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感受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深入品读,感受草原的热情和深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3)说说课文都描写出了哪些地点?
初见草原——路上——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交流初读情况。
三、指导品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的句子填词语:“这是( )的草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放手深入品读,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的句子填词语:“这是( )的草原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五、再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六、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牢记生字新词。
3、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祖国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4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近义词】
天涯──天际 惊叹──赞叹 柔美──优美 清鲜──新鲜
洒脱──潇洒 疾驰──奔驰 奇丽──秀丽 明朗──晴朗
柔美──柔和 奇丽──瑰丽 无限──无穷 洒脱──潇洒
羞涩──害羞
【反义词】
低吟──高唱 静立──奔驰 团结──分裂 羞涩──大方
洒脱──拘谨 明朗──阴沉 迂回──径直
【翠色欲流】 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渲染】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洒脱】 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迂回】 回旋,环绕。
【一碧千里】 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蒙古包】 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奶豆腐】 一种用牛、马、羊奶制成的食品,形似豆腐。
【襟飘带舞】 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鄂温克】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省。
【话斜阳】 在夕阳照耀下话别。
【何忍别】 怎么能马上就分别。
【云际】 云彩的边际,这里指天边。
【奶茶】 搀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
【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
【骏马】 好马,跑得快的马。
【勾勒】 用线条画出轮廓。
【羞涩】 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洒脱】 无拘无束,行动自如。
【迂回】 有点曲折,不呈直线。
【茫茫】 朦胧的样子。
【渲染】
⑴ 这件事,用不着这么渲染。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
⑵ 要想学好国画,就要知道渲染是什么。
【翠色欲流】
⑴ 平山堂前方,是一片翠色欲流的竹林。
⑵ 湘江的夏天,整座山都是翠色欲流的。
【境界】
⑴ 山洞内的奇特的景象,是我生平从未经历过的境界。
⑵ 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回味】
⑴ 他极口称赞上海,经常在回味那些有趣的事。
⑵ 我总是回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洒脱】
⑴ 在大草原上骑马,是一件洒脱的事!
【迂回】
⑴ 漓江的水很清澈,水流很缓,平稳地在山峰中间迂回。
【羞涩】
⑴ 在陌生的众人面前,她羞涩而默默地坐着。
⑵ 很多女孩子都很羞涩。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羊群……大白花。
⑷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6
一、导入
1、刚才我们听了小导游的介绍,知道了草原的自然风光,现在我们再美美的读读一读,享受一下这美丽的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我们知道了那里不但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民族风情也很有趣。谁来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生读2至5自然段,讨论交流后,请一个学生介绍民族风情,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板书。(板书附后)
1、听了他的介绍,你觉得这里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热情好客)从哪里体会到的?读一读有关句子,仔细体味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1)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3)许多人从几十里外来看望客人。
(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手抓羊肉。
(5)姑娘、小伙子为客人们表演。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
2、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三、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有感情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比喻句的用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让学生谈谈它的好处。
(2)指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气特点。(要求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四、拓展训练
1、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里的语言,介绍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附: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象以及受到的蒙古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动情景,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
【设计特色】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要求】
1、能通过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感谢悟草原的优美,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体会文章的记述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交流搜集到的材料
课件出示草原美景图。
二、快速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2、小组交流字词。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4、指名回答,大家交流。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草原景色的?
2、小组交流。
3、用笔画一画描写草原优美景色句子,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感想体会。
(采用变话为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景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通过阅读,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老师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划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下草原人民有哪些风俗民情。
1、表演。
2、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二、练习延伸
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1、学生表述可参阅的资料。
课件出示草原美景图。
2、集体反交流。
3、动笔实践。
【板书设计】
天空:明朗
风景优美 空气:清新
平地:一碧千里
小丘:色欲流
草原
远道迎宾
热情好客 热情款待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媒体设计】
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
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
五、作业
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点评】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比较好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凸显课改新理念。
一、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关系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通过组织讨论、指导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边读边解疑,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
二、注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主要环节表现为问题引路,协作探索,共同提高。学生置身于优美的音乐和草原影像之中,围绕“这是怎样的草原?”和“这是怎样的草原人?”两个问题,通过看、听、读等方法,在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注重综合性学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做到了学以致用。既完成了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又促使学生调动自身潜力,利用资源,团结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计算机网络成了教与学的有力工具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抒情动人的旋律、“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为其体会课文内容创设了情境;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9
.《草原》教学实录+练习+说课设计
.支玉恒教学实录——《草原》
.草原
1草原(a、b案)
第五单元备课《草原》、《珍珠鸟》、《零点降生的女孩》、《母爱》及练习五。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0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师:(在“整体”下写“细部”)他深入到草原的细部去看了,那么他的情感还是豪放的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刚才有同学说作者陶醉了,才要低吟,非常正确。(在“豪放”下写“沉醉”)已经沉醉了,那么什么样的景色能够使他沉醉呢?
生:是柔美的景色。
师:对了。(在板书“开阔”下写“柔美”,这时板书为:细部——柔美——沉醉——低吟)说得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草原的柔美读出来,把作者那种沉醉的情感读出来?谁能完成这个任务?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
师:读得不错,你们沉醉了吗?
生:沉醉了。
师:真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停止。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学习后面的课文。刚才上课时大家说了,后半部分课文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的风情,那就得在读书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细思考。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准备更好的发言。第一次发言时先把后半部分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弄清楚,从整体内容上,把后半部分课文内容把握一下。好,开始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师: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后半部分课文的内容层次。
生:我认为课文后半部分一共写了四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内容。首先是作者他们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欢迎,然后写……
师:先等一下,我们说了一段说一段,你刚才说的这一段,你能给它起个小标题吗?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
师:再简单点。
生:迎接。
师: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师:很好,简单明确。(板书:“迎客”)下一段。
生:第二段讲他们互相握手,可以写“握手”
师:他们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吗?
生:迎接。
师:上一段不是已经迎接了吗?谁知道?
生:民族团结。
师:这是整个课文的思想,每个段都表现了民族团结。看来你们真的说不出来了,我们叫它“相见”,两族人在这里停下来,正式会面相见,可以吗?
生:可以。(教师板书“相见”)
师:接着说。换一位同学吧,你别把四段都说完。
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节目、喝酒。
师:小标题呢?
生:联欢。
师:没有吃饭先联欢?不过这里也有一个蒙族的风俗。我们汉人吃饭、敬酒时,一般都不唱歌。蒙族人不一样,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端上酒杯走过来,举高高的,唱上歌,请你干杯,光敬酒歌,祝酒词就有好几首,所以这里唱歌还不是联欢。但小标题肯定不能叫“吃饭”。(笑声)好好想一想,这是蒙族人对汉族同胞的什么?
生:款待。
师:好,非常正确。(板书“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
生:最后一段可以说是“联欢”。
师:行,(板书“联欢”)我们开始逐段学习。现在开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们开始讨论。这回发言,我要求你一边说,一边把你所引用的句子很好地读出来。就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又说,又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会说吗?
生:我在第二小节的这句(读)“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这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来了,到几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们这里,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进去就是了,从不到几十里外去迎接。
师:她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几十里外去迎接,而且看到汽车来了,马上掉转马头给客人带路,咱们给它简化一下,迎客的方式是,(在板书“迎客”后写“几十里外驰马”)骑马好还是驰马好?
生:驰马好。
师:驰马好,驰马怎么样啊?
生:快。
师:对了,(在“驰马”后写“带路”)驰马带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点?
生:是。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根据这个“驰”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来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飞”。
生:我想因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带回自己的家里,他们非常好客,所以想尽快地让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们好像要飞。
师:对了,所以好像要飞一样,对了,请坐。那么大家看一看,他们刚刚入草原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啊?
生:(读)“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师:(打断)好,既初入草原是这么一种情景,走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除去忽飞忽落的小鸟外,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如果突然看到一种奇特的东西,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是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那么你刚才问我的那个“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除了草原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走了许久才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一条河,说明他是激动的。所以用感叹号了。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完全对,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说为什么要形容成彩虹,他把彩虹和彩带对比了一下说彩虹好,那么你们觉得用彩虹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也就是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
师:这个意思你刚才已说了,你看看课文上的描写,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人的衣服的前襟和腰带,他们骑在马上,马在疾驰,所以前襟和腰带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师:对了,这样的五色斑斓的骑马的队伍飞过来了,真好像一条彩虹扑面而来,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再看看相见这一段,连读带说带评,这叫“读说式”看你会用不会用。
生:在这一小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师:那你建议我写什么呢?从他们的行动和表现上来找,……你没有建议,谁有?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
师:你挑握手是对的,但能不能整齐一点?上一段是八个字。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不放。
师:还多一个字。
生:握手相见,表示愉快。(众笑)
师:不太合适。
生:温暖的手握住不放。
师:后面还有呢?“笑了再笑”你没说呀。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还有高兴呢,还笑了呀。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师:再取掉一个字就可以了。
生:握手再握,笑了再笑。
师:可以可以。(在板书“相见”后写“握手再握笑了又笑”)这就表现了蒙汉人民的情感是不是呢?
生:是。
师:谁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蒙古包外,许多匹马……民族团结互助。”
师:他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生:因为他们语言不同。
师:你说你的,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也照样说我的,你可能也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但是因为心里是相通的,虽然不知道具体说的什么,但是所表达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明白不明白?
生:明白。
师:这就很有意思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是都知道彼此的心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呢?
生:是。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
师:怎么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呢?
生:奶茶是用牛羊的奶,加上藏族和蒙族都喜欢的酥油,就变成奶茶了。
师:不对,我告诉你们吧。我可喝过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蒙族人喝的茶是那种压成块的像砖头一样的叫砖茶,砍下一块来,掰烂放在锅里面,熬出来以后,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众笑)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知道吗?
生:奶豆腐是用牛羊马的奶制成的,形状像豆腐一样。
师: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这手抓羊肉你们吃过吗?
生:没有。
师:告诉你们吧,我也吃过。(众笑)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因为块太大,用筷子挟不住,只好用手抓起来吃,所以也叫“手把羊肉”,吃起来非常豪放。蒙族人民的特点就是非常豪放。吃东西,喝东西都是这么豪放的。这是民族的特点,明白了吧?把这些东西端上去,还要喝酒,这酒也是用奶配制的,所以叫奶酒。而且不是喝完就完了,后面写怎么喝酒的?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
师:对了,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老翁”吗?
生:一般是指年纪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
师:最重要的一点你没说,你有奶奶吗?
生:有。
师:能不能叫奶奶是老翁?(众笑)
生:不能。
师:那你刚才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叫老翁啊!
生:六七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叫老翁。
师:对了,语言要严密。他们端上了奶茶,手抓羊肉,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师:当然也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是让你找一个词把不断地举杯描述出来。
生:可以用相互。
师:你举一次,我举一次,次数不多。
生:可以用不断。
师:不断举杯,好像又不够气氛。
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师:大家都排上队,你第一个,我第二个,他第三个,这样敬酒吗?
生:使劲举杯。(众大笑)
师:他说使劲举杯,有多么大的杯呀?
生:反复举杯。
师:不好听。
生:连续举杯。
师:不好听,没这么说的。
生:热情举杯。
师:不是在讲他的热情,而是不断地连续地举杯。
生:纷纷举杯。
师:纷纷指的是大家伙你也举我也举,你举你的,我举我的,举杯的很多。怎么肚里没有这样一个词吗?
生:一次次。
师:一次次倒是可以,可我需要两个字,大家看这个字认识不认识,(板书“频”)认不认识?
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次数非常多。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呢?(众笑)这是一个字,还得再找一个字,是什么?
生:繁。
师:频繁吗?
生:应该是频频。
师:对了,(在板书“款待”后写“煮茶抓肉
频频举杯”)有没有民族特色?(生答有)从这一段讨论,也看出了一些缺点:你对一些字和词的意思理解了,但是该用的时候,从你大脑的仓库里取不出来,所以学过的词,懂得的词,要学会运用。到时候就能拿出来了。最后一段,谁来读一下?
生:(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把刚才的这一段也这样来说一遍,连读带说的。
生:我勾了(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民族舞蹈。”我觉得这句说明了蒙族的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非常热情,饭后,又表演节目,并且要骑一骑马,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
师:说得不错,他说了,把蒙古族人的特点找出来了,什么特点?
生:好客。
师:什么具体表现呢?
生:套马、摔跤。
师:对了,(在板书“联欢”后写“套马摔跤”)咱们要是招待客人,吃完饭后说:“咱们摔一跤吧”行不行?(众大笑)不可能的。大家看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什么叫“何忍别”呢?
生:怎么忍心分别呢?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就是说他们不忍别离,(在“摔跤”后写“不忍别离”)那么这个“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问一学生)你刚才不是问我这句话怎么讲吗?你现在来讲一讲。
生:夕阳西下了,我们还在这长满绿草的……天边……说话。
师:我看看你的课本,嗯,是你自己说的。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
生:指遥远的地方。
师: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蒙古的大草原。
师:对,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呢?这个很好理解,一片什么样的大草原呢?
生:绿色。
师:“斜阳”是什么意思?
生:夕阳。
师:夕阳西落是不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话”在这儿是话别的意思。
师:跟夕阳话别?(众笑)
生:应该是谈论。
师:谁和谁谈论?
生:蒙族人民和我们谈论。
师:那么怎么叫“话斜阳”呢?
生:我觉得是,在夕阳的照耀下谈话。这个“话”不一定就是“话别”。
师:对,这是诗句的一种倒装形式,比较特殊。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因为蒙汉情深,怎么能够忍心相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是不是?下面,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在刚才讨论的时候看到了,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
生:整体。
师:写的是“景”(板书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么样?
生:抒发感情。
师:对,抒情。(在板书“写景”后写“抒情”)再后面呢?通过写什么?
生:人和事情。
师:对,写事情。(板书“写事”)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
生:抒情。
师:对了。(在板书“写事”后写“抒情”)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
生:共同表达了美的情感。
师:美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是蒙汉两族的友谊。
师: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的草原怎么样啊?
生:爱。
师:不但爱,而且是什么呀?
生:热爱。
师:对了。(板书“热爱”)热爱到什么程度?
生:不忍别离。
师:(在板书“热爱”后写“依恋”)一种依恋的情感。那么你们说,这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这些有没有关系呢?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它的关系是,第一小节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这两种美结合起来,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依恋草原的感情。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两段的关系讲明了没有?
生:讲明了。
师: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说,他在看到草原的时候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对那些骏马和大牛也把它们人格化了,说它们像人一样地高兴。(指一同学)你刚才问我骏马和牛为什么也有乐趣,这回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好吧,咱们课文讲完了。下课。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1
【课前谈话未录下来,故略】
【上课时间】
(师播放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新疆的草原这节课,我们跟着作家老舍先生一起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草原
师:再读一次
生:草原
师:你们去过草原吗?谁去过草原?
生:去过
师:请问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高兴
师:那你能不能高兴地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还有谁去过
生:我去过内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但是,我感觉还是没有我想象中那样宽广,不像民谣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只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课后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同学们,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师:的确,老舍先生见到的草原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先自由朗读全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的词语,要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师:可以放声朗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哪个字音比较难读,给大家纠正一下你画出了哪个词?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师:对,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这个词语,还有吗?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几个同学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子仔细听,看他读对了没有?好,你来读第一排的三个
生:新鲜、明朗、渲染
师:读的真准,第二排谁来读?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师:不错,还有第三排,谁来读?
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同学们再一次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老舍先生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画下来请你说
生:我画的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蒙”,再读一遍
生: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在这里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他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会儿,草原上的草和景色,还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别美
师:是呀,是因为草原上的景色特别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还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离开这里,是因为这里人的热情招待让他感动
师:让他在这里……
生:多留一会
师: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别的热情好客这节课我们就先去领略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个句子写得最美,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师:谁愿意把你 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这句话我体会出在这境界里,既然连动物都在欣赏美景,可见草原非常美,而且动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师:你是在用心在体会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一碧千里”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大、还有美
师:一碧千里,这是多么的辽阔啊!这个“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绿”
师:是呀,大片大片的绿色让我们近处看到的是绿色,远处也还是绿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这么大、这么绿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茫茫”给人一种很空旷的感觉,而草原并不空旷
师:所以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骏马的点缀,我们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里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老舍先生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生:愉快的
师:他感受到了这样的天,清鲜的空气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清鲜”而不用别的词语呢?你试着给它换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新鲜
师:空气可以用新鲜来形容,还可以呢?
生:还可以换成“清新”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用“清鲜”?
生:“清鲜”里含有清爽和新鲜两个词语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鲜”
师:说对了,作者感受到了这里清鲜的空气,请同学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这时候,如果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说点什么?
师: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你呢?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赏如诗如画的美景
师:你都不忍心去破坏这样的美景了,对吗?同学们,除了这句,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见便生爱慕之心
师:说得多好呀!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师:同学们,还有哪里写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觉得这能表现老舍看见的小丘线条很优美,他在欣赏这种美
师:这里确实写得美,里面有一个词“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请你读一读
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让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个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这一望无际、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时候,已经被陶醉了
师:你能想象到当时的画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个用心读书的孩子还有哪个句子写得美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师: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还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绿毯
师:什么样的绿毯
生:无边的绿毯
师: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们,你们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
师:谁能来读一读你写的句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草地增添了几分生机
师:孩子,这不是比喻句,虽然你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体和喻体,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翠绿的河水中混着白色的浪花
师:写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丰富孩子们,再读读作者的这个句子,看看哪一个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绣”
师:她找的很准,为什么“绣”用得巧妙?
生:因为内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画一样
师:如诗如画,羊群不仅仅是在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笔下,就仿佛绣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这样的美,美得让人兴奋,美得让人陶醉,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样的景色中,连骏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着——
生: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
(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师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优美的文字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同学们,作者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从草原的天空写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顺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老舍先生为了表达他对草原的热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
生:爱
师:那就请大家也选取家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处,把你对家乡的爱写下来,让老师们感受到你们爱你们的家乡
师:把你们写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
生:贺兰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峦,有高高的山上的绿树
生:我的家乡是美丽的银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优美
师:时间来不及了,很遗憾,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完成练习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学也很爱你们的家乡正是因为草原上的风景美,草原上热情好客的民族还正在等着你们呢!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读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为这样,老舍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 篇12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