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2023-10-05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这时候,他41岁。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文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2)古今异义:

  ①交通绝境

  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②妻子鲜美

  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

  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

  ③无论如此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

  ④缺乏

  古:不值得

  今:不够

  (3)一词多义:

  ①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②寻:

  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③志:

  做标志,“处处志之”

  标志,“寻向所志”

  ④向:

  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2作者名片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3背景追溯

  作《桃花源记》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4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写景、状物。可以分为杂记和游记。杂记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桃花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交流点拨】虚构的。

  2想象桃源之“美”,讲解“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_____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交流点拨】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深层理解

  1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哪几句?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交流点拨】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暗示了这一点?

  【交流点拨】因为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不见外人。文中还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暗示。

  四、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这节课,我们将沿着作者的足迹,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走进文本

  理解桃源之“乐”,感受桃源之“奇”。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交流点拨】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交流点拨】(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同答。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点拨】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走进语言

  1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此人的“具言”一句都没写?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交流点拨】因为渔人是从现实社会中去的,读者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当时的情况都知道的,故略去不写。感叹桃花源外的人们竟然还过着不幸的生活。

  2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3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4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他向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的生活,渴望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淳厚、纯朴。

  (三)走进写法

  层层设疑。

  【交流点拨】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没有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不著姓名。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是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人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未果”“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了“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又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四)走进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桃源胜景?

  【交流点拨】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三、拓展延伸

  面对污浊的社会,陶渊明不屑与之同流合污,毅然辞官,归隐田园。你赞成这种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看不到希望,只好把自己理想的社会情形寄于《桃花源记》中,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二】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是现实,但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能力的人,应该积极去改变现实。即使能力有限,也可像包拯一样做中的一盏明灯,多少也能发出一些光亮,照亮一些苦难的人。否则,人人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逃避现实,国家将永无光明之日。所以,我不赞成陶渊明消极避世的态度。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上一篇:《桃花源记》教案11

  下一篇:《醉翁亭记》同步练习

《桃花源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

  1、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

  (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

  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到文中找出根据。

《桃花源记》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 )

  3、重点词语释义。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 穷: 舍: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怡然自乐: 悉: 所从来: 咸: 问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告: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桃花源记》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的编写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新授单元,每个新授单元所选文章各具特色而又循序渐进。一单元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感悟战争的意义;二单元感受博大而质朴的爱;三单元了解建筑古迹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四单元崇尚科学,讲究实证和创新;五单元在脍炙人口的名篇中体会“感事抒怀、借景言情”;六单元体会山水景物中的无限情思。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21课。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本课也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初中阶段会涉及到陶渊明的文章四篇,都集中在八年级,而本课是接触他的第一篇,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课的体裁是“记”,初中阶段涉及到这种文体的文章共六篇,八年级上册有两篇,八年级下册还有四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掌握“记”这种文体特点,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对课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作为第四学段的八年级学生,应初步达到课程目标中二级目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等等。

  基于以上目标要求,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准确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14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接触过记叙性散文,如《童趣》《口技》;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知识的'储备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而本册书五六单元的文言文无论是从长度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是对他们的一个新的挑战,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和积累,他们将会向课标的要求更近一步。

  三、说模式

  我校正在开展“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意在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以这种模式为基准,自主设计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模式:

  1、情境渲染。引领学生走入课堂。

  2、 剖析结构。自主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

  3、语句赏析。走进文本,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

  4、拓展深化。补充资源,深化认识。

  5、检查反馈。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6、分层作业。激发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对象的学习需求。

  在六个环节中,要以问题进行串连,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学习,“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自然成诵的境界。

  四、说设计

  《桃花源记》是一篇精讲课文。第一课时,我设置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根据教材内容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和我校的教学模式,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理清线索、赏析语言、探究主题、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下面我将逐一解说每一环节的设计内容和意图。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学生曾经学习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导入,出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以学习过的诗歌导入,能够促使学生尽快地调动思维,因为对作者有熟悉感,所以更容易接受新知。

  (二)理清线索

  给出固定句式,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理清线索,分别是渔人发现、探访、离开桃花源,总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设计意图: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给出填空式问题,适当地降低了难度,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填出词语,理清线索,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三)赏析语言

  在我校“问题引领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我设计了本环节的核心问题,“桃花源美,美在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教学:

  一,读出桃花源的美,学生能够找到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中感受桃花源的美。

  二,说出桃花源的美,经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和浅层的感受,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这种美感,依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在翻译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描写的成分。

  三,写出桃花源的美,在几个学生已经说出了桃花源的美之后,起到了一定的示范的作用,再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到的美,写下来,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给予配合,让学生体验由文字抒写情感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补全句子,找出景物描写,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感悟桃花源的美丽、祥和和欢乐;指导学生掌握抓住重点语句来赏析文章情感的方法;在课堂练笔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探究主题

  由学生模拟渔人和桃源人之间的对话,切入对主题的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桃花源存在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陶渊明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此时链接相关知识背景,包括陶渊明的其它作品和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学生思考后,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本文的主题。最后出示教师寄语。升华桃花源的现实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学生活动和问题设置,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主题;链接相关背景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补全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的现实含义。桃花源已经不仅仅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更是个人心灵的一方净土,自我沉浸的精神家园。

  (五)巩固练习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练习,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背诵的教学目标。

  (六)分层作业

  在本环节,作业分为两个部分:

  必做部分: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借助字典,写出其含义。

  选做部分:

  一千多年过去了,桃花源人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请以“再访桃源”为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练笔。要求:1.想象要合理;2.字数在三百字左右。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五、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简明、清晰地反映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设计的板书重在突出对文章线索、语言赏析和主题理解方面,更加直观地再现了本课的要点。

  六、说评价

  课标中建议:语文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要尊重个体差异,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此建议,在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益。在课堂练笔环节,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在知识链接环节,主要是教师评价为主,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合作探究环节,以师生共同探讨为主,教师不要轻易予以反驳和否定学生的回答。

  七、说开发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本节课我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的开发有:师生对文本的共同学习和开发;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渗透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链接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网络教学的运用拓宽了教学的渠道,图片资源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本课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八、说反思

  《桃花源记》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应该有多大困难。但作为八年级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还是把识记理解文章的文言知识放在了首位。

《桃花源记》教案 篇9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遂与外人间隔

  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

  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

  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

  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陈先生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是我们所见的最早提出“外人”问题的文章。

  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桃花源不应该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带:桃源中人“避乱”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赋税。他还搜索到了陶渊明同时代与《桃花源记》相似的多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及饱受官府剥削奴役、社会动乱之苦的乡民逃入溪峒蛮族的山泽中的史料,进而作出论断:“我们认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种传说,这种传说晋、宋之间流行于荆湘,陶渊明根据所闻加以理想化,写成《桃花源记》,但闻而记之者不止渊明一人。”

  刘欣先生的'文章《(桃花源记)旁证的旁证》赞同陈先生之论,他从语言变迁、衣制变迁两个角度加以佐证,并提出“陶渊明在作此文时,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

  以上三位所论,都是从桃花源记故事的来源和作者创作方法角度切入,又都主张《桃花源记》应该有一个现实的模型,并从这一角度解释“外人”问题,因此。可以统称为“纪实说”

  二、评议与讨论

  第一种解说,是至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最广泛的一种思路和观点,而且在教学中很有可操作性,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了。但是,我们对此有以下三点疑问:

  (1)“外人”解为“世外人”或“外国人”,古书中例证不多。持“世外人”说者没有举例子。“外国人”说虽免于单文孤证,可例子既少,又并非“外人”一词的常见用法,难以服人,在今存的可信的陶渊明作品中,未见类似用法。

  (2)从情理上说,东晋战乱不休,除朝臣外能有几人见过外国人实不可知,而世外人更是渺茫难寻。在地处偏僻的武陵郡渔人心中,恐怕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外国人”。他们如何能一见面便以衣冠而知其为“外国人”或“世外之人”呢?

  (3)从文义和时代背景而言,渔人对桃花源的奇异感,不是因为服饰的不同带来的陌生和恐惧,而是在战争不休、赋役苛重的乱世里,发现了一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且“秋熟靡王税”的人间乐土而油然而生羡慕和向往,这或者就是桃花源记本文的“寓意”所在,而这与强烈的陌生感似有相悖之处。

  我们赞同第二种思路,即陶渊明这篇文章当是根据某些地方的民间故事或传闻所作,只不过在写作过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对和平世界的向往,或者还掺有老子“鸡犬之声相闻”那样“小国寡民”的道家思想因素,这才将一个避乱的坞堡或者逃避赋役的蛮族山寨美化成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并且将其中的人民想象成了久居深山以避秦乱的遗民。

《桃花源记》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 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谐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1. 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 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桃花源记》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欢乐和奇异。

  2、深入体会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

  3、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东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崩溃,在这样的动乱岁月,陶渊明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倾诉,让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们就带着对陶渊明已有的认识,再次走进《桃花源记》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

  二、找同学大声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边听边想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三、分别从“美、乐、奇”三个角度赏析全篇文章,学生进入小组讨论pk阶段。

  四、小组讨论: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师点拨:自然环境美、社会环境美、人情美。

  2、作者写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喜爱、向往)

  五、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教师点拨:(老幼因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而乐)

  2、总结:桃花源人都乐在哪里(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作者写这些乐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组讨论:

  1、桃源“奇”在何处呢?从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小组讨论在文中画出这样的句子,同时分析了三个问题。

  1)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桃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刘子骥寻桃源是不是画蛇添足?

  2、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

  3、作者设置这些“奇”暗示什么?(虚构社会)

  七、桃花源是一个如诗如画:令人神往的仙境,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批判黑暗社会)

  八、作者虚构这一理想社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明确:想法积极,做法消极,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九、学生质疑

  十、总结小组成绩,鼓励优秀小组

  十一、结束语:陶渊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桃花源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

  1朗读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1.“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一个环境优美而生活安乐的世界,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

  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的读出感情意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5.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提示:⑴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⑵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二)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展示)

  1.通假字

  (1)具答之。(具,通“俱”,都)

  (2)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词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为“不用说”“更不用说”之意;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3.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舍

  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

  志

  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寻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指示代词)

  其

  ②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人称代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副词)

  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副词)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介词)

  4.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②省略句: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主语承前省略句式。即“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B.问所从来

  宾语承前省略句式。即“问(之)所从来”。

  C.林尽水源

  介词省略句式。即“林尽(于)水源”。

  6.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三)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三个单音节词概括。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美、乐、奇。

  三、欣赏探究

  (一)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渔人的行踪(线索):

  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二)分步品味课文

  1.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课文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述一番。(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美好的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别的树木,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块大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

  这里的田池美,……

  这里的桑竹美,……

  这里的阡陌美,……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优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让人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同学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的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明确: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怡然自乐”,乐在悠闲自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怡然自乐”,乐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父母疼爱。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令人为之神往。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气,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

  (三)思考,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

  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学生讨论)

  明确:

  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惋惜。

  3.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人的平静生活。也为下文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无的。

  5.在思考下面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6.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拓展延伸

  1.提问: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可以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自圆其说即可)

  2.假如桃花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花源中的人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五、反馈练习(多媒体展示)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搜集积累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板书设计略

《桃花源记》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二 课 时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ó )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 浔阳(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

  1、重点字词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夹着 )岸数百步,中(中间)无杂树,芳草(地上的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夹杂)。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奇)之(代这种美景),复前行,欲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这)林。

  ②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地方,处所)从来。具(通俱,完全,详尽)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探问)。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于之,兼词,从这里。),遂(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 (给)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去,这里是谒见)太守,说(报告)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遂(竟然)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 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

  2、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

  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释〕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 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

《桃花源记》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2、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