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2023-08-02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1

  活动目的:1、通过欣赏及演奏,让幼儿充分感受乐曲带来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通过身体模仿动作的练习,熟悉节奏,学习演奏分声部打击乐器。

  培养幼儿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3、掌握2/4拍节奏,知道这是一首江苏民歌。

  活动准备:知识--初步对乐曲进行欣赏,认识芦柴花

  物质--节奏谱,提示图片若干,录音机,多媒体,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听音乐入教室

  2、 谈话引出课题"和小朋友在一起跳舞我感到真快乐啊!虽然是非典时期可是

  我看到小朋友们都笑嘻嘻的,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高兴吗?"(幼儿说)

  "哦,对啊老师们作好了一切消毒工作,小朋友们也都天天高高兴兴的来幼

  儿园,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非典的!"

  二、开展

  1、 欣赏音乐

  "在江苏扬州有一群小朋友他们也很快乐,他们那里有很美丽的湖泊,在湖的旁边长满了洁白的芦柴柴花会干什么呢?"(幼儿说)"我想啊,现在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白衣天师,他们整天忙碌在病房里救治病人,没有时间到美丽的湖边走走,这些小朋友会不会把芦柴花送给他们呢?老师今天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乐曲名字就叫\’拔根芦柴花\’。"(听音乐) 听后提问:"你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2、 出示节奏谱,看图学习节奏型

  (1) 完整看节奏谱用手拍出节奏型

  (2) 学习用脚演奏(引导幼儿学习怎样演奏的声音好听)

  (3) 学习用小手演奏

  (4) 听音乐将幼儿分组,一组用小手一组用小脚,中间部分老师来演奏。

  (引导幼儿会看老师的指挥)

  3、 自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1)选择乐器:"刚才小朋友跺脚、拍手、拍腿、拍肩、拍头都是根据身体

  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的顺序来演奏的。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几种打击

  乐器,咱们将它们的声音由低到高的排排队,把用身体小乐器演奏换成

  用打击乐器演奏。"(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几种乐器的声音,进行选择)

  (2) 看指挥用乐器演奏一边(提醒幼儿要注意看老师的指挥)

  4、 听音乐分声部演奏

  三、结束

  1、 讲评鼓励:"你听,这首原本就很快乐的乐曲让我们用打击乐器配上伴奏,

  显得更加热闹、活泼起来。小朋友们笑一笑,所有的烦恼都跑掉,就连非

  典也不敢靠近我们,灰溜溜的走开了。生活多美好啊,小朋友高不高兴啊?"

  2、 教师和幼儿表演舞蹈"拔根芦柴花"自由结束。

  "老师还为这首乐曲编了一段好看的舞蹈,你们想不想看?"

  (教师表演第一段,幼儿和老师共同表演第二段)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2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通过整体模仿动作,学习打击乐《拔根芦柴花》

  2、运用不同打击乐器,为乐曲演奏。

  活动准备:乐曲图谱一张,乐器人手一个,乐曲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跟随老师复习“身体动作总谱”。

  2、幼儿看指挥分声部动作。

  3、探索用打击乐器配乐

  (1)“螃蟹、小鱼都吹起了泡泡,小乐器们也要来为它们伴奏。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伴奏的吗?”让幼儿自由试试各种乐器的使用的方法、音色。

  (2)分别请个别幼儿上来演奏打击乐器演奏方法,让大家倾听音色,并引导幼儿选择音色、音量合适的使用方法。

  (2)出示图谱,选出幼儿创编的其中三种乐器使用方法,引导幼儿用哪种乐器怎样使用比较合适,根据幼儿讲述老师贴上相应小图片。

  (3)幼儿看图谱和老师指挥进行配器演奏2-3遍

  (4)引导幼儿改变配器使用方法,按新的方案看指挥演奏。

  (5)注意倾听,提出力度要求。引导幼儿根据力度要求,选出最佳配器使用方案进行完整的演奏。 先进行复习,让孩子回忆昨天学过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我又把几个衔接的地方强调了一下。

  我发现,孩子们知道乐曲的拍子,但是有时反应不过来,可能是缺乏联系吧,等熟练以后我想情况会有所改变。

  活动反思:

  在第一教时时,我们已经熟悉了乐曲,并能根据音乐的曲段进行身体动作。在第二教时,我们要运用乐器进行演奏,虽然乐曲有些熟悉了,但是要用乐器演奏,孩子还是显的无所适从,只是拿着乐器非常兴奋。我想,要进行打击乐,就必须要有清楚的图谱,但课程上的图谱我觉得还不够清楚和实用,我得自己重新设计一张既美观又清楚的图谱。

  应该怎么样设计呢,我不禁犯难了。这时放在桌子旁小朋友带来的水果给了我灵感,或许可以把这三种水果分别来代替这三种乐器,并在图谱上画出来,这样一来,小朋友看到自己一组的水果就知道该他们演奏了。心动马上行动,我先画好图谱,然后再在节奏下面画好各种乐器所代表的水果。OK了,我想,这下孩子在活动中肯定能更加清楚的进行演奏了。

  活动马上开始了,在复习完前一教时的内容后,我突然出示了三只水果,苹果、橘子、香蕉,孩子都感到很好奇,音乐课上,老师拿出水果来干什么呢?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然后我把小朋友分成‘苹果队’、‘橘子队’、‘香蕉队’,让三队小朋友分别拿好三种乐器。“接下来,我们要开始演奏了。”我边说边出示了我精心制作的“水果图谱”,看到这张特殊了图谱,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在进行分组练习后,就尝试着完整演奏,效果还真不错。孩子的注意力明显比以前集中了,兴趣了更大了,孩子完成目标也更轻松了,效果也更好了。

  活动后,我想,其实每个活动只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用心去思考,精心去设计修改,认真的去组织,那么我相信孩子会更有兴趣去学,也会学的更好的。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谱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2、指导幼儿在熟悉乐曲旋律与节奏的基础上,学习身体动作总谱。

  3、要求幼儿根据教师指挥的手势,迅速正确地做出动作反应。

  活动准备:

  1、乐曲录音磁带

  2、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1、出示图谱:秋天的池塘里真热闹,小螃蟹们开起了音乐会,它们表演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看,河蚌来了,小螺狮来了,小鱼来了,小鱼也吹起了泡泡,这时水草也跟着舞动起来,大家一齐跳起来。

  2、倾听音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池塘里的音乐会。

  幼儿边听音乐,教师边指图谱。

  师:你觉得它们的音乐会怎么样?

  3、师:让我们也来跟着音乐一起拍拍手吧。幼儿按乐曲的节拍随音乐拍手。

  4、引导幼儿编身体动作总谱

  5、指导幼儿分声部练习“ 身体动作总谱”

  (1)在总体模仿动作熟练的基础上,教师用模仿动作指挥幼儿分声部做动作

  (2)教师用指挥动作指挥幼儿分声部做动作。

  (3)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指挥做分声部动作。

  三拍子的音乐以前接触的较少,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有些困难,但经过慢慢的练习后,也能整齐的拍出来。

  看着图谱孩子们能够打出整首乐曲的节奏了,但是不知道他们配上乐曲后,会不会乱掉?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4

  《拔根芦柴花》全曲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要演奏乐器,在配以其它乐器伴奏,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非常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打击乐的演奏。幼儿天生喜欢敲打乐器,对打击乐活动也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教师有序的组织中,幼儿能跟着老师进行一系列活动,如:根据图谱和老师的指挥进行拍手、用打击乐器为分声部演奏等,效果不错。    活动中我先带领幼儿随音乐复习分声部身体动作,让幼儿回忆乐曲的旋律及节奏。接着我出示图谱引导幼儿将身体动作和图谱联系起来,重点在于幼儿观察图谱、理解图谱的意思,从而能根据图谱分声部做动作。经过反复的练习,幼儿不需要老师的提醒便能较好地根据图谱进行有节奏地分声部做动作。在这一环节中,我适当引导幼儿注意同时将图谱与音乐相结合,为下面的配器环节做准备。    在进行配器和打击乐演奏环节中,我先引导幼儿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及其使用方法,再请幼儿根据音乐分声部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了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学习怎样进行打击乐演奏,我请了个别说出配器方案的幼儿进行示范与表演,然后师幼一起点评。在教师指挥,幼儿有节奏的模仿打击乐器演奏两遍后,幼儿使用乐器集体进行打击乐演奏时表现得特别棒,彼此之间的配合也很好。    整个活动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并且能有序地进行打击乐的演奏,在孩子们的笑脸上可以感受到幼儿对打击乐的喜爱,相信在这次活动中幼儿的收获颇多!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5

  活动目标:

  1.      在对音乐节奏和图谱认识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在图谱中更换一个动作标志,并随音乐边走边打节奏。

  2.      初步学会几种队形变化。

  3.      在配有竹乐器的表演形式下,逐步提高幼儿对集体舞的热爱。

  活动准备:

  自制节奏图、队形ppt、音乐录音、竹制乐器、绢花

  活动过程:

  1.      欣赏音乐:

  ①    这段音乐它的名字是什么?

  ②    你是用形式表现这段音乐。

  2.      复习打击乐

  3.      出示图片

  ①    看一下图谱中那里变化了?

  ②    请幼儿自己表演一下。

  ③    随音乐边走边打节奏。

  4.      观看ppt,观察队形变化图。

  ①    认识集中队列练习。

  ②    老师用手势示范队形变化。

  5.      随音乐完整地进行表演,加入队形变化。

  6.      幼儿人手一份乐器进行表演。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6

  设计意图: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训练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肢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这首歌是一首江苏民歌,全曲欢快活泼,表现了愉快的劳动场面,我们把劳动场面作为节奏符融入到图谱中,能引起幼儿打击乐器的兴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让幼儿更好的演奏乐曲。

  活动名称:

  节奏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目标:

  1、通过反复听音乐、看图片、看表演、玩游戏、了解音乐的性质(活泼欢快),知道名称,对节奏乐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节拍、节奏型。

  2、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并掌握探索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灵敏的反应能力及节奏感。

  活动准备:

  图片、铃鼓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的性质,掌握节拍。

  1、听音乐一遍:“听听音乐,心理觉得怎么样?”(很好听、很高兴)

  2、听音乐按节拍拍手。

  3、听音乐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动作。

  “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音乐,你们想想可以做什么动作?”幼儿说出,老师哼唱乐句,引导幼儿按节拍做出动作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如跳舞动作、生活动作(刷牙、洗脸、梳头……)、劳动动作(擦桌、洗手帕……)。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出不同的动作。

  4、听音乐幼儿看图片,按节拍做出符合图片内容的不同动作。

  二、在玩游戏《看动作拍节奏》的过程中掌握节奏型。

  1、老师按节奏乐的节奏型做(擦玻璃)动作,引导幼儿拍出动作的节奏。

  1老师做擦玻璃动作:问:“老师在干什么?”(擦玻璃)

  2老师按x x x 的节奏擦玻璃,问幼儿:“老师是怎样擦玻璃的?先擦几下?后擦几下?”(先擦一下后擦两下)“老师擦玻璃一样快吗?几下快?几下慢?(一下慢,两下快)老师哼唱(1)—(10)小节音乐,引导幼儿边看老师擦玻璃的动作,边拍出擦玻璃的动作节奏x x x 。

  3老师按x x x x 的节奏快擦玻璃:“老师现在擦玻璃和刚才擦玻璃有什么不一样?”(都是快擦)老师边哼唱(11)—(16)小节的音乐,边按x x x x 的节奏擦玻璃,引导幼儿拍出八分音符的节奏x x x x 。

  4老师按x x x x 的节奏型做哈气擦玻璃的动作:引导幼儿分析出哈一次气,擦两次玻璃(x x x x )。老师哼唱(17)—(18)小节的音乐,幼儿一边观察老师的动作,一边拍出x x x x的节奏型。

  5老师按x x x - 的节奏型做拍手、擦汗的动作:“老师又做了什么动作?”(老师累了,拍两下手后擦擦汗)老师哼唱(19—(22)小节的音乐,幼儿边观察老师的动作,边拍出x x x – 的节奏型。

  6老师边按节拍拍手,边做欣赏玻璃的动作与表情:“老师擦完玻璃怎么样?”(高兴地拍手)“拍几次手?”(四次)老师哼唱(23)—(24)小节的音乐,边带幼儿按节拍高兴地拍四下手x x x x。

  7放慢速度在音乐的伴奏下,边观察老师“擦玻璃”的完整动作,边拍出动作的节奏。

  2、老师按节奏乐的节奏型做“包饺子”的动作组合,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出“切菜”的情节和节奏型,并拍出动作的节奏。

  (1)-(10)小节:按x x x 的节奏型切菜。

  (11)-(16)小节:按x x x x 的节奏型剁馅。

  (17)-(18)小节:按x x x 的节奏型放馅(把馅放在盒里)。

  (19)-(22)小节:按x x x – 的节奏型擦汗。

  (23)-(24z)小节:按x x x x节奏高兴的拍手。

  在音乐伴奏下,边观察老师的切菜动作,边拍出节奏型。

  3、老师按节奏型跳舞,启发幼儿用铃鼓拍出动作的节奏。一遍后,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拍一下手转圈跳舞的动作,引导幼儿用铃鼓敲出“拍摇 摇 – 的节奏型。

  4、老师再次按节奏型跳舞,启发幼儿用铃鼓拍出动作的节奏。

  三、在《拔根芦柴花》的音乐伴奏下,边走边敲铃鼓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全曲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喜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重要的内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创编节奏图谱、设计配器方案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乐曲。难点是设计配器方案。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取了两个三部曲:一是欣赏三部曲,从整体欣赏到分段欣赏,再到分节欣赏。整体欣赏是帮助幼儿建立对全曲整体情绪的印象,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分段欣赏是引导幼儿对音乐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节欣赏是帮助幼儿从音乐的结构上把握结构中音乐要素的特点,如节奏、旋律等。这三步欣赏的步骤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从情绪体验到音乐要素的把握,只有充分欣赏才能使孩子既喜爱音乐作品,又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较准确的艺术表现。二是演奏三部曲,演奏要有节奏图谱和配器方案,也就是说演奏时心中要有节奏与乐器的配合。从创编节奏图谱到创编身体动作图谱再到设计配器方案,可使幼儿一步步地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把握节奏;从用身体动作演奏到用乐器演奏可使幼儿由浅到深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

  不过在活动中幼儿较难掌握的中间两段的节奏型,后来我反思我可以用一个大鼓,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敲鼓一边指挥幼儿,带领幼儿练习让幼儿将节奏掌握的更精准。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7

  活动目标:1.通过整体模仿动作,学习随乐看图谱分声部演奏打击乐器。2.有意识地体会打击乐器的演奏效果,注意乐器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的一致和谐。活动准备:1.音乐(见空间资源库文件夹),图谱一幅。活动过程:活动一:了解《拔根芦柴花》是劳动歌曲的特点和它的由来。导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劳动歌曲,知道为什么要叫它劳动歌曲吗?小结拔根芦柴花的由来和名字。活动二:第一遍整体欣赏音乐,并说说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第二遍欣赏曲子可以轻轻地跟着打节奏。活动三:出示节奏图谱,请幼儿找出其中一样的节奏,进而认识四种节奏型。第三遍请小朋友结合节奏图谱听音乐。第四遍,请小朋友一边听,一边看图谱,一边打节奏。第五遍,根据小朋友在打节奏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重点练习(可以分段练习) 《拔根芦柴花》一课时 执教反思我记得在中班听老师上打击乐《杨柳青》时,孩子对于节奏图上的节奏型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这次在活动中当我出示节奏图时,没有问:“图上有哪些不同的节奏。”而是请小朋友找找一样的节奏,这样的效果比较好。缺点:1.变化节奏的地方强化的不够,孩子掌握的不够好。可能是连我自己到哪里变化节奏也不够清楚,更加不能准确地哼唱出来。2.最后的表演一直是我指图孩子练习,没有脱离图谱让孩子们尝试。 

高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拔根芦柴花,了解江苏民歌特点。

  2、通过演唱,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各种装饰音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音乐《烟花三月》问:歌曲唱的是哪首古诗的故事?

  师;诗仙李白也曾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提到了扬州。

  2、诗句填词:故人西辞黄鹤楼,————。

  3、扬州风景

  师:好多诗人曾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描写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美景吧!

  4、扬州八怪,(八个画家的作品)扬州小吃,(简要介绍)

  二:了解民歌

  师:怎么样,陶醉了吧!告诉你们扬州民歌也是很有名呢!猜一猜连一连,哪首是扬州民歌?(出示歌曲《风吹麦浪》,《阿,我的太阳》,《拔根芦柴花》)生连民族,通俗,美声。)

  生:连一连。

  师:民歌是从劳动过程中流传而出的,关于民歌的产生,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师简要讲述)。

  三:学唱歌曲

  1、师:让我们欣赏民歌《拔根芦柴花》,感受扬州人民边劳动边唱歌时是怎样的心情呢?(生跟音乐默唱,体会心情)

  2、师范唱,请生感受歌曲中令人情绪高涨的地方在哪里?

  3、生:唱一唱第三句(小小的郎儿来,月下牡丹芙蓉花儿开了。)

  (1)唱歌谱

  (2)唱歌词

  (3)师:歌曲中的芦柴花如同一个纯洁美丽的乡村女孩通过努力渐渐长成了高雅的芙蓉牡丹,拥有了自己精彩的世界。

  (4)生:情绪高涨的唱一唱。

  4、学唱第二乐句

  问:歌曲中哪一句出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姐弟游玩时的画面?

  生:(第二句)。

  (1)唱歌谱,找出开头相同,结尾不同的旋律。

  (2)唱歌词

  5唱第二段歌词

  6、复习波音记号:江南的小曲如同江南的山水一样柔美婉转,人们给音乐加上了不同的装饰音来表达他们细腻的情感,你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加入了波音后有何不同?

  (师用比较法请生感受)

  师:波音增添了乐曲欢快的情绪,更好地表达了劳动时的欢乐。

  7带波音唱

  四:表现新歌

  师:同学们唱得不错,因为民歌产生于民间,许多民歌都是用当地方言传唱出来的,学唱民歌,喜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