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2023-08-15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四、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1、同步阅读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产生奇想

  寻找证据引起震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

  四、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

  2、预习《语文园地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讨论、交流:鸡蛋壳的相互吻合是可以理解的,而地球上两个板块的吻合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

  3、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纳格的假想是什么?“大陆漂流”是什么意思?魏格纳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一假想的?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3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1)利用剪碎的布片,理解什么是推理。“这几块布原本是一大块儿,现在支离破碎了,你们将怎样去证明呢?”如果几大洲是一块陆地,魏纳格将会从哪些方面去证明呢?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5

  说实在的,当老师辛苦,当语文老师更辛苦,当个称职的小学语文老师极苦。这几天事务特多,课也没准备好。第一节下课了,我是上第三节课,赶紧看看今天准备上的教学内容。——《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匆匆读了一遍课文,没感觉;于是读了第二遍,似乎有一点认识。看看单元训练重点,才明白编者选了本文的意图: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都是介绍作者缌观察事物的文章,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呢?读了两次,这纯属一篇科学性极强,说理充分的斜事性文章,怎样和单元知识重点相扣呢?再读文章,依稀有点印象了:课文的重点不再于我们弄懂地球板块移动的问题,而再于抓住理解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问题——引发奇想——努力求证——引起震动”这条叙事线索,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受。

  但是,问题在于:学生如何能很快理解课文内容呢?时间比较紧,又是一篇阅读课文,怎样设计来引领学生呢?我在初读课文第一遍的时候是囫囵吞枣,只一点点印象,那学生初读课文又会出现怎样的境地呢?我意识中感觉学生一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正因为这样,我在上课之初设想到这样来引入教学:(学校没有世界地图,也没有地球仪,于是用百度找出世界地图,用一张2开白纸,初略的勾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然后用红色笔,详细的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海岸线。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一起来了解世界地图的大体情况,并有意识的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位置及海岸线。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再进行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同学们自由提问,学生的大致问题归纳为:是谁?发现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发现的?结果怎么样呢?(他的发现有什么作用?)要解决如下问题,就得让学生阅读。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饶有兴致,通过小组阅读,讨论,交流,逐渐把整个课文的线索理清,加之课前的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本例课文,执教后感觉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前的准备,巧妙的设计。真正的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课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有效生成。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什么?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时,感觉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略显深奥,因此才在教学之初设计了解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

  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设计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6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

  准备小黑板,将重点语句呈现出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⑴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⑶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偶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细致观察敢于思考

  艰难考证——中龙同时见于巴西东部和非洲西南部……

  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坚持不懈勤奋钻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7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的重要意义。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在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前准备】

  地球仪和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设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设疑: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二、自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三、细读课文,观察印证

  1、一边读课文的相关段落一边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相魏纳格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细读第五自然段的“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刚才的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四、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1、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⑴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⑵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⑶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五、交流感受,迁移升华

  1、交流习文的感受和启示:

  讨论: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交流并归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相关资料】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一种学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他根据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在形状上的吻合性和地层、构造、山脉的连续性,以及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大陆古生物的相关性等事实,认为地壳的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大陆曾经大规模地水平移动过。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叫“泛古陆”。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自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漂浮在硅镁层上的硅铝层逐渐自动向西移动。到第四纪初期,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大陆漂移说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自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大陆漂移说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金蝉脱壳

  蝉的幼虫( )初次出现在地面上时,常常在附近徘徊[pái huái],寻找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 )一棵小矮树( )一丛百里香( )一片野草叶( )或者一枝灌木枝找到后,它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己完全蜕出了。然后,它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身体腾起在空中,只有一点固着在旧皮上,翻转身体,使头向下,花纹满布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于是用一种差不多看不清的动作,又尽力将身体翻上来,并且前爪钩住它的空皮,用这种运动,把身体的尖端从鞘[qiào]中脱出,全部的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在短时期内,这个刚被释放的蝉,还不十分强壮。它那柔软的身体,在还没具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在日光和空气中好好地沐浴。它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于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棕色的色彩出现,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取得树枝,大概在十二点半,弃下它的皮飞去。那壳有时挂在枝上有一两月之久。

  1.在文中的括号内加上合适的标点。

  2.照样子,填一填。

  一(丛)百里香    一(片)野草

  一( )高山    一( )蝴蝶

  一( )汽车    一( )轮船

  3.蝉蜕皮时一般选择在什么地方,在文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4.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写在下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蝉是怎样蜕皮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7个生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那个下文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用法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感受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生1、作者观察仔细。生2、巧用方法。

  2、填空 的观察(仔细地观察,长期地观察)

  3、区分观察与发现(板书:发现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求证)

  4、揭题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a、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了解地图的分布状况

  b、说说看到题目象了解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展示

  二、学生自主探究文本

  1、识记本课生字。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什么吗?

  3、解答自己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讨论中领会文本

  (1)、学生交流

  生1、我知道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魏格纳。

  生2、我知道他在无疑汇总发现,并不断探究。

  生3、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

  生4、他发现了美洲、非洲海岸有相似的部分。

  生5、应该是大陆板块说

  (2)、采用“同桌合作、动手操作体验”中体会魏格纳的发现。

  a、学生诵读课文:他的手指满了下来……有能在非洲找到相应部分。

  b、学生用一张完整的纸当作地球大陆,在上面画一条波浪线,再用见到沿着波浪线裁剪。

  c、看图理解“凹凸”

  d、同坐一人朗读,一个搬弄剪纸,并表上文字“美洲、非洲”

  (3)、采用“议一议、想一想”体会魏格纳执着、坚信不放弃的精神。

  师、 魏格纳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生、有询问,查找资料,实地考察。

  想象魏格纳考察中遇到的什么困难?

  (4)、出示魏格纳的相关资料,体会魏格纳的精神。

  四、拓展

  1、学习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观察很重要。

  生2、我觉得思考、探索更重要。

  生3、我认为科学家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断进取。

  2、你现在很想做什么?

  五、生字学习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观察——思考——假想——验证

  自信 执着 坚持不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2

  重庆市九龙坡区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适用性研究课题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篇13

  教材简析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小黑板,将重点语句呈现出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⑴、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⑶、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偶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细致观察、敢于思考

  艰难考证——中龙同时见于巴西东部和非洲西南部、……

  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坚持不懈、勤奋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