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1
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海南临高思源实验学校 林舒韵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共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法3个部分。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体会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认识到统 计在社会生活及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位数与众数同平均数一样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基本概念,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第1 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质疑习惯的良好素材。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以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正确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同时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3)能从表格统计图等参考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能求出相关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的处理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区别与联系,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质,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正确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4、对教材的处理:
为了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趣味因素,限度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在引入课题时将引例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了体现数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增加了“问题1”;为更好地突出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增加了“概念学习” 1、中位数、2、众数,同时都各配以两个小练习,引出了相应的点评以完成对两概念的补充说明;为了内化知识形成框架,将:“议一议”作为课堂小结处理
二、 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下时已学习过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认识到了两个统计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前两节又学习了平均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描述和分析能力。而且八年级学生身心一进一步成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课前将学生分为六个组,按成绩由低到高的顺序编上1~5号。根据教材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首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自学完成,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完成。重点、难点问题课上分组展示解决。教师调控课堂及时追问与点评。在课前准备中,要求分组调查八年级各班男同学的运动鞋号码。
2、说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学生以在自学教材、查阅相关参考书籍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完成学案为主,以课前小组内合作交流为辅进行。最后分组展示突破重难点。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初中八年级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 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分钟) 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 (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
辅导: (8分钟)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 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 (20分钟) 本节课的概念是一种动态性、操作性校强,所以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演练中去体验、理解与巩固概念。
(三)、 探究交流,发展能力 。 (6分钟)
作为这节课的内容,还可以适当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阅读图表、分析数据并计算的综全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利用表二计算,首先需要学生读懂这些数据的含义,其次能正确的使用小学里乘法的意义导出“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第三这样的数据的中位数的确定有一定的技巧,对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要求教高。这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利于对学生“思想方法”与“意志品质”的提升。
(四)结束新课,布置作业。(5分钟)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 完成作业本10.2.1。 学生交流心得。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 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 :关键是将数据排序;确定众数 :作好频数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