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2023-08-04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7个生字,理解“翩翩起舞、威武、驾驶、双胞胎”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孩子们放风筝是表达自己的理想,懂得童年美好的理想,只有不断去追求才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知道孩子们的理想和愿望,明白童年美好的理想。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筝的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说读后的感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槐乡是怎样美丽?快读课文。

  3、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生字:tóng chě xiàn zā

  童 扯 线 扎

  (童年) (扯断)(毛线) (扎成)

  wǔ shào sháo tuō

  武 哨 勺 拖

  (武术) (哨兵) (汤勺) (拖延)

  词语:

  威武:力量强大。

  驾驶:操纵使车行使。

  双胞胎:同一个胎里两个婴儿,两个人同一胎出生。

  4、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哪些小朋友的风筝,找出描写他们风筝样子的句子,多读几遍。

  2、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含有“无边的大海和翻滚的波浪”“威武”“翩翩起舞”等词语的句子。说说自己还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想象未来的水兵“我”、飞行员“强强”、昆虫学家“薇薇”、建筑大师“大喜”、音乐家“根子”会是什么样,他们会做些什么?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件显示放风筝情景)

  如读第三自然段描写“我”和“强强”风筝的样子的句子时,可让学生想象水兵在海上巡逻时和飞行员驾驶飞机在蓝天翱翔时的情景,读出“我”和强强长大誓死保卫祖国海空的决心和壮志。

  朗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根子扎风筝的样子的句子后,可让学生想象动听风铃还会引来什么?想象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五自然段简略地记叙了芳芳别具一格的风筝,可想象芳芳会想些什么?她想好了没有?

  最后一自然段可结合“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这句和全文在脑海中浮现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闭目想象空中的“风筝图”,体会空中的热闹,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并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三、个性朗读(读出孩子们放风筝时快乐的心情)

  1、分小组朗读,比赛朗读。

  2、展示性朗读。

  四、拓展: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板书设计:

  2、风筝

  我的理想:海军——两根飘带样的风筝

  强强的理想:飞行员——驾驶舱样的风筝 越飞越高

  薇薇的理想:昆虫学家——蝴

  蝶样的风筝 越飞越远

  大喜的理想:建筑大师——瓦片形的风筝

  根子的理想:音乐家——竖琴风筝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片、舱”等9个生字。学会“得、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小朋友们各自的理想。

  4、说出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感悟“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

  4、师: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喜欢,你们想看看他们都放了那些风筝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读几遍。

  2、与同桌一起读,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做出评价(生生互评);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找出小朋友们放了哪些风筝(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反馈交流结果。(从哪儿读到的)

  四、课后思考

  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逐段读文,边读边思考: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2、反馈。(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3、小组合作制作表格:谁放了什么风筝,理想是什么?

  4、班内交流。

  一点通教学网

  二、表演读

  各小组编排朗诵,比赛

  三、交流

  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四、学写生字

  识字跟读、识字交流、书写临摹,适时评价。

  板书:

  2、风筝

  姓名

  风筝

  理想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情感目标: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略)

  小结:

  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境。文章语言朴实。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m.diyifanwen.com)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3、让幼儿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

  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

  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发明了?

  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2、幼儿欣赏风筝图片。

  图一:蝴蝶风筝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

  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

  图五:最大的风筝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

  图六:最小的风筝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室里布置“风筝展”,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对称的蝴蝶》作业单人手一份。

  4、每组放有各种彩纸(皱纹纸、蜡光纸、卡纸、自粘纸等);剪刀;胶水;水彩笔。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活动难点: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3分钟)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师: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刚刚在参观时都有什么发现?

  (幼儿可以从风筝的形状、颜色、图案的对称等方面回答)

  师:这些风筝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幼:他们都是对称的,而且都有尾巴。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5分钟)

  师:小朋友刚才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这边也有一个风筝。

  (出示《对称的蝴蝶》作业单)

  1、师:你们觉得它怎么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幼1:是一只蝴蝶,但它只有一半。

  幼2:颜色不漂亮。

  2、引导幼儿感受这只风筝的左边和右边的形状和图案都是一样的。

  师:既然只有一半,还有一半应该怎样做出来呢?幼:可以用剪刀剪出来。还可以用笔画一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图案的大小、颜色、形状和位置都是一样的)

  师总结:噢!小朋友都知道两边的图案应该是对称的呀!

  三、幼儿讨论如何装饰风筝面。(15-20分钟)

  师:教室里的风筝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蝴蝶风筝变漂亮吧!

  (幼儿进行操作。)

  活动延伸:

  1、幼儿制作风筝面。

  师:你喜欢教室里的哪一只风筝啊?可以根据它的图案自己制作一只风筝。

  2、带幼儿去放风筝。

  师:小朋友可以一起去操场上放风筝,比一比谁的风筝最漂亮。(世纪伟才幼儿园 刁佩佩)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7

  活动一: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培养他们喜欢提问、积极应答的良好

  习惯。

  二、活动缝备:

  录制好的儿歌《放风筝》,风筝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教师用变魔术或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出示风筝,让幼儿互相传着看一看,引导幼儿观察,初步了解风筝的外观结构。

  3.小朋友们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所见到的风筝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关风筝的生活经验。

  .4.“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可好听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5.幼儿可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6.布置任务: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活动二:放飞风筝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喜欢与同伴分享快乐。

  2.认识风筝各部分的名称,了解风筝的结构特点。

  3.引导幼儿发现风筝飞行的条件。

  二、活动准备:

  幼儿搜集的各式各样的风筝、线轴、网上下载的风筝图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今天小朋友们都带来了自己的风筝,请介绍一下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名称、形状、颜色等)。

  2.你还看见过什么样的风筝?

  3.带领幼儿到户外去放风筝。老师示范放飞过程,请幼儿自己尝试着放飞。(幼儿分小组学习放飞风筝,三位老师分组指导。)

  4.回班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风筝怎样才能飞起来,}引导幼儿讨论风筝放飞的条件。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

  (引导幼儿说出要有风、要逆看风飞才能飞起来。)

  活动三:设计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绘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风筝的结构特征。

  2.激发幼儿创作风筝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风筝,画笔,纸。

  2.教师事先录制“风筝专集”供幼儿欣赏(教师利用摄像机提前录制)。

  3.事先学习一首有关风筝的儿歌。

  三、活动过程:

  1.欣赏“风筝专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提问幼儿:录像中出现了什么风筝,7(蝴蝶风筝、飞机风筝、蜜蜂风筝、鲤鱼风筝、机器猫风筝、老鹰风筝等。)

  3.如果是一名小小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风筝?(奥特曼风筝、小花风筝、小鸡风筝、黑描警长风筝、小人风筝……等等。)

  4.现在就请小朋友当一个小小设计

  师,用你手中的画笔,设计出与众不同的风筝。看看谁的风筝最漂亮,谁的风筝最有特点。

  5.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画风筝。

  6.将幼儿的作品放在事先布置好的“天空”中,同时引导幼儿自评和互评。

  7.幼儿边欣赏“天空”中的风筝,边唱有关风筝的歌曲。

  8、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可以制作风筝的材料,下次活动时拿来。

  活动四:制作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和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小肌肉的协调性。

  二、活动准备:

  幼儿和家长共同搜集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包括线、线轴、各种纸张、塑料管、竹坯、胶水、剪刀、小棍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感知风筝的基础上,利用从家中带来的材料动手制作风筝。

  2.放飞试验。让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有的幼儿的风筝能够飞起来,有的幼儿的风筝飞不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风筝飞行的条件。

  3.再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风筝。要求:每个幼儿的风筝要体现与众不同之处,要有自己的个性。制作过程能够体现幼儿之间的合作、互助、交流,共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争取让所有的风筝都能飞起来。

  4.再次放飞试验,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五:飞吧,风筝!

  一、活动目标:

  1.在共同放风筝的过程中,密切家匠关系,加深亲子感情。

  2.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活动准备;

  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照相机,摄像机。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家长和教师一起放飞孩子们自己制作的风筝。在路上要求家长引导孩子们说一说路上的风景以及所见所闻,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生活的无限美好。

  2.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拴风筝,一起放飞风筝,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体验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3.讨论:孩子们,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4.让父亲和母亲说一句话,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的爱。

  5.最后,每个家庭摆一个造型,用摄像机摄下来,用照相机照下来,留下美好的回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8

  创意说明:

  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一、导入  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9

  复述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主要的观点、精彩的片断等。复述是学习语言的最直接的方法。从口头表达的角度看,复述是介于读和说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具有半独立性的口头表达,包含吸收、贮藏、运用、表达。复述有很大的社会使用价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复述是用自己重新组织过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某些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原文。

  从不同的角度复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从复述的内容范围来分类,可分为片断复述、整体复述、选择复述。2.从复述的方式分类,可分为详细复述、简单复述、全文复述、摘要复述、综合复述。3.从复述能力的不同要求分类,可分为一般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创造性复述包括:改变人称的复述,改变结构的复述,改变文体的复述,扩展性的复述,评论性的复述,艺术性的复述

  《风筝》复习资料

  理清思路:

  北京冬季空中的风筝→故乡春天多姿多彩的风筝→虐杀弟弟风筝梦→读书明理无限懊悔→想补过而不得→再回北京现实的冬天。或:回忆前→回忆中→回忆后

  概括段意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梦。

  第4段记叙要素

  时间:有一天。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人物:“我”和弟弟。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1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3),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课文内容:

  1、“我”弟弟“最喜欢风筝”,文中哪些地方作了描述?①“他……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②躲进平时很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专心致志地偷做风筝,被'我'发现后异常害怕(此时越害怕,越能表现出他当初兴趣之浓厚,自做风筝愿望之迫切,因为他肯定考虑过一旦被发现的后果),在我毁掉他的风筝后,他独自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希望越大,失望才会越大)。

  2、“我”弟弟最喜欢风筝作为事例,它能证明文中的哪个观点?“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结合全文说说“我”原来的看法,并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余略。

  3、读了几遍课文后,你便会发现作者的无限懊悔正是作者严于责己,勇于自新的表现。那么,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逐步写出自己无限懊悔的吗?

  ①'我'管教弟弟,弟弟想放风筝而不可得,并且,粗暴毁坏了弟弟后来忍不住偷偷制作的风筝。这是后来作者产生懊悔的根源所在。②'我'的小弟弟,那时'多病,瘦得不堪'。文章愈是把小弟写得可怜,就愈反衬出'我'后来感情负重的份量,加深了作者的懊悔情感。③中年读书明理后,深知少时所做十分愚蠢,从此一直想方设法努力补过却已不可得,终使作者本已很深的懊悔情感又无休无止地折磨着自己了,以至懊悔无限。

  4、如何评价作品中的'我'?

  从'我'的动机和行为看,'我'认为放风筝'没出息',玩物丧志。作为哥哥,'我'从关心弟弟健康成长的角度粗暴地制止了弟弟做风筝放风筝。但'我'当时还是'少年',平时身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能自觉,做出精神虐杀的事来,'我'不能负全部责任,封建礼教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也是一个受害者。

  从'我'后来的觉悟和转变看,'我'以前的谬误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善意'做出的,一旦到了中年读外国书明理后,眼前才展开了'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这一幕,于是心如铅坠,长期想法补过而不可得,深受懊悔心情无休无止地折磨,'我'也成了受害者。

  深入探究:

  1.作品中,'我'的弟弟有没有受过封建思想的毒害?为什么?

  '我'的弟弟也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这从作品有关描述中可以看出。

  (1)'我'是哥哥,他从内心深处也认为受'我'管教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虽然他'最喜欢风筝',却因为'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就只好强忍着放风筝的强烈欲望,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呆看空中别人放的风筝出神。

  (2)后来终于忍不住偷做风筝,被'我'发现时,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也表明'我'的小兄弟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误认为自己玩风筝是没出息的事,所以偷玩,被平时就怕的对自己管教甚严的哥哥发现,因自认有错而害怕异常。

  (3)也许正是自认没理,所以渐渐淡忘了儿时风筝被毁一事。

  2.联系全文,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品最后一段的理解。

  最后一段又回到现实中的北京冬季。'故乡的春天'指的是空中的风筝,因此,第一句实际上就如同说'故乡春天天空中常见的风筝又在这北京的天空中了,这既引起'我'对很久以前的儿时的回忆,而这回忆却又带给我无限懊悔而终使人感到悲哀,这悲哀之所以'无可把握'是因为'我虽清楚了产生这种悲哀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可偏又苦于无法改变。

  后面一句大意是说:'我不如不看这春天的标志--风筝,躲到严冬中去,以求能摆脱风筝事件所造成的无限懊悔的心情折磨。但是,酿成风筝事件的封建思想,在北洋这阀统治下的现实生活中还十分猖獗,势力强大,令人生寒。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孩子们仍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

  本文语言

  1.第一段中'灰黑色',准确传神地描写了在白色积雪的映衬下'秃树枝'的特有色彩和神韵。

  2.第二段中的'寂寞'是孤单冷清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写出了瓦片风筝既伶仃地放得很低,又没有风轮发出沙沙声的特点,同时又带有拟人化的色彩,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3.第四段中的'傲然',在文中指'得意'的样子。因为'我'认为作为哥哥,教管'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弟弟,是份内的事,更何况这次是凭着'我'的智慧准确推测又当场抓获,并恣意发泄一腔怒气毁坏了弟弟正在偷偷制作的风筝,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所以,走的时候,内心的那股得意劲不禁溢于外了。

  4.第七段第一句冒号后的四个短分句,语气急促,语意一层一层地递进,准确表达出'我'补过心理的急切与真诚。

  示例:阅读《风筝》(节选),完成1——5题。(18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根据下列的表述,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3分)

  ①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颤抖

  ②费尽心思。苦心孤诣

  ③骄傲的样子。傲然

  2.“我”对风筝十分“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4分)

  ①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②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3.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这件事看,小兄弟具有什么可贵素质?(2分)

  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或:具有创造精神)。

  4.画框词语“精神的虐杀”的含义是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5.“我”做了错事,二十年后向小兄弟提起,小兄弟是什么感受?“我”有没有“补过”呢?(3分)成年之后,弟弟对此事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宽恕。对此,作者的心因感动而沉重,后悔不已,深深自责。

  6.作者在文中写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4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快乐成长的表现,玩物未必丧志,游戏可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技能。

  《风筝》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10

  目标:

  1、学会放风筝的基本方法,乐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乐于与朋友合作放风筝

  准备:

  1、教师确定放飞的地点,时间

  2、通知各小组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风筝

  3、带上修补的工具,如剪刀,胶水,纸,绳子等

  过程:

  1、确定地点要开阔和安全。

  2、与幼儿讨论怎样才能放飞风筝,确定风向风力。

  3、每小组幼儿互相协作放飞风筝、

  4、若有某小组幼儿的风筝不能起飞,组织大家讨论风筝不能起飞的原因(骨架太松,不对称,尾巴轻等问题)。

  5、鼓励幼儿探索解决的办法,并对风筝进行改进。

  6、教师对活动进行,并夸奖幼儿的表现。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PPT

  2.学生朗读课文。

  3.纸船和风筝(课前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8个生字,感悟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学汇报: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

  3.汇报接读课文。

  4.谈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

  1.(出示挂图,师动情讲故事)。

  2.快来读读第4自然吧?指导读“快乐”的语气。

  3.小熊会想些什么?读读5、6自然段。

  4.师述: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可是(出示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5.这是为什么呀?

  6.是呀?老师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难过,小熊和小松鼠呢?你是从哪知道的?

  7.读9-12段,你知道了什么?

  8.出示最后一段:(出示课件)

  四、扩展升华: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如果你是聪聪,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3.可可会在风筝上谢谢什么呢?

  4.再你准备的风筝或纸船上对你的好朋友协商一些话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书写8个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自由读,同位互读

  2.开火车读

  3.用词说话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4.你还喜欢本课中的哪些词语?

  二、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字贴,说说难记的字、易错的字、发现特点。

  2.指导写字:

  (1)写正确:

  幸:区别“幸”“辛”的字形。“幸”上面是“土”,不是“士”

  抓: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左偏旁是“礻”

  (2)写美观:

  a.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

  b.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学生练习,师指导。

  三、实践活动:

  1.把这个故事读熟,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你的好朋友表达心意。

  作业布置:书写生字,完成同步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是借助课件来认识区分容易混淆的两个生字及生词:飘荡与漂流,课件中的动画画面很直观地演示了“飘”与“漂”字义之不同,进而反复朗读这两个生字所在的句段,体会松鼠与小熊重新建立友情的心路历程。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12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学习两声部轮唱。

  2、借助图谱、指挥,保持两声部的和谐。

  3、培养专注的学习态度。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演唱歌曲。

  2、两声部轮唱图谱。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

  1、幼儿看图谱或指挥演唱。

  2、幼儿边唱边表演。

  (二)学习二声部轮唱

  1、欣赏范唱,初步感受二声部轮唱的形式。

  2、出示第二声部图卡,引导幼儿摆放在图谱相应位置。

  3、师生、生生合作用二声部形式演唱。

  (三)全体幼儿用轮唱的方式合唱表演。

  教学反思:

  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多重复,富有韵律感,其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声词,更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因此,非常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和理解。

  童话《放风筝》描绘的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日常生活中放风筝的游戏,非常巧妙的'将小白云想象成风筝,又有着无穷无尽变化的风筝,既符合幼儿的思维的特点,富有童趣,又使故事内容具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小兔在放一只胡萝卜风筝,小猫在放一只金鱼放在风筝,小猪空着手跑来,如果没有风筝他会多么不开心呀!小白云的帮助,让他获得了最有意思的、最会变化的风筝,极大的满足了小猪放风筝的心愿,也留给小读者无限的遐想。

  活动设计的第1环节,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与幼儿交流春天里玩的游戏,自然的将“放风筝“引入活动,引发幼儿对“放风筝”经验的联想。第2环节,引导幼儿边看画面边听教师将故事,同时让幼儿通过动作参与,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第3环节,教师运用留空让幼儿填充的方式,引导幼儿较完整的讲述故事。第4环节,教师应积极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引导幼儿创编新的故事内容。

  在最后一环节中,可能由于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无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以致于幼儿的思想开小差,活动无法顺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多加强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13

                          dyg  2004/11/20

  [学法导引]

  《风筝》是一篇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散文诗。文中回忆了“我”粗暴地毁掉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一少年往事,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字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课时训练]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 )他风筝,(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们( )着,( )着,( )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于是二十年来豪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虏杀的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1)表达愉快心情的,如:

  (2)成语中带“苦”字的,如:苦心孤诣

  4.请用下面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

  尘封 肃杀 傲然

  课内精读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

  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8.“我”为什么向来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9.第三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