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剪纸,请大家欣赏。(配乐欣赏剪纸)
3、师: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翻来折去,就翻出了万千天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12、姥姥的剪纸)指导书写“姥”左窄右宽。姥姥是我们的至亲要读得亲切些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看看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好吗?
(1)、读准字音:刁难择菜左邻右舍三伏盛夏
(2)、读出节奏:啧啧赞叹刷刷几下清清爽爽普普通通
(3)、读懂意思:爽:清清爽爽明朗、清亮率直痛快舒服
刷刷的剪纸声在小作者听来是那样的清清爽爽,爽是什么意思?“爽”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请看大屏幕。搞清楚了“爽”字的意思,我们还要会写这个字。“爽”这个字注意笔顺先写一横,再写中间的四个小叉,多像抱得很紧的四个小孩,最后写人,一撇一捺,要舒展开来。要不然,这四个小孩待在里面就不“爽”了。(腰杆要挺直)
2、看来同学们生字词学得不错,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能读流利吗?指名读。其他边读边想:这是一位怎样姥姥的?
3、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正确还要有收获,通过读书你能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姥姥吗?
(技艺高超、勤劳善良、呵护晚辈的姥姥)不简单第一次读书大家就被姥姥深深地吸引了。其实读书就是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悟姥姥“技艺高超”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姥姥的“技艺高超”呢?
请静心默读1--6小节在书上圈圈画画,把你的一份理解、一份感受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记录下来。
2、谁愿意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A、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读完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动物。)读上去感觉怎样?(琅琅上口,就像顺口溜。)
师:谁再来很有韵律地、富有节奏地赞叹一番?读书就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会读书。在你的回答中我发现“神”这个字概括了姥姥的剪纸。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师:现在请你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听了你们的夸奖,我也想对全世界的人说:我姥姥神了
B、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姥姥的剪纸,真有这么神吗?文中还用一件事来证明了。
出示“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就是让我死死的捂住姥姥双眼时,依然剪出这么无可挑剔的“喜鹊登枝”。通过读书你又有什么话要说?
用一个词语赞美--栩栩如生
读:“嗬!……无可挑剔”
C、我百般刁难,可姥姥的剪纸却总是十全十美
为什么会剪得这么好?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巧:灵敏、灵巧恰好虚浮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D、“总、剪”你能不能从书中找出有关语句来理解总、剪
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G、过渡:姥姥不光无时无刻的剪,还随时随地的剪,田间地头上,当别人休息时,姥姥在那儿剪。
屋檐下,当别人看电视时……
树荫下,当别人凉快时……
“数九隆冬,寒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屋内,姥姥盘腿坐在炕上,搓搓冻得通红的手,便一丝不苟的剪起一幅幅窗花来。孩子们,不管是还是不管是还是不管是还是姥姥总在剪,手就有准头了。姥姥的手就是,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
“孩子们,剪纸可不好剪啊,剪不好要剪到自己的手的,要想做到熟能生巧,你得总剪……
读文想象相关画面,再回过头来读文,它们仿佛不再是静止不动的文字了,而是变成了一轴流动变化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剪啥像啥的姥姥,这就叫“边读边想”
是呀,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却能变成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剪纸,这不能不说明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F、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还广结善缘,师读第三小节
G、正因为姥姥广结善缘,所以“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你找到了吗?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作品很受欢迎,姥姥那有求必应)师:你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自豪的)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赞叹的)请你带着赞叹的口吻读读。
(开心的)。请你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读。(温馨的。)请你带着温馨的感觉读读。
四、总结下课
是啊,同学们,技艺高超的姥姥总是让小作者这样自豪,以致长大后想起来还是那么温馨,让我们再轻轻的叫一声“姥姥”,让我们再亲切的叫一声“姥姥”,让我们记住这位善良朴实的老人,记住……“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
(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靠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工夫不大……
B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
(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
(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1)指名读读有关句子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有怎会忘怀,说说作者会梦见什么?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依托语词,经历把课文读薄、把课文读厚、把课文读活的奇妙的阅读之旅;
3、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读出作者的心梦之境,读出对童年的眷恋、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结构。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文章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剪纸赞人,我们看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喻理,姥姥通过剪纸告诉我熟能生巧的道理,剪纸传情,小小的剪纸却传递着浓厚的祖孙情。
2、三个部分都在写情,作者又有所偏重,把祖孙情放在第三部分着重描写。好,今天我们进一步来学习课文。
二、剪纸赞人。
1、先看第一部分剪纸赞人。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第1-3段。
2、姥姥的心灵手巧具体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句子一: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哪儿可以看出姥姥心灵手巧呢?
学生体会: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无所不能
(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工具虽然简单,但作品内容广泛,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无所不能”。)
句子二:
“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你找的句子真棒,给我们示范读读?生读句子。
真棒!同学们,你从哪儿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呢?
姥姥的剪纸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这是讲姥姥剪纸像,“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是讲姥姥的剪纸活了,活灵活现。
请注意这番话中乡亲们仅仅是在赞叹姥姥剪什么剪得活灵活现?
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句子三:
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体会“左邻右舍”、“都”)
句子四:
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你又是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心灵手巧呢?(有求必应,求姥姥剪纸的人多,这正是因为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
3、小结(出示小结)
4、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前后同学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谁来赞人物?谁来赞植物?谁来赞器物?
(“你姥姥神了,剪小孩像小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娃娃会哭笑,剪个老汉长胡须。”“你姥姥神了,剪树像树,剪花像花,剪个桃子红通通,剪个香蕉长溜溜。”“你姥姥神了,剪凳子像凳子,剪桌子像桌子,剪个花篮喜洋洋,剪个房子好气派。”)
二、剪纸喻理。
1、过渡:姥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剪纸的过程中还教会我一个道理——熟能生巧。我们接着学习第二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几层呢?
2、学生分层。(追问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呢?第一部分是具体写熟能生巧的事例,第二部分是概括写熟能生巧的道理)
3、通过什么事例写清熟能生巧的道理呢?
4、学生试着说一说。
5、这个事例和熟能生巧的道理是什么关系呢?
6、课文为什么要着重刻画我的“调皮蛋”、“刁蛮”、“耍赖”呢?(越是写我调皮捣蛋就越能表现出姥姥高超的技能。)
7、过渡:同学们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能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使道理更加明白还加了一段。
(1)(出示)
(2)数九隆冬,三伏盛夏,这告诉我们是一年四季总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这告诉我们姥姥一天到晚总剪。
(3)我们也和姥姥一起来剪纸。(分角色朗读)
数九隆冬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三伏盛夏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日光下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月光下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灯光下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甚至摸黑剪,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4)一年四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天到晚,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就是姥姥透过剪纸告诉我的一个朴实实的道理。
(5)小结:作者通过一个具体事例的描写,概括描写,充分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剪纸传情。
(一)分层。
1、在我童年的那段难忘时光里,还有很多很多我和姥姥之间的美好回忆,在我心头回荡。根据刚才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分层的方法,请你试着来分层。
2、交流分层。(第一层:具体事例,姥姥在密云多雨的盛夏为我剪纸。第二层:学习第一层概括事例,“我”上学前、上学后还为“我”剪纸。)
(二)学习课文。
1、课文第三部分都是在写剪纸,请同学们把写剪纸的部分划出来。
边划边思考:姥姥的剪纸剪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剪这个内容?
2、学生读书思考。
3、(出示三部分剪纸内容)
1)(出示在密云多雨的盛夏):剪的是牛驮兔的剪纸、牛和兔啃食青草的剪纸。
表达姥姥什么样的感情呢?姥姥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剪的?(疼爱之情)
2)(出示在我上学前):剪了那么多牛兔主题的剪纸,没有具体写哪一张。表达了姥姥什么样的情呢?(对孙子的呵护之情)
3)(出示在我上学后):“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请你把目光移到那幅剪纸上,来想象这幅画面。请同学再来读读这句句子。姥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我剪的这幅剪纸的呢?
这里姥姥借着剪纸来表达什么样的情呢?(期待、思念)
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凝望、期待、牛兔情)
4、在这三部分中,哪些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嚷、缠、忆)这三个字分别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我”对姥姥剪纸的喜爱,请同学们再找找课文中的哪一个字能传神地概括这三个词儿,集中表现出姥姥剪纸对“我”的吸引力。(拴)前面三在词都说明了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
5、姥姥的剪纸拴了“我”多久?还将拴“我”多久,还能拴“我”多久?
(姥姥的剪纸拴了“我”的童年、小学、中学、大学,还将拴“我”一生,让我的生活,让我的心境与梦境永远有声有色。)
6、如果说童年时拴住的是我的身体,那么到现在拴住的其实是我的什么?(对家乡、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牵挂。)
7、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这三部分内容,姥姥都在剪牛、兔主题的剪纸。
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些牛、兔主题的剪纸,再来细细地读一读,感受这头老牛的形象。
(出示: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8、你感受到什么样的亲情呢?
(姥姥任劳任怨、勤劳善良,对我的关爱、期待、思念、牵挂)
9、作者更是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10、作者的心境与梦境为什么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了呢?
(作者有感于姥姥对自己的一份爱,感受到这份恩情,作者的感恩之心会陪伴他一生。)
11、让我们饱含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部分。(音乐起)
四、总结课文。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及其表现手法;
2.依托语词,经历把课文读薄、把课文读厚、把课文读活的奇妙的阅读之旅;
3.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读出作者的心梦之境,读出对亲人的感恩、对童年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浓缩语词,把课文读薄
一度浓缩,把课文读成几个镜头
二度扩散,读出姥姥的舐犊情深
师:更让作者难以忘怀的是当他忆及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就会立刻回想起姥姥给他剪"喜鹊登枝"的窗花的事;当他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就会立刻回想起姥姥给他剪"牛驮小兔"等关于牛、兔主题的窗花的事。当作者这样想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一定是甜蜜的。
生:非常温馨的。
生:我想还可能有一种依恋的感觉。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描写这些事情的段落,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依恋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反复地在心中读上几遍,让心绪随着波浪荡漾开去。
师:来,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抑或是依恋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1:我画的是这个句子:"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先说说你的感受?
生1:童年的我是那么调皮,竟然捂住姥姥的双眼,姥姥不但不生气,还乐呵呵地剪起纸来。我想,长大了作者回忆起来一定很甜蜜。
师:你能把"我"的调皮劲儿读出来吗?
生1:"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我的"刁难"手段就是--
生: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把姥姥的眼睛捂得再紧点儿?
生:(夸张地)"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生2:我画的是这个句子:"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师:你耍赖过吗?你能把耍赖的感觉读到这话中去吗?如果我是文中的姥姥,你冲着我耍赖。
生2:(用耍赖的口吻)"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师:(幽默地)"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师:(用指头点一下学生2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师: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呀?
生:"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来,让我们也跟着姥姥来学一学剪纸,这一排同学,请站起来,你冬天剪,你夏天剪,你白天剪,你晚上剪,你灯光下剪,你摸黑剪,咱们来合作读一读,好吗?请注意现在你们在干吗?
生:(齐)剪纸。
师:不好剪啊,剪不好要剪到自己的手的,有信心吗?
生:(齐)有!
师:孩子,要想做到熟能生巧,你得:数九隆冬--
生1:剪!
师:三伏盛夏--
生2:剪!
师:日光下--
生3:剪!
师:月光下--
生4:剪!
师:灯光下--
生5:剪!
师:摸黑--
生6:剪!
师:剪纸有趣吗?你们达到熟能生巧了吗?
生:(齐)还没有。
师:来,让我们继续剪,男生冬天剪,女生夏天剪,男生白天剪,女生晚上剪,男生灯光下剪,女生摸黑剪,准备,开始。
(师再次引读,男女生轮流接读。)
师:再来一遍,这遍要剪得快一点呦!(师再次引读,男女生再次轮流接读,速度越来越快。)
师:有没有人剪到手呀?
生:(齐、笑)没有!
师:看来你们基本练就了熟能生巧的本领。是呀,那剪刀声如此悦耳至极,作者怎么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师指点板书上的"有声有色"。)
师:来,继续把你觉得甜蜜的、温馨的、依恋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生1:"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姥姥是多么得爱我呀!心思是那么细腻,用剪纸把我拴在了屋檐下,真是别出心裁。
生2:"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这是多么快乐甜蜜的回忆啊!
生3:"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我从这里看出姥姥是非常疼爱作者的。
生4:"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有这样的姥姥该多幸福啊!
师:是呀,对于姥姥给我剪"牛驮小兔"等关于牛、兔主题的窗花的往事,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那都是非常真实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地方的描写:"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地)"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有一个字却用得很传神,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生:拴。
师: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生:拴。
师:你认为是哪一个字?
生:我认为也是这个"拴"字。
师:谁能上台来做一个"拴"的动作?
生:(做"拴"的动作。)
师:(插话)拴东西,一般用什么拴?拴好后别忘了打一个结。(教师演示打结的动作。)
师:课文中是用绳子拴吗?用什么拴住了什么?
生: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生:用剪纸拴住了我那颗贪玩的心。
师:拴得紧吗?谁来读读?
生:"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拴是拴住了,但还没有打结,谁再来读读?
生:(很有趣味的)"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那么,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功能,牢牢地拴住了上学前的我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读下文,到字里行间中去找答案。(生自由读课文)
师: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你来读,要读得让我们真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师:这段话中,拴住作者的是什么?
生:姥姥剪的"牛驮小兔"。
生:还有牛和小兔一起吃草这幅作品。
师:这段话中,拴住你的是什么?
生1:拴住我的是姥姥的亲切和慈祥的面容。
生2:拴住我的是姥姥说话时的轻声慢语、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
生3:拴住我的是那段属于作者的快乐、惬意的夏日午后的日子。
师:想走进这温馨的盛夏午后吗?来,同桌一个读姥姥的话,一个读作者的话,姥姥是轻声慢语,作者是如痴如醉,用心感受感受,读一读。(生自由对读。)
师: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表演着读读?(请一生上台。)你读文中的"我",我读姥姥的话,其他同学就帮助我俩描述当时的场景,读旁白,好吗?
生:(全体)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
生:(不解地)"牛干啥驮着兔子?"
生:(全体)姥姥笑了:
师:(打趣地)"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生:(全体)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
师:(指着该生)你嚷呀!你不嚷我就不剪呀!
生:(大嚷道)我还要!我还要!我还要!
生:(全体)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
师:"看明白了吗?"
生:(全体)我想了想说:
生:(调皮地)"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
生:(全体)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
师:(教师将该生搂在怀里,疼爱地)"机灵鬼!"
师:我们表演得怎样?你们感觉到文中的"我"被牢牢地拴住了吗?
生:感觉到了。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中看出我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
生(读):"从那时候起,……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师:这段话中,拴住作者的还是什么?
生: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
师:哪一个字眼强烈地表达了"我"被牢牢地拴住了?
生:缠。
师:"我"怎么缠的?可能有哪些动作,说了哪些话?来,把我当姥姥,你来缠缠我。
生1:姥姥,我属兔,你再给我剪一只兔子吧!要不然,我可要去游泳啦!
师:别去,危险!那好吧,姥姥就给你剪只蹦跳的兔子。你也来缠缠我。
生2:姥姥,你属牛,剪一头牛给我这只小兔子吧!
师:这孩子,我就给你剪只拉车的老牛吧。你也来缠缠我。
生3:姥姥,再给我剪一张吧,明天我要拿给小伙伴看。
师:我的小机灵鬼,你还有完没完,这是最后一张了啊,剪只睡觉的兔子给你。
师:这真得是最后一张吗?
生:(齐)不是。
师:从哪儿看出?
生:"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我从这里的省略号看出,姥姥还给我剪了许许多多的兔子和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5
1.学了《姥姥的剪纸》是不是也让我们为想起自己的姥姥,自己的亲人,你能否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小诗呢?拿起笔来写下你自己心中的诗,写在《作业纸》上。(学生练笔。)
想听那悦耳至极的 声,想起月光下的 ,还是那 ,还是那 ,还是那 ,真想再回到 的身边,怀念 ,怀念 ,怀念 ,好想一切都回到从前,好想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2.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如果你想学好琴,就得多弹;你想写好字也得多练……请你也来仿照课文中的句式,选择一个方面把话说具体,从而体会“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妈妈织毛衣时,------ 织, 织, 织, 织,甚至 织。孰能生巧,总织, 。
(2)同学们在学习跳双绳时----- 跳, 跳, 跳, 跳,甚至 跳。孰能生巧,总跳, 。
(3)在练习写毛笔字时----- 练, 练, 练, 练,甚至 练。熟能生巧,总练, 。
3.熟练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回去后用自己的方式对爱你的亲人表达自己最深的情意。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6
本学期,我执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我们全体师生佩服不已,姥姥和作者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又让我们感动,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份亲情之中……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剪纸离孩子较远,课堂上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目观其行、耳闻其声,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借此学生对自己家人表达感恩之意。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借助声像设备,感受剪纸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用于视觉、听觉的刺激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当视听感官并用时,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因而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惟妙惟肖的窗花,并配上动听的音乐,学生一下子进入那剪纸的情境中。
在优美的乐曲中,我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姥姥剪纸“神”的语句。在品读这些语句时,配上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适时出示“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喜鹊登枝”等剪纸画面,对课文重点语句进行品读。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生动的视听画面,让学生与文中的姥姥对话。让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评价中把课文读懂、读细、读出感情。同时读懂了姥姥用精湛的剪纸技术,剪出了乡村的吉祥,为乡亲们送去了祝福,使整个屯子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与和乐。
二、展现优美画面,品析祖孙情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姥姥的剪纸》一文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赏。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品味文章。如在教学“祖孙情浓”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自主朗读,相继找出
A、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B、一头老牛和一只小兔子在地上啃食青草。
C、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乱跳着远去的小兔子。“等姥姥剪纸“拴住”了作者的语句。然后适时为这些句子配上相对应的视听画面,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明白姥姥对小孙子的浓浓爱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发言。
在发言中,我对着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抓住“拴、缠”等词语去品味小作者顽皮、可爱,对姥姥的依恋;品出姥姥把全部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牛和小兔的剪纸里,从而感悟出姥姥对小孙子的关心、疼爱、默默奉献;品味到小作者的快乐童年;品味到浓浓的祖孙情;品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让情感熏陶和人文滋润落到实处。
三、启发开拓想象,表达感恩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姥姥的剪纸》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姥姥与作者生死离别的视听画面,并配上《感恩的心》乐曲,让学生用“假如我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面对即将离世的姥姥,又忆起与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此时此刻会对姥姥说些了么呢?”这个设想进行遐想。这时,形象、声音齐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体会意境,余味无穷。学生联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情动而辞发。每一种设想自然精彩极了。
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形象营造出的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祖孙情深,很多学生由文中的姥姥联想到自己的姥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恩教育,此时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课后观察或回忆姥姥对自己关爱的语言、动作或点滴小事,用手中的笔表达对姥姥的依恋与感恩之情。让文本教学与生活紧紧相连,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不仅发展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呼唤以人为本,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其自觉学习的能动性。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教学中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种刺激,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而我们应把握住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入情。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7
使用说明: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
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知识链接: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以及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 ,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一.自主学习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屯积
皮鞋
选择
猪肉
刁难
岂敢
庄稼
驮马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刁难。
挑剔。
耍赖。
调皮蛋
心灵手巧。
有求必应。
有声有色。
二、合作探究:
1.解题:
本文题为“姥姥的剪纸”,实际上重在介绍剪纸吗?如果不是,那又是在写什么?
2.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2)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你的理解。
3.“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的剪纸实践活动,写写感受。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3.围绕作者的心梦之境,重点品读姥姥的剪纸“喜鹊登枝”和 “老牛小兔”,感受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姥姥舐犊情深和我对姥姥的思念、感恩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剪纸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姥姥的剪纸》,并学习了1—3自然段。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姥姥?
二、深入研读,走进心梦之境
(一)质疑心梦之境
看来,姥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魂牵梦绕的是姥姥那各式各样的剪纸窗花,它给“我”美好的回忆,它伴随着“我”成长,文章末尾写道:(出示)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找出关联词,感受其语气。
质疑:你能读出问题来吗?板书(有声有色、心境、梦境、?)
今天,伴着这清清爽爽的剪纸声,让我们再次走进作者的童年,走进姥姥剪的“喜鹊登枝”和 “老牛小兔”,走进作者的心梦之境。
(二) “喜鹊登枝”——姥姥熟能生巧
1.姥姥剪纸“神”
(出示第四段)
生自读,思考:你读出了什么?
交流:
①技艺高超。
你从哪儿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捂住眼睛剪、工夫不大、形象生动、无可挑剔)
体会“嗬!”字包含的情感(惊讶、敬佩、自豪、喜悦),指导朗读。
②我调皮。
为什么作者花这么多笔墨写我调皮呢?(侧面描写,烘托姥姥剪纸技艺高超)
2.姥姥剪纸为什么“神”
姥姥的剪纸为什么这么神呢?
交流:
①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剪得多,练得熟)
②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剪得刻苦,剪纸时间之长)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 “熟能生巧”的事例呢?
出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齐读
(三) “老牛小兔”—— 姥姥舐犊情深
1.自读感悟
默读课文7—12段,找找在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为我剪了哪些老牛、小兔,边读边想象,这一幅幅剪纸,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姥姥为我剪了哪些老牛、小兔剪纸?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小兔和老牛?
你就是这只小兔子,这样地生活,心里有什么感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开心、幸福)
指导朗读。
虽然形态不同,但每一幅包含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姥姥对我的关心、呵护、疼爱……
3.分角色朗读
4.品味“拴”字
姥姥为什么要剪那么多的老牛和小兔呢?
一个“拴”字值得好好品味,这薄薄的剪纸,又如何拴得住调皮的“我”呢?(各式各样的老牛小兔、姥姥对我的爱、快乐的午后时光)
(四)“老牛期待”——祖孙情深似海
1.走进“期待”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自读,指名读。
读着这段文字时,是不是有一些词语让你感动?
姥姥“定定地站、出神地望”,她的目光中有什么?
“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姥姥期待什么?
2.配乐感情朗读
(五)解析“心梦之境”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不远,走多久……
指名朗读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作者的“心境和梦境”上,这有声有色的梦境里有什么?(相机板书:“喜鹊登枝”、“老牛小兔”、……)
你认为我对姥姥、对剪纸、对我的童年怀有一颗怎样的心?(生到黑板上写:感恩、思念、怀旧……)
感情朗读
三、总结延升,情深意浓
1.这清清爽爽的剪纸声勾起了“我”无尽的思念,大平原,小屯子,姥姥的剪纸,幸福的童年,它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刻在我的梦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寄托浓浓亲情的——。
2.我们都有自己的姥姥、奶奶、爷爷,也许他们并没有这么一手令人惊叹的绝活,但是,她们也一直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走出教室,到生活中去搜集我们之间爱的故事!
板书:
12 姥姥的剪纸
有声有色
心境 梦境
感恩 “喜鹊登枝”
思念 “老牛小兔”
……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9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周三,根据学校安排上了一堂研讨课——《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备课时,我尝试了两种思路。后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还是选择了比较保守的方式,即根据课文段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前面部分各环节之间的衔接还是比较顺畅,朗读的训练也比较到位,能基本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时,我将几张剪纸展示给学生们看,漂亮的剪纸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而且还让学生模仿邻居的语气来称赞姥姥的其他剪纸,同时我出示了几幅植物、人物的剪纸图,同学们看了图片以后,来了学习的兴趣:“你姥姥神了,剪丝瓜像丝瓜,剪葫芦像葫芦,剪个西瓜水灵灵,剪朵梅花能飘香”,“姥姥神了,剪男孩像男孩,剪老人像老人,剪个婴儿哇哇叫,剪个演员会唱歌。”……
姥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呢,文章通过“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的高超,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先让学生找出牛兔剪纸图,并给牛兔图起个名字,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
我想,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到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又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抓住“有声有色”,让学生体会到姥姥的剪纸深入我心,深入我梦,体会出“我”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对姥姥的思念与依恋之情。
在教学时,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后面的部分来不及完成了。这些内容只能走过场,浮于表面,没有了解透。还有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不敢发言,使我也显得有点尴尬,因此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臆,入境始觉亲。”如果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的记忆,学生才会渐入佳境,体会到作者的胸臆。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在课文中的插图,也形象地表现了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读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将这部分内容中的几幅“牛兔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明白这些“小兔骑牛图”“老牛小兔啃草图”等等,意思是说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就好象姥姥对“我”的喜爱与呵护。
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在加上学生展开的想象,从而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学生展开梦幻般的翅膀,也就激起了灵性的浪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以促进心灵的诗化。
《姥姥的剪纸》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和谐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0
本节课,我上课的整体是思路:以一颗平淡之心、一颗童真之心走进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做好对学生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的引领,让语文学习与生活融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这一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就能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首先,对课文的导入,我以很简单、朴实语言走进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姥姥的剪纸》。看老师写课题。作者的名字很好听,叫做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我们一起学着笑源,来叫一声——姥姥。作者的姥姥还有一样拿手绝活儿呢!那就是——剪纸。
其次,抓住剪纸发出的“刷刷”声音来统领课文的生字词教学。查字典的本领,特别是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近段时间,在我们明星教师培训中导师们都强调了要重视第一课时的生字词教学,最近在各类教学大赛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因此我重点指导了“爽”的书写及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还让学生对“驮”字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进行了指导。
接着,以一个体现“长文短教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课文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来统领课文第1—6自然段的教学。又以一个词语“熟能生巧”对课文的4—6自然段进行探究,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中以学生多种多样的“读”,来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体现出“人文就在语文中”的和谐融通。还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体验,回忆学过的俗语、谚语来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些地方我做得不到位:
1、“啧啧赞叹”一词的教学时,学生读不出那种口语化的赞叹,我没有进行模仿性的示范,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
2、当学生在向我汇报“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句子时,为了顺着我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打断了学生的发言,遏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处理问题时要学会一些尊重学生的技巧。
3、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总结“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本人的疏忽,如果能将“熟能生巧,才能做到技艺高超”来课末点题,那这节课就完整了。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1
课前谈话:
师:认识我吗?我是宿迁的老师。介绍宿迁。宿迁有哪些名人。
生: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师:将这句话送给你,送给老师们。
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继续跟随作者走进他的故乡,童年,姥姥的剪纸。
读课题,读深情一点。个别读齐读。
师:姥姥的剪纸给我美好的回忆,伴随我成长。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自由读,个别读。
师:说感受
生:我非常喜欢姥姥的剪纸,喜爱自己的家乡。
生:知道了我非常喜欢姥姥的剪纸,这是我与姥姥的情感通道,加深了我与姥姥之间的爱。
师:一想到它,我的梦境与心境变得有声有色。
齐读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
生:姥姥的剪纸活灵活现。
生:姥姥的剪纸无可挑剔。
师:能不能一个字说白了说透了,在书上找一找。
生:一个“神”字。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找到写姥姥“神“的语句,画出来品一品。
生默读课文。
交流。
生:从啧啧赞叹看出别人都对姥姥的剪纸啧啧赞叹,说明姥姥手艺高超。生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我也从中看出姥姥的剪纸深入人心。也读一读。
生:从“剪个……”看出姥姥的剪纸是活灵活现。
师:这样写就化静为动了,请读一读。
生:“便要什么有什么”看出姥姥的剪纸是深入人心,惟妙惟肖。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姥姥的剪纸。
配乐欣赏剪纸作品。
师:看了姥姥的剪纸你一定读更有情了。
生个别读。
生:从普普通通中看出把平常的东西化为神奇的作品。
生:我从第四段看出,无可挑剔,没有办法从细节指责,从中看出姥姥的剪纸的神。
师:谁来读读这一节。
理解词:身心入境
生:身临其境
生:全身心投入了。
生重新读词,读文。
指正:沙沙声,强调:悦耳
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特别好。
生:我从中感受到姥姥的剪纸水平高。姥姥的剪纸是惟妙惟肖,深入人心。
生:从无可挑剔看出她的作品是十分完美的。
生:“摸着剪窗花”说明水平高。
师:此时我是什么感觉?
生:敬佩,
师:哪个词看出
生:服了,呵,
读一读。
师:还可以怎样读这句话?
生读,再读,
生:读出内心的喜悦。
师:读出你的喜悦。
生读。
生:读出了我的喜悦。
生:我十分惊讶。读文。
师:一个字就能读出这么多东西,现在再读这段话就更有感觉了,请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你都快把奶奶的眼珠子看冒了,说得这么容易,功夫可不简单哪。
奶奶的手像……引读。
再读“无论何时……”
师:让我沉醉,更把调皮的我拴在屋檐下。哪个词用得好?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
生:是“拴”字。
师:同学们找得真准。
拴过东西吗,怎么拴?
生:牢牢地系住。
师:这里指用什么拴?
生:用姥姥的剪纸拴的。
师:细细读课文,哪些剪纸拴住了我?
生默读。
生: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
生:草地上啃青草……
生:蹦跳的……
师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生个别读,我仿佛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兔子骑在勤快的老牛身上。
生:我仿佛看到小兔子蹦的跳到老牛身上
师:表现了小兔的调皮。
生:小兔舒服地叭在老牛身上。
师:真舒服。
师:有时要联系上下文来读。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姥姥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像老牛与小兔。
生:姥姥的生肖是牛,我是小兔,所以仿佛看到我与姥姥在玩耍。
生:我仿佛看到姥姥与我在快乐地生活,我可以趴在姥姥的背上休息。
师:是的,休息,玩耍,都可以,请读出我的顽皮。
生读(两个)
师:就这样细细地读,静静地想,从中还可看出什么?
生:牛与小兔在草地上,牛温柔地看了小兔一眼,长叫一声,叫声里有对兔的爱。
生:我会看到老牛把好的青草留给兔子吃。
生:怜爱
生:亲密无间
生:对小兔的关心。
生:小兔很快乐,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把理解融入到朗读中。
师:什么样的老牛?
生:拉车的……
生:勤劳
生:敦厚
生:温顺
生:关心小兔的老牛
师:这勤劳的老牛,无微不至地关心小兔的老牛,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指名完整地读这一段。
师:你仿佛把我带到了美好的童年,但是,我总要长大,中学,大学,我总要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
生读。
师: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思念。
生:仍然十分爱我,想念我。
生:期待。
生:希望。
师:思念期待都融入了剪纸,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个别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齐读一读
生齐读。
师:奶奶静静站在村口,望着远方,她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孩子,早去早回
师:嗯,这是纯朴的愿望
生:不要忘了姥姥啊
师:会永远想着你的
生: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祖国
生:以后在外工作,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生:要注意身体啊
生:别忘了姥姥的剪纸啊
生:长大了,要更懂事
生:注意身体,别着凉了,多穿衣服。
师:那我会说什么呢?
生:会记住你的话的
生:不会忘了自己有家乡
生:会永远记住奶奶的剪纸,想着你的。
生:我有空会来看你的
生: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与温顺敦厚的老牛会一直在一起
生:无论走多远,会记得你的
师:这一切我何曾忘得了……忘不了……
生:忘不了姥姥的爱
生:忘不了姥姥的慈祥的笑容
生:忘不了姥姥剪纸时悦耳之极的声音
生:忘不了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师:这一切都不能忘,我的梦,我的心永远这般有声有色。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
生个别读,
师:是呀,作者的情感流淌在他的文字中,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是我们的心,我们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静静的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感受。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神的是姥姥的剪纸,背后是浓浓的情。课后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冰心奶奶的《荷叶与红莲》
下课。
板书:
姥姥的剪纸
神 拴
有声有色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一起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想欣赏姥姥的剪纸吗?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一些剪纸)
3、欣赏完这些剪纸,你能在横线上填一个成语来表达你内心的赞美吗?
显示:姥姥的剪纸真是 啊!(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合适的成语)
二、学习课文1——6段,体会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1、过渡:平凡的姥姥身怀绝技,姥姥的剪纸的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板书:栩栩如生)课文是怎样表现的呢?
2、现在就请你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笔画出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仔细读读,想想都有哪些读书体会?
出示: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笔画出表现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语句。仔细读读,想想都有哪些读书体会?
学生读后交流:(三处)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师:这段话中,你最关注哪个词?(“无所不能”)怎么理解?(没有什么不能剪的?都能剪什么?用什么来剪的?(两个“普普通通”显红色。)
小结:这句话作者是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姥姥剪的母鸡真的能下蛋吗?这是什么写法,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
你能扮演乡亲们,由衷地赞叹一下姥姥的剪纸技艺吗?学生读。
这是在夸赞姥姥剪的动物,其实姥姥是无所不能的,你能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自己想想说说。
(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个 ,剪个 。)
(指名说)
(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术高超。)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想欣赏姥姥摸着剪的“喜鹊登枝”吗?梅枝与喜鹊的形象怎样?(生动逼真)大小疏密呢?(无可挑剔)。让我们一起来发自内心的赞叹一下。
显示: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4、姥姥如此高超的技艺是与生俱来的吗?当然不是,文中的哪句话道出了奥秘所在。
显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总剪”是什么意思?
课文第六自然段中是怎么写“总剪”的?
a、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从这六个“剪”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分组对读这句话。
b、正因为姥姥长年累月地剪,坚持不懈地练,所以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点击课件,显示后半句。
这句话写得好吗?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长期的剪纸实践,姥姥练就了娴熟的技艺,剪刀就像她的手指,运用自如,剪什么都很有把握,很有分寸,这就叫——“有准头”
我们再读姥姥说的这句话。
多么朴实的话语啊,却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c显示:熟练了就能找出窍门,产生巧妙的办法,这就叫做——熟能生巧。
d、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熟能生巧的事例,你能举出一些来吗?
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有许多俗语就揭示了这个道理,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吧(投影出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学习课文7——12段
过渡:读到这里,那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的姥姥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其实,姥姥的剪纸不仅给小屯子带来了喜庆的气氛,还是连接我和姥姥情感的桥梁。在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便用剪纸把我拴在了屋檐下,剪了好多的牛兔图,你瞧:(学生欣赏三幅剪纸图,老师简述图的内容)这一张张牛兔剪纸传达了姥姥和 孙子之间浓浓的亲情。
1、显示课文插图:出示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7——10自然段,品味屋檐下祖孙其乐融融的剪纸图,圈画出文中饱含温情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2、组织交流:浓浓的亲情流淌在哪些语句中,你找到了没有?
显示课文片段,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是抓以下几个句子:
a、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拴”在这里是吸引的意思。姥姥为了安全着想,可见她对我的关心和疼爱。)
b、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这里牛和兔子分别代指姥姥和我,这句话表现了姥姥的慈祥、和善,疼爱小孙子,为了小孙子,任劳任怨。)这一句话要重点指导朗读:亲切的反问的语气。
c、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
(一搂一夸,可见姥姥有多么地爱我,在姥姥的眼里,我是最可爱的孩子。)这一句要读出夸赞的语气来。
3、小结:漂亮的牛兔相依的剪纸传达着姥姥对我的关心和疼爱,课文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了温馨美好的画面,把祖孙间浓浓的亲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牛兔相依, 祖孙情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5、引读课文第11自然段:我被姥姥的剪纸深深吸引住了,姥姥的爱如汩汩清泉滋润我幼小的心田,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它们形象各异——引读——,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
6、过渡:伴随着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沐浴着姥姥缠绵不尽的疼爱,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有这样的一幅:显示文字和图片: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他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指名读句子。
你能看懂这幅剪纸蕴涵的情谊吗?请你以姥姥的身份来说说这幅剪纸所表达的内容和情谊。
7、姥姥通过剪纸表达的这份浓浓情谊,我心领神会,其实,我又何时疼我、爱我的慈善的姥姥呢?
示课文最后两句话(配乐):“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了……我的心境与梦境立刻变得有声有色。”学生齐读。
8、师:姥姥对我是牵肠挂肚,我对姥姥也是魂牵梦绕,梦中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又会和姥姥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描绘我与姥姥在一起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显示写话练习:
展开想象,从以下两个话题中选一个来描写我的梦境:
a:姥姥剪纸卷:勤劳的姥姥忙完了家务活,用蓝布围裙擦擦手,又开始身心入境地剪纸了,只见……(提示:侧重于姥姥剪纸动作和剪纸样子的描写,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b、祖孙情深卷:放假了,姥姥从村口把我迎回家,不等我休息就把我拽坐到屋檐下开始为我剪纸了,……(提示:侧重于姥姥和我的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
9、指名读写的话。
10、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拴住我的心,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11、这么饱含深情的话语,我们要背诵下来,请同学们练习背诵。
一齐有感情地背诵。
四、布置作业: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3、整理修改课上写的一段话。 板书:
姥 姥 的 剪 纸 牛兔相依 祖孙情深
熟能生巧 (栩栩如生)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3
版本:苏教版
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六年级
课题:六年级上册第12课《姥姥的剪纸》
课时:两课时
分类:家庭作业
教材简析: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平凡又非凡。说她平凡是因为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而她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不仅让所有的人对她赞不绝口,也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浓浓的亲情感人至深。
作业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因此,在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上,我摒弃枯燥机械的重复式作业,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积极的情感,张扬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能力。
作业设计的具体内容: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作业类别,认真完成,获取相应的分值。其中第一题为必做题。
1、小组合作搜集各地剪纸艺术的资料及图片,了解各地剪纸的特点。先组内交流,再参加班级剪纸艺术交流展。(1分)
2、以课文插图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2分)
3、《我的梦》为题,想像文章结尾我的梦境,续写《姥姥的剪纸》。(3分)
4、亲手实践制作剪纸,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4分)
预计学生完成时间:
1、第一题以搜集资料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生家庭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时间可稍长一些。提前两到三天布置,预计一个小时完成。
2、第二、三题课后作业,写小练笔,预计40钟完成。
3、第四题和美术相关联,需动手实践,加上完成作文,预计需要一个半小时。
作业批改的要点:
1、第一项作业是课前作业,了解有关剪纸的特点。检查时老师要注重学生资料搜集的途径及过程,小组分工是否明确,要求人人参与。介绍时,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
2、第二项作业能细致观察图画,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图画的内容。
3、第三项作业批改时要看学生所写的内容是否围绕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4、第四项作业要把自己制作的剪纸的过程写清楚,注意把感受写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
更多资料:
姥姥的剪纸 12、《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一 12、《姥姥的剪纸》教学教材解读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之二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第2课时)教学设计 姥姥的剪纸 教案 12姥姥的剪纸 教案
姥姥的剪纸 教案2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三 】《姥姥的剪纸》教学后记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与反思 】《姥姥的剪纸》案例与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随笔
姥姥的剪纸 教案三 读出童年的心梦之境--《姥姥的剪纸》课堂实录及评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4
[案例]
…… ……
…… ……
师:这是我们对姥姥的一个初步印象,让我们再读课文,姥姥的形象就会更加清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铅笔画出表现姥姥心灵手巧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你的体会。
生读。
全班交流。
师: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姥姥光结善缘,剪出来的窗纸贴满了太平原托着的小屯里。
生2:左邻右舍的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奶奶人缘好,有求必应,同时也告诉我们姥姥的心灵手巧。
师:还有哪些句子?
生: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子,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哪些词体现了奶奶的心灵手巧?
生:“普普通通”、“翻来折去”、“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评价一下,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
生:“无所不能”读得好,“普普通通”还不够。
师:你能再把他读一下吗?
生读。
师:还有什么句子?
生:我从小就听人啧啧称赞:“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你也找到这样的句子了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姥姥剪什么像什么,真神了。
生2:我知道别人一直对姥姥啧啧称赞。
生3:姥姥竟然能把纸剪活了,真神,我真佩服她!
师:说得真好。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体现了姥姥的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深入人心。姥姥能把普普通通的彩纸剪纸栩栩如生的东西,这多神啊!你能把这句读好吗?
生读。
师:我相信大家会比他读得更好。
生齐读。
……
……
[反思]
这个片段是王龙老师重点讲解姥姥心灵手巧的一个片段,我觉得这一部分上得很精彩,让整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始,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分析课文,体会重点,把握重点。
教者在指导朗读时体现了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评价,自己改正,使学生少了很多的依赖,完全*自己把课文读好、读细,读得有感情。
在整个教学中,他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自己找句子,自己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体会,如果不写下来,读过后就会忘记,如果写下来,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一举两得。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老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但这个体会并不是漫无目标的,老师在学生问答的时候,总提醒“心灵手巧”这个词语,让学生在缩小的范围内寻找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学生能更详细地分析课文。
虽然这一片段仅仅是整节课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我去学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5
成尚本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孩子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是诗意的欢聚。“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而文中那些精美的剪纸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我”的“刁难”、“调皮”、“耍赖”和我们教室里的孩子那么相似,他的姥姥和所有的姥姥一样慈祥、善良。怎样让孩子走进文本,和笑源进行诗意的欢聚,我尝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来感悟姥姥对“我”浓浓的亲情及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思念。
1.以画面再现情境。李吉林老师在小学语文情景教学中,强调了“形真”,就是把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姥姥的剪纸》一课作者描述姥姥剪纸技艺深湛,“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我先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剪纸,加上音乐的渲染,指导学生朗读,而后让学生学着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的剪纸,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寻到欢欣的元素。但由于课上时间的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创作的题材还不够广泛。
2.以音乐渲染情境。本课中我选择了两段音乐,《过新年》,用喜庆的音乐配着精美的剪纸,让学生感受姥姥心灵手巧,为整个村子增添了喜气,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选择经典银幕金曲《a time for us相处岁月》,旋律动听怀旧,引领学生体会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我”的牵挂,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让学生思绪飞翔,激励学生说话“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 ,我的心境与梦境就会变得有声有色。”升华学生主题,激起学生的共鸣。听着孩子那发自心扉的话语,看着他们那身心入境的表情,真的好感动。
3.以语言描绘情境。在教学中,无论是导语,还是过渡语,还是评价语,我都力求饱含感情,生动形象,为学生体会课文设置情境氛围。当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时,我随机评价:“勤劳、善良的姥姥更加真实熟悉,仿佛就在身边。”让学生看“喜鹊登枝”图后,读“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随机评价:“发自内心的赞叹”“姥姥剪得好,你读得好,把喜鹊都读活了”课末,我饱含地说:“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不是——这分明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亲情啊!”我用情感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这时再读课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以想象放飞心境。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想象是儿童生命和儿童文化的魄魂。让孩子流动孩子气,就要注重为孩子的情感释放、想象放飞空间。课上,我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孩子在课堂上朝姥姥“耍赖”,变着花样刁难姥姥。孩子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中、在想象的推动下,创造出活泼的语言。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由于自己对课堂节奏把握不当,出现了前松后紧,学完全文后,本想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用“姥姥的剪纸”为题,让孩子深刻体会“剪纸”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姥姥与“我”情感联结的桥梁,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但综因时间的有限,而放弃了!没有听到学生自己的见解,真的有些可惜!
常常在想:我们语文老师更需要一双孩子的眼睛,需要一颗孩子的童心,做一名“长大的儿童”!让我们课堂处处流动“孩子气”!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6
你姥姥神了!《姥姥的剪纸》教学实录片段和反思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以及我与姥姥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课前,我反复诵读课文,以一个语文老师的敏感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一些语言细节,比如“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多么有趣而生动的语言:节奏感强、有韵律美;画面感强,有诗意。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读读第二自然段,喜欢吗?喜欢什么?
相机出示:“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诵读,读书韵味。
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 ,剪 。
师:仔细观察,注意例句,寻找规律。
除了模仿写动物,还可以写什么?为什么?
生:还可以写人物、植物、器物等
因为文中说,“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师:那如果是人物,一般姥姥会剪什么人物?
通过交流,学生会明白会剪老百姓喜闻乐见、敬重的人物形象。
静思默想,下笔成文。
现呈现学生的部分作品,感觉还行:循着规律了,习得语言了,思维还挺开阔——
你姥姥神了,剪树像树,剪车似车,剪个云长纵马驰,剪匹赤兔追闪电。(施涛涛)
你姥姥神了,剪鹊像鹊,剪瓜似瓜,剪头猛虎啸山林,剪棵树藤摘星辰。(施涛涛)
你姥姥神了,剪诸葛像诸葛,剪牛郎似牛郎,剪个张飞能喝酒,剪个织女能织布。(茅凯花)
你姥姥神了,剪树像树,剪虎像虎,剪个花苞能开花,剪颗种子能发芽。(龚柯豪)
你姥姥神了,剪鱼像鱼,剪鸟像鸟,剪匹马能嘶叫,剪头牛能犁田。(杜佳敏)
你姥姥神了,剪花像花,剪叶像叶,剪朵玫瑰能散香,剪棵小芽能成树。(杜佳敏)
你姥姥神了,剪牛像牛,剪兔像兔,剪只小狗汪汪叫,剪只小猫喵喵喵。(施凯建)
你姥姥神了,剪龙像龙,剪凤像凤,剪个毛虫能化蝶,剪颗种子能成树。(顾杰)
你姥姥神了,剪个风婆龙能刮风,剪个龙王能吐水,剪个雷公能打鸣,剪个火神能喷火。(钱轶博)
你姥姥神了,剪茶杯像茶杯,剪花瓶像花瓶,剪把椅子能坐人,剪张桌子能置物。(黄繁荣)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姥姥的剪纸》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课文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又实在太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味来。读着语言文字,有一股北方特有的民风民情迎面扑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 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 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剪纸,导入教学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姥姥的剪纸》,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笑源有一位不平常的姥姥,姥姥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呢?(剪纸)姥姥的剪纸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大家想不想见识一下?老师有一个要求,看过之后,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
3、(课件演示):一组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和器物的剪纸图片
4、学生欣赏后,自主交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姥姥的剪纸有什么特点。
(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无所不能、技艺高超、心灵手巧……)
二、研读课文1—6自然段,体会姥姥的特点
1、那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媒体出示)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技艺高超。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①抓住两个“普普通通”和“翻来折去”体会材料的平常,方法的简单。
“居然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这一对比把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一下子表现的淋漓尽致。
②抓住邻居的赞叹:“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从侧面表现了姥姥的剪纸作品十分逼真。
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
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
(大屏幕出示:你姥姥神了,剪 像 ,剪 像 ,剪个 ,剪个 。)
学生讨论,互相夸夸。
指名交流。
③抓住“神了”,体会人们对姥姥剪纸的肯定和钦佩。
指导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2)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①引导学生抓住“死死地捂住”“摸着剪”“形象生动”“无可挑剔”来感受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
②媒体出示“喜鹊登枝”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枝”,我们来欣赏一下。你觉得这幅“喜鹊登枝”图,美在哪里?
看到这里,我们不由赞叹:姥姥的剪纸真是“神”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
3、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她的这手绝活是生来就具有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体会。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熟能生巧”吗?
文中的那句话就是对熟能生巧的最好解释呢?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4、过渡:姥姥不仅剪纸技艺高超,她还是一个 的人。你能用课文中的词来说一说吗?
指名说,相机板书: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勤劳善良
指名读句子。
5、小结:
姥姥技艺高超,加上广结善缘、有求必应,她的剪纸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板书:深入人心
三、研读7—12自然段,体会姥姥对我的浓浓亲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她为左邻右舍送去了无数精美的剪纸,除了喜鹊登枝,除了家家户户的窗花,姥姥剪的最多的是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呢?
2、交流:剪的最多的是“老牛和兔子”,姥姥是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这句极其平常的话语中有一个字用的极为传神巧妙——“拴”,我们又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3、(出示)自由朗读课文7-11小节,文中具体描写了几幅关于老牛和兔子的剪纸,用波浪线划下来,说说你从这几幅剪纸中又体会到姥姥怎样的情感呢?
讨论交流:
(1)媒体出示: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的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①你能给这两幅剪纸给个名字吗?
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它们形象各异——引读——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5、从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对姥姥的赞美、依恋)
6、如果说以前姥姥的剪纸是深入人心的话,那现在,姥姥的剪纸已经深入“我”心。(板书:深入“我”心)
四、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对姥姥的思念。
过渡:美好的童年时光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此时,姥姥的剪纸还拴得住我吗?大声读读13自然段。
1、大声读课文。
2、交流。
(1)媒体出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①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
(2)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待,“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配乐朗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仅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更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与牵挂,同时也寄托了“我”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联结了“我”与姥姥之间的亲情,它宛如纽带,接近了“我”与姥姥心灵的距离。让我们共同记住这份浓浓的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读题)。
六、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技艺高超 深入人心
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深入“我”心
勤劳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