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2023-08-26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1

  知识目标:1、正确读记“窘相、轻视、软绵绵、大病新愈”等词语。 能力目标: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3、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选材典型,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2、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紧紧抓住鲁迅的外貌特征,了解人物个性特点。时刻不忘阿累情感变化这条暗线。疑─喜─痛─悲,以疑促思,以读带悟,落实对鲁迅的新认识。抓住文末中心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深化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指第①张灯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老人是谁?板书:鲁迅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评价;嗯、为民着想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正直而慈祥的人。评价;受人尊敬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评价;好的

  生: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评价:有文化、有思想

  二、齐读课题:19 * 一面 (外貌特征)

  在那一面之缘后,作者阿累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点第②张灯片,抽生读阅读提示: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用“───”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有何特点?③、除了外貌描写,还从哪几方面写了鲁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批注,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学习。

  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没有?

  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2、语句:

  学生找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3、重点研读三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第③张灯片分别点出(了解外貌特征,学习写作方法)。板书外貌特征:瘦、头发、胡须

  1、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

  中国人。什么特点?板书:瘦

  2、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特点是:

  生:瘦,精神,头发、胡须 一边读一边想象鲁迅的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特点。

  3、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

  特点:瘦、头发、胡须 评价:仔细,找出了与第二处外貌描写的相同点;不同点呢?生:长衫、烟嘴 评价:更具体 分号,深入接触后,反复打量,比较认识鲁迅的过程 四个分号,五个定格的画面深深烙在心里。一边读,一边回忆,一边比较,感受作者的认识过程

  引:如果把三处集中外貌鲁迅外貌的语句比较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一次比一次详细 评价:会观察

  写作方法是:由远到近、由略到详、有整体到部分

  三、 语言、神态、动作 (板书)

  过渡句:在深入的接触中,除了外貌,还从哪几方面对鲁迅进行了描写?

  语言:分角色读,只读对话内容

  神态重点句子:

  鲁迅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点出破折号的作用,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不惜自己的身体,鼓励、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2

  一、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通过鲁迅侄女的描述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知道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是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3、自己再读读这几句句子,刚才我们说这六句的相同点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瘦”。那么这些句子又有什么不同点吗?同桌交流。如答不出教师提示:这几次描写作者和鲁迅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找到有关鲁迅语言的描写,自己读一读。听到这些话,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的*,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启发教学为主,读、说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教材分析:

  《一面》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稍作介绍。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鲁迅三次外貌的描写,抓住“瘦”的特点,连同“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三次外貌描写表现人物品格。课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系青年成长的故事。

  学生活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学法指导,课件设计:

  采用默读,观察、练说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7、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1至17节。

  2、体会语句中流露的情感。

  3、分析课文中第一次外貌描写。

  重点难点

  1、把握记叙的要素,注重对人物身份分析。

  2、体会我的矛盾心理及对鲁迅的感情。

  3、分析第一次外貌描写。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情景体验,揣摩心理。

  教具准备

  投影胶片

  一、简介单元教学要求,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单元我们学习了景物描写,看到景物,能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当你看到人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人的外貌,在第三单元我们将要学习外貌描写,用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有个名叫阿累的人曾见鲁迅一面,就写了一篇《一面》文章,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曾当过汽车售票员,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后从事写作和翻译。1936年,《中流》月刊要出纪念鲁迅逝世的专号,向他约稿,写下这篇文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朗读生字。

  2、概述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围绕“一面”写了哪些内容。划分段落。

  四、研读课文1至2节

  1、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2、讨论为什么强调“我”的身份,及“我”疲惫程度。

  明确:突出鲁迅对普通青年工人的关心,和鲁迅书对我的影响之大。

  五、研讨3至于7节

  1、学生默读3至于17节。

  2、简介当时政治背景,讨论:内山老板是日本人,“我”为什么还去内山书店?

  明确:“非日本”“西装同胞”“受着这样的优遇”的含义;

  “非日本”:指口音、语调不完全像日本人,更指那种友善之态不像一般的日本人。含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唾弃及对同情中国的日本人士的肯定。

  “西装同胞”:(见课文注释)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大众立场。

  “受着这样的优遇”:“优遇”指“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写内山,也是衬托鲁迅。

  3、找出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第一次的描写,明确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其中有哪些词语是相互照应。(“阴天,暗得很”“模糊辨”与“一亮一亮”照应)

  4、讨论第五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找出描写“我”对鲁迅书的感觉的句子。分析其中的感情色彩。

  明确:“赫然”:字体鲜明醒目;鲁迅先生伟大形象引人注意。

  “得到了保证”:“我”是个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了解鲁迅,对鲁迅无比信赖。

  “书也太好了……摩挲着那本书”的含义:对鲁迅高度肯定信赖,阅读鲁迅的书是身体和精神的愉快的享受。

  6、讨论“我”为什么会有“窘相”,联系上下文分析为什么要着力表现“我”的“窘相”。

  明确:充分衬托鲁迅先生对一个普通工人的体贴关怀。

  六、总结本课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预习下文。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1、2。

  3、用“赫然”“殷切”“踌躇”“摩挲”各造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言及背景介绍。

  1、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2、 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毁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二、速读全文,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评: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 引言。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1、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

  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

  C、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 年龄:五十岁上下 衣着:穿一件牙黄的长衫

  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C、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崇敬)

  3、齐读三次肖像描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A、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一个是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一个是“微笑”“默默点了点头”,显示出慈父般的安详和温柔。)

  B、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5、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6、读38段,理解:

  “带着体温的银元”: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啊”: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自我牺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齐读第二部分:

  A、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B、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C、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与设想

  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人物风采,今天我要引领同学们走近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

  《一面》是篇回忆录,他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而遇,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过程。课文在记叙“一面”的过程中,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抓住最能突出鲁迅先生精神品质的肖像特点——“瘦”进行着力刻画和反复渲染,充分表现鲁迅先生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因此,教学《一面》时,我抓住文中所蕴含的数字玄机,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品质上的作用;要采用对话、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在个性化的阅读交流中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领悟到“五个称呼”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熟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加强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此外,补充有关背景介绍,以便更好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物风采,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感受课文中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学习观察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定以下下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并能从外貌描写里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3、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句,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法:对这篇回忆录的教学,我将以启发教学为主,设置情景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同时将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 :学习课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速读、复述、反复朗读,列表讨论分角色朗读的学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分析能力,和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进程

  教学程序将这样展开:

  ( 一)整体感知、

  1、屏幕显示数字1——6(设疑)

  2、导入(显示的数字,同学们会感到希奇,数字和文本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关系,用此疑问引出本文《一面》)

  3、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肯定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数字的有趣答案。

  (显示阅读要求1、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2、简要复述“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经过。3、找出2——6数字所表示的内容。)

  4、完成阅读要求。

  (显示:

  a、给下面字注音:踱、窖、捻、抖擞、颓唐。借此监测学生扫清文学障碍情况。)

  b、假如你是本课作者阿累,电视台要做一期节目纪念鲁迅先生,面对记者的采访,你将如何再现与鲁迅见面的经过。

  c、通过学生对与鲁迅见面经过的复述,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破解数字密码的钥匙,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显示“2”两本书;“3”次外貌描写;“4”“事隔四年”;“5”个称呼;“6”次写鲁迅先生的瘦;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了学生们感到希奇的问题。)

  d、结合“2”与“4”的数字含义,简介时代背景,作者资料,以便学生理解课文。

  (显示背景,作者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就完成教学目标1。下面进入完成目标2的环节:

  ( 二)精读赏析、引导分析三次外貌描写的异同及作用。

  1.问:.假如你是摄影师来到内山书店你会抓拍到鲁迅先生哪个角度的镜头?下面请同学们看作者用文字捕捉到的鲁迅先生的画面。

  这需要学生用横线划出三次外貌描写的句子齐读,反复朗读。

  2.思考讨论:三次外貌描写的角度有不同?分别抓住什么特征来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讨论,列表比较)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合作,即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并汲取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

  3.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来表达“瘦”。

  作者反复写鲁迅先生“瘦”的作用是什么?(从文中相关句子理解)

  讨论明确:为了充分说明“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严酷工作毁坏了”,这就突出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战斗精神。这个问题的设定,既领略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理解。)

  (三)、朗读评价20到38段内容,体会5个称呼的含义。

  1.朗读36段,想一想你看到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的不同称呼,有怎样的感觉(同志:志同道合;朋友:亲密无间;父亲:崇敬热爱;师傅:效仿学习;战士:顽强战斗)

  2.问:这短暂的一面,为什么作者对鲁迅有这样丰富的感受?自由读20—38段找出段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评评。(教师适时引导,进行评价性朗读)

  3.再读36段,注入你的理解和感情。

  4.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一面情景再次回放。(提醒学生留意二人对话,想象和揣摩人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

  (四)、诵读第二部分,理解“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

  1.点拨:这位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阿累的正是鲁迅先生!这短暂而珍贵的“一面”,给了阿累怎样深远的影响呢?自由读39—43段。

  2.齐读,背诵第二部分。

  (五)、学生说学习感受

  啊,鲁迅先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此时您想说什么呢?

  (六)、小结:

  鲁迅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充塞天地之间的黑暗和寂静。他走了,留下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的是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是的,我们无法忘记鲁迅!愿每个同学都做一个像阿累一样有志气的青年,继续走好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平的路……

  教学创意: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激起学生对本文的爱好,更好的整体感悟全文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同时,对三处外貌描写作具体的引导分析。从而让学生学习到本文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人物外貌的写法,是人物形象得到形神兼备的刻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一面》这篇回忆录写得很别致,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作者阿累与伟大的作家鲁迅在内山书店不期面遇,短暂而又激动人心的一次会面的经过。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一面》的成功之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于细微处见人物的伟大品格。作者把"一面"作为中心事件来记叙,但在此之前巧设伏笔,层层铺垫。

  学情分析

  文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要启发学生深入讨论,小事中所表现出的鲁迅的伟大品格,将所见之“小”与鲁迅的人格之“大”联系起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难点: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

  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让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背景,作好铺垫

  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阿累: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解放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预习提示,整理出预习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三:交流交流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划出表明“我”与鲁迅先生会面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读出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事情的的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

  事情的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3)让学生将上面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联系起来,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4、深入探究,体会重难点

  (1)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齐读出来。提问学生: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并加以详细分析。

  提示:由远而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第一处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处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头发、胡须、长衫、烟嘴,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通过对三处外貌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与观察对象的远近距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一点在写作中应当注意。

  (2)在课件上展示鲁迅的相片,加深学生对鲁迅外貌的印象。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说说这三处外貌描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外貌的哪一特征?

  明确:“瘦”。(板书:瘦)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共有几次写鲁迅的“瘦”,读出相关词句,并找出瘦的原因。

  明确:6处。“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由学生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并自找拍档一起表演对话,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

  (5)让学生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在作者眼里,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严肃慈爱/顽强战斗/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

  5、详析课文,加深理解

  (1)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天气的句子,并读出来。

  明确:“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板书:秋深、风大、天冷)

  (2)提问学生:文中对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①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又说明了“我”进店的原因;

  ②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衬托内山老板的热情,鲁迅先生的关怀给“我”带来的温暖。

  (3)提问学生:当“我”发现鲁迅译的《毁灭》时,心情如何?哪里可以看出来?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惊喜。“《毁灭》?”、“我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得到了保证似的”。体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信任,说明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4)提问学生:看到鲁迅,“我”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指名让学生朗读出来。

  明确:激动。“那种正直而慈样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受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我的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

  (5)指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7自然段,看哪一位学生读得最好。提问学生:为什么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像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提示: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6)让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提问学生:

  ①“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提示: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②“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6、课文延伸,升华情感

  (1)播放关于鲁迅的视频

  (2)让学生结合课文与视频,回答预习提示中的第三个问题: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提示:切合鲁迅关怀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自由发挥。

  7、布置作业    找一部鲁迅写的小说来读,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一面

  环境:秋深、风大、天冷

  人物:鲁迅——瘦——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

  事件:赠书给“我” ——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

  教学反思

  《一面》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此文写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抒发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教学此课我从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体会“一面”内涵。一是鲁迅外貌,使学生体会鲁讯“瘦”的特点;二是鲁迅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对青年关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情感与思想】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拓展与延伸】通过多种渠道,进一步搜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如《给颜黎民的一封信》等。

  【重、难点突破】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是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与我们有一面之缘的人真可谓是千千万万,可是能够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却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然而,一位普通工人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在四年后,鲁迅先生逝世之际,他还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那这“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这“一面”又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板书: 一面

  二、初读课文,思考:这“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学提示:先讲这个问题是为了下面把全部精力用来学习课文重点部分上。估计学生基本都能够找出相关的句子——“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但对于句子的理解应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采用讨论的方法加以解决,教师只是做适当的点拨。

  教学参考:

  影响:“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这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给了“我”巨大力量。通过这句话,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画龙点睛,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注:这里的“鲁迅先生”其实是指他在遭受了旧社会的千万种打击之后仍然坚强地与旧社会做斗争的精神,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鲁迅本人。这一点可以从倒数第二自然段中加以印证。所以,就势对该自然段加以学习。

  三、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一面”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

  教学提示:既然是“一面”,我们就要利用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方法对这“一面”进行学习。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方法呢?引导学生讨论——即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用所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珍贵的“一面”吧!

  教学提示与参考:

  1、针对问题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所找到的相关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

  2、重点分析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看看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些什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加以理解)

  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的含义。如,“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和“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寥寥几笔,既是鲁迅外貌的特征,又显出了刚毅坚强的性格。

  附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①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②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四、谈谈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提示:问题相对较简单,可以由学生交流解决,但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前两篇课文加以理解。

  教学参考: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五、有感情地自读课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与热爱。

  教学提示:采用个性朗读的方式,读出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情感。

  板书设计(文字版):

  板书设计(图片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9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导学生揣摩抓住外写画人物的方法。

  课上我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其次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学生都比较沉默。我想是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较少,谈体会时不知从何处谈起。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我忽视了这一点,所以课堂上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

  其次虽然是体会到了本文的写法,也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练习。知道与运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设计时一定要安排学与练的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10

  一、 引言及背景介绍。

  1.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2. 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3. 速读全文,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a) 本文记叙的顺叙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顺序;表时间的词: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b) 本文记叙的是谁见谁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

  (a、阿累见鲁迅先生一面;

  b、一方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表时间的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c) 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事件。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个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事件:鲁迅先生荐书、赠书     

  起因:“我”到内山书店等车、躲雨

  经过:“我”渴望得到鲁迅译得《毁灭》,却无钱购买   

  结果: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给“我”

  3. 小结。

  作者阿累当时只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一个普通汽车售票员,可鲁迅先生却能够亲自接待并低价卖书、赠书,可见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心爱护。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真实写照。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方面的故事。

  一面

  鲁迅       低价卖书并赠书          阿累   受到巨大精神鼓舞

  关心进步青年                  化悲痛为力量       继续前进

  第二课时

  一、引言。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1. 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

  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

  c、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 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    年龄:五十岁上下    衣着:穿一件牙黄的长衫

  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c、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崇敬)

  3. 齐读三次肖像描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 a、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一个是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一个是“微笑”“默默点了点头”,显示出慈父般的安详和温柔。)

  b、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5. 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6. 读38段,理解:

  “带着体温的银元”: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啊”: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自我牺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 齐读第二部分:

  a、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b、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c、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三、 小结。

  本文语言极其平常,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无雕饰的痕迹。既有“理”,又有“情”,从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鲁迅永远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的主题,从而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面

  同志

  崇敬      朋友

  爱戴      父亲

  师傅

  战士

  以小事,抒真情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11

  《一面》演练

  江苏东台 方银官

  一句知情的话儿温暖人心,一次小小的馈赠感激涕零,一场短暂的相会刻骨铭心。发生在1932年秋天的那个故事,令阿累终身难忘,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欣赏阿累先生的《一面》,从中寻找答案。

  【步步为营】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  tuí唐(  ) 摩suō(  )

  憎恶(   )  踌躇(  )  恣情(   )

  2、比较下列各组字形,然后组词:

  踱(  ) 窖(  ) 挲(  ) 恣(  )

  镀(  ) 窑(  )  娑(  ) 咨(  )

  3、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

  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

  d、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

  4、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d、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5、用连线法分别指出下列各种称呼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 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 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 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 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 e、崇敬热爱的情怀

  6、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溘然逝世。著名剧作家姚克惊闻噩耗,潸然泪下,急忙赶到先生家里,在遗体前默哀致敬。接着他又去万国殡仪馆守灵,参与所有治丧活动。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一副挽联,与美国作家斯诺一同署名,敬献在先生灵前。现在这副对联缺了两个字,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这副对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文海冲浪】

  (一)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这三次外貌描写从观察角度看有什么不同?

  3、“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觉得这一句好吗?为什么?仿照此句,你能再用一个句子来描述鲁迅的胡须吗?

  4、读完三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 的人。

  (二)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 、 ,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2、“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路?

  3、“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呢?

  4、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迁移】

  三十年代时,鲁迅十分关心巴金,并对他有很好的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撤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巴金对鲁迅也一直十分祟仰。1956年10月,鲁迅去世二十周年之际,巴金难抑心中的怀念与思绪,写下了下面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秋 夜 

  巴 金

  (1)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 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2)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3)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4)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5)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6)“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7)“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8)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9)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10)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11)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13)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14)我回到写字桌前,把《 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15)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16)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17)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夜》,这里巴金沿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有什么用意?

  2、“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觉得这个“特殊的东西”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第一段中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荷荷’地下着雨”,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第(7)自然段(“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请你概括第二层的意思:第一层:为了青年而无私奉献;第二层: ;第三层:勉励青年勇敢前进。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 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合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第(11)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c、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d、《秋夜》充满激情,这主要来自对鲁迅由衷的怀念、颂扬与追思。作者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似乎有许多话要向鲁迅先生倾诉。

  参考答案:

  【步步为营】

  1、窖 颓 挲 wù chóu chǘ zì

  2、略

  3、b

  4、a

  5、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6、呐喊

  【文海冲浪】

  (一)1、c

  2、观察的角度不同: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

  3、开放试题,能说出“胡须”和“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之间的相似即可。仿句抓住特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语言通顺即可。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二)

  1、抒情、议论。

  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拓展迁移】

  1、巴金借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以怀念、追思、颂扬鲁迅及其精神。

  2、鲁迅先生对人的热忱、恳切;坚强、刚毅的个性;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所给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的鼓舞。(注意从文章对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分析概括)

  3、既是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冷漠,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

  4、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

  5、a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怀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这一部分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揪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揪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仔细阅读三处外貌描写,思考: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三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一面》教案 篇13

  《一面》简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感知课文,明确记叙要素

  2、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

  3、初步体会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①: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可用悬念法,及先学课文第二部分,引起对事件的好奇心,后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各记叙要素,并据此简述事件,同时谈谈自己对各人物的认识。

  2、重点②: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3、难点是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

  导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你能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印象吗?如果有一个人你只见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你在多年后还能描述出他的样子吗?(视学生的情况而定过渡语)有一个叫的阿累先生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一面,而他却深深地记住了鲁迅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一面》这篇课文。

  (一)明确目标

  (见上)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写作背景(见预习提示和教师用书)

  2、介绍作者基本情况(见素质教育新教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齐读课文第二部分,明确: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师生讨论)

  过渡语:如果说这篇课文我们上到这就算上完了,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出对事件的关注)

  2、学习第一部分,完成学习目标①、③

  ⑴全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句子。

  ⑵请一至两位学生说出记叙要素,并根据要素简述课文内容。

  ⑶请一至两位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看法。(揭开目标3所遮住部分)

  过渡语:在这个事件的叙述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引出学习目标②的学习)

  3、学习对鲁迅的三次肖像描写,归纳人物肖像描写方法

  找出三次肖像描写处,边明确问题边归纳写作方法: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描绘的?

  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来写? (写作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可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吗?从哪些描写可看出?(方法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三次描写的顺序怎样?        (方法3:按一定顺序描写)

  结合事件内容归纳:            方法4:有必要时可反复写

  方法5:不一定面面具到

  (四)肖像描写片段练习

  利用刚才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出你的同桌或教室里任何一个人的外貌特点。(生写,师巡视。)

  5分钟后,师检查写作情况。请几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片段,师生共同评其优劣。

  (五)总结、拓展

  (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说总结语)

  (六)布置作业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我”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要求划出并简评。)

  附:板书设计                 一     面

  阿  累

  时间:1932年秋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我”、内山老板 事件:(略) 主题:体现了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为革命事业甘愿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  

  远景:身材、年龄、国籍、衣着、烟斗 (粗勾) 中景:脸色、身材、精神、头发、胡须 (细描) 近景:脸色、身材、头发、胡须、烟斗 (特写) 肖像描写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3、按一定顺序描写 4、必要时可反复写 5、不一定面面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