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和做小买卖、擦皮鞋为生。小珊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多音字:
薄(薄本)(薄雾)
轧(轧死)(轧钢)
2、易错字:缠。
形近字:气、乞
3、查字典:
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
四、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那些地方使你特别感动?
2、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答案。
3、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答案。
4、集体讨论。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五、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小珊迪的故事我们读后深受感动,一个善良诚实的孩子就这样死去了。真让人难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学生默读,并思考
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全班讨论发言。
板书:
爱丁堡: 早上:请求 纠缠
晚上:撞到 受伤 目不转睛 感激
四、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五、教师总结过渡:
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很动人,哪一点使你特别感动呢?
六、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分小组合作。
七、全班讨论。边朗读边感悟,谈出特别感人的地方。
八、提问:
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我们应该向小珊迪学习什么?(板书:诚实善良)
九、出示幻灯片(课后思考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删去或保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十、作业:展开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的这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读懂重点句。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英国有个城市叫爱丁堡,那里有个男孩叫小珊迪。(板书课题)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学了这课后,我们就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时间、地点、人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
1、默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讨论:课文中讲的是什么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
3、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
2、小珊迪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为什么要卖火柴?边读边理解句子,有感情朗读。
3、小珊迪是怎样请求“我”买火柴的?请求了几次?理解“乞求”,说明生活的辛酸。
4、“纠缠”是什么意思?本课指什么?
5、小珊迪拿了一先令很久不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中的“那种人”是什么样的人?我根据什么断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6、练习朗读第一段。
六、讲读第二段。
1、小珊迪在什么情况下被撞倒的?
2、小珊迪被轧断双腿,受了重伤,需要用钱,而他仍不忘叫弟弟给“我”送找回的零钱,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3、我跟小利比来看望珊迪,他躺在床上,心里最挂念的是谁?从中可以看出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
4、当我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时,珊迪的表情怎样,说明了什么?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是什么样意思?换个说法怎么说?
3、讨论读后感动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
(1)指名说第一段讲了哪些内容。
(2)把主要内容找出来,合并在一起,连成句子说一说。
(3)小结:这就是第一段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这段的段落大意。
2、练习归纳第二段段意。
3、练习归纳第三段段意。
(1)第三段只有两句话,其中哪一句是主要的?
(2)小结:第二句就是这一段的段落大意。选择重点句也是归纳段意的一种方法。
4、指名说三段的段意。
二、复述课文。
1、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不太主要的可少讲一点。
2、用自己的话说,不要背课文。
3、尽量用课文中的好句子。
4、同桌交流复述。
5、指名复述,同学评议。
三、学习生字。
1、检查生字读音。
2、引导学生分析识记字形。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板书设计:
卖火柴
换零钱 贫穷不贪钱 诚实
还零钱 21小珊迪
挂念弟弟 临死关心别人 善良
注目致谢
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感染,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创新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心往一处想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支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
1、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2.在小珊迪临死时,从他的目光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空白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提供练笔机会,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留下空白。
四、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同学们,今天,教师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和大家回顾一段历史,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社会上贫富悬殊,许多人的生活是缺衣少食,而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更是不得不以乞讨或做小买卖为生。在他们当中,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为了卖出一盒火柴,而悲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唯一的亲人。今天,让我们共同的走近这个可怜的孩子。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感觉和心情的变化,同时,请你把让自己心情产生变化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处自由读全文)
2、请把你标记的地方在读两遍,感受一下,为什么产生了变化呢?
初步认识(可怜)――知道真相(同情)――悲惨死去(感动)
3、把你心情产生变化的地方读人大家,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指名分段朗读
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同学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小组交流,画出课文中有关语句仔细体会,全班交流汇报
2、教师: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那些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需要钱去照顾自己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四、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教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五、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又怎能忘记他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现在,面对我们大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现在你以做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儿童的身分给小珊迪写一封信,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4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2课时
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带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并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变化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研读,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同学们,你们都有幸福美好的童年。可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社会上贫富悬殊,许多人的生活是缺衣少食,而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更是不得不以乞讨或做小买卖为生。(出示图片,包括课文插图)在他们当中,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为了卖出一盒火柴,而悲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唯一的亲人。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小珊迪。(板书课题:小珊迪)
二、整体感知:
1、师述: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大家一些时间练习读好吗?读完后,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自由读全文,要求:努力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3、读后反馈:将自己最想读的那个部分读给大家听。相机提示字音。评价。
4、默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你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
5、反馈:一句话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小珊迪?(依学生发言板书:可怜、诚实、善良等)
三、研读悟情:
1、师述: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小珊迪的可怜、诚实、善良的呢?你最想研究哪一方面呢?请你再读课文,将最打动你心灵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训练小组长)
3、全班反馈研读情况。(以下教学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组织,注意师生评价及生生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
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友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的孩子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激发情感。
师述: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小珊迪,他的遭遇是那样的不幸;他的死去是那样的痛苦。然而,在他去世之前,他首先想到是要找还那四个便士;他首先想到是那个可怜的小弟弟。这样的一个孩子,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便士,就这么走了,就这么永远地离开人世。咱们拿起书,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齐读)
同学们,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回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全体女同学一起再读课文最后一段。(全体女生读最后一段)
同学们,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读最后一段)
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回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全体男同学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四、小结全文:
1、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个买火柴的先生,亲眼目睹了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后仍不忘归还那四个便士,目睹了小珊迪在临死前仍然挂念着弟弟的感人情景。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临死前的小珊迪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拿起笔来写写吧。
2、写好后,请大家自己站起来,用你的感情、用你的声音、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吧。
3、同学们,正是小珊迪的诚实换来了一个陌生人的信任,正是小珊迪的善良赢得了一个陌生人的尊重,正是小珊迪的守信实现了他的心愿。是的,同学们,我们永远忘不了他那诚实的面容;我们永远忘不了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们永远忘不了他临死之前还牵挂着他的弟弟;我们永远忘不了他临死之前还想到找还那四个便士的先生。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多么可敬的孩子。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多一点守信。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五、板书设计 : 小珊迪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可怜
诚实
守信
善良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5
《小珊迪》教学设计 (第二教时)
海宁市紫微小学 许晗峰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目标 】
一、基础性目标:
感悟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
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 】
一、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研读课文,感受小珊迪很需要钱。
(1)教师深情引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一起感受小珊迪的可怜,也知道了他为了找还那几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不幸死去。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心里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这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也许就不会被马车撞着,他也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不需要这几个便士吗?
(2)学生自学课文。要求:找找句子,读读,想想。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4)集体交流。
2、小珊迪是那么地需要钱,假如他现在有钱的话,你想他会买什么?
3、珊迪这1便士可真干不成什么事情,如果把先生的11便士加在一起,或许还能办成其中的一件事情,可小珊迪却要将这几便士急急地送还,怕先生久等了,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
出示句子:
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1)想想即将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小利比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珊迪被抬回了家,尽管他们很需要钱,但是小珊迪还是坚持要让小利比把钱去送还给那位先生,小珊迪是怎么和小利比说的呢?请你用这样的形式写一写。
5、因为这样,难怪“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出示句子: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1)自由读,说说感受。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出示句子: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 人。
二、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教师引入:“小珊迪很穷,他很需要钱,这样的孩子可怜吗?(生答:可怜)但他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守信用、惟利是图的人,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答:可敬)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答:不会)不会,永远不会!那我们就给小珊迪画张像,把他留下来好吗?请你下先思考一下你想画小珊迪怎么样的神态或动作,说说理由,也可以想想你用什么颜色画这张画,说说理由,然后把你想画的内容和理由写在纸上。
(1)、学生自由准备。
(2)、交流反馈。
三、拓展性作业
课文中1先令═12便士,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小珊迪只还了4便士,7便士丢了,那另外的1便士到哪儿去了?在小珊迪那儿吗,难道小珊迪会认为丢掉的7便士是先生的,而这1便士是他的?不在小珊迪那儿,可课文明明说只丢了7便士?小珊迪花掉了,还是课本错了?……请大家课后认真思考一下,试想一种可能,把它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6
王崧舟
------------------------------------------------------------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一百多年以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和做小买卖、擦皮鞋为生。小珊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多音字:
薄(薄本)(薄雾)
轧(轧死)(轧钢)
2、易错字:缠。
形近字:气、乞
3、查字典:
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
四、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那些地方使你特别感动?
2、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答案。
3、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答案。
4、集体讨论。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五、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
小珊迪的故事我们读后深受感动,一个善良诚实的孩子就这样死去了。真让人难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学生默读,并思考
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全班讨论发言。
板书:
爱丁堡: 早上:请求 纠缠
晚上:撞到 受伤 目不转睛 感激
四、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五、教师总结过渡:
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很动人,哪一点使你特别感动呢?
六、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分小组合作。
七、全班讨论。边朗读边感悟,谈出特别感人的地方。
八、提问:
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我们应该向小珊迪学习什么?(板书:诚实善良)
九、出示幻灯片(课后思考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删去或保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十、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的这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
31、小珊迪
爱丁堡:早上:请求纠缠
晚上:撞到受伤目不转睛感激
美好品质:善良诚实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感,教育学生学习珊迪善良、诚实的品质。
2、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生字新词,并会用“诚恳”、“目不转睛”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抓住主要内容,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3课时
一、导语入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关注“小珊迪”的命运,要通过珊迪的悲惨遭遇,激发起我们的同情感,学习珊迪的美好品质。课文分哪三段?请三人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站在“我”面前的小男孩什么样?
2、读句子,谈体会;(投影1)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只”什么意思?小珊迪的生活处境如何?)(“只”是仅有,惟一的意思,看出小珊迪饥寒交迫,生活无指望,贫穷,艰难。)
3、带着对小男孩的同情读读这一段。轻声读,指名读。
4、这个穷苦的孩子卖火柴时说了些什么?指名读2--7自然段。再读小珊迪的四次话,体会“请求”、“乞求”时孤苦无援,可怜辛酸的困境。
5、“我”是怎样做的呢?指名读第8自然段。
6、读句子,谈体会。
(投影2)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表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猜想”、“断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议:“猜想”":猜测,估计。“我”根据他面容诚恳真诚,表情使人信任,断定他不是骗人的。)
7、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8、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
(“我”花一先令买了两盒火柴,可是卖火柴的小男孩没有把找的零钱送回来。)
三、学习第二段:
1、小珊迪到底是哪种人呢?指名读,
思考:“我”从小利比的话中知道了什么?“我”接过那四便士时,心里会怎样想?
(“我”知道珊迪身受重伤,帽子、火柴、另几个便士全丢了,面临死亡,可他还让弟弟把保存的四个便士还给“我”,“我”为他的诚实守信感动,没想到小男孩有这样美好的心灵;同时“我”为他的悲惨命运担忧,他的遭遇撞击着“我”的心灵。)
2、带着对小珊迪的敬意和担心读读这一段。自己读。
3、这几个自然段哪些内容是主要的?指名分段读,说说大意。
4、归纳段落大意:卖火柴的孩子珊迪让弟弟找上门来归还应找的零钱。
四、学习第三段:
1、小珊迪的命运究竟怎样呢?默读课文,思考;小珊迪要死了,他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怎样做的?
2、指名读小珊迪的话,体会他善良、诚实的本性。再读,读出伤势很重的珊迪内心的极端痛苦。
3、读句子想问题。(投影3)我握着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小珊迪善良诚实的美好心灵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对他的悲惨遭遇充满了同情,“我”在他美好心灵的感染下,主动答应永远照顾小利比。)
4、小结;一个多么可怜的小珊迪!一个多么善良诚实的小珊迪!他为了守信用还零钱被马车轧成重伤,他为了可怜的小弟弟而死不瞑目,谁看到这一切,会无动于衷呢?谁能不为他虽然贫穷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感动呢?让我们读出对他的同情,对他的肃然起敬。自己轻声读,指名读。
5、归纳这一段的段意:可怜的小珊迪死了,“我”愿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五、总结;
1、这一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六、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自己的感想。
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an di jiu chan cai xiang cheng ken dua ding zhao gu gan ji huo chai
you hong you zhong mu bu zhuan jing chi jiao xin ren ya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帽子一( )裤子一( )跑道一( )钢琴
一( )窗户一( )油画一( )丝线一( )电话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我们并不( )要火( ),为了使他不( )纠缠,我只好( )一盒。
四、造句;
1、诚恳--
2、目不转睛--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9
《小珊迪》这篇课文以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为中心,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串线,具体叙述了小珊迪“饥寒交迫,邀买火柴”“为换零钱,轧断双腿”“临危之际,找还零钱”等内容。课文具有中心思想外露,中心事件明确,课后习题揭示了文章内容、重点、难点等特点,据此,可设计以下几种教法。
教法a:中心突破
中心思想外露,是课文特点之一。结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时不妨直奔中心,再以中心统揽全文,这就可以居高临下,提高阅读效率。
1.直奔中心,把握概要。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
①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揭示了课文的中心?(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读了这个故事后,最使你深受感动的是哪一点?(让学生自由讨论。)
③“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指什么品质?(指诚实、善良)是通过哪一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这件事。)
④这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此题不要求学生马上作答,可作悬念,激起学生精读深思的兴趣。)
2.抓住中心,精读深思。
以中心为指导,统率全文,引导学生精读深思。
①教师导言:小珊迪的诚实、善良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与我们一般人的诚实与善良比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让我们通过熟读课文后找出答案。
②读“卖火柴”部分。读了这部分课文后会引起你对小珊迪有哪些思考?a.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你思考了些什么?b.从小珊迪几次三番要“我”买火柴的言和行,而且在态度上从“请”到“请求”最后“乞求”你思考了些什么?c.从“我”的猜想中你又思考了些什么?(通过对以上一些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领会小珊迪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即使一便士也将关系到他的生死问题。而他,就是在这样穷困的处境中将钱找还给买主的。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③读“找零钱”部分,读后提问:a.小珊迪是怎样受伤的?伤势严重到怎样的程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利比和珊迪叙述受伤经过的语句。)b.珊迪受伤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在伤势极其严重,生命垂危之际,还想着把应找回的零钱给买主送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c.在珊迪临死之前,他最挂念的事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他最挂念的事是弟弟无人照顾,即使这样,珊迪也没有把钱留给弟弟,而是让弟弟把零钱找还买主。这是非同寻常的诚实与善良。)
教法b:定位设疑
课文的特点之二是中心事件明确。分析时可以“找还零钱”这一中心事件为思维支点,由此定位设疑,让学生通过“有疑”“存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领会全文。
1.确定支点。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主要是通过哪件事反映出来的?(通过“找还零钱”反映出来。)
2.定位设疑。
以“找还零钱”为思想支点定位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还零钱”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小珊迪要“我”买火柴的过程中,态度是怎样一次次改变的?这说明了什么?(指导学生读“卖火柴”部分,领会当时小珊迪饥寒交迫的处境。)
②在换零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小珊迪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找还零钱的?(指导学生读“换零钱”部分,了解找还零钱的经过,领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③为找还零钱,给小珊迪带来怎样的后果?(自己被轧断双腿后悲惨地死去,留下弟弟无人照顾。让学生体会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儿童的悲惨命运。)
④“找还零钱”,在我们生活中应该说是件平常的事,但小珊迪的“找还零钱”为什么“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深受感动”?他那美好的品质为什么“将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引导学生思考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非同寻常之处。)
教法c:习题为纲(略)
《小珊迪》abc教学设计 来自第一范文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0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我认为学习该文,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讲解,而是应体现“以读为本,读写结合”的指导思想,因为这是一篇感情较为丰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读中去领会文章的内容,从读中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从写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层次指导朗读。
首先,我配了低缓的音乐范读了课文,对学生进行示范,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小珊迪是一个可怜的小男孩,激起了同情心。其次我出示小珊迪外貌描写的片断“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让学生去掉括号里的词语对比读,去体会用了这些词好在哪里,反映小珊迪非常穷困。再次,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语气在变化,他先是请:“先生,请买盒火柴吧!”当听到“我”的同事说不需要时,小男孩转为请求:“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当“我”答应买而没带零钱表示明天再买时,小男孩进而乞求:“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并马上说:“我给您去换零钱。”让学生想像街头乞丐的样子,进行模仿,采用同桌练读,学生表演读,师生分角色等方式进行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小珊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第二,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书写片段。
我紧紧围绕课文,贴近教材,选取了《小珊迪》的姊妹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联系课文,学习课文中描写小珊迪的方法,写一写小女孩的外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小珊迪的形象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1
[ 作者:新疆石河子市第二小学 宫爱萍 转贴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点击数:711 更新时间:2003-10-30 教案录入:xxywja ]
师:同学们,我们都有幸福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跟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在饥饿寒冷中度过,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出示录像),你们看,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靠给富人擦皮鞋换取一个铜板,看到这里,你想到什么?
生:很可怜。
生:很艰苦。
师:小珊迪就是这千千万万中和一员(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想知道小珊迪的故事吗?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生:知道了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生:有一个小男孩卖火柴给一个先生。
生:小珊迪、小利比他们是孤儿。
师:看来,大家对小珊迪有了初步了解,作者也用文字描述了小珊迪,他是怎么描绘的呢?请大家读读书。
(生读小珊迪外貌的句子)
师:去掉一些词再指名读。
出示句子:他身上只穿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师:加上书上的这些词,再读一读。
指导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段话的感受。
生:小珊迪很可怜,穿得很少,家里很穷,脚冻得通红。
师板书:又冻又饿
师:又冻又饿的小珊迪开始卖火柴了,他怎么说的呢?把珊迪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来。
(生读课文)
师:我看到一位同学是这样划的,(出示屏幕)和你们一样吗?自己读这几句话,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这段话)
师:手里捧着一盒火柴,又冻又饿的珊迪向我们走来,他向我们说(师生分角色读)
师:珊迪只是一个又冻又饿的可怜的孩子吗?再往下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还知道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
生:珊迪快死了还担心弟弟。
生:他被车子撞倒了,还让弟弟送回四个便士。
师:你看,用心读书的孩子就是收获大。原来,珊迪是被马车轧伤的,看看课文第13节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师帮助)
师范读。
师:在这种情况下,珊迪还让弟弟送还那四个便士,你们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诚实)
(再指名读这段话)
师:这时候,又冻又饿的珊迪需要不需要钱?可是他却没有留下不属于自己的钱。受了伤的珊迪需要不需要钱治病? 可是他却没有忘记弟弟送还找回来的钱,多么诚实的孩子啊!
齐读这一节。
师:从小男孩子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的珊迪的诚实,此时此刻,躺在床上的小珊迪会对那位先生说些什么呢?你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
指名读(躺在病床上说的话)
师:想一想,小珊迪快要死了,他会怎么说呢?
(生再读, 读得很好)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认为小珊迪快要死了,应该用尽力气来读?
师:快要死了的小珊迪却牵挂着弟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顾别人不顾自己。
生:关心弟弟的人。
师:这是多么善良的孩子啊!齐读小珊迪说的话。
师:作者也就是文中“我”,看到又冻又 饿的珊迪,深深地被他的诚实善良打动了,“我” 握着珊迪的手说会照顾他。 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生说)
师: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个动人的故事。
(课件出示文中故事的图片,共同欣赏故事的画面)
师: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珊迪说些什么呢?
生:珊迪,虽然你死了,但是你的美好的形象留下了印象?
生:珊迪,你的童年真是太悲惨了。
师:老师也被你说得话感动了,也想对珊迪说一些话:可怜的小珊迪受了伤,还让弟弟送还零钱,临死前还牵挂弟弟,多么诚实善良啊!
师:你们都想对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那就把这句话写在文中图片上面吧。
(教师走动,提醒写字姿势)
生:小珊迪,你死了,但你的美好的品质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生:你深深地感动我,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你和你的故事。
生:你的美好品质将永远留在人间。
生:小珊迪,你这么关心人,又这样诚实,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这么动人的故事,回去以后,把它说给你的家人听,讲给小朋友听,让小珊迪的故事永远流传!
课文
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 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了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小男孩被带进来了。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 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快儿去看珊迪。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相互交流思想,受到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
1.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
3.检测卡辅助教学,学生依卡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有所表现。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悟读品味语言文字,认识小珊迪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
教学难点:
抓住小珊迪再三求我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被马车撞伤后还把零钱还给我的过程,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学情分析:
课文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大胆引导学生和小珊迪融合在一起。
教学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质疑、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喜爱的学习方式体会、交流、表达,以“发展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贯穿始终。
设计思路:
一、激情导入,感染学生情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三、设疑探究,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1.抓住小珊迪的外貌、语言,通过朗读和表演体会小珊迪的处境,从而产生同情之心。
2.通过展开想象和朗读,对小珊迪产生敬佩之情。
3.通过体会小珊迪临死前的语言,被小珊迪的品质所感染。
4.总结升华,激发学生情感。
四、作业: 落实德育,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吗?
听了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对她悲惨的命运深表同情。19世纪末,这样的孩子是很多的,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今天我们再去结识一位有着同样悲惨命运的卖火柴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小珊迪。
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小珊迪的一件什么事?(口答完成题卡)
课文是按 顺序叙述的。
先讲 这是在 发生的事;接着讲 这是在 发生的事;最后讲 这是在 里发生的事。
你总结的真好。老师把你的意思浓缩了7个字,你看行吗?
贴板书:
三、设疑探究,理解课文
1.请3名同学分段读课文
思考:小珊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为 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出答案。
学习提示:
思考:小珊迪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自学:
默读课文,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写出批注,再有语气地读一读。
*小组讨论:
读、说、补充、有感情朗读。
*小组汇报:
3.理解课文:
要求:1.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做好补充的准备。
(一)外貌: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1.读一读,小珊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分析)
2.此时你对他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读一读
(二)语言:
过渡:通过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生活境遇是何等凄惨!何等艰难!此刻他多么需要钱买一块面包充饥、买一件棉衣御寒、买一双棉鞋保暖……可是这一切离他是多么遥远呀!因为他手里的火柴一盒也没有卖出去,他太需要钱了。所以小珊迪请求我买火柴。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完成检测卡第二题,自学后找同学交流。
1.检测卡:
找出小珊迪请求“我”买火柴的语言填空并读一读,体会情感。
投影:
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请)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请求)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降低价钱)
“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乞求说:“我可以去给您换零钱。”
(乞求)
请—请求—降价请求—乞求
1.有语气朗读。
听他读,你听懂了什
2.明白了什么?
3.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盒火柴上,多么可怜的孩子,想象卖火柴的情景再读这几句话。
4.请同学们不读提示语,只读语言部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展示对话。两个同学练一练。
(1)选择伙伴。
(2)伙伴之间想象小珊迪卖 卖火柴时的语气、神态、动作,进行再造想象。
(三)还钱:
过渡:是啊!此时我对小珊迪产生了同情之心,答应买火柴了,珊迪拿着钱,可是好长时间也不回来,但是我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请你们继续谈一谈还有哪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让弟弟还钱
1.自己朗读课文。想象小珊迪轧断双腿后的情景,完成检测卡第三题。
(四)挂念弟弟:
过渡:饥寒交迫的小珊迪病得这么厉害多么需要这笔钱,可是他全然不顾自己的死活,硬是让弟弟去送钱,他是一个多么诚实守信的孩子呀!
还有哪里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临死前还挂念自己的弟弟。
1.请同学们读12——1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小珊迪的话。
2.我们再来读一读小珊迪的话。
指导读小珊迪说的话:
有气无力,声音极其微弱。
3.小珊迪的善良与诚实打动了我,虽然我们素不相识,却愿意帮助他照顾弟弟,我是怎么说的?
听到这里小珊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请你想象他在想什么?
此时,你想对小珊迪说些什么?
(五)总结:
学完课文你觉得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是啊!生活那么穷苦,命运那么悲惨的孩子,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的诚实与善良。
(指板书):
四、作业:诚实、善良。
必做:1.让我们饱含着对小珊迪的思念之情,把他的故事讲给父母、朋友听。愿同学们不仅讲小珊迪的故事,更要学习他的诚实、善良发品质!
2.就一点写感受。
选做:
1.希望没有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学读一读。
2.完成检测卡第三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积累并运用词语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小珊迪的品格
3、认识“馆、纠”等3个生字和多音字“当”,会写“馆、旅、薄”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感受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写话卡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 “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一小组开火车读)
③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读到:“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
⑤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第二课时
1、读一段话。 (课件)
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2、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我的猜想有根据吗?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不是哪种人?从课文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3、交流:当我们想到——————,我猜想我可能上当了。(能不能用上两个想到说说,同桌说,指名说)
师:是啊,猜想得合情合理,小珊迪需要钱吗?是啊,她非常需要用钱来买食物;他需要用钱来御寒;他需要用钱来照顾弟弟,他需要用钱来做更大的生意。他非常需要钱!而那个社会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事很多很多,所以我一想到这些,我感觉我上当了。可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他不是哪种人?请你把你想到的词语嵌进那句话中,再有感情地读读。
4、指名学生读这段把词语补进之后的整段话。
真好。把你补充进去的词语写到黑板上。(无信无义、见钱眼开、见利忘义……)
还想说吗?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5、同学们,当我想到,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贪习的人,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不是见钱眼开的人,不是不守信用的人……(根据学生的板书,师一边说一边在这些字上打X)
6、一个多么令人崇敬的人。他为了坚守自己的品格,坚守自己的情操,最后他离开了人世,想想将要离开人世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你将带来怎样的一种心情(齐读这段)。
7、同学们,那么好的孩子死了,我的心颤抖了,我的心激动着。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最后一节。
8、从小珊迪目不转睛的眼神,除了感激,你还看出了什么?(诚恳、善良、渴望)
9、师:目不转睛的眼神包含着诚恳,包含着善良,包含着信任……,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死了。假如你就在小珊迪身边,你目睹了此时此刻感人的情景,你最想对小珊迪说什么?
10、相机评点:多么善良的心,你想说好人一生平安,对吗?
一想到这些,我们不禁对小珊迪肃然起敬。
……
11、小珊迪的诚实,小珊迪的信用。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金钱是有价的,信用是无价的。一个生命是可贵,但信用更是珍贵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诚恳的面容,永远记信他那使人信任的眼睛。
12、学到这儿,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很想对那位留生说些什么。把你想的话写下来。
13、想对中国留学生说的,就站起来(生交流)
14、师总结:金钱固然可贵,但别人对你的信任更可贵,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信任!
板书设计
小珊迪
可怜 可敬
饥饿 诚实
寒冷 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