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2023-10-05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 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长   宽   高   体 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 cm 4.5 m 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探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什么东西?(笔盒、牙膏盒)谁大谁小呢?(引出体积的的概念)然后指出其中一个面,引出有关面积的知识。

  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与之相关的知识。

  二、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

  ①、长方体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②、长方体长、高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③、长方体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 )。

  2、做一做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

  3、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与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长 方 体 的 体积=(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正 方 体 的 体积=( )×( )×( )

  ↓ ↓ ↓ ↓

  用字母表示( )=( )×( )×( )

  =( )

  4、独立完成课本47页“试一试”1题。

  ①观察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各个图形的什么?( )

  ②想一想,知道了底面积和高,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v=( ) ×( )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这个笔盒的体积有多大?分小组量一量、算一算。

  2、计算:(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是7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评价

  1、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用什么办法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呢?

  2、在这节课里,你表现怎么样?你觉得那位同学(或哪个小组)表现好?好在哪里?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计一个体积是210立方米的游泳池。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3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 了解新知。

  看大屏幕,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板:长方体体积的计算)长方体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于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 引发矛盾。

  引:知道真不少,那你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吗?看来我们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还不太全面,还有些问题。所以对于学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我们一起来看。

  3、 渗透学习态度一(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陈宪章”)引: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清代学者陈宪章的一句话,老师觉得我们学习数学也应该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勤于思考,经常问自己一个为什么,时常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课前没有做到,老师希望接下来我们探索长方体体积由来时能做到,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预习(或自学)的力量,直接揭示课题,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了解到学生学情底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最后,在“学贵有疑”的学习态度渗透中,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

  二、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课件(或教具)演示

  1、一排一层的长方体。(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问:这是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起告诉我,它的体积是多少?2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3个呢?4个呢?

  小结:也就是说由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体积就是几,是这样吗?

  2、3排1层的长方体。

  再问:我们再来,1排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排多少个?3排呢?这么快,你是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用每排的个数4×排数3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

  3、3排2层的长方体。

  再问: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所以它的体积是多少?好我们再来,一层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2层多少个?这次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也就是说在前面的基础上再乘层数2就可以求出这个大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是这样吗?

  4、释疑辅垫。

  引:学贵有疑,这里有问题了,为什么前面没有乘层数就求出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呢?(引导出前面两个长方体的层数都是1,第一个长方体的排数是1)(板:小正方体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5、数个数验证。

  再引:数学是严谨的,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求小正方体个数这个方法是否真的可行,下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或教具演示)结果相同吗?说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6、引导发现。

  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到这里,对于长方体体积的由来你想到了什么?(注意评价

  学生回答:他说的好不好?好在哪?)引导出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小结:现在大家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等于长乘宽乘高了吗?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具、学具,通过老师的引领,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在操作中发现规律,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头脑中建立长主体体积由来的表象,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抽象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过渡:知道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老师觉得学习还不能停止,在这里,老师还想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一起来看。

  三、操作验证、巩固练习。

  1、学习态度二。(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也来快速地小声读一读,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一句诗,它告诉我们从书本上或从别处得来的知识,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实践一下,才能记得牢,理解得透。

  2、拼摆计算。

  引: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这个机会,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用计算的方法自已来算一算长方体体积是不是真的等于长×宽×高,请同学们注意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来摆,注意分工协作,

  2、请填好记录单,注意发现新的问题。开始。

  小结:还是那句话:数学是严谨的,通过自己来动手验证得到的知识才是最可信的。

  3、学生汇报验证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陆游诗句,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新知,再现长方体体积由来的过程,使学生加深“知其所以然”的理解,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操作及探究能力。

  引:现在长方体体积公式可以确认了吗?它是什么?下面我们就用它来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4、解决问题。(出示例题)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5、巩固练习。

  引:为了巩固新知,老师还准备了两个小题,还能不能做?

  1、练一练第1题。

  直接口答列式。

  2、练一练第3题。

  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最后拓展此题的古代解法。

  3、拓展新知。

  引:这是生活中一道典型的求体积的题,实际上它的解法早在20xx年前就已经有了,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方自乘,以高乘之既积尺”)这是20xx年前我国古代一本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的解法,和我们现在的解法一样吗?你觉得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对古代数学的了解,升华了认知。

  四、总结回顾,深化体验。

  问: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总结:老师也想通过这节课告诉大家,我们学习,不光要记住知识,还需要经常问问为什么,更需要自己动手验证新知的正确性。最后,我还想送大家一句名言,一起看(出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无论学习还是做事,是没有难和易之分的,只要你去学,你去做,再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知难而进是我们的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谈收获”是对所学知识部分的整理,“谈感受”是学生情感方面的升华,尤其是“名言”的总结,进一步使学生对今后的生活学习有了概括性引领和提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5

  课题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 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 = 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2、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通过实物,引出深题,激发学生操索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通过几次活动,比较,感知长方体二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为进一步自己操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四、算一算

  1、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对记下的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底面积×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s·h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前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法学法 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次备课 动态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小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2、小明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两个物体,怎样才能比较大小呢?3、小明家买了饮水机和微波炉,谁的体积大呢?还能分割吗?怎么办?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二、概括公式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测--实验探究--验证"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12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表格一和表格二。

  教学重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游戏吗?这是老师用1cm3的正方体拼成的积木,(课件出示)你能说说它们的体积吗?

  师: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我们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1: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切成小的体积单位,看它包含着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就可以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2:将这个长方体浸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刻度读出长方体的体积。

  生3: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用长×宽×高。

  教师: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适用呢?在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是不能切开来数的。把什么物体都浸没在水中,看水面上升的刻度也比较麻烦。那么,生3的方法是否成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简评:从学生熟悉的搭积木游戏开始,沟通学生已有知识连接点: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怎样求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探索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4人小组合作"搭积木"。电脑出示活动要求:用12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填写表一: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1cm3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

  长方体一

  长方体二

  长方体三

  思考:

  ①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②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

  生:每排个数就是长方体长所含厘米数,排数就是宽所含厘米数,层数就是高所含的厘米数。长方体的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相互,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3)用实例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吗?

  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学具中自由选取若干个1cm3的小正方体,搭成形状不同的两个长方体,验证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请每小组(2人小组)同学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表二:

  长(cm)宽(cm)高(cm)体积(cm3)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请给自己一颗探索星。

  (4)用字母公式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板书和长方体的立体图,想一想: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用字母怎样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呢?

  (板书:V=a×b×h)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反馈练习。

  师(课件出示例2):怎样计算电脑包装箱的体积?

  学生审题,独立完成。

  [简评:在探索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中,设置"操作→感知规律;验证→认识规律;练习→应用规律"几个层次,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本环节的重难点得以突破。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从同伴那里不断优化自己的思考方法。]

  2.自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正方体的体积又怎样计算呢?猜猜看。

  (2)你的想法正确吗,可以翻开书第52页看一看,也可以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说说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字母表示的方法(V=a·a·a或a3)。要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反馈练习:

  口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课堂活动

  量一量、算一算。

  (分组测量、并计算)

  四、全课

  说说本课学习中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简评:整堂课从学生提出假设,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既体现了自主学习,又沟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大胆地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交流,呈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9

  一、设计理念

  “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考虑。”是空间与图形板块教学的基本和重要的目标。因此,在本课的公开课教案中,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显性目标,空间观念和思维的发展是隐性目标。怎样系统而有步骤的渗透思想方法,怎样有层次有目的地推进空间观念和能力的发展是本课的着眼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2、能力目标

  在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笼统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设计

  1.谈话引入,设疑导学

  (1)提问:我们已学过的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什么?

  (2)设疑:要知道一本字典的体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教室的空间呢?有更好的方法吗?

  (3)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以旧引新,引导同学对切割后数单位体积个数的方法进行反思。在求字典体积和教室体积的`实际问题中方法受阻,又引起同学的思“变”,正是因为这里的“变”,才激起同学探究的热情,实现最后的“通”,即明白方法间的通连,实现思维的通达。

  2.合作探究,学得方法

  (1)任意摆出长方体,数出体积

  活动: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数出体积,填写表格

  长方体

  每排个数

  每层个数

  层数

  总个数

  交流:各小组汇报展示。

  提问:“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总个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同学对已有经验知识重新解读,从初始的数体积中去探寻更新、更省算体积的方法。从而明白数是算的依据,算是对数的发展。同学先摆再数的活动中,充沛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模型,具体的操作丰富了同学的体验,让同学在有效的活动体验中学得方法,实现能力的内化。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学中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实验、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2、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为何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这节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立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立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立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3、探索长方体与立方体的通用体积公式

  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3、4题。

  四、课堂

  五、作业《作业本》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一张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你能说出下面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课件)

  预设:第一个图是直接数出来的,第二个图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第三个图让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摆几层。

  2、请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系。(预设: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自主选择小正方体的个数)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认真听完老师的要求后再动手。

  温馨提示:

  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每摆出一种就在报告单上记录下它们的数据。注意分工合作。

  学生活动。

  图号。

  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

  排数。

  宽。

  层数。

  高。

  小正方体的总数。

  体积(立方厘米)

  ①

  ②

  ③

  ④

  2、交流评价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边说边演示)

  预设: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X排数X层数=小正方体的总数

  这些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它的长×宽×高。

  师:具体给大家说一下

  预设:比如第一个长方体用长5乘4乘2等于体积40,第二个……

  师:谁有同样的发现?再来说说

  (二)用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如果用字母V来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来表示长、用b来表示宽,用h来表示高,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板书:V=abh

  (三)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小结:现在大家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由公式可以知道求长方体的体积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长、宽、高)

  2、关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基础训练:

  (1)解决问题。(出示例题)

  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先估算体积再独立计算。)

  2、综合训练

  (1)练一练第1题。分组完成。

  (2)练一练第3题,先谈注意问题再解答。

  3、拓展训练

  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如果游泳池内注入400立方米的水,问游泳池里的水深多少米?

  四、自主反思,深化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宽×高

  学生进行计算

  2×3×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通过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回顾,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底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记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长方体的体积》教案 篇15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同学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括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

  〔3〕、启发同学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

  (4)、比较:用同学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局部。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身的体积。而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空间,地球只是宇宙空间的一局部,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局部。

  2、体积单位:

  (1)、讲:丈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丈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丈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板书)

  认识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别写成

  ( 2)、认识立方厘米:

  出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说明: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谁的体积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3)、认识立方分米: (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认识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长的教具。观察后总结: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②认识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1立方米水约可以装满500个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约可以做课桌50张。

  小结: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哪个体积单位大?哪个体积单位小?

  体积单位的用途是什么?

  (5)、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

  (6)、比一比:

  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丈量单位?(板书)

  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7)、练习:

  ①说一说:丈量篮球场的大小用(

  )单位。

  丈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

  )单位

  丈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②、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

  ),外表积是(

  ),体积是(

  )。(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外表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外表积大。(

  )

  3、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

  A 、演示:用棱长1厘米的4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是多少?

  B、说出下面物体的体积(3个体积单位,4个体积单位,)

  C 、摆一摆:请你也摆出一个体积是3立方厘米的物体。摆出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物体。

  D、小结: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

  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