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活动重点)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教师进行演示)
出示大记录纸:谁能来记录一下它们的滚动路线?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准备:
三角形、梯形、方形积木;海洋球、玩具球;一次性杯子、圆台形的化妆品瓶子;电池、透明胶带等物体;记录卡片16份、小筐8个、PPT。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师:这是什么?
幼:球师:老师把它轻轻一推,看它怎样了?
幼:向前运动、动了、滚动……师小结:像这个球一样咕噜咕噜往前转动我们叫它滚动。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揭密神秘袋,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师:请小朋友去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然后给它们分一分家,把它们分别放在相应符号的筐里,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一)。
个别指导:你玩的是什么?你把它放在哪个筐里了?为什么?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师幼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大家帮这些东西分好了家,我们来看看能滚动的筐里放了哪些东西?幼儿说物品,教师在记录纸上贴上这些物品的标记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滚动?这些东西不能滚动?
小结:这些没有角的圆圆的东西,只要对它们用点力,它们就能滚动。
三、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师: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请小朋友再次玩一玩。这次要仔细观察,把它们滚动时走的路线画在你的记录纸上。
个别指导:你玩了什么?它滚动时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幼儿说自己的操作发现,教师征求大家意见后记在大记录纸上。重点讲述球体的滚动路线。
师:从这张大记录表上你能发现哪些东西在滚动的时候走的路线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走的路线会一样?
小结:(边小结边贴上相应的球体标、圆柱体、椎体标记):像皮球、海洋球它们的身体都是圆球体,走的路线是曲线。像透明胶带、电池它们的身体是圆柱体,走的路是直线。一次性杯子、化妆品瓶子身体一头大一头小,走的路是圆圈。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我们把这些物体滚动是走的路叫滚动的轨迹。物体运动的轨迹对我们的科学发明非常有帮助(出示PPT,请幼儿分别说说图片上可以滚动物体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我们的航天飞船驶入太空都要设定好轨迹,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我们小朋友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也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四、活动延伸:
这个筐里还有一些不能滚动的东西,你能想出好办法,让它们也滚动起来吗?然后再去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
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
2、小棒8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
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
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
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滚一滚,玩一玩,那么作为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玩的空间,但并不是让幼儿毫无目的地玩,而是带着问题去玩。这个问题就是:想一想,为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呢?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滚动物体的特征。
3、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都能滚动?
评析:幼儿带着问题自由玩,对问题的答案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于想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幼儿大胆表达的机会,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老师适当引导,总结出答案:因为它们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会滚动。
二、第二次探索:物体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1、游戏:滚进球门。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小朋友两两一组,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轮流进行。
评析:这个游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幼儿等待游戏的时间,一个人滚动物体时,两个合作伙伴能同时观察,共同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滚动路线,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所做的就是观察与倾听,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玩,做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会发现,有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小组的两个合作伙伴对发现的这一现象进行了质疑、思考、讨论。这时,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有必要带领全体幼儿对这一发现作一个总结和提升。
2、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老师:“哪些小朋友的东西滚不进球门?”(幼儿回答、交流后,请幼儿把这些滚不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前面来,这样可以让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方便面筒、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思考、讨论。
当幼儿回答出“这些东西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等答案时,老师及时作现场演示,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的接纳、重视和赞赏,同时也可以让全体幼儿对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圈这一科学现象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这时再请幼儿上来在大记录纸上记录它们滚动的路线,幼儿都跃跃欲试。在记录出圆锥台滚动路线的基础上,再来记录圆柱体和球体滚进球门的路线对幼儿来说就更容易了。
评析:在这一环节里,幼儿学会了记录,懂得了当自己在科学探究中有了结论或观点时,可以通过记录把他们呈现出来,让幼儿了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学”,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老师介绍游戏玩法:这是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小朋友自愿组合成三人组,其中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在“两棵小树”中间绕“8”字型走,三人轮流进行。
评析:上一个环节中,幼儿已经自主探索出三种物体的滚动路线,但对圆柱体和球体滚动路线的异同还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作为教师,有必要为幼儿提供更进一步的观察、经历、体验的机会,让幼儿探究出球体、圆柱体的外型与它们滚动路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设计了一个三人合作的游戏——赶小猪。这个游戏巧妙之处在于,幼儿在赶这两种小猪绕“8”字走时,由于圆柱体和球体的不同特性,幼儿赶着它们转弯会有很明显的差别,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觉,为顺利解决活动难点埋下伏笔。教师在游戏中继续扮演活动支持者的角色,对幼儿的探究活动尽量不去打扰。
游戏结束后,老师提问: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评析:这一问题给了幼儿较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由于幼儿都分别赶过这两种“小猪”,有了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所以都有话说,乐于说。根据幼儿的回答,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幼儿经过思考和观察发现圆柱体是一个长长的圆筒,而皮球从各个角度看上去都很圆,由于它们形状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滚动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这时及时演示,同时请幼儿上来说一说,指一指,并注意肯定和赞赏幼儿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
得出结论后,让幼儿在记录纸上补充出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四、结束活动
老师小结活动情况,对积极参与游戏和探索的幼儿给予表扬,并提出问题和要求:“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找一找、滚一滚,把它们滚动的路线也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给大家看。”
评析:会滚动的东西不只局限于课堂上幼儿所看到的,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对它们依然有好奇和疑问,于是老师顺理成章地在活动小结以后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幼儿课后继续进行滚动路线的探究和记录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和滚动的轨迹。
2、激发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
活动准备:纸杯、胶棒、冰激凌杯、卫生纸纸芯、三角形和方形积木、盒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今天先请你们来玩一次前面的这些东西,我们来看看哪个东西最容易滚起来”
教师提出要求:1、每人选一个物品。 2、放在地上用手轻轻推。
师:“哪个容易滚起来的,我们就放在笑脸先生的家里,不容易滚起来的,放到哭脸先生的家里。”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师:“我们来看看笑脸先生和哭脸先生家里都有谁?”请个别幼儿来试一试。让幼儿自己验证实验的结果,纠正错误。
4、提出问题,幼儿讨论。
师:“刚刚我们第一次玩了这些材料,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哭脸先生这边的东西不容易滚起来,而笑脸先生这边一下就可以滚起来呢?”
幼儿自由讨论,发现滚动物体的特征。圆圆的东西容易滚起来。
二、幼儿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1、提出疑问,让幼儿猜想。
师:“刚才我们玩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在笑脸先生家里圆圆的东西,它们滚起来的时候走的路线是怎么样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2、幼儿选择材料再次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师:“我们再玩一次笑脸先生家里的东西,轻轻的滚起来,看看它走路是直线还是拐弯的?”让幼儿体验直线走和拐弯走。
教师提出要求:1、选择一个圆圆的东西轻轻的滚。2、把它滚的路线画下来。
3、教师总结:虽然都是圆圆的都会滚的东西,但是它们滚的路线是不一样的,上下一样大小滚出来的路线就是直直的,有大有小的滚出来的路线就会拐弯。
三、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圆圆的可以滚的东西呢?”咱们下节课把它们都找出来,用刚才的方法,看看它们滚起来的路线是直直的还是会拐弯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教案 篇6
每天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踢球活动。追赶着在地面上滚动的球,球老是很调皮的滚来滚去,非常的不听话。因此,我选取了关于滚动的这个题材。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能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因此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有两点:
1、 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 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目标的制定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做中学、玩中学来达到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师的组织与示范,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和滚动的关系。并让幼儿自己说出什么形状的物体能滚动,为什么? 但是在目标的第二点还未能很好的达到预设的效果。
活动后我也总结出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幼儿动手去探索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没有很确切的把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总结出来,没有达到本环节的活动效果。
2、在第二次操作探索滚动轨迹和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中,对幼儿操作要求不够明确,使幼儿在操作时没有认真的去观察。
3、在第二次操作中提供的材料不够丰富,导致幼儿在探索滚动轨迹和滚动形状上不能有明显的特点。
4、没能很好的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导致活动时的常规有些混乱,个别幼儿都只顾着玩这些材料,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去操作,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达成上就显得有些不足。
5、活动中不能很全面的观察到全体幼儿。
通过这一次的科学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将在下次活动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好的促进活动效果更好的提升。希望每一次的活动都能比上一次有进步,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