环节。让他们从体会描写,朗读,研读中,真正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吧?咱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新词

  认读词语(出示幻灯片2)

  打蔫儿噢怔住喋喋不休摇摇晃晃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坠入忐忑不安毫无疑义拖沓倚靠磨炼冷漠埋怨来日方长聊胜于无(自己认读、自愿领读、开火车读)

  有不懂的词语吗?咱们有什么方法解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何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三、阅读课文,理解“母爱”

  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辩论:母亲“狠心”?等待

  ⑴大家真的认为这是位狠心的母亲吗?(不是)那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再读读课文,用_画出有关的句子,同样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⑵交流反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她不是一位狠心的母亲呢?(指名说自己的理由,并说说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教师做适当的阐述

  四、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1)文中的母亲;(2)文中的儿子;(3)自己的父母;(4)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或中队园地上。

  五、体会写法,迁移应用

  1.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为什么说话人都放在后面?强调说话的内容,体现说话人的急切。

  母亲等待时的后悔自责担心。仿写:_______,对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和句子。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敢于提出问题,结合课文和同学一起来找答案。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yān)儿。

  ⑵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zhènɡ)住了。

  ⑶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tà)。

  ⑷时间艰涩(sèshè)地流动着。

  2、摘抄课文中的成语。

  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与其……不如……既然……就……即使……也……虽然……但是……

  ⑴我是母亲,应该及早地教会他看病。

  ⑵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⑶我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流感”,不能掉以轻心。

  ⑷在这边死等着,想办法自己趟过去。

  4、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尽责的“爱”儿子——————“路线图”

  【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作为略读课文,我很注重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由于一节课时间有些紧张,对于朗读训练没有到位。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

  (献给母亲的歌。)

  2、叙述“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⑵ 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⑴ 按要求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让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板书设计】

  学会看病

  母亲── “冷漠”处理  尽责的“爱”

  儿子── 独自看病    “路线图”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三、教学难点: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讨论  交流  合作学习   自读自悟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趣读文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再读课文

  体会情感

  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板书设计:

  20   学会看病

  妈妈 ———爱 —————儿子

  ︱         ︱            ︱

  “残忍”———教 ———— 独立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要求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我通过“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好词语推荐给同学们” 的方式进行反馈。从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基本上都能通过预习解决,教学中,我只是顺着学生的自学加以点拨,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如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

  文章很长,有些语句也较难理解,学生也很难读懂母亲的心,在预设教案时,我想到了我也是一位母亲,有着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相同的感受,母亲的心是相通的,母亲之间当然容易产生了共鸣,但母亲的心孩子们却不一定读得懂,所以,课堂上我就设计了分角色的学习,想以我这位母亲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这份浓浓的母爱。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都只是预设。“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学生会学到怎样的程度,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后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

  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体会母亲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要的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穿插在学生交流感悟体验之中,这里我也注重了点拨、小结、激情,“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学完课文,我抛出“做为母亲的我也很想知道当你拿着我给你的路线图,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可惜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能力。

  4、让每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母爱及自强自立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播放歌曲《母亲》,感受母爱。

  大家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吧?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呢?(母爱伟大,无私……)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却非常的“狠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就在20课《学会看病》这篇课文里寻找答案吧。

  2、提出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在书中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学习展示。

  (1)这节课,我理解了"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二)学文悟情展示(全班)

  1、我会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母亲的情感,感受写法。)

  生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体会到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生2:“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我体会到母亲深深责,足见爱子之切。

  生3:“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从这里我感受到了母亲"度日如年"是因为母子情深。(指导朗读)

  生4:从“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我感受到了母亲真正的爱。

  生5:“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我感受到了这是种负责任的爱。(指导朗读)

  生6:我知道这篇课文是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出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

  2、我会读

  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是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自然段。

  (多种方式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自然段,感受母爱。。)

  (三)创作性展示

  “母爱”是永恒的主题,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请你用一首诗、一句格言、一支歌或几句话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吧。

  1、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感受。

  2、展示收集或自创性诗歌和自立自强的名言警句。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成果展示结合)

  谈谈对母亲这种做法的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人:同学们,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我想在坐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由父母陪同去医院看病的,可是有这样的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一起来寻找答案。

  2.揭示课题《学会看病》。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初步感知内容,回答: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为了让孩子学会看病,锻炼孩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2、二读课文

  (1)面对一个生病的小孩子,这位母亲真的能够狠下心来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难道她不担心?她到底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一下母亲当时的感情变化。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深入理解感悟: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母亲为什么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磨炼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4、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好好体会母爱的感情。

  三、拓展交流,赞“母爱”

  1.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四、总结升华,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的;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母亲的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场景训练,进行写法迁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最后再安排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儿子学会看病时母亲的心理,这样安排,不仅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温度”,也体现了思想“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学生理解文中母亲对儿子这种特别的爱也就水到渠成,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亲特殊的爱,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炼意志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儿子

  尽责的爱                   “路线图”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9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阅读课文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练习设计】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è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è shè)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教学建议】

  1、本文为略读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初读课文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可按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浓浓的爱子亲情。在交流感悟体验过程中训练朗读,提示学生的情感。

  2、学完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一写学习的收获,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真正理解课文中母亲的良苦用心,从而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同方式的爱。

  【资料链接】

  1、课外阅读:

  母爱的力量

  汤治平曾听一位朋友讲过一个悲壮感人的“鹿跳峡”的故事:一只老鹿和小鹿被一群凶猛的猎豹追逐到了一个峡谷前,那峡谷的宽度太大,超越了鹿的跳跃极限,但老鹿毫不畏惧地跳了。结果大峡谷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壮烈场面:老鹿起跳后小鹿也飞身起跳了,到了峡谷中间,就在老鹿即将坠落谷底的刹那间,小鹿落在了老鹿的背上,并以老鹿的背为支点,成功地实现了第二次起跳……老鹿牺牲了,小鹿跃上了峡谷彼岸,存活下来。

  动物的母爱尚且如此感人,人类母爱的力量就更是感天地泣鬼神。这里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某省一个旅游景区,一部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就在转瞬即至的生死关头,年轻的母亲和父亲一起,奇迹般地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结果,缆车内三十余名游客全部遇难,惟有这个小孩存活了下来……

  最近还读到另外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天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泥石流吞没了小山村。次日,当救援人员循着哭声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发现一个光着身子蜷缩在屋梁下的两三岁小女孩竟然活着。救援人员赶紧将小女孩抱出来,可她死活不肯离开,边用小手指着边哭喊起来:“妈──!”救援人员沿着隐约露出的一双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仿佛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女人竟是一个盲人,身体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个昂首挺立的半裸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肩上,双手高举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迹般地成为这场泥石流中惟一的幸存者!

  动物也罢,人类也好,惟有父母之爱是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他们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当初,老鹿如果停蹄不跳,它和小鹿毫无疑问都会成为猎豹们的战利品。关键时刻,老鹿选择了作小鹿的跳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小鹿的生命。而年轻父母和盲人父母舍己救子女的壮举更是爱的力量的最好诠释。

  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这两个字眼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正是这种博大深厚的爱的力量,繁衍传承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和万物生灵,谱写出永恒不朽、传诵不衰的爱的诗篇和情的乐章。

  漫漫人生旅程,正是无私奉献的母爱,教会我们用心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世界;也正是这种母爱惊天动地的力量,激励我们摒弃自私和怯懦,用爱心拥抱真善美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2、关于母爱的名言、谚语: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拙。

  ──【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印度】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法国】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母爱,激发锻炼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打蔫儿、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聊胜于无”等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母亲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难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准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它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母爱的另一个侧面。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老师知道昨天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1.读词语,注意带点儿的字音。[课件:加点词语]

  三、看自学提示,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讨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自学提示来学习。(指名读要求)

  老师将其整理成三个问题 课件:自学提示要求]

  自学提示要求:

  1.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2.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画下来。

  3.将这些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根据自学提示学习。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自由读文。

  初读课文后,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1.面对生命的孩子,母亲让他独自到医院去看病。

  (2.画出了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这节课的任务是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

  五、汇报

  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汇报时要按照行文的顺序。(老师提醒大家,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要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生汇报实录:

  [做出决定]

  1“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得”就是必须、一定。) 2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学会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既然……就……”因果关系 [句式练习: (  )我是母亲,( )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  )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我是母亲。] 3“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4喋喋不休的话语一段

  *关联词语——语无伦次,想嘱咐孩子的话太多,一时没有了条理。

  *省略号——省略很多要叮嘱的话

  *“喋喋不休”——体会朗读 ………………〈指读、加重音读〉

  小结:这个当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及早学会看病,做出让生病的孩子独自去看病的决定,是如此地艰难,这源自于她对孩子的“爱”。

  [心软后悔]

  1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她已经决定放弃了——爱子之心显而易见。)

  2 “雪上加霜”——近、反义词;

  反问句——改陈述句  ………………〈师生合作读〉

  [自责担心]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比喻句)——我们习惯于“时光如梭”“时间如流水”,而这里……说明,因牵挂孩子“度日如年”的感觉——可见母爱之深。

  2、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想象这两个小时中,母亲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短短的两小时对于她来说可真是“心如刀割”一样的煎熬! ………………〈师范读、男女生配合读〉

  3、23段“关联词语”(加重音)………………〈齐读〉

  [勇气回升]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照应前文)

  小结: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中,母亲的情感“做出决定——心软后悔——自责担忧——勇气回升”如此复杂的变化,这都源自于对孩子深深的“爱”。

  六、最后一段

  那么,她是怎样向儿子倾诉的?(师范读,进入角色背诵)

  前文有一句话和其中一句很相似。

  [课件:对比出示句子:

  总有一天你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

  思考:在这两句话中,“路线图”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个指去医院看病的路线图;第二个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种种应对方法,指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

  七、你能理解这位母亲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爱,一种理智的爱。

  八、文中的“儿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课件:关于儿子的语言描写]

  体会儿子的感情变化(“依赖——无奈——坚决——骄傲”)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她告诉我们母亲应该如何给予孩子“爱”;同时我们也感受了母亲的情感,她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施与孩子负责任的爱是这样的不容易。

  “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

  九、能和大家讲讲,你感受到的父母的爱吗?

  父母对儿女的爱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亲的报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那么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它吧!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内容】

  《学会看病》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20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队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

  (献给母亲的歌。)

  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⑵ 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⑴ 按要求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课文中的成语,其中有叠词的成语,再照样子写出三个成语。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与其……不如…… 既然……就…… 即使……也…… 虽然……但是……

  ⑴ (  )我是母亲,(  )应该及早地教会他看病。

  ⑵ (  )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⑶ (  )我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流感”,(  )不能掉以轻心。

  ⑷ (  )在这边死等着,(  )想办法自己趟过去。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本课教学目的在于两方面: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母亲对儿子的爱。

  2、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很贴切,学生读后会有十分亲切的感觉。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孩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1、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2、交流讨论,共同探究法:以学生当老师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3、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学法: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讨论交流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录音磁带《懂你》,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2、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由词入文

  师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生读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按图索骥”

  师:从字面上猜词意

  师:提示骥是好马,讲述按图索骥的故事

  师:这个词在文中什么意思,快速浏览。

  生:儿子按照以前的路线找到看病的地方。

  师:是以前的路吗?

  生:是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你喜欢吗?先别急着下结论,默读课文,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

  课件出示

  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我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师:理由越多越好,找到的同学再思考一下,理由充分些。

  交流:……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的母亲,文中的母亲到底愿不愿意,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件事情,找母亲心情的句子,读懂愿不愿意。

  出示课件:

  划出母亲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用文中的内容说说他的想法。

  1、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2、怎么能够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可以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母亲的心情如何。

  师:母亲的耳边有个声音说

  生读“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师:又一个声音说

  生读“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一个声音说读

  师:还有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有一个声音坚定地说读

  师:一直有两个声音在响,齐读

  师:这种愿意与不愿意一直在母亲的心里煎熬,读读这段话“时间艰涩地流动着,……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哪个词写出母亲愿意不愿意煎熬,写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的批注。

  生:“忐忑不安”写出母亲的煎熬……

  生:“艰涩”写出对儿子不放心……

  师: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费力地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时间的煎熬。

  生:犹豫不决的心情。

  师;有没有不懂的?

  生:“收缩成一团”是什么意思?

  师:写出了什么?

  生:疼痛。

  生:“沙漏坠入心房”是什么意思?

  师:把“坠”换成“跌、掉”怎样?

  生交流

  师:这里的“坠”给它组词

  生:坠下。

  生:摇摇欲坠。

  生:坠落、坠毁。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恐惧。

  师:这个“坠”给你的感觉是……

  生:小小的沙漏坠入心房就像飞机坠落,陨石坠落,母亲心里的不愿意。

  师:请看。

  出示“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师:还好,2个小时过去,母亲听到脚步声,没来前母亲一直在煎熬,哪个

  词写出母亲矛盾的心情。

  生:终于

  师:母亲开了门,倚在门上——说些什么?

  生写话交流

  师:这件事情过去了,还发生了一件事,快速读选读课文《剥豆》,找出一样的地方。

  三、读《剥豆》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母亲矛盾的心理

  我应该让孩子胜利,不应该有虚假胜利

  师:《剥豆》的结尾有一段话,你们去读一读

  出示“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后,……生活是实在的,真……”

  师:其实,《学会看病》也有一个类似的结尾,出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聊胜于无。

  生:比没有好。

  师:聊什么意思?(略微)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略微好比没有。

  师:有些才要倒一下。

  生:略微比没有好。

  师:现在看看这几个词“残忍、狠心、冷漠”文章表面看写母亲残忍、狠心、冷漠,其实是在写……

  生:母亲爱的方式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爱。

  师:是啊,不要被表面迷惑,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亲的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的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一做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谁?

  出示“重复而又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而之后的艺术。——毕淑敏

  (六)、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位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之真情。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的重点。为突破这一,我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重心应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这一环节。让他们从体会描写,朗读,研读中,真正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