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1
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英语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范文【三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设计三篇 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模板【五篇】 八年级体育教案格式三篇 花城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大全【1-4单元】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2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
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 )。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
1.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
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
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3
学习目标:
1、感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重点)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学法指导:
自读课文时务必认真、仔细,依照学习目标圈画出作者对人物细腻刻画的语句。还可以收集一些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来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一、自主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禁gù( ) xī( )利粗制làn( )造藏污纳gòu( )
mí( )补胆qiè( ) hàn( )首低眉诚huáng( )诚恐
酒sì( )愚dùn( ) hè( )立鸡群无可zhì( )疑
黝黑( )滞留( )郁郁寡欢( )正襟危坐( )
粲然( )粗糙(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
锃亮( )蒙昧( )侏儒( )尴尬( )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积累“肃穆、荒谬、健忘”等词语,理解其词义并用词造句。
⑵了解作家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⑶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⑵把握引文与正文的联系,力求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意的方法。
⑶揣摩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增强语感,提高理解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文章控诉法西斯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要和平,不要战争。学习本文,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呼唤和平,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引文与正文的四个部分之间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句话,这种称呼一般会出现哪里?出现在什么情况下?从中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由学生们快速阅读全文,学生给课文各部分取上小标题。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三、问题探究
1。由学生齐读引文,围绕萨特在引言中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这句话展开问题。同时明确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问题1:为什么说是“沉重”的,但有时“美丽”的?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到“沉重”和“美丽”的词语或句子来。
“沉重”:在那场悲剧中,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其中还有300个孩子。这是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沉重的历史回忆。
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心情。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美丽”:面对这场大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出“整个民族的英勇”,又是美丽的。
场面描写——人们的抗争是美丽的:如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表现出塞尔维亚人的英勇。
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在雨中的朗诵和合唱是美丽的:人们用诗和音乐来表达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自由的执著。通过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反衬敌人的残暴凶狠。
西德作家的发言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是美丽的。
遇难者的遗言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生命的渴望和留恋,这份爱是美丽的。
问题2:对照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分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问题3: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分析: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安格尔的反驳;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
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四、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五、拓展与作业
1、在正文中中,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聂华苓为什么不反驳那个日本人?如果是你在场,你会对日本作家说什么?又会对明赫白说什么?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引文正文
↓↓
沉重法西斯的残酷
美丽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5
蒲峻 刘珍伟
活动目的:
1、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介绍、推荐有关莲文化的书籍、网站,激发学生兴趣。
2、准备纸和画笔。
3、根据自愿原则,把学生分成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现实生活、莲与科学知识三组,每组
由组长组织制订搜集、整理和探究计划。
活动过程 :
一 我心中的荷花
用电子声像技术展现各种各样的荷花,并介绍:荷花,多年生水生植物。夏天长叶开花。叶盾状或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花色有淡红、淡紫和白色等,单瓣或复瓣。花谢后形成莲蓬,每一孔洞内生一小坚果。性喜温暖湿润。原产中国中部和南部,浅水塘泊载种较多。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在中国莲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诗作画的题材,是最优美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你们心中的荷花。画完后并写一段文字或赋诗都可。
把小组中最好的用幻灯展现出来,并请同学介绍说明。
二 莲文化比赛会
一、《莲花知识知多少》——莲花知识赛
(出幻灯片:《莲花知识知多少》之一)
1、小组必答题:
(1)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在地球上已存了多长时间?属于什么科?学名是什么?
(2)出于对莲的喜爱,人们给莲花起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你知道的有哪些?
(3)人们利用莲制作了许多美味佳肴。你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吗?(请从名称、用料、特色方面进行说明。)
(出幻灯片:《你答对了吗?》)
(师生对照答案,为各组评分,按50-30-20分评为二或三类)
(出幻灯片:《莲花知识知多少》之二)
2、小组抢答题:
(1) 我国著名的赏荷胜地有哪些地方?请列出三处来。
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湖南洞庭湖、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湖北洪湖、扬州瘦西湖、承德避暑山庄、广东肇庆七星岩、中国台湾台南白河镇等
(2) 莲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经里常把寺庙称作什么?把和尚穿的袈裟又称作什么?
寺庙——莲舍 袈裟——莲服
(3) 许多名山大川里都有“莲花峰”,你能举出两个例子来吗?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福建武夷山------
(4)除了制作美味佳肴外,莲还有许多药用功能。你能举出一例来说明吗?李时珍《本草纲目》莲子: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莲藕:主治热渴,散留血,生肌。
(5)成语“藕断丝连”大家并不陌生。但你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吗?这是由于藕中的带状螺旋式导管及管胞的次生壁抽长而形成的。
(6)关于莲的故事传说,在我国古代也是非常之多。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来介绍其中的一个吗?(略)
(统计学生得分情况,表扬、鼓励。)
过渡:关于莲的知识,刚才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我们以后再去探究。现在,让我们来放松一下,欣赏一下莲的千姿百态------)
二、《千姿百态的莲花》——莲花图案欣赏
1、先展示各组学生收集的图案。(软盘,评10-30等级分)
2、再展示教师收集的图案。(出示幻灯四:《千姿百态的莲花》)
三、《赞莲诗文欣赏》——莲花诗文会
自古以来,莲就是人们歌咏的对象,先请学生展示:
1、先展示学生收集的诗文。(出幻灯片,评10-30等级分)
赞莲的诗文还有很多,老师收集了两首李白的诗:
2、再展示教师收集的诗文。(出幻灯片:《赞莲诗文欣赏》)
还有我们学过的散文《爱莲说》(师生一起背诵------)
当然,写莲的诗词曲赋远远地不止这些,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收集、整理一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朗诵比赛,(每小组至少2人参加。由评委评分,总分20分)。
4、诗词赏析对对碰。
由小组集体合作,出一两道诗词赏析题,并指定小组回答。(评委老师根据出题的质量和回答的情况分别给出评分,总分10分)。
总结,评出优胜组。
写作训练
以“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例文
爱莲说
喜欢莲,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涟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
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参考资料
1、歇后语
荷花灯点蜡——心里明
荷花池里养鱼——一举两得
荷包里装针——锋芒毕露
花叶包鳝鱼——溜之大吉
莲梗打人——思(丝)尽情断
莲蓬结籽——心连心
莲生水中——不扶自直
2、谚语俗语
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
3、名言佳句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芙蓉自天来,不向水中去。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两 浪心。
4、佛教与莲花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重庆沙坪坝实验外语学校 400035)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6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课文生字词
2了解人物出场的顺序
3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和用词的准确性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请你看两段对话,然后猜猜他是谁?
一段:你猜得出吗?二段:猪八戒
你说说你为什么说他是猪八戒呀。(一段猜不出是谁?)
学生:他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另一段:没有特点。
师: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学下面作家的文章。(打出幻灯)
莫泊桑是法国最突出的短篇小说巨匠。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打出幻灯)
同学们还先来读读这个题目,一起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你能告诉我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信息?(时间、地点)
那么好,就请你用最快的速度找找:星期天在福楼拜的家中来了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只有这几个吗?(不是的)你从哪里看出来?(渐渐……)
这么说,文章主要介绍了这几个人物喽,那假设你是房子的主人,我看你家做客,你可否何介绍一下这几个人物?(或那你能告诉我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你可否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几个人物的国籍及主要作品。
同学们,福楼拜的家中来的都是一些大文豪,用你们的话说,这叫超级的Cool,简直帅呆了。那这些大文豪到福楼拜家中是他很帅吗?(……)是他家房子很豪华(是他很有钱)摆名堂……
那都不是他这个有什么独特的吸引的地方吧?(对……)
那么好,就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福楼拜的句子,他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性格,让这么多的文豪巨匠到他家中。(打出幻灯)
(那么好,就请同学们一起深入我的文本,一起领略一下大文豪人物的文采,好不好?)——(打出幻灯)(3-4)教师必须保持双边活动:
生:“这是只见……风帆”
师:你从中读出福楼拜怎样的性格?
生:激情
设若学生没有读出激情方案如下:
师:我认为自己读出了吗?师:激情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
生:热情奔放
生:没有
师:你愿再试一次
生;愿意
假设没学生读得还不够好?
师:同学们你认为怎样,有进步吗?
生:有
师:有没有人与他挑战一下?
生:读
如果没有人,就让愿学生推荐一下
生:读
同学们,你们觉得怎么样?(满意吗)
那么好,我们也带着这种热情把福楼拜的激情读出来,好吗?
同学们,我们读也读得也够热情了,但我还不是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在你那里哪些词可以看出他的热情和激动来。谁来说说?
生:跨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字用得好?(学生不能直接说出问),我们可否改成“走”?“跨”字与“走”字有哪些不同?
生:跨字是很有力度,很大步的。
师:有点意思,那你觉得他与句中哪个词搭配起来特别有感觉呀?
生:大幅度。
师:除此之外,这个句子有没有亮点,值得我们欣赏的。
生:鼓
师:这个字好在哪?提示:前说他就像飞起来。
生:说也飞起来。
师:对,还把他比作什么?
生:风帆
师:风帆被风起之后就是鼓鼓的对吧。
啊呀!莫泊桑写人物还真是有一套。我们平时写人物的时候,除了用那些人物刻画方法之外,还可以细致到个别的字,个别的词。(打出幻灯)福楼拜的话
除此之外,发现莫泊桑的热情?
生:他分别……肩头
师:这属于人物刻画中的什么描写。
生:动作
师:哪几个词体现他的热情?
生:分别、单独、紧紧、热情大笑
同学们我们除了热情还不够吧。我们也很热情,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大人物到我们的家中。
同学们,如果说热情可以吸引人的话,那我们温州人(中国人是够热情的)任达华、温兆伦、李克勤为什么就请不来大文豪呢?可见福楼拜还只是热情吧?说说你们的发现?你还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博写
师: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迸发出来。
师:哪些词特别可以看出他的博学。
生:飞跃、纵观
师:旧事物对新事物的突破
师:平时我们修辞思维都用哪个词?
生:活跃
师:这里用上飞跃,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聪明
师:还有哪几个词突出了他的博学、聪明
生:迸发
师:迸发什么意思?
生:向外溅出或喷射,这里是比喻的说法
师:这里把什么比喻成迸发
生:把两个类同的事物相似比较,比作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
师:同学们在这句话里期实充满了作者对福楼拜的崇敬和赞赏。
那么好,请你读一读把莫泊桑对福楼拜无限的崇拜之情给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你们满意吗?
生:满意(不满意)
师:有谁再来挑战一次
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龙去带着这种赞赏来读读这句话吧。(读完)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对福楼拜人物的了解,我发现刻画人物除了肖像、动作、语言等手法,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不可替代的词,这样人物性格才能深刻,鲜明。
那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找找其他三个人物,试着找出你最喜欢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创作的影响。
在找之前,先听老师的要求:四人一小组,每个人去找自已喜欢的人物,语句、并做记号,但不可重复,剩余一个同学同时把他们三人的字词划出来。
(5分钟)
师:谁先来说说
你找的是谁?
左控:生:喘:与他爬了六楼层有关。
生:歪。一进来就——与他爬楼梯里有关。
生:他很少说话——大家讲,沉默
师:从这里你那些词用得准确?
生:压、抓、所、歪、动词
师:如何透,如何听
生:细心、总是
师:这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寓言、温和
师:哪些地方还表现他的温和?
生:声音总是很平静
生:当一种……等动一下大腿
别人很激动他也只是晃动一下大脚
去排除是个温和的人之外还是什么样的人?
在左拉的性格中除了温和,还有什么特点?
生:坚毅
师:莫泊桑如何刻画出他的坚毅和聪慧。
生:聪慧:发达的脑门,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师:坚毅有毅力
师:哪些词描写表现出他的坚定毅力
生:坚毅:?竖立的头发
(读坚毅的句子)?固执的面庞
直挺挺的鼻子
一刀切断的胡五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喜欢小弗朗士吗都德的呢?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
生:他是个很健谈的人?一来就……
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本台廊
师:同学先读读这句话……
从中你还发现都德里个什么样的人
生:从哪发现
讲述这贪图享受寻欢作乐……讽刺口吻……
生:他的头小……胡子尖。
捋(板书)
师: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肖像
生:他的眼睛……
师:这里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切开、眯眼、射出
师:可否把这几个词改一下:
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沉出一道里一样的黑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提示:这与后文中提到说都德是过度近视)
左拉也是个近视者,但是莫泊桑找到的词都完全不一样。可否用把他们换一下。为什么?
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句话中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师:聪慧,左拉的眼中除聪慧还多了一分什么?
坚毅
两把这两句话再进行对照着读读,试读他们的不同。
师:文章来的最早的人是谁?
生:屠
师:他又是怎样的人呢?与福楼拜关系如何?从哪发现?
生:狂热的理想,醉心于这事业,博学多识
博学:用一种——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醉心
二、教师总结:
用上了肖像,语言,动作等手法来,同时,他非常讲究用词的准确性。
同学们,我们与其说福楼拜伟大,有魅力能吸引这么多的大文豪到他家来还不如是莫泊桑伟大,最精炼准确刻画出精刻的人物性格来。
三、作业:
现在我们也用尝试着用的描写人物方法做个小活动,“猜猜他是谁”。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反思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刻画人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激发学生读外国名著的兴趣。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语言、外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五位作家的资料,识记作家的代表作。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资料,再用课件补充资料,落实“激发学生读外国名著的兴趣”这个目标。
第二课时,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步骤:
1、作家代表作知识抢答。
2、理解、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谈收获,悟写法。
4、练笔,学习描写人物。第二个步骤是重点,我主要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掌握这个重点。
【存在问题】
1、时间安排有些仓促,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还不够。
2、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时,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没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仔细查找答案。
3、板书的内容过多,不够简练。
4、不应对四位作家平均用时,应以点带面,重点研讨对“左拉”的描写,其余作简要分析。
5、应增加“人物特征比较”环节。比如:都描写了胡子,各人的胡子有什么不同;都有动作描写,各人的习惯动作有什么不同;都德与福楼拜都能言善辩,可是又有什么区别。如果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就会对莫泊桑抓住特征刻画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6、由于缺少了对比这个环节,学生“谈收获,悟写法”就谈得不够深,也由于学生谈得不够深,就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是担心“练笔”这个环节时间不够,就草草结束。如果能让学生在“悟写法”这个环节中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有所悟,宁可删掉“练笔”这个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兴奋点来取舍教学环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后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课文复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后练习题答案
一、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练习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
肖像语言行动性格
福楼拜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他的声音特别洪亮,仿佛吹响一把军号。有时雄辩过人。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他的思想一下子飞跃过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迸发出启蒙的火花。门铃一响,立刻把红纱毯盖在办公桌上。亲自去开门。像亲兄弟一样拥抱屠格涅夫。从这个人面前走到那个人面前。把客人一个个地送到前厅,谈话、握手、拍肩。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白皙的脸。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讲无论什么事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仰坐在一个沙发上。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一来就谈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颅不漂亮,但表现出聪慧和坚强的性格。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带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和戏谑。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又不慌不忙地开始讨论,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爬六层楼,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个沙发上。开始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二、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语言上有什么标志?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表明行文顺序的语言。
参考答案:
全文好像是一出舞台剧。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人物:以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交流。全文结构好像是舞台剧的结构。
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先写屠格涅夫。“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再写都德。“接着来的是左拉”,再写左拉。“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下边重点写福楼拜。“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都是语言标志,阅读中要格外注意。
三、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了解福楼拜关于文学语言运用的名言,并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由于翻译的关系,莫泊桑运用语言的高明之处在译成中文后可能已经失去不少,但还可以看出一些。
参考答案:
例如,“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应该说,“迸发”一词用得准确而生动。两块石头撞击在一起,发出了火花,用“迸发”最好。
又如,“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勾画”与“轮廓”,搭配得好。“只用几句话”与“勾画”也前后一致。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7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学生熟悉课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学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散文,本课教学准备通过诵读和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知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文章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式 合作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学生自读,掌握文中字词的含义,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放录音,出示画面)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小石潭给人的印象如何?(用一个字概括)
2、学生回答,教师引出“美”。
四、研读课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说说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几句小结。
(二)、理解人物的“乐”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如果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2、引导结论:乐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现场出示)
(三)、体会人物的“忧”
1、过渡: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
①、朗读第一段的一、二两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3、作者背景简介。(屏幕出示)
4、学生尝试着将情与景结合起来,解释作者心情忧伤的原因。
5、教师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练习:
观察自己的学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景色美 乐在其中
偏 贬
远 谪
幽静冷清 触景生情 抑郁忧伤
景 情景交融 情
21、小石潭记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2、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交待清楚中位数和众数意义和作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重复出现次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注重双基,一定要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求中位数的步骤:⑴将数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数清数据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取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取中间位置两数的平均值作为中位数。求众数的方法:找出频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若几个数据频数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时众数就是这多个数据。
在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实际问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课堂上教师应多举实例,使同学在分析不同实例中有所体会。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四、课堂引入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五、例习题的分析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六、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 (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七、课后练习
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
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
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随机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计)中的30天平均气温状况如下表:
温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数3 5 5 7 6 2 2
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回答问题:
(1)。该组数据的中位数是什么?
(2)。若当气温在18℃~25℃为市民“满意温度”,则我市一年中达到市民“满意温度”的大约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约97天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9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复习所学的重难点句型及句式结构。
(2)总结学习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等不定代词的用法。
(3)练习运用所学的句型及句式结构。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一般过去时进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用所学的功能语言交流假期去了什么旅行。
(2)复习运用本课时出现的新词汇。
(2.教学难点:
(1)复合不定代词someone, anyone, something, anything等的用法。
(2)阅读填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free talk: ask ss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s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2. review the usage of “复合不定代词”
ⅱ. grammar focus.
1.学生阅读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然后做填空练习。
1.你去了什么地方去度假?
you go on ?
2.我去了纽约市。
i new york city.
3.你和什么人别一起去的吗?
go out with ?
4.不,没有别人在这儿。每个人都在度假。
no. was here.
was on .
… (其余试题见课件部分)
3.学生们完成填空试题后,可以打开课本检查答案,对错误的句子,单独进行强化记忆。
ⅲ. try to find
一、复合不定代词总结:
1. some, any, no, every与-one, -thing可以组成八个不定代词,他们分别是:
someone, 。
2.带some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肯定句中;带any的复合不定代词常用于否定句或一般疑问句中。例如:
我想吃点东西。 i’d like to eat.
今天有人给我打电话吗?
did call me today?
3.当形容词修饰不定代词时,应放在其后面。例如:这本书里有什么新东西吗?
is there in this book?
今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
there’s today.
4.由some, any, no, every构成的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都作单数看待,其谓语动词用单数第三人称形式。例如:
something is wrong with my watch.
well, everyone wants to win.
nobody knows what the future will be like.
there i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at greenwood park.
5.除no one以外,其他复合不定代词都写成一个词。
二、学生们读上面的探究试题,并合作探究完成。
三、看大屏幕,校对答案。
ⅳ. practice
work on 3a:
1. let ss look at the conversation in 3a.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words in the box.
2. tell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方法指导:
首先,应通读对话,掌握短文大意;其次,回顾一下刚才学习的有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空格前后的词语进行推敲。比如,第一句话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空格前有do一词,可知空格处应填anything一词,意为“做什么事情”。其他类似。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explanation :反身代词
work on 3b:
1. tell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e-mail message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2.方法指导:
首先,应通读全文,掌握短文大意;其次,回顾一下刚才学习的有关复合不定代词的用法。
然后,仔细阅读每个句子,根据空格前后的词语进行推敲。比如,第一句话是一个一般疑问句,空格前有do一词,可知空格处应填anything一词,意为“做什么事情”。其他类似。
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逐句推敲每空应填什么词,在实际的运用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校对答案,并对学生们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解释。
ⅴ. group work
1. work on 3c: ask your group questions about their vacation. 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2.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3. try to make a report in each group. then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report to the class.
(最后,可以经学生们评议来推举最有能力的小组)
ⅵ. exercises
1. if time is enough, do some more exercises on big screen.
用恰当的不定代词填空。
found mr. li’s keys and gave them back to him yesterday.
2. ─did you see in the big box?
─ no, i didn’t. there’s in it.
helped the little boy. he did it himself.
4. my watch doesn’t work. is wrong with it.
5. ─hello, !
─hello, mr. smith!
6. ─how’s it going, jack?
─great! is going well.
7. ─did you go to the beach with
?
─yes. i went there with my cousin.
homework
1.背诵grammar focus部分。
2.复习复合不定代词及反身代词的用法。
板书设计
section a 2 grammar focus-3c
anyone, someone, everyone, something, anything, nothing
did you go out with anyone?
no. no one was here. everyone was on vacation.
did you buy anything special?
yes, i bought something for my father.
no, i bought nothing.
how was the food? everything tastes good.
section b 1 1a-2e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能掌握以下单词:decid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bicycle, building, trader, wonder, difference, top, wait, umbrella, wet, because of, below, enough, hungry
(2)能掌握以下句型:
① where did…?
② what did…?
③ how was…? / how were…?
④ did she/he…?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人们上学的方式,了解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时出现的生词及表达方式。
(2)进行听力训练,提高综合听说能力。
(3)阅读短文,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
1.听力训练
2.阅读2b部分的短文并完成相关要求。
三、教学过程
ⅰ. 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daily greeting.
2. check the homework. let some ss report where did they go on vacation.
3. review the “复合不定代词”
4. review the “反身代词”
5. show a movie of paragliding.
ⅱ. writing
work on 1a:
1. point to the six words. delicious, expensive, exciting, cheap, terrible, boring
2. read the words and let s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3. point to the last picture and say: this is a cake. it’s delicious. then do the same thing for all six pictures.
4. let ss match each word with a picture.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
work on 1b:
1. explain the meaning of “ j words” and “ l words.”
2. let ss discuss the words they know and write them down on the line.
3. let some ss read out their words to the class. (or let some ss write their words on the blackboards.)
ⅲ. listening
work on 1c:
1. t: now let's work on 1c. first, let one student read the questions aloud. make sure all the ss know the meanings of the questions.
2.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3.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ss 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4.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thir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5.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hear.
6.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work on 1d:
1. tell ss this time they have to write down what lisa said about her vacation, the people, the fun park, the food and the store.
2.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econd time. ss 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 words.
3.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third time for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听力指导:在听时要抓重点内容。第一次听要求我们回答问题,因此在听的时候,应重点将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方面的听清,其他作为非重点内容。另外,要注意要速记下重点内容。
在完成1d部分时要注意听的重点是放在lisa对这五个方面的事情所做评价,因此应听清楚那些形容词。
ⅳ. pair work
1. tell ss to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 begin your questions with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for example: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i went to new york city.
did you go with anyone?
yes, i did.
2. ss work in pairs and ask and answer about lisa’s vacations.
3. let some pairs come to the front and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ⅴ. discussion
1. tell ss to work in groups. discuss the questions together.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on vacation?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2. give ss some possible answers:
people usually go to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for vacation.
i find fishing enjoyable.
3. ss discuss the two questions. write down their answers. let some group report their answers.
vi. reading
work on 2b:
1. t: now we’ll 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bout her vac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
what about on tuesday?
2. ss read the diary quickly and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3.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
work on 2c:
1. let some ss read jane’s diary entries again. fill in the chart.
2. let ss look at the chart first. then let them read and fill in the chart.
3.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work on 2d:
1. tell ss they should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again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diary entries.
2. ss read the conversation about jane’s trip to penang first then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3.方法指导:首先,应读通读整个对话一遍,理解对话的大意;然后,认真阅读有空格的上下句的内容,结合日记的内容,确定空格处的内容。最后,再通读一遍对话,综合日记的内容看每个空格处是否贴切。
3. ss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write down the words in the blanks.
4.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work on 2e:
1.告诉学生们这篇日记是jane在七月十八日又一次参观了penang hill后,所写的。读日记,并用括号中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2.方法指导:首先,再次明确这是一篇日记,因此应用一般过去时态;然后,通读一遍日记的内容,了解大体内容;最后,综合每句的内容,用括号中动词的正确的形式填空。
3. ss read the diary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4. check the answers. (look at the big screen)
5.对动词一般过去时的规则形式与不规则形式,再复习一遍。
homework
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my mother (buy) a new schoolbag for me yesterday.
when you (start) to learn english?
my aunt (take) us to dinner at a restaurant but the food (is) not good at all.
when i (am) in america, i (make) a lot of new friends.
they (have) a great sale last weekend.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10
【学习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学习 过程】
一、你知道吗?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
课前预习
1.SAS,SSS,ASA,AAS,HL
2.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这样的点有4个
?知识点睛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 三线合一
《13.3等腰三角形》专项练习
1、填空题
2、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11
学习目标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练习: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④(a+2)(a-2)
⑤(3-x)(3+x)
⑥(2m+n)(2m-n)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 ),__________;
(2)(2x-3)(2x+3)=2x2-9( ),_________;
(3)(-x-3)(x-3)=x2-9( ),_________;
(4)(2xy-1)(2xy+1)=2xy2-1( ),________、
2、(1)(3a-4b)( )=9a2-16b2; (2)(4+2x)( )=16-4x2;
(3)(-7-x)( )=49-x2; (4)(-a-3b)(-3b+a)=_________、
3、计算:50×49=_________、
应用探究
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93 (2)59、8×60、2
拓展提高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x-1)(x+1)=x2-1
(x-1)(x2+x+1)=x3-1
(x-1)(x3+x2+x+1)=x4-1
(x-1)(x4+x3+x2+x+1)=x5-1
……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
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12
能否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的影响。那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的反思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了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我认为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再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对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得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
我的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第一诗节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
八年级上册教案大全 篇13
活动目标
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
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
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
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
闪亮登场
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
一语中的‘ 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
你谈我问
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
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口若悬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
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
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
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成果交流 。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
■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他们从资料中总结、归纳观点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辩论的认识,让他们领略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其团体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也在赛前、赛中、赛后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