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翱翔、莽莽、昆仑、刚劲水浒”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通过分角色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祖国的历史、未来。
难点: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交流读的体会。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交流探究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直接板题,明确学习内容。
2.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需解决什么问题。
3.指名说有几个要求。
4.明确要求: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这首诗。
2.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交流朗诵这首诗的体会。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小黑板出示词语:
翱翔莽莽昆仑刚劲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学步
铭记纤夫焊接璀璨芦笙唢呐敖包哈达竞相开放
3.重点指导读好“刚劲、纤夫、哈达”,因为“劲、纤、哈”是多音字。
4.指名读一个小节检查读文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本诗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疑问可能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什么?或“春天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件?等等
师讲解:“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春天的故事”指的是1979年的春天,邓小平主席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给中国发展带来了春天。
三、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1.学生自由选书本中的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中的一个角色练习读,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部分集体读。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节: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语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巍峨峻拔”提醒了我们。
“从宝岛走来”要读的柔和些,“乳燕”提醒了我。
“从草原走来”要读的轻快自由些,“翱翔”提醒了我。
“从黄土坡走来”要读得顽强写,“七沟八梁”提醒了我。
第二节要读出感激的语气,“让、使、教”提醒了我。
第三节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到、感受、领略、在”提醒了我。
第四节要读出感激、自豪的语气,“滋养、根植”提醒了我。
第五节前四行要读的低沉缓慢,后面的读得自豪些。
第六、七、八三节要读得铿锵有力些。
4.全班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5.学生间交流读的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还可内心情感的体验。)
四、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小节按先分后总的结构写。
2.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反复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
第一节的前四句和第七节(排比句)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八月中秋,借皎皎圆月遥寄思念。(对偶句)
3.抄一抄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
4.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8*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悠久历史 璀璨诗篇
(自豪)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已布置大家收集关于我们祖国的资料(板书:中华),谁来谈谈?所以作为他的儿女(板书:少年),你感到?(骄傲)你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华少年),(手指课题)让我们骄傲地说:“我们是----(中华少年)”
(二)、明确目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又是一篇诗歌,怎么来学这篇课文呢?谁来读一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谁能听出这节课的主要任务?(生读提示)
简单地说: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际上学这首诗的重点是在感情朗读中去体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把课文自由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语要和周围的同学交流,然后反复多读,明白吗?(师巡视)
现在我来检查大家的读书情况,请看黑板上的词语,分别找三位同学各读一行,(相机纠正、强调)现在我们大家齐读一遍!
这里的词语还有你不理解的吗?没关系,提出来,大家帮助你!
(四)、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关于读书,有一句名言,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把你有信心读好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彼此之间相互说一说,为什么能读好,现在开始——
大家读得真用心,请大家看图片(出示海燕迎风搏击和雏鹰在蓝天上翱翔的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再请观察:这只海燕在迎风击浪,它是一只什么样的乳燕?这只雏鹰在在蓝天上搏击翱翔,它是一只什么样的雏鹰?对!我们就是乳燕,我们就是雏鹰!带着这种感受,我们来走近第一小节,谁愿意为大家朗读?
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范读,“我们是中华的少年!”要读得坚定有力,充满了自豪感)。请你再选三位同学做你的搭档,并分好角色朗读第一小节,我也想和大家合作,我读每个角色的第一句,你们分别读第二句和齐读的部分,明白吗?
我们再把这四组词联系起来(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雏鹰黄土坡---山丹丹),你会想到什么?
是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孕育了飒爽英姿的少年!(板书:英姿的少年)
过渡:我们的祖国不仅广袤壮丽,而且历史悠久,民风各异,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2、3、4小节中的任一小节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
刚才老师发现很多小组选择的是第3小节,你们这一组请起立!为什么选择这一节?现在请你们分角色朗读这一节,注意跟着音乐的节奏(播放背景音乐《琵琶语》),其他同学待会儿要评价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教师可稍作补充。
对于本小节中涉及到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你都有那些了解?简要作以介绍。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历史文化故事或人物?
是啊,从甲骨文到方块字,从古希腊的奥运圣火到我国点燃,从女娲补天到神七问天,我们悠久的文明历史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哪一小组再来读这一小节?(放背景音乐)跟着节奏,语速可慢一点。
小结:黑眼睛,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在千年文明的熏陶下一代代延续。(板书:千年文明)
过渡:祖国的悠久历史滋润着中华少年,祖国的锦绣山川也哺育着中华少年,因为九曲黄河让我懂得了(生接第二小节)好!齐读第二小节。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读到这儿,同学们的感受都很好,其实老师也和有你们一样的感受。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另一种感受,现在老师为你范读第五小节,请大家注意看老师的脸,看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老师的朗读,我把对课文的理解融进了声音里。(放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停顿片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自由练读,待会儿起来谈感受。
从这一段的内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读出有关语句?(根据学生读的内容贴出相应的图画)想象着画面,请你再读。春天预示着?
春天预示着?春天预示着?本文中春天的故事指什么?对!邓小平爷爷的-----让我们把希望留住,把生机留住,请你上台读这一句(“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面带微笑,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领着大家读一遍!
我们生活在这个画卷之上,一起感受了母亲的坚毅和勇敢。(板书:坚毅的母亲)(手指板书)中华母亲历尽了艰难的历程,我们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下面我们来齐读这段话。
过渡:有了先驱者为我们做榜样,有了母亲博大胸怀的哺育,我们该怎么做呢?请用诗句回答。(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现在,我们来齐读第七小节,要读出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还可以适当做些动作!(板书:不悔的誓言)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的铮铮誓言,听!生接(芦笙和唢呐一齐吹响,)看!(乳燕和雏鹰比翼联翩。)啊!这就是我的中华!这就是(中华的少年!)让先辈英灵自豪惊叹的是(手指板书:不悔的誓言)
(五)、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同学们,今天是9月21日,再过十天就是------告诉她我们不悔的誓言,全体起立,带着我们的铿锵誓言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完这篇课文,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你会用什么词呢?(骄傲自豪)(手指课题)让我们骄傲地说我们是(中华少年!)让我们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华少年!)
板书设计:
英姿的少年
中华少年千年的文明自豪、骄傲
坚毅的母亲
不悔的誓言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4
一、基本信息
1学科:语文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六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中华少年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抓住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就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
四、角色朗读,了解内容
1、分节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逐步了解主要内容。
4、说说: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感受到中华少年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从第1—5小节中体会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从第6—8小节中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5、结合体会,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比赛读。)
五、品析交流,畅谈感受
1、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朗读后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明喜欢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或真实的想法等。)
3、教师重点引导品析以下诗句: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2—4小节的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四个排比句和上面的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爱国心、自豪情自然流露出来。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2、查阅其他的爱国诗歌,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既是一首朗诵诗,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轻分析重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大意,了解了诗歌的篇章结构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上,朗读讲究层次,首先是自由朗读,这是分角色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中的提示,分甲、乙、丙、丁分角色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通过层层深入、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散发的深情与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爱国情感的火花,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华少年而自豪,为建设祖国而努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 朗读这首 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朗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朗读,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读通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大声读,把诗读流畅,初步了解文只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2)同桌交流朗读。
(3)分角色朗读,可四人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
(4)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节。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3)读后谈体会。
第一节: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你由这些词语产生哪些联想?
第二节: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你人生的启迪,借助诗歌的表达来说一说。分角色浪读第二节。
第三.四节:这两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给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注意诗歌的用典。
第5~8节:涉及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句。
3.朗读升华。
(1)自由朗读全诗,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这首诗的体会。
(2)分角色朗读。推荐四位同学表演朗读,入情入境地感受诗句的情感。
(3)组合.排练诗朗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都能畅读畅谈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7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华少年》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中华少年》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片,富有激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 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哈达(hā hǎ)
⑵ 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
相机提示:
1、2介绍了祖国锦绣山川是我们的家园。“雪莲,乳燕,雏鹰,鲜嫩的山丹丹”这里都暗指中华的少年。
3、4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端午节、中秋节人们的风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这里指中国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骚扰,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7、8对中华少年的祝愿和赞叹。“五十六朵鲜花”这里指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少年。
3、读文,还有什么疑问?
相机提示: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一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学生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古诗文;二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立志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五、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组练习:
全班按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诵。
2、请2~3个小组表演朗诵。大家评议。
教师指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指导朗读举例:
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3、全班分成四个组,分角色表演朗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高潮部分,表演朗诵一定要引领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小结、作业
1、小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这里重点就放在朗诵上,不布置抄写的任务。通过朗诵,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说板书
中华少年
历史 未来
锦绣山川 崭新画卷
灿烂文化 璀璨诗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
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扫清生字障碍。
2.分节抽生读诗,检查读音并正音。注意:浒、蹒跚、萦、璀璨、笙、唢、竞的读音,哈是多音字,在本诗中读三声。
3.默读全诗,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地方。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4.快速浏览,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四)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中华少年的自豪感
1.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学都是中华少年,那请同学们自己朗诵,说说朗诵这首诗的感受。
2.小组分角色朗诵,评价朗诵的情况。(着重从感情方面)
3.抽几个学生表演朗诵,大家朗诵齐读的部分。然后说说通过朗诵,你体会到了
什么?
4.自己试着表演朗诵。
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作业设计:写感受
1.朗诵了这首诗,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自由发挥,文体不限。
2.交流写的情况和综合性学习的情况。
板书设计:8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设计意图:简洁的板书是我们的追求,又体现本文中心“历史和未来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9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2)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李少白 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10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中华少年》。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奇妙地归天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结墨客奇特感觉,使情绪详细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故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脚色朗诵,还可以是演出朗诵。在重复的诵读中,领会墨客表达的情绪。
二、说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2、通过明白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引发学生对故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故国风景,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换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富厚的图片,富有豪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二、交换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网络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读准字音。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jìng)、哈达(hāhǎ)
⑵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四、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
相机提示:
1、2介绍了祖国锦绣山川是我们的家园。“雪莲,乳燕,雏鹰,鲜嫩的山丹丹”这里都暗指中华的少年。
3、4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说说女娲、大禹传说中的英雄事迹;说说冬子、雷锋是什么人;说说端午节、中秋节人们的风俗。
5“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这里指中国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骚扰,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继续举行。这次会议庄严宣告中国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6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7、8对中华少年的祝愿和赞叹。“五十六朵鲜花”这里指中华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少年。
3、读文,还有什么疑问?
相机提示: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们的殷切期望。中华少年,你们是中华历史和未来的连接点,时代的接力棒要靠你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在你们一代发扬光大。
设计意图:一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引领学生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古诗文;二是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立志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五、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组练习:
全班按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诵。
2、请2~3个小组表演朗诵。大家评议。
老师辅导: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本领,如音调的崎岖、音量的巨细、声音的强弱、速率的快慢,有比拟、有升沉、有变革,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柔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细致节拍光显,并凭据作品的根本节拍接纳相应的速率。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极重繁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率也不是牢固稳定的,而是要凭据体现作品内容的必要来决定,并具有肯定的变革。
引导朗读举例:
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风格,由于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由于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3、全班分成四个组,分脚色演出朗诵。
设计意图:这一关键是讲堂的热潮部分,演出朗诵肯定要引领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魄力,升华学生的情绪。
六、小结、作业
1、小结:学习了本组课文,我们再一次深深感觉到中华后代的爱国情怀。对故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种种方法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故国的一片蜜意。
2、作业:有情感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这里重点就放在朗诵上,不部署誊录的使命。通过朗诵,为自己是中国人感触自大,加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明白作者通过一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知识链接】
李少白 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儿童诗集《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
雪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敖包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自主学习】
1、我会读。
翱翔 莽莽 水浒 女娲 大禹 萦绕 蹒跚学步
敖包 铭记 焊接 璀璨 芦笙 唢呐 竞相开放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____”标出。
刚劲(jìn jìnɡ) 哈达(hā hǎ) 纤夫 (qiān qiàn) 露出 (lù lòu ) 滋养(zī cī) 雏鹰 (chú zhòu)
3、填字组词
( )学语 ( )学步 ( )圆月 ( )昆仑
翱翔的( ) 纯洁的( ) 璀璨的( ) 崭新的( )
【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歌共有几个小节?请把每小节的主要意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你能从诗句中感受到中华少年的爱国热情吗?摘抄几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练测测】
1、给多音字组词。
劲 jìn ( ) jìng( ) 哈 hā ( ) hǎ ( )
纤qiàn( ) xiān( ) 卷 juǎn( ) juàn( )
2、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
a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朗诵时应充满 __ 之情。
b 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写出了 ____________ 。朗诵时语调要 _________ 。
c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四个排比句表达出了 __________ ,朗诵时语调要 ___________ 。
3、阅读拓展。
祖国是什么?
有一天,孩子仰起花一般好看的脸,问白鸽。
白鸽从天边飞回,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
太阳回答: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松涛回答:是飞越群山的巍峨的长城!
稻穗回答:是等待开镰的金色丰收。
晓风回答:是边防战士挺拔的身影。
浪花回答:是乘风破浪竞渡的龙舟。
星星回答:是中秋佳节团圆的月饼!
青松回答:是精神抖擞开屏的孔雀。
大海回答:是吹拂大地温暖的春风!
孩子笑了,他抚摸着白鸽,用他的心说了一句:
“祖国是开着花的希望!祖国是唱着歌的黎明!”
白鸽扑棱扑棱翅膀,衔着孩子的心愿飞走了,
显然,它将把一个最美的答案写上蓝天。
(1)本文综合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语能否去掉,并简要说明理由。
a 孩子仰起花一般好看的笑脸。
b 从四面八方衔来了答案。
(3)白鸽要写上蓝天的“最美的答案”是什么?
(4)请你也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说祖国是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 篇12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
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
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以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
配上音乐,化装表演朗诵。
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