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教案

2023-07-25

《减法》教案 篇1

  第十二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图四式的解题方法。

  2.掌握有关10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我出1……”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二、探究新知

  (图片导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1个红○。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答:a.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b.有1个红○,9个蓝○,合起来是10个○:1+9=10

  c.有10个○,拿走9个蓝○,还剩1个红○:10-9=1

  d.有10个○,拿走1个红○,还剩9个蓝○:10-1=9

  2.出示小花图,8朵红花,2朵绿花。

  师问:小朋友,你们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四人分组讨论,并请一组将算式写出来:

  8+2=10 2+8=10 10-2=8 10-8=2

  学生齐读一次。

  3.师扮成大象,拿出五星图,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请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最后,请一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7+3=10 3+7=10 10-7=3 10-3=7

  4.出示小旗图,6面红旗,4面蓝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用幻灯片集体订正。

  5.想一想:

  出示:5+5=□ 10-5=□

  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三、演练提高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10。

  如:学生扮成小蜻蜓:“我是一只小蜻蜓,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合:“2和8组成10”……接着,小猫、小兔、小猴等都找朋友。

  2.室外游戏:“站位”。

  教师先讲明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着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和外圈上的数字组成10。学生看清地上的图意后,就举着卡片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如下图所示)全部找到位置的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减法》教案 篇2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会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例1加法中的部分                一、教学例1加法中的部分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请提出一些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老师写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 3、老师根据学生的竖式选择典型的用实物投影进行交流 4、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观察例1的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1、根据问题列出算式,能口算的写出得数,并交流自己是怎么口算的。 2、学生尝试开出竖式计算 通过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探索小数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的法则, 二、教学例1减法部分                 二、教学例1减法部分 1、请提出一些关于减法的数学问题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问题和算式 3、选择典型的竖式进行全班交流。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3、交流自己的计算竖式,并讨论列竖式计算时的注意点        1、根据问题先列出算式。 2、尝试用竖式计算出过程 3、交流计算时的注意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减法的法则,会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三、归纳小结    三、归纳小结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a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b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 c、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d、得数的小数末尾部分有零  学生观察自己的计算的竖式进行理解        重点体会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四、练习                                    要注意化简四、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3、完成练习八第一题  完成练习八第二题用竖式计算。  4、练习八的第3题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再口答。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六、课堂作业  六、课堂作业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2题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 2、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的相互关系。) 3、通过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与难点:重: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引导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处理方法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回忆复习    二、  回忆复习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口答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2 1、出示例2 谈话:你能独立解决“一个笔记本比一枝水彩笔贵多少元”的问题吗?  追问: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了,怎么办?让学生说一说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 2、指导完成p49试一试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3、小结: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了小数减法。(板书课题)比较一下,今天的小数减法与上节课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说想法。  讨论被减数的百分位上为什么可以看作0  3、完成p49试一试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口答, 灵活地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一方面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另一方面运用阶梯式发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小数减法,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解题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巩固深化  1、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集体交流订正。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2、“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3、解决实际问题:  a 练习八的第六题,   b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c练习八的第十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及掌握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       四、课后延伸          五、布置作业   四、课后延伸练习八的思考题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五、布置作业练习八的第五题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 2、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回忆复习 二、回忆复习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口答 二、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提问:在这些口算中你们觉得那几题比较难?小结:这里出现了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减整数的口算。口算时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在一旁列竖式帮助解决。 2、练习八的第8题提问:你们觉得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独立完成。校对答案独立完成,四人板演集体校对,并说说每一题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新课标第一网 口答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及掌握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九题         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c练习八的第十题:  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 四、课后延伸五、布置作业 四、课后延伸练习八的思考题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五、布置作业练习八的第五题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3、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灵活性重点与难点: 重:正确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难: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引入        一、引入 1、口算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计算    二、   探究                                     二、探究(一)教学例3 1、出示例3  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算法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3、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读题: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比较这些算法,找哪种算法更简便些,说这样算的依据     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某些小数加法的计算简便。                             4、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学生的回答: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三、练习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道题 2、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3~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学生练习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计算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整数减法性质对小数减法同样适用。             四、总结      五、作业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九第5题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学生通过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学生通过对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的过程,培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难: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课前准备:计算器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当要计算较多或较大数时,可用计算器来代替人工计算,使计算又快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  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你了解计算器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 2、用计算器计算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先把算式列出来。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试着求出结果。并检验      “用计算机计算”不是本课的难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因此,通过情境学会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三、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2、完成练习九的第6、7题 3、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校正。    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正确操作方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提高操作计算的速度。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讨论规律 通过对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的过程,培养探索意识以及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四、布置作业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完成练习九的第9题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整理与练习(1)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一练,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难: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回顾与整理                        一、回顾与整理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与整数加减法相比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度整理                  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与应用                       二、练习与应用 1、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2、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做第4题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    通过口算与笔算,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能力。                                                             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分的和?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怎样求池水的深度?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根据每道题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既练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应用有关的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全课小结       集体订正。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课题:整理与练习(2)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能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2、  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能力重点与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探索与实践一、探索与实践1、  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2、  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小组交流,分组汇报;讨论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本月余额。计算并填表自己算合计数,比较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能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3、  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②家庭支出中等者:③家庭支出较高者: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4、  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5、  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计算并填表

  二、延伸与拓展二、延伸与拓展1、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三、评价与反思三、评价与反思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学生自主评价,加强同桌间的合作交流。 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减法》教案 篇3

  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归纳有关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

  2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加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小猫(图片)小猫最喜欢吹泡泡了。大家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猫第一次吹了9个泡泡,第二次吹了8个泡泡……

  2、 每行再画几个就是10个泡泡了?请同学们说说

  二、 新知:

  1、10的组成

  (1)出示下图

  (2)老师这有10个苹果,请同学们把他们分成两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板书算式

  (3)填表

  1   2    3    4    5

  10

  9   8    7    6    5

  三、想想做做,巩固练习。

  第1题:做游戏,找朋友。老师拿出一张卡片,学生就要找出能与该数字凑成10的数字卡片并说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举卡片的情况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适时作出辅导。

  第2题:同桌同学合作完成。一个人报算式一个人说答案。再调换角色做一遍。

  第3题: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做书上练习

  多些少些(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操场上

  教学要求:

  1、通过比较男、女生人数,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从一数到十

  2、 数小圆片

  二、新知

  1、 出示情境图

  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有跳皮筋的,有排球,还有的头沙包,更多的是踢毽子,大家看,还有谁?请大家数数老师有几人?学生有几人?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

  2、 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

  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减法》教案 篇4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折纸

  教学内容: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独立探索中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正方形的纸片,请你们取其中的一张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几分之几?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

  师:现在,哪个小朋友来介绍你和折纸与涂色情况。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一个小正方形上涂颜色,这个涂色的部分叫1/4。

  生: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然后在其中的3个部分涂上颜色,涂色的部分叫3/4。

  一会儿时间,学生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一类是分母不同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了整理。)

  师:这个同学说得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1/4+1/2=2/6。

  生:我也选择了“1/4+1/2”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4+1/2=1/4+2/4=3/4。

  生:我选择了“1/8+1/4”的这一道题,它的计算过程是:1/8+1/4=1/8+2/8=3/8。

  生:我认为他的计算太复杂,我的计算过程是:1/8+1/4=2/12。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呢?

  师:我听了很多同学的不同意见,但现在谁也说服不了谁,那该怎么办呢?能不能观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中,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正确。

  3.图像验证

  生:老师,我发现“1/4+1/2”在图上可以看到,它的结果应该是3/4。

  生:我也发现了“1/8+1/4”在图上的结果是3/8。

  师:那么这个3/4与3/8是怎样得出的呢?

  生:我发现了,1/4与1/2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每份都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生:我有一个补充,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每份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相加。

  4.小结: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灵活计算。

  5.练习

  67页第1、2、3题

  板书设计:

  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是多少,你可列出哪些算式?

  生:我可以列出:1/4+3/4。

  生:我可以列出:3/4+1/2。

  生:我可以列出:1/8+5/8。

  生:我可以列出:5/8+1/4。

  学生分组讨论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难点:在活动中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1. 创设情境。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和图.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列式解答。

  3.观察算式:这是一个连减混合运算的题;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4.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5.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6.第二种解法(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7.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8.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9.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填空.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______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____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1.69页第1、2题

  2.69页第3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内容: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

  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的引入。

  学生在比较看书的时间中,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探索。

  1. 看图,用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2. 学生用把时化成分的方法进行比较。

  3. 学生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4. 学生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5. 其它方法。

  三、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讨论。

  1. 学生在上述的探索中,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2. 教师再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在一定的练习量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 把1/4转化为小数

  4. 1/5、1/2怎样转化为小数

  5. 让学生悟出分数转化小数的基础方法。同样,小数转化为分数也可以采用这一过程。

  三、试一试

  第2题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常规的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种是先把分数化为十进分数,然后再化为小数。前一种是一般的方法,它适应于所有的分数化为小数,而后一种则是特殊的方法,需要根据分母的数值确定能否运用。当然,学生在开展这方面的练习时,可以多安排一些练习题,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让他们自己总结“分数如何化为小数”的方法。

  第3题

  安排这一题的目的是通过“你说我答”的形式,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数据。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内容,应让学生熟记四分之几、五分之几与八分之几化为小数的数值,同样,反过来也应熟记这些小数化为分数的数值。

  第4题

  在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时,一般说是把分数化为小数比较容易(对一些特殊数值的小数除外)。当然,这种体会也需要学生自己在练习中进行总结,而教师不要过早地做出结论性的提示。对一些只能化为无限小数的分数,应让学生懂得如何取有效数字的道理。如“1/3和0.33”进行比较,由于1/3化为小数是无限小数,所以学生在利用除法的关系把1/3化为小数时,只要取三位小数即可,而不需要多取,以提高练习的效率。

  四、作业设计:72页,1题,2题,3题。

  板书:

  1.解决问题的探索。

  2.分数与小数相互转化的讨论。

  3.试一试

  练习五

  教学内容:练习五

  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让学生能准确的进行小数加减运算,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 组织学生对单元知识小结。

  二、 练习

  第2题

  把本题的练习作为一个实践活动,即让学生统计家庭中一个星期丢弃的塑料袋的情况,并分别算出每天丢弃的数量占一个星期丢弃数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每天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本题是一道相对开放的题,学生所提出的数学问题中,可以是一步加减的问题,也可以是两、三步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从多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

  第4题

  由于本题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对象是用不同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因此,要找出弄脏的数字,首先把两个数化为相同表示的形式。如“?/15比0.7小",在解答时可以把0.7化为分母是15的分数,即化为10.5/15。从中可以确定这一题弄脏的数字范围是1~10。同样,右边的一题可以将3/5先化为小数,然后确定弄脏数字的范围。当然,对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只要说对符合要求的某一个数字,也应加以正面的肯定。

  第6题

  可以先安排学生自己算一算,然后组织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接着出示第⑵题,尝试一下学生能否根据寻找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类似的题目,以增强学生观察的机会,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也可以请学生独立地出题,以供同桌同学进行练习。

  〖实践活动〗

  本题主要是计算几个几分之一相加其和是1,为了比较形象的增加学生的可操作性,所以运用建造“分数墙”的形式。但在学生搭分数墙的实际操作时,由于纸条较薄,因此容易出现拼搭的散乱情况。为操作的方便性,也可以不剪纸条,事先准备若干条相等长度的纸条,直接在纸条上进行分割,并填上相应的分数,这样也能起到相同的练习效益。

《减法》教案 篇5

  减法

  教学目标:

  4.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且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5.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估算的策略。

  6.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

  十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复习引入

  1. 口算 

  1)500-200     40-30      9-6 

  口算时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说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

  2)13-5        72-50      48-4 

  8+5          22+50       44+4

  问:每组题中的两道算式,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说,认识:差+减数=被减数。)

  2.笔算

  43-21        68-7      

  指名板演,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怎样算?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不退位减法)

  二.新授

  1. 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说:3个书架分别有民间故事书185本;童话书210本;儿童小说335本。)

  1)问:儿童小说比童话多多少本?怎么列式?

  指名说,师板书:335-210=     (本)

  你能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

  (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

  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

  (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图上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同桌互说后汇报。

  4)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互说

  指名提问,再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

  2) 请4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 核对答案。

  4) 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1) 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指名说:注意数位要对齐。)

  2) 生自己完成,同桌互查。

  3) 指名板演。

  4) 全班核对答案。

  3.想想做做第3题。

  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齐读第1小题要求。你需要找到哪两个条件?

  请你列式计算。

  生试做,指名板演。

  3)剩下的题目,同桌互说要找哪两个条件,再列式计算。

  4)指名两位小朋友板演。

  5)全班核对答案,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

  1) 指名读题。

  2) 本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3) 同桌互说怎么求。

  4) 学生写在书上。

  5) 同桌互查。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 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得到了什么?减法如何验算?

  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

  335-210 = 125(本)

  3 3 5

  +  2 1 0

  1 2 5

  第二课时   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54-5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教学退位减,先教学只有一次退位的减法,再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重点:

  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1.口算 :13-6       12-4

  33-6       32-4

  43-6       62-4

  口算第2、3行时,要求说出过程,师办板书得数。

  问:当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样算?

  师:当个位上不够减时,就从十位上也就是他的前一位上退出1,然后合起来再减。

  2.用竖式计算。

  623-412       53-4

  指名板演,再说说百以内笔算减法是怎样算的。

  3.引入新课:

  刚刚我们看到,笔算减法时,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这节课我们将用这样的方法来继续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

  (板书课题:退位减)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问题1:瞧!书架上有这么多的书。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你会算吗?

  (学生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1) 指名板演。

  2) 请不会计算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在哪儿遇到问题不会做了?

  3) 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4) 明白吗?你来试试看,这回能做了吗?

  5) 让学生再试着做一做

  6) 核对答案。

  问题2:民间故事比童话少多少本?

  1) 学生自己算一算,再小组讨论。

  2) 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

  (向十位借一后,十位又不够减了。)

  3) 以前不够减时我们怎么办的?

  (向前一位借一。)

  4) 师示范,边做边说。

  5) 生跟着自由说一说。

  6) 自己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7) 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8) 四人小组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说一说你计算的过程。

  2) 生边说,边做。

  3) 请三位小朋友上来做。

  4) 自己验算。

  2. 想想做做第2题。

  1) 这题完成在本子上,并要验算。

  2) 指名板演。

  3) 集体检查并订正。

  3. 想想做做第3题。

  木鸟医生在为大树体检,你们也来帮帮他吧!先找出病因,再帮他们治一治。

  1)小组互说,再改正。

  2)请三位医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治的?

  4.想想做做第4题。

  1) 自己读题。

  2) 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知道了吗?自己列式计算。

  3)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

  4) 对答案,并订正。

  第三课时   退位减(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56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千以内笔算退位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的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示课题

  二.教学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算一算。

  12-5 15-7 11-6 18-9

  120-50 150-70 110-6 180-90

  1)这儿有4组算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互说后汇报。

  3)请你们自己算一算。

  4)指名汇报,核对答案。

  5)和同伴说一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算的。

  5)同桌互说后汇报。

  2.练习。

  150-80           120-80           160-90

  130-60           120-50           180-90

  学生们口算,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森林到游泳池:120米;乌龟:我已经跑了40米;青蛙:我已经跑了70米;小鸭:我已经跑了90米。

  1)生自读题目,指名说题意。

  2)谁跑得快?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3)每只动物还要跑多少米才到游泳池?

  你知道吗?请你自己算一算。

  4)生计算后汇报。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三.笔算减法练习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725-475              637-449

  1)生笔算练习,指名板演。

  2)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指名说千以内的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被减数 357 516 627 434 210

  减 数 184 409 276 138 73

  差     

  1) 在草稿纸上计算、验算,并完成这张表。

  2) 指名说,核对答案。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每位同学家里的废电池就是环境的一大公敌,因此我们要集中的收集电池。看这个年级的学生收集电池的情况。

  男:我们一班共收集了254节废电池。女:我们二班比你们少收集69节。二班收集了多少节?

  2)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准备怎么解决这题。

  3) 同桌互说,再写在书上。

  4) 指名板演,核对答案。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女: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了188天。男:她打破了169天的记录。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2)你对题目有什么疑问?

  师问:什么叫“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就是比记录少用了多少天?

  3)生自己完成这题,指名板演。

  4)集体核对答案。

  5.完成想想做做第10题。

  1)生观察图片以及文字。

  2)通过这图你知道了什么?

  3)看茄子老师要我们做什么?要你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4)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5)小组互说。

  6)互说后在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千以内的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    170-90     160-80    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口算

  100-90 70+60 140-60

  570-500 130-90 60+300

  160-80 30+80 420-20

  1) 同桌互指算一算。

  2) 开火车说答案。

  3.完成第2题。

  1) 师出示题目。

  问:左边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三题呢?

  你能猜一猜它们的差会有什么特点吗?

  2)生独立计算。

  3)指名汇报。

  4)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互说后汇报。

  5)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4.完成第3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36-153       545-437        851-359

  2)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3)核对答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4题。

  1) 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 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3) 同桌互说后汇报。

  4) 你会计算吗?请写在书上。指名板演。

  5) 核对答案,订正。

  2.完成第5题。

  1) 指名读题。

  2) 指名学生完整的口述题意。

  理解“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

  3) 这样的题目你会做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后汇报。

  4) 生自己完成。

  5) 汇报,对答案。

  6)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解答问题时,要先找出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与问题无关的条件不要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第五课时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5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死套类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数学眼光”。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20页,          ?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

  3)一段布长10米,          还剩多少米?

  4)商店里有80个水瓶,          还剩多少个?

  从上面这组题可以发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指名说。

  小结:根据两个条件可以求一个问题;要解答一个问题,必须要有两个有联系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例1: 

  有民间故事185本,民间故事书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还剩多少本?

  1) 谁来说一说,这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生自说,再指名说。)

  2) 怎样才能求出结果呢?

  生自己思考,再在四人小组互说。

  3) 你准备怎么求?师整理:

  a. 根据“有故事书185本和上午借出36本”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上午剩下多少本;再根据“下午借出52本”,可以算出下午剩下多少本。

  b. 先算一天借走了多少本,再从原来的数字里减去它。

  4)这两种方法你觉得怎么样?

  5)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6)指名汇报,集体核对。

  7)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是怎么思考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 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题是什么意思?

  2) 你知道这题怎么做吗?

  3) 自己列式计算。

  4) 指名板演。

  5) 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2.完成第2题。

  1) 生自己读题。

  2) 问: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3) 同桌互说后汇报。

  4) 你知道红红有多少张邮票吗?自己列式计算。

  5) 指名板演。

  6) 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完成第3题。

  1)生自读题。

  2) 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 同桌互说后汇报。

  4) 自己列式计算。

  5) 全班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3. 完成第4题。

  1)生自读题目。

  3) 小朋友们在做花,你知道些什么?

  4) 四人小组互说后汇报。 

  5) 生自己列式计算。

  6) 全班核对答案,有错的订正。

  4. 想想做做第5题。

  口算下面各题。

  40+90 150-60 340-300

  130-80 70+200 50+60

  60+500 110-30 750-50

  1)生自己完成。

  2)集体核对。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185-36-52=97(本)

  第六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60-61页练习五第1-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2.完成第4题。

  1)指名生自读题。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订正。

  4)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在解答这两题时,我们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出发。

  3.完成第9题。

  1)生自读题。

  2)指名说题意:女孩比左边的男孩矮15厘米,右边男孩比女孩高24厘米。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4)集体订正。

  5)指名说解题思路。

  4.完成第10题。

  1)生自读题,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指名说解题思路。

  5.你认为在解以上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要先理解题意再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估算练习

  1.完成第1题。

  1)生独立完成。

  2)开火车集体订正。

  2.把下面的算式看作几百加几百,再估算结果。

  503+192        797+296         498+307

  1)生估计,师板书。

  2)将加号改为减号,你能估计出结果吗?

  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3)像这样的减法,如何估计出结果?

  3.完成第5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核对。

  师提醒注意“约等于”的书写及格式。

  4.完成书上第3、6、7、8题。

  1)生独立完成以上四题。

  2)指名板演,集体核对。

  3)小组交流讨论,说各自想法。

  第七课时   隔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6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知道当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时,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

  2. 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

  3.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笔算,并坚持验算,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遇到被减数的十位上是0,要从被减数的百位上退1当“100”再来减。

  教学难点:

  借用拨动算珠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这一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计算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复习

  1.出示复习题:

  263—164             263—184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完成。

  2.今天我们学习:隔位减。(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指名读题。

  2)你知道这五环代表什么吗?

  3)真不错!你想知道上一届奥运会的一些情况吗?看小姑娘是怎么说的。

  4)生说:我国参加XX年奥运会的男运动员有108名,女运动员有202名。求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

  5)算式可以怎样列?

  6)指名列式。(师板书:202-108)

  7)同意吗?那你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写在草稿本上。

  8)(找一些没算出结果的或算错的学生)你计算出了吗?

  9)他算的对吗?或请其他人帮他。

  10)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也不够,怎么办?)

  11)我们可以用算珠拨一拨。

  请生上来拨一拨,边拨边说拨的方法。

  12)现在你能想到如果用竖式可以怎么算?

  同桌讨论。

  13)你为什么这样算?

  请你用他的方法再算一遍,边算边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教学试一试

  1) 生自己先算一算。

  2) 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3)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写一写,说一说。

  三.联系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03-158     600-347        800-592

  2)请你们写在本上,并按步骤检查。

  3)独立完成。

  4)汇报核对。

  2.想想做做低2题。

  1)请你做一次医生,帮它们治病。

  2)第一棵树的毛病出在哪儿?你改一改。

  3)汇报核对。 

  4) 其他树的毛病你能帮忙找出来吗?

  5)汇报核对。

  3.想想做做第3题

  1) 请你自己算一算,再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 各自计算,进行观察。

  3) 开火车对答案。

  4) 你发现了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1) 图上小朋友在做什么?

  2) 看图,你了解了什么情况?

  3)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 同桌互说,汇报。

  5.想想做做第5题。

  1)下面是四、五、六年级《科学画报》订数的统计,请你把表格填写完整。

  年级 四 五 六

  份数  205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34份,六年级比四年级多78份。

  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四年级、六年级订了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

  4)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学了什么知识?

  第八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1~3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20—40      130—90      720—20

  240—200     560—60      300+600

  180—90      140—50      160—70

  2.完成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订正。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3题呢?

  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计算时却不同呢?

  2)生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生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问:这组的三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刚才的计算,总结一下这类题计算时该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说。

  师小结。

  3.练习

  506—287       401—255        400—255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2题。

  1) 指导学生读动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就是“度”。

  2) 指名说电费单每一栏中的意思。

  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

  3) 请学生计算。

  4) 出示第二张统计表,生独立完成。

  5) 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2.完成第3题。

  1)师示范:用数字卡片拼成两个分别带有0的数字,问:你能算出他们的差吗?和呢?

  2)两人一组练习。

  板书设计:

  练习

  第九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练习五第4~7题

  教学要求: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

  熟练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

  300+600     160—90      180—90

  120—40     320—20      480—80

  40+5        110—60      170—80

  2.完成练习六第4题第一横行。

  1)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4) 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5题。

  1)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自由说一说。

  2)现在一共有多少袋?你会求吗?

  生自己完成。

  3)请几种方法不同的学生上黑板写。

  4)结果算得对吗?

  核对答案。

  5)你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汇报。

  2.完成第6题。

  1) 指名读题。

  2) 这是一个玩具柜台。300元钱能买哪两样东西?

  同桌互说。

  3)你是怎么买的?

  指名汇报。

  4)买完后还剩多少钱?

  计算后汇报。

  3.完成第7题。 

  下面是东庄小学三个假日小队做好事件数的统计。

  第一小队 第二小队 第三小队 合 计

  205件 198件 (  )件 602件

  (1) 第三小队做好事多少件?

  (2) 第二小队再做多少件好事就和第一小队一样多?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 看着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汇报。

  2) 第三小队做了多少件好事,你知道吗?

  计算后汇报。

  3) 第二小队再做多少件好事就和第一小队一样多?自己列式计算。

  4)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 同桌互说。

  6) 汇报。

  板书设计:

  练习

  第十课时   复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复习第1~6题

  教学要求:

  1.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笔算的知识,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课题:复习)

  二.笔算减法的复习

  1.口算。

  630—600    370—30      1000—500

  120—40     320—20      480—80

  40+300      200—60      170—80

  2.完成复习第1题。

  出示第1组题。

  1) 观察3题有什么想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2) 自己算一算。

  3) 开火车核对答案。

  4)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 被减数(减数)相同……

  6) 这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2组题。

  1) 观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自己算一算。

  3) 开火车对答案。

  4) 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5) 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复习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反馈,提醒:验算之后在写横式答案时要看清再写,不要将验算的结果写下来。

  4.完成复习第3题。

  1)生独立看懂表格。

  说明:用水量通常用“立方米”做单位。

  2)生独立练习。

  3)集体核对。

  三.减法估算的练习

  1.说一说下面各数大约是多少。

  203    791    598    608

  2.完成第4题。

  1) 生进行估算,反馈时说说自己估算的过程。

  2)指出:在估计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数看作是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将它们相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2) 生进行笔算检验。

  四.计算综合练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生独立完成。(注意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完成复习第6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试做,注意进位、退位的情况。

  3)组织评讲。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

  第十一课时   复习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复习第7~10题

  教学要求:

  1.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弄清算式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掌握算法。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注意把统计和估计等知道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的减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

  二.计算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完成第7题。

  1) 学生一组一组的完成,指名板演。

  2) 集体核对、订正,并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3)比一比,千以内数的加法、减法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估算得数大概是几百,再算一算。

  603—309       596—208       499—109

  1) 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 问:估算有什么用处?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第8题。

  1) 学生看图后,读一读题。

  2) 通过这题,你知道了什么?

  3) 大人骨头有多少块?你准备怎么求?

  4) 同桌互说后汇报。

  5)学生列式解答。

  6)集体核对。

  回顾:指名说说这题是怎样思考的,以及每一步的含义。

  2.完成第9题。

  1) 小朋友们去做什么?

  同桌互说

  2) 你知道了些什么?

  汇报。

  3)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请生读题。

  4)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汇报。

  5) 学生自己完成。

  6) 核对答案。

  3.完成第10题。

  1) 完成前3题,引导学生观察找出算式的规律。

  2) 学生交流。

  3) 根据发现的规律将题目做完。

  4) 学生根据规律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

《减法》教案 篇6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117 、118 的内容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的表格。

  ( l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 4 )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方法一:+一          方法二: +一

  =+一                   =+一

  =一                       =

  =                           =                

  ( 5 )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是什么意思?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1 --或1 -(+)

  ( 3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1 --                1 -(+)

  =--              =1 -(+)

  =                      =1 -

  =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 .小结。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材第119 页的内容及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第5 ? 8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 .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3 .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四  教具准备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53 + 36 + 64 + 97          1 . 5 + 3 . 8 + 6 . 2

  2 .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加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形式。

  3 .老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 + b = b 十a

  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十(b +c)

  (二)教学实施

  1 .老师设疑:当上面式中的字母表示分数时,这个定律还适用吗?

  2.出示教材第119 页的例2 ,学生计算两边是否相等,集体交流结果。

  板书:+=+

  (+)+=+(+)

  提问:① 两组算式的特点各是什么?(两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相同,第一组中加数交换了位置,第二组中改变了加的顺序。

  ② 这一特点与整数加法的什么运算性质相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 .结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4 .完成教材第119页“做一做”的第l 题及第121 页的第5 、7 题。学生在教材上填写,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19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根据数的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进行简算。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并说出简算的依据。

  6 .完成教材第121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8 题。

  学先计计算出3 个算式的结果:-=      -=      -=。然后让学生观察,找规律,归纳出:-=(≠0)再应用规律计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1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5 --      -+

  -+-     +- -   -(+)

  2 .请将、和填在圆圈中,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的和都相等。

  3 . 计算。

  (1) ++++

  (2) 1-+-+-+-+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如何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分数加法。今后,在计算分数加法时,要注意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应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减法》教案 篇7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课题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 学习例1

  1、读题列式

  2、探究计算

  (1)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2)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加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加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3)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通分)

  二、学习“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要求学生结合图形解释:为什么1/5+3/5等于4/5?1/4+3/8等于5/8?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课题二: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1/(  )+1/(  )+1/(  )=1

  第三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目标:

  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⑵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⑴出示例2,理解题意。

  ⑵列出算式,交流列式的理由。

  指名学生说出算式。生1:1-1/4-1/3      生2:1-(1/4+1/3)

  交流总结:列式的思考方法和整数、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

  注意:一个花园用单位“1”表示,它相当于总数。

  ⑶理解运算顺序。

  同桌说说算式“1-1/4-1/3”和“1-(1/4+1/3)”的运算顺序。

  班级交流,教师板书:分数加、减法,如果没有括号,从左往右计算;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⑷独立完成上面的计算,同桌交流答案。

  ⑸验证答案。

  检查法:将算式检查一遍。

  验算法:两种方法的答案一样,说明答案是正确的,一种方法(算式)是另一种方法(算式)的验算。

  二、巩固练习,初步形成计算能力。

  1、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校对交流,明确算式的意义。

  2、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三人板演。

  (2)校对交流,特别要注意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3)教师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加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中间过程中的分数,如果先约分再参加运算比较简便,就及时约分。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练习十五第3题

  理解题意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练习十五第4、5、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四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算。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简便算法。

  一、 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1/12)      2/3-1/4-1/4               5/6+2/5+1/6+3/5     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

  (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总结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实践課  奇妙的图形密铺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知道哪些平面图可以密铺。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理解

  1、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

  2、交流:

  每块地面或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

  这些图形是怎样铺在一起的?

  3、明确:

  4、举例:你能举些类似的例子吗?

  二、思考与操作

  1、出示图片,

  2、交流想法。

  3、从121页上剪下这些图形分别铺一铺,看看猜对了没有。

  4、用七巧板密铺:

  小组合作试一试,展示交流。

  三、欣赏与设计

  1、很多美丽的图案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图形密铺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用作密铺的基本图形。

  3、 试一试,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你设计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分数加减法口算练习

  (细心看清数字和符号,结果请用最简分数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      -0.5=       0.2+ =       1- =         + =

  + =      1- =          - =          - =        + =

《减法》教案 篇8

  第一单元 减  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1.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应用20以内的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20以内减法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形成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3.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课时划分:

  1.十几减9…………………………………………………1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3.十几减8、7………………………………………………1课时

  4.练习二……………………………………………………1课时

  5.十几减几…………………………………………………1课时

  6.练习三……………………………………………………1课时

  7.复习(一)…………………………………………………1课时

  8.复习(二)…………………………………………………1课时

  第一课时   十几减9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能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式表达。(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9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桃子吗?

  生:喜欢。  .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小猴贝贝的水果店看一看,有没有新鲜的桃子上市,好吗?

  生:好!

  (教师出示课本第1页的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猴贝贝今天——共准备了几个新鲜的桃子?从这幅图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小猴贝贝今天一共准备了13个桃子,小兔乖乖买了9个。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还剩多少个?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该如何列式呢?

  生:13-9。

  师:怎样计算13-9呢?

  2.探究13-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操作探究。13-9等于几呢?请小朋友看着图想一想,也可以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说一说,计算13-9可以怎样想,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算?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4等于13,13减9等于4,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可以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现在老师就要出题考考你们,能接受挑战吗?

  生:能。

  三、实践应用(“想想做做”的全部内容)’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左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9块。

  生:左右两边一共15块。

  师: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算一算右边有几块。

  学生独立计算,后集体交流。

  (2)(出示右边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能看懂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吗?

  生:左边有9条黄瓜,左右两边一共有17条,右边篮子里有几条?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我是把11分成10和l,先算10-9=1,再把1和1相加等于2。

  生:我是把9分成4和5,先算14-4=10,再算10-5=5。

  生,:我是想9+9=18,所以18-9=9。

  4.完成“想想做做”4。

  师:刚才大家的表现都不错,接下来我们同桌同学进行口算比赛。分别拿出9~19的数字卡片,用10~19的数字分别减9,一个拿卡片,一个说出算式和答案,比比谁说得又对又快!开始行动,加油哦!

  学生同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完成“想想做做”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课时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十几减9的知识。在这堂课上有许多的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列式,而且计算时方法多样,老师觉得十分满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计算。(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12-9=    15-9=    5+9=    17-9=

  14-10=   13-9=    4+9=    10-9=

  17-7=    7+9=     11-9=   9+9=

  二、口算练习

  1.开火车。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看哪列火车开得稳,开得快,好吗?

  生:好。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的口算练习,然后让其中一组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来汇报计算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进行校对。)

  2.试一试。(课本第3页第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第2题。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3.算一算。(课本第3页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请个别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4.练一练第6题。

  (1)让学生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反馈。

  三、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认真观察第一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呢?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图上一共有14个足球。左边的箱子里装有9个足球,小男孩拿走了5个足球。

  师:那你们能根据图上的意思将算式补充完整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反馈。

  师:现在再请小朋友观察右边的这幅图,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将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位小朋友能根据这幅图,说说看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12表示这里一共有12位小朋友,9表示左边站着9位小朋友,12-9=3是求右边站着3位小朋友。

  师:xx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获得了这些数学信息,而且说得非常好,其他小朋友会说吗?

  生:会。

  师:那谁还愿意来说说看呢?

  学生个别反馈。

  2.练习一第3题。

  师: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猴走过每个树桩吗?

  生:愿意。

  师:太好了,你们能将小猴所走过的树桩的算式写出来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来比赛,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最快的帮助小猴走过每一个树桩,并且计算结果可不能错了,否则小猴就会从树桩上掉下来了。好,现在开始吧!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反馈。

  3.练习一第7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认真观察左边这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15枝铅笔,这是图上告诉我们的。我还知道了右边放着9枝铅笔。这道题要我们求的是铅笔盒里放着几枝铅笔?

  师:你怎么知道它要我们求笔盒里几枝呢?

  生:因为它将问号打在了笔盒上,所以是求笔盒里有几枝铅笔。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列算式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右边的这幅图,你们会列算式进行解答吗?

  生: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4.练习一第8题:看图说一说,填一填,再计算。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并且将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填人括号中,将算式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学会了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像今天这样,懂得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第三课时  十几减8、7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或7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学生能凭借已有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8或7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8或7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

  以开火车的形式,学生计算老师出示的口算卡片。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解决问题。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看看茄子先生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原来箱子里装有15把小号。

  生::茄子先生要从中拿走8把,问还剩多少把?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从15把小号中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应该怎样列算式来表示呢?

  生,:15-8。(师板书)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从总数15里拿走8,求剩下的部分要用减法。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可15-8又该怎么计算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也可以用小棒摆摆看。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想出的算法最多。

  (1)学生小组讨论。

  (2)集体反馈。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

  15-8=7                     15-8=7                                  想:8+(       )=15

  8+7=15

  5   3           10   5                                      所以15-8=7

  15-5=10                10-8=2

  10-3=7                  2+5=7

  师:原来“15-8”有这么多种的算法,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啊!能想出这么多种的计算方法。既然有这么多种方法,小朋友计算时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师:想一想,在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计算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最简便?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8+7=15,15-8=7,这样想加法算减法比较快,也比较简便,所以我们在计算时,应尽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明白了吗?

  3.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是从15把小号中拿走了8把,现在请你们从15把中拿走7把,会剩下多少把?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并试着列出算式。

  (1)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还不熟练的学生进行摆小棒。

  (2)学生集体交流反馈。

  生:我是先算10-7=3:3+5=8。

  生:我是这样想的,7+(  8  )=15,所以15-7=8。

  师:这些同学十分爱动脑筋,都能很快地得到答案。真是非常棒!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15把小号换成13把了,同样要拿走7把,还剩多少把?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会。

  师:好,现在你们就动笔算一算,然后跟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这道题大家解决得不错。那么老师又想考考你们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三、巩固练习

  1.先圈一圈,再计算。(课本第6页第1题)

  (1)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反馈。

  2.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意,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说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师:谁愿意根据第一幅图说说14-8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4表示有14粒豆子,8表示左边有8粒豆子,14-8=6可以求出右边有6粒豆子。

  老师同样再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二幅图表示的含义。

  3.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并说清每组中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

  5.课本第6页“想想做做”5。

  这是一道拓展题,要让学生学会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计算所有十几减8或7的算式,这道题就是要让学生说说十几减8或7的方法,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课时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好的计算方法了吗?

  新课 标第 一网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巩固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师:同学们,这节课一开始,老师请小朋友来进行抢答,看谁的反应最快,算得最好。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  

  13-8=    8+9=    16-7=    14-7=

  15-7=    12-2=   12-8=    4+7=

  二、导入激趣

  师: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小红花,哪一位小朋友表现得好,他就可以得到红花作为奖励。看看这节课谁最出色,得到的红花最多。

  三、练习

  1.夺☆比赛。(第2、4题)

  师:本次夺☆比赛分成两道大题,每做对一道小题就可以得到一颗☆。大家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练习二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让学生说清每一组两个算式数字之间的关系。

  3.练习二的第3题。

  师:图上有两只小蚂蚁正在打开每一扇门,只有当它们计算对了,门才能打开,你愿意帮助它们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你们将每一扇门的算式写在旁边,开始吧!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

  4.在○里填上“>”、“<”或“=”。(练习二的第6题)

  (1)让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习二的第7、8题。

  (1)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2)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说一说两道题中每组算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6.比比谁先回到家。(练习二的第9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大家都顺利通过了老师的考验,现在我们要向森林出发了。

  师:森林里有两只小动物,你知道它们是谁吗?

  生:小松鼠和小老虎。

  师:那么它们在森林里做什么呢?

  生:它们要来比比谁先回到家。

  师: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吗?

  生:愿意。

  师:很好。现在请一、二两组的小朋友把小松鼠送回家,请三、四两组的小朋友把小老虎送回家,我们比赛一下,看看是小松鼠先到家,还是小老虎先到家,好吗?

  生:好。

  师:那就赶快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看看是哪两组的同学先完成,并集体反馈计算结果)

  7.解决问题。(练习二的第5、10题)

  (1)让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都表现得很好,都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你在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呢?

  第五课时 十几减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几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答。

  12-7= 11-9= 6+9= 14-9=

  15-8= 14-7= 6+7= 3+9=

  5+8= 8+7= 16-8= 12-8=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师:今天,小兔子带着她的好朋友小老鼠一起到草地上去摘蘑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上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草地上有两种不同颜色的蘑菇,一种是蓝蘑菇,一种是花蘑菇。

  生:我还知道小兔子一共采了11个蘑菇。

  师:小朋友说得棒极了!这时,小兔子给她的好朋友小老鼠提出了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第一个问题是,蓝蘑菇有5个,花蘑菇有多少个?

  生:另一个数学问题是,花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多少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老鼠完成这两道数学问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然后全班集体反馈交流。

  生:11-5=6,11-6=5。(师板书)

  师:xx同学的列式计算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11-5和11-6,你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算法最多?

  1.学生讨论。

  2.集体反馈。

  师:原来“11-5”有这么多种算法。咱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那么在这些算法当中,哪种算法最为简便呢?现在也请小朋友好好思考一下。

  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师:哪个组先来说说看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5+6=11,所以11-5=6,这样做减法想加法的计算方法最为简便。所以,以后我们计算时,要尽量选择这样的方法。

  师:那么,谁愿意用这种方法说说11-6,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生:因为5+6=11,所以11-6=5,我用的是做减法想加法的方法来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1。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看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生:能。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反馈。

  2.课本第10页的第2、3、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计算结果,并说说每道题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3.课本第10页的第5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四、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这节课上,你还有哪些收获?

  第六课时  练习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明白十几减几的算理;(2)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l-2=    8+6=     16-8=

  9+7=     13-7=    11-6=

  14-8=    15-5=    12-5=

  12-9=    14-6=    17-9=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夺  小能手。(练习三的第1、3题)

  师:今天,我们先来进行一个闯关游戏,小朋友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nbs, p;   生:愿意。

  师:现在老师先宣布一下闯关规则:必须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题目。每做对一道题,就能获得一面红旗,最后看看哪位小朋友获得的红旗数目最多,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请小朋友翻开课本11页,找到第1题和第3题,准备开始!看看谁是夺   小能手。

  (学生独立做题,后反馈。)

  2.小象摘椰子。(练习三第2题)

  师:大家刚才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象摘椰子比赛,好吗?

  生:好。

  师:现在我们看到了有4只小象正在比赛摘椰子,看看哪只小象摘得又快又多。大家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这里有4只小象,并且每只身上都有一个数字和减号。

  生:我还看到了每个椰子上都有一个数字。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很仔细。只有当小象正确算出身上的数字减去椰子上的数字时,它才能将这个椰子摘走,大家愿意帮帮小象的忙吗?

  生:愿意。

  师:那就请小朋友动手帮小象列式计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在○里填上“>”、“<”或“=”。(练习三的第4题)

  (1)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要求学生要将算式的结果先写出来,再进行比较大小。在反馈时,学生要先说出算式的结果,再进行比较。

  4.解决问题。(练习三的第5、6题)

  (1)练习三的第5题。

  师:刚才大家去了动物园,看到了小象摘椰子比赛,现在老师再带小朋友去果园里逛逛,好吗?

  生:好。

  出示第5题。

  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大果园,这里种着许多果树,大家在这个大果园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这里种着两种树,一种是桃树,一种是梨树,而且果树上都结满了果子。

  生:我还知道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5棵。

  师:(出示两个问题)大家看看,小明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大家读读看。

  全班齐读两道题目。

  师:小朋友,你们能解决这两道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2)练习三的第6题。

  师: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要离开果园,去商店里逛逛吧!

  师:(出示第6题)我们现在来到了商店里的学习用品专柜,大家可以看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这里有墨水、小刀和三角板。

  生:我还知道它们原来有多少,卖出了多少。

  生:我还知道它要我们求每种学习用品还剩多少。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帮忙计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5.练习三第7题。

  师:小朋友,今天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为了奖励小朋友,老师特意准备了许多大苹果,你们想要吗?

  生:想。

  师:那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摘吧!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必须将每个算式的结果写出来。

  (3)全班交流、反馈。

  三、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练习课上,小朋友表现得很不错。不仅学会了十几减几的计算,而且还会解决问题了。真了不起,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都能像今天这样,做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第七课时 复习(一)

  教学内容:复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课本第13~14页的前5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过程与方法:(1)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减法表的整理过程,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2)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小朋友们,今天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好朋友——小鸭。今天,小鸭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想请小朋友帮它一个忙,不知道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太好了!(教师出示小黑板)

  小鸭过河。

  师:只要小朋友能正确地计算出每道题,那么小鸭便能轻松的过河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帮助小鸭顺利过河吗?

  生:有。

  师:好,那就请小朋友们开始动手计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二、巩固练习

  1.课本第13页的第2题。

  师:(出示课本13页的第2题)同学们,这是一张关于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表格,请你们认真观察第一列,你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讨论后,请你们来说说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好,哪个小组愿意先来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第一列全都是减9。

  生:第一个数是11、12、13…一直到18,也就是第一个数每次都多了1。

  师:哦,小明友们观察真仔细,那下面再请同学们横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个数都不变,第二个数每次都少了1。

  师:既然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这张表格中的规律,那么你们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一下怎样填写。一会儿,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最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算式,教师要进行巡视,并予以辅导。最后集体反馈。

  师:同学们都整理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填写的?

  生:第一列是十几减9,第二列就是十几减8,第三列是十几减7,第四列是十几减6,第五列是十几减5,第六列是十几减4,第七列是十几减3,第八列是十几减2。

  2.复习的第l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第1题,你能根据这两幅图,将空格填写完整吗?

  生:能。

  (1)学生独立做题。

  (2)全班反馈。

  3.复习的第3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然后多请一些学生来说说有联系的一些减法算式。

  4.复习的第4题。

  师:(出示第4题)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一下这道题,它要小朋友做什么呢?

  生:在右边框格中所写的算式要与左边这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师:那么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

  生:能。

  师:那就请小朋友动手写写看,比赛一下谁写的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5.复习的第5题。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你们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请小朋友完成第5题的口算,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反馈。

  三、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复习课上,同学们表现得很出色。不仅学会了整理十几减几的减法表,而且还发现了减法表中的奥秘。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能像今天这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八课时  复习(二)

  教学内容:巩固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巩固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天气可真不错!操场上来了四位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好吗?

  生:好。

  出示复习的第6题。

  二、巩固练习

  1.比一比,看谁先跑到终点。

  师:大家看一看,这四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比赛跑步。

  师:哦,那你知道他们要怎样才会取得胜利吗?

  生:知道,看谁先把自己前面的算式算完,谁就是冠军。

  生:我认为,不仅要算得快,而且还要算得对,这样才是冠军。

  师:同学们都说得太好了。那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好,现在老师说说比赛规则,小朋友们可要认真听。我们班一共有四组,每一组就代表一位小朋友,看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做得又对又快那么他所表的那位小朋友就是冠军。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2.复习的第7题。

  师:(出示第7题)小朋友都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再一起到学校的体育室去看看,好吗?

  生:好。

  师:在学校的体育室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体育室里有14个足球。

  生:我还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向负责体育室的同学借走8个足球。

  生:我还看到蟋蟀小博士提出了一个问题,问我们,还有多少个?

  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你们能解决蟋蟀小博士提出的问题吗?

  生:能。

  师:打开书第15页,完成书上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3.复习的第8题。

  师:(出示第8题)解决完了蟋蟀小博士的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书本上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集体反馈。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生:我是这样做的,有8辆客车,有9辆轿车,一共有17辆,列式是8+9=17。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右边这道题又该如何来解答呢?谁还愿意说说?

  生:我是这样做的,一共有17辆,其中客车有8辆,要求轿车,只要把17-8=9。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不错,下面让我们到今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养禽场去看看。

  4.复习的第9题。

  师:(出示第9题)认真看看题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这里鸡有11只,鸭有8只,鹅有7只。

  师:好,那么白菜教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问题呢?请全班小朋友一起把它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题目。

  师:你们能解答白菜教授提出的问题吗?

  生:能。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5.复习的第10题。

  师:(出示第10题)下面请小朋友认真看看这道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给小红买来了许多苹果和梨。

  生:我还知道苹果和梨一共有15个。

  师:好,那你们能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说说看,看哪个组说得最好?

  (1)学生讨论。

  (2)集体反馈。

  三、课时小结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真的不错。做了几道有趣的题目,并从当中学到了一些知识。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继续努力,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九课时  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

《减法》教案 篇9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新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4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课时安排]

  1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 课时2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课时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课时4 .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 课时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二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   )个是,里有(   )个。( 3 )3个是(   ),是4个(   )。2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板书:+===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3 .出示例2 。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4 .小结:观察例1 和例2 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5 .完成教材第105 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 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7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 题。其中(    )一=    -( )=,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第二课时一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教材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4题。二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2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五 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4 题。提问:有几组分母相同的分数?各有几个?让学生试着组成不同的算式并进行计算。(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      -=      +=       -=       +=        -=2 .从乐乐家出来,向东走千米是街心公园,向西走共千米是少年图书馆。从少年图书馆到街心公园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乐乐家到少年图书馆的距离比到街心公园远多少千米?3 .在○里填入“> ”、“< ”或“= ”。-○=-      +○+        +○+        +○- (四)思维训练

  1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      +=     -=        -=       - =       -  =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最简分数,使等式成立。( )+( )=     ( )—( )=   ( )+(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法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相同。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第三课时一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

  教材第107 页的内容及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一8 题。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三 重点难点

  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四 教具准备

  投影。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3 。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

  节目类型 动画类 游戏类 教育类 科普类 其它 时间分配

  ( l )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2 )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方法一:+==     +===方法二:+====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 )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1--请学生试着计算。老师提问:“1 ”应化为分母是几的分数?为什么?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板演出来:1--=--==提问:如果将换成,请你算出结果。学生计算:1--==提问:是多少?你能解释吗?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

  2 .完成教材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4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5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7 题。

  学生先自己填空,交流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6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8 题。

  根据学生课前的调查进行解答。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应用时间的教育(四)思维训练

  先计算,再把计算结果化成分母是2 的假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     +++=    ++=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注意在计算分数连加、连减时,用几个分数直接相加或相减比较简便。另外,如果被减数是“1 ”时,将被减数化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假分数再计算,当分子出现o 时,这个分数就等于o 。

《减法》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法、减法和整数加法、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2、体会小数加法、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挂图一张、小黑卡、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在我们北环新开了欧尚超市,你们去过吗?十一期间,丁老师也去逛了一下,超市里真是琳琅满目,尤其是文具,更是应有尽有。

  这是小朋友在购买文具的情景,你能从中了解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1、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选择两题自己试一试,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名部分同学板书竖式

  3、组织讨论:你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选哪两样文具所花的钱最多,是多少?最少呢?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小数减法呢?请大家再试这算一算。

  4、学生独立计算小数减法,指名板书。(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说说是怎么算的,怎么想的?追问:用竖式计算,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5、通过刚才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强调计算结果要化简。

  6、总结和归纳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法和减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更要注意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组织交流和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从低位算起。整数加、减的竖式中,末尾对齐了,其他数位也就对齐了,就能使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而小数加、减法则不然,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使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三、巩固练习

  1、这是五(1)班同学的作业,我想请你们来当小老师,看看做得对不对?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说出错在哪里,该怎么改

  2、完成”练习8”的第1题

  比一比,哪组正确率高。

  3、完成“练习8”第3题1——3问

  组织交流,着重引导联系线段图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四、总结和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2、同学们在开始上课时,提出了许多小数加法、减法的问题,有些我们已经解决了,剩下的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减法》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p56 p57页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

  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

  二,探究知识

  1,8的加减法

  a,小组讨论

  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

  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 请4人小组讨论并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

  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

  b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 理由呢

  c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

  2,9的加减法

  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

  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

  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

  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

  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

  三,练习

  1,练习: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人记录算式)

  a,摆7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小组摆再汇报结论)

  列式:7+2= 2+7 = 9-2= 9-7=

  b,摆6个红圆片,2个白圆片.

  6+2= 2+6= 8-2= 8-6=

  c,摆6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

  6+3= 3+6= 9-3= 9-6=

  观察以上每组算式有何共同点

  a组用了2,7,9三个数,而且用了:9可以分成7和2.

  b组用了2,6,8三个数,而且用了:8可以分成2和6.

  c组用了3,6,9三个数,而且用了:9可以分成3和6.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分别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然后根据这几个数说出2个加法2个减法算式.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8和9的加法,以及8减几,9减几的计算.懂得了一幅图可以两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也就是看一幅图可以写成4个算式.

《减法》教案 篇12

  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内容: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2、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挂图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 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

  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1)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强调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指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9=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二、 课堂作业设计

  1、 做一做第1、2题

  2、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好又快。

  3、 练习二的第3题

  三、 思维训练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有16个同学来猜字谜,已经来了9个同学,还差几个同学没有到?来猜字迹的有3个男生,6个女生,       ?

  有20条字谜,小朋友们已经猜中了15条,没猜中有几条?

  八、课学小结:这节课学了十几减9的减法,你有什么收获?十几减9可以这样想,见到减法想加法,用“破十法”算也可以连续减……十几减9的差,要比被数个位数多1。

  教学板书:                   十几减9

  有15个气球,卖9个,还有几个?

  15—9=6

  有14个圈,套中9个,有几个没套中?         比较算式

  14-9=5

  例1、12-9     怎样想   想9+(3)=12

  12-9=(3)

  12  -   9  =  3

  2     10                    10-9=1

  1                   1+(2)=3

《减法》教案 篇13

  1、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教学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

  意图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复习8、9的组成。

  3、导入。学生正确口算并汇报答案。

  学生和教师做数的组成游戏。学生说“你的朋友在这里,我是1,7和1可以组成8.”

  学生听教师导入新课,感受没有见过的动物,说出看到得动物“恐龙”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一)示图观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1、看图说话。

  ①出示“恐龙图”,创境激趣。

  ②指导观察,激励汇报

  师:漂亮吗?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写算式。

  同桌合作:看恐龙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能帮忙列式解决吗?(同桌2人一人提出问题,一人列算式。)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操作感悟。

  (1)摆一摆:左边摆7个,右边摆2个。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写一写:根据你摆的学具,你能写出几道算式?

  2、汇报评定。

  (三)思考交流,发掘计算方法。

  1、看一看,算一算:

  5+4= 4+5= 9-4= 9-5=

  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还可以怎样想?

  2、帮助学生积累一个计算减法的方法。

  计算:1+7= 抢答:8-7=

  师:怎么想出来的?

  3、指导小结,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加减法都是有关谁的计算?

  板书课题:8、9的加减

  4、阅读课本“生活中的数”。认真看图,仔细思考,然后和同桌同学交流图上内容。

  根据图上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写四道算式。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先看教师摆学具,然后观察自己动手摆学具,同桌合作摆后写出四道算式。

  同桌互相说说算理,重点说说减法的算理。

  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学生汇报加减法算式。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思路,做做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交流、发现:做加法,还可以想减法。

  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生读课本,说说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提出数学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畅游乐园,寓练于乐。

  1、看图列式,并计算。(课件出示)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

  6+2= 4+5= 8-1= 8+1= 9-1= 7+2= 7+1= 8-2= 5+3= 9-8= 4+5= 9-6=

  3、比一比。(课件出示)

  7○9 6+1○8 3+4○9 8-0○8+0 3○9-7 +1○6+2生观图,列算式,并交流。

  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并评价。

  交流解题思路,然后独立完成。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巩固知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6+2=8 2+6=8 1+7=8 8-7=1

  8-2=6 8-6=2 做减法,想加法文章

《减法》教案 篇14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理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整理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2 . 探讨“+”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② +=+=

  ③ +===

  ( 2 )集体评价。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和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一个是,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变成,变成,所以+=+。

  老师:通过计算+,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先通分,将化成)。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和-。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小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  教具准备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老师先介绍“杨辉三角”,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的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请学生先说出思路,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1 .在o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 。

  2 . =+=++=++=+++++++

  3 .写出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使它们的和是。你能写出几组?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

  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减法》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第一册课本第66页和做一做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加减法;一图四式。

  ◎教学目的:

  ①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②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信心。

  ◎教学用具:相应课件、数字卡片、数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拍手背儿歌:(课件播放音乐)“小花猫喵喵叫,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升4来作伴,5、5凑成一双手。小手小手真伶俐。嘿!”

  2、做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

  活跃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对数游戏,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复习过程。

  二、新授内容:

  1、激趣导入:

  ①(小朋友,老师看到红红的大苹果,太诱人了,瞧,他们来到了你们面前)

  课件出示左边9个苹果和右边1个苹果图:

  师问:你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请同桌间小声说一说。

  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算式: 9+1=10 1+9=10 10-9=1 10-1=9

  (小结:这就是运用1和9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

  ②(现在,鸭妈妈带着小鸭子们游呀游,游到了课堂,看!)

  课件出示左边8个小鸭子和右边2个鸭子图:

  师问:你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试试看!请同桌间小声说一说。

  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算式: 8+2=10 2+8=10 10-8=2 10-2=8

  学生齐读算式。

  (小结:这就是运用2和8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

  ③(看到同学们学习很认真,就把闪闪的五角星奖励给大家。)

  课件出示左边7个五角星和右边3个五角星图:

  师问:你能找出四个算式吗?先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其他同学同桌间小声说一说。

  集体订正交流。

  课件出示算式: 7+3=10 3+7=10 10-7=3 10-3=7

  (小结:这就是运用3和7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

  ④(瞧,可爱的小精灵们扇动着翅膀也来到我们热闹的课堂)

  课件出示左边6个绿色的小精灵和右边4个粉色的小精灵图:

  先出示四个算式: 6+4=10 4+6=10 10-6=4 10-4=6

  师问:你能根据算式说出图意吗?

  指名交流。

  (小结:这就是运用4和6组成10来进行计算的。)

  设计意图

  进行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看图说意的表达能力,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从面培养其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2、知识的迁移

  师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答,出示课题:10的加减法。

  (老师把课本第66页的四幅点子图请到大屏幕上,<出示点子图>请大家分组讨论找出每幅图中藏有的四个算式。要求:一大组一幅图;四人一小组,将你们找出的算式写在老师发的那张白纸上;时间定为3分钟。)

  指名展示学生的算式。

  学生评价。

  (小结:这就是学习10的加减法中的一图四式。)

  3、想一想:(10的加减法中还有一个特例)

  出示算式:5+5=

  10-5=

  请同学们用你们会说话的小手表示出算式的得数。

  问:同学们,前面的一图四式和这个特例有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

  (小结: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相同;在减法算式中,减数和差是相同的。)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叶配花图:

  (今天,医学小博士正在为生病的花朵治病,伤心哭泣地花朵想请大家来为它们治病,你们愿意吗?仔细观察查找病因。)

  课件出示图。

  要求:

  (1)请同学们找出算式;

  (2)治病。

  (小结:同学们,看着笑了的花儿,我们知道花儿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呵护它们,那么我们的校园会更加漂亮、整洁!)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集中体现。

  2、开火车:

  10+2 5+53+7 10-4 3+5 6+3 10-3

  2+8 9-6 10-84+6 10+-9 10-59+1

  学生心里想一想。

  以各种形式开火车。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习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习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学习等形式,去找到10的减法算式。最后,课堂的教学中,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减法》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45、46页内容:6、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习了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根据6、7的组成掌握6和7的加减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式计算。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体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一图两式的一般规律,并会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一套,男生女生的头像,大大的智慧星

  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复习口算、做好铺垫(口算)

  三、 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以旧引新 (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显示数学乐园的背景)

  ①问:这是谁啊?(蓝猫)

  这节课蓝猫要带着咱们班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去数学乐园玩一玩。想去吗?大门紧锁,怎么办呢?(生说:门上有钥匙)

  ②(点钥匙,出现6和7的组成画面)只有回答出蓝猫的问题才能进去。(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同学习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1、 新课探究 (点门打开,出现智慧塔,塔尖有闪烁的星星)

  ① 师:小朋友真聪明,门打开了,瞧!这里都有什么?

  这是智慧塔,上面有一颗闪亮的智慧星,想不想要!那就让蓝猫带领着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走吧!(点第一层门出现画面,左边5根小棒,右边1根小棒)请你学着蓝猫的样子摆一摆

  ②学生独立摆

  ③问:“看一看你面前的小棒,谁来说出一个加法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5=6

  “你为什么列1+5=6呢?”

  学生:“我看到左边有1根小棒,右边有5根小棒,合起来是6根小棒,所以列1+5=6”

  “还有谁来说一下你的算式?”

  学生:“我列的算式是5+1=6”(教师板书5+1=6)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列5+1=6吗?”

  为什么你们写的不一样呢?

  ④看黑板总结:看一幅图咱们能写出2个不同的加法算式,观察这2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⑤师小结:虽然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但是得数不变。像这样你还能说出几道得数是6或者是7的算式吗?(畅所欲言)教师板书:4+2。。3+3 等等。

  ⑥(点击进入第2层)“第一层的任务顺利完成了,继续跟着蓝猫前进”

  显示画面:七根小棒,一根和6根之间有一虚线

  问:这是什么?(虚线)和原来我们认识的虚线有什么不同?

  小结:以前表示去掉是用虚线把去掉的部分框起来,今天的虚线是直的,可以表示去掉左边,也可以表示去掉右边。

  你能学着他的样子摆一摆?你是怎么摆的?

  (独立写)根据你摆的写出2个减法算式,

  板书:7-1=6 7-6=1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呢?”

  “观察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⑦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学会了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一幅图可以得到两个算式,完成了蓝猫的又一个任务,蓝猫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厉害,请来了小动物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⑧点击进入第3层(老虎图)

  问:你能用3句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老虎图中间出现虚线)根据你看到的列出2个算式,你是怎么列的?(独立写,指名回答)

  ⑨最后第四层完成书45页的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任务完成了,智慧星属于我们咯,颁发智慧星。

  四、 游戏巩固、深化新知

  游戏“男生女生对抗赛”

  在这节课中咱们班的小朋友分男女生比赛,看看是男生棒,还是女生棒。(黑板上画好男生女生的头像,在下面加星星)

  五、 总结全课

  师: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其实在生活也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今天学到的加减法算式,能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吗?

《减法》教案 篇17

  三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   

  2.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3.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要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情境,如模拟表演(原来有几个人,又来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讲童话故事等,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各不一样。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针对这种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教师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红色粉笔,右手在盒子里拿出1枝黄色粉笔,然后把两只手中的粉笔合起来,问学生一共是几枝粉笔。

  (二)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小朋友们也拿出自己笔盒里的铅笔,学着老师的样子试一试。

  师:一共有几枝铅笔?

  生:有5枝铅笔。

  师:你们是怎样算出5枝铅笔的?

  生:这只手有2枝铅笔,那只手有3枝铅笔,合起来就是5枝。

  师:对了,这合起来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

  2+3=5  (师边讲解边板书演示。)

  师: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们想一想,这2+3=5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对算式含义进行扩展。)

  生1:还可以表示把2个苹果和3个苹果合起来。

  生2:可以表示把2本书和3本书合起来。

  ……

  2.摆圆片。

  (1)书上是摆桃子,我们可用圆片代替桃子,先摆1个,再摆3个,学生依照老师的样子摆。

  师: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们会做这道题吗?

  生:1+3=4。

  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

  (师引导学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

  (2)放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书上的第2,3题,把2+□=□,□+□=□补充完整。(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根据身边事物提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在我们身边,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问题呢?

  生1:我的笔盒里有3枝笔,笔盒外有1枝笔,合起来一共几枝笔?

  生2:教室一边墙上有2张画,另一边也有2张画,合起来是几张画?

  ……(师表扬学生善于发现。)

  4.试一试,运用加法含义。(教材第22页的“试一试”。)

  (1)引导学生看图,要把同类的车子合起来,与警察没关系。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

  (3)组织学生结合图与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书上的“练一练”)

  1.第1题,放手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其先摆学具,直观得出算式结果。

  2.第2题,让学生看图,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交流,第2幅图画会出现4+1=5,3+2=5两种情况,教师在集体反馈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式表示的意义,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每个盘子放苹果的规律,师进一步追问,如果再放一盘苹果,你认为放几个?说出理由。

  4.说一说,算一算。

  (1)学生独立观察图,找出同一类型的东西把他们合并起来,如凳子和凳子合起来,梨和梨合起来,花盆和花盆合起来。

  (2)这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符合图意,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放学后,大家可以在校园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下次带下次带到课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有几辆车》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第23——24页。

  知识目标:

  通过解决有几辆车这一问题,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汽车、挂图、皮卡丘、红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庞物小精灵皮卡丘)你们认识它吗?喜不喜欢皮卡丘?今天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2、师:是一个认真观察、爱动脑筋的小精灵,它在上学的路,经过了一个停车场,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就把这个数学问题带来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让我们赶快来看一看什么问题?(皮卡丘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宠物小精灵。课一开始就把它作为学习伙伴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尝试,获取新知(教师把讲台桌布置成停车场)

  ㈠、引导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1、师: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停车场的左边有3辆车,右边有2辆车:或者右边有2辆车,左边有3辆车。

  师: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师:怎样列算式?

  师指着算式中“3、2、5”各表示什么?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都是等于5,不同的是交换了3和2位置

  生:所以我们说3+2=2+3

  2、请学生用学生代替小汽车摆一摆。

  (从实际生活中的活动场面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较好地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摆一摆

  师:皮卡丘认真观察爱动脑筋,老师要奖给它小红花。(师在黑板上贴出3朵红花)。小朋友们也要向学习,你们能从这些红花中提数学问题吗?

  1、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列出算式

  师:小朋友们也表现得棒,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奖励红花。(师贴出3朵红花)

  2、学生又根据教师贴的红花,说算式

  (摆一摆的设计,教育了学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学生进一步体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 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

  (三)、试一试

  ⑴师引导生说图意

  ⑵小组合作完成

  ⑶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拍手游戏

  ⑴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拍手游戏。听清楚老师拍几下,然后你拍的和我拍的合起来要是

  ⑵如:师拍:×

  生拍:

  师:谁能根据我们拍的次数列成算式?

  生:1+4=5    4+1=5

  2、抢答

  教师把第25页中第2题的算式写在卡片上,师举卡片,生答

  3、师:今天皮卡丘还给大家带来一些小精灵算式,你想上来摘哪道就摘哪道,拿到算式的学生进行比较,没拿到算式的同学做小裁判。(把第25页第3题写在卡片上)

  4、请学生模拟表演第4题

  5、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这题的不同列式有2+3=5、3+2=5、4+1=5、1+4=5只要学生能说出合适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趣味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体会到时获得成功的快乐。)

  《小猫钓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三个含义,通过直尺认识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三个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大家喜欢听故事吗?你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放录音,听故事.) (点评:“借助小猫钓鱼”的有趣情境,呈现一组连环画,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变化过程.教师在这里注意联系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观察画面,引入新课

  (一)出示主题图.

  教师:你猜猜故事里的小猫是哪一只?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别的小猫钓了多少条,你们知道吗?你们能把这些数写在下面的田格里吗?

  1.出示图片

  (1)学生在书上写数.

  (2)展示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点评: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很重要,在学生评价中有,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互评.)

  黄猫一只也没钓着,在他的下面应该写几呢?(写 0)

  2.出示图片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0”的认识.(板书:0的认识)

  教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0也和1、2、3这些数一样,也是一个数.

  师指着小猫下面的0问:在这里0表示什么呢?

  (二)感知0的另两种含义.

  教师:你还在哪见过0?

  我们在直尺上发现了0,请同学们拿出直尺看一看.

  1.出示图片

  教师:直尺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这些数是按顺序排列的,从0 开始的) 这个0表示什么呢?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谁来说说你们组的意见?

  小结:直尺上的这个0,表示开始,起点的意思.

  2.出示图片

  教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这个0又是什么意思?

  教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3.出示图片

  教师:0度可以这样表示. (点评:教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观察图,找出“0”让学生说说“0”的含义,从而明确“0” 让学生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其他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直观体会“0”的实际含义.)

  三、学习写0.

  (一)教师: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0,0是怎样写出来的,请看大屏幕.

  1.课件演示:0的写法

  2.边演示边讲解: 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教师:请你用手指和课件演示一起写一遍.

  学生书空 (点评:教师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出示图片

  1.学生练习书写.

  2.出示学生作品.

  教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 

  (三)出示图片

  1.教师:你能把下面的空格写完吗?

  2.出示学生写法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01       002      003       004       005

  001       002      003       004       005

  教师:哪种写法对呢?为什么? (这两种方法都对,第一种是接着写的,第二种是照样子写的.) (点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你们写得真棒!在写好字的同时,还注意了写字的姿势.下面我们一起来休息一下. 课间休息:播放歌曲《小猫钓鱼》

  四、课堂练习

  (一)出示图片:请你从0开始,按顺序把这些数连起来

  教师:你们画出的是什么呢?(小熊举重)

  谁还想把你的作品 给大家看看?

  (二)出示图片:怎样数得快?

  教师:请你先想想,怎样数快,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快. (指名演示怎样数.) 

  (点评:教师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0呢?

  (点评: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0”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教学内容:练习一    p30

  教学要求:

  1、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演示,初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找规律填数。

  教学准备:小棒或小圆片、算式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1、第一题:先观察情境图,提出教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五题:“找家”,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4、第六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讨论交流“□+□=5”和“□-□=1”这两个算式,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想出不同的答案。

  5、第七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每个盒里会有哪些卡片,再把卡片打乱次序分组整理,指导找到较好的整理方法。

  二、找规律填数

  1、第3题:先拿出学具进行演示,再让学生独立填空,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说每次多几个或每次少几个。

  2、第4题:

  (1)引导学生观察第1小题。

  (2)组织生分组交流。

  (3)反馈讨论结果。

  其它两个小题教法同第1小题

  教学内容:猜数游戏  p32

  教学要求:

  1、通过游戏活动,学会“7”和“6”的加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豆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

  1、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小豆,同桌两做游戏。

  2、边做游戏边完成书上的题目。

  3、集体交流。

  4、整理板书。

  二、想一想

  1、讲故事引入题目。

  2、观察图,说说图意,独立完成书上的两组题。

  3、想像:说一说还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生说师板演。

  三、练一练

  1、连一连。根据图示独立完成。

  2、做一做。先独立看题,完成题目,再同桌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数学游戏

  1、知道怎么玩。

  2、玩一玩。

  3、回家后,找家里人玩一玩这个数学游戏。

  教学内容:跳绳  p34

  教学要求: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讨论

  1、观察图提出问题。

  2、指名回答,列出算式。

  3、分小组交流算法。

  三、画一画

  1、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

  2、组织全班交流,整理出算式。

  四、练一练

  1、说一说,填一填,先学生独立填写,再指名回答,并说出这样列的理由。    2、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凑成9,先指导学生看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连一连,同桌检查连好的结果。

  五、拓展练习,数学故事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师巡回指导。

  六、课外延伸

  放学后,想一想写一写有关“8”和“9”的加减法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教学内容:可爱的企鹅  p36

  教学要求:

  1、学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重点:

  巩固“8”和“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图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境图,介绍图中的景物。

  2、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讨论、解决问题

  1、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并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各表示什么?

  3、学生独立做题。

  4、集体交流反馈。

  三、试一试,尝试练习

  1、拿出小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2、完成表格的填写。

  四、练习

  1、口算,生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先观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3、说一说,填一填。先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不局限于一种填法。

  五、数学游戏

  1、说清游戏的玩法。

  2、同桌或四人小组玩一玩,师巡回指导。

  教学内容:练习二  p38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教学内容:分苹果  p40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  (3)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4 、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三、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内容:操场上  p4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教学内容:乘车  p45

  教学要求:

  1、初步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观察说说图的意思。

  2、指名说一说。

  二、学习讨论

  1、模拟上、下车的游戏。

  2、独立填写书上的空格。

  3、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结合实际,提出一些连加、连减混合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三、试一试

  1、看清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小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四、练一练

  1、说一说,算一算

  (1)观察图,把三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列出算式算一算。

  2、口算,生独立完成。

  3、看图。

  (1)数出△、○、□各有几个

  (2)比一比谁比谁多(少)几个?

  (3)填一填。

  4、说一说,填一填。

  (1)同桌两人看图说一说,填一填。

  (2)集体讨论、反馈。

  教学内容:练习三(p46-4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教学准备: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教学

  一、第1题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二、第2题教学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三、第3题教学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四、第4题教学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五、第5题教学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六、第6题教学  1、分小组模拟比赛。  2、小结评议。

  七、教学游戏: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  ),我出(  )。

  八、回顾总结。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整理。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这堂课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写一写我们学过的算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多。

  二、10以内加减算式的整理

  1、让学生尝试写出10以内的有关加法算式。

  2、小组交流:列出的有算式。

  3、试着进行加法表的整理。

  怎么整理?按照得数是10、9、8、7、6、5、4、3、2、1、0进行整理、归纳。(放手让学生小组间合作交流,共同完成。)

  每组发给一张表格,完成表格。

  4、小组推荐一人进行汇报。

  5、继续讨论:

  根据小组间填的表格进行讨论:

  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汇报讨论学习情况?

  三、10以内的减法算式的整理

  1、看61页上面的图,仔细观察: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

  2、弄清题意,说一说应怎样整理减法算式。

  3、小组交流。

  4、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5、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表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6、小组汇报。

  四、回顾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说一说: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你呢?

  教学内容: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减法》教案 篇18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6课时,本课第2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二. 基本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三.提高练习 四.延伸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六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数位对齐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课时,本课第3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重点难点: 知识的迁移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新授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 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五.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a+b=b+a

  a+b+c=a+(b+c)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6课时,本课第4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计算器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授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三.练习 1、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2、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五.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计算器

  小数,整数四则运算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6课时,本课第5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 “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三.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四.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计算方法

  进位与退位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6课时,本课第 6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课前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二.新授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三.延伸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四.总结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五.课堂作业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生活中的运用

  支出和收入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减法》教案 篇19

  五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课时,本课第1 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先列出算式。二 新授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5、归纳小结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三 练习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教 和 学 的 过 程教  师  活  动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学生练习,集体订正。7、做49页试一试题目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四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四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五 课堂作业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减法》教案 篇20

  课题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

  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减法》教案 篇21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图四式的解题方法。

  2.掌握有关10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我出1……”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二、探究新知

  (图片导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1个红○。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答:a.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b.有1个红○,9个蓝○,合起来是10个○:1+9=10

  c.有10个○,拿走9个蓝○,还剩1个红○:10-9=1

  d.有10个○,拿走1个红○,还剩9个蓝○:10-1=9

  2.出示小花图,8朵红花,2朵绿花。

  师问:小朋友,你们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四人分组讨论,并请一组将算式写出来:

  8+2=10 2+8=10 10-2=8 10-8=2

  学生齐读一次。

  3.师扮成大象,拿出五星图,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请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最后,请一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7+3=10 3+7=10 10-7=3 10-3=7

  4.出示小旗图,6面红旗,4面蓝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用幻灯片集体订正。

  5.想一想:

  出示:5+5=□ 10-5=□

  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三、演练提高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10。

  如:学生扮成小蜻蜓:“我是一只小蜻蜓,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合:“2和8组成10”……接着,小猫、小兔、小猴等都找朋友。

  2.室外游戏:“站位”。

  教师先讲明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着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和外圈上的数字组成10。学生看清地上的图意后,就举着卡片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如下图所示)全部找到位置的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十三课时 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9页练习九的有关习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及相应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填写10的组成及分成,并要求个别学生背诵。

  二.教学新知

  1、教学第1题

  此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这是第一次出现数轴,它比写在直尺上的数更抽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从0到10的顺序去填数。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如为什么要在8和10之间的方框里填9。

  2、教学第2题

  此题反映的是火箭发射前倒计时数数的情景,本题联系实际,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倒着数10以内数的数法;另一方面反映了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与现代化建设的联系,同时还可以起到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的作用。

  3、教学第3题

  此题是一组专门巩固10的组面的填空题,练习时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想的过程,以此为后面的学习填未知加数做准备。

  4、教学第5题

  此题是一道有多种选择的开放题,练习时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有学生用10和0两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加法算式,教师应给予肯定。

  6、 教学第8题

  此题是一组比多少的问题,练习时可参照练习八第11题进行。

  7、 教学第9题

  此题是一道填写“>”、“<”、或“=”的填空题,这是第一次出现算式和数比较大小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出左边算式的得数,再同右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明确这样比较不是直接用数和数比大小,而用算式的得数和得数比较大小。

  8、 教学第10题

  此题是一道体现统计思想的填空题,练习时一要注意让学生先准确的数出两种不颜色三角形的个数,再填数,以此让学生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二是注意统计表下面的算式有四种不同的填法,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多种填法。

  9、 教学第11题

  此题是一道让学生对照图在实际情境中找“7+3=10”的原型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密切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满足算式的不同对象。

  三.演练提高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九的其它未讲之题。

《减法》教案 篇2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减法》教案 篇23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

  2、在具体到情景与活动中理解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减法问题,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3、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并会在减法算式后面填写得数。

  二、预计教学时间: 1 节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减法的意义,正确读减法算式。

  四、教学活动

  (一)复习巩固

  1、对口令,师生对,同桌对

  3可以分成1和几?

  4可以分成2和几?

  5可以分成1和几?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

  3    2              4                  5

  1      2

  (    )         1     (  )       (  )  2

  (二)故事导入,学习新课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带上兔子的头饰)兔妈妈看见大家很会计算,想起大家帮帮忙,它现在一共有几根胡萝卜?(兔妈妈左手拿2根胡萝卜,右手拿1根胡萝卜)

  生:一共3根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2=3或2+1=3

  师:你真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孩子!谢谢你!(把右手的胡萝卜送给回答问题的孩子)

  师:兔妈妈送了1根胡萝卜给小朋友,她还剩下几根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对你的同桌说说,也可以用学具摆摆看。

  学生汇报:原来有3根胡萝卜,拿走1根,还剩下2根。

  2、揭示课题:

  (1)教师:象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减法算式来表示,板书3—1=2,中间这个运算符画像中文数字“一”,叫做减号(板书),这道算式是一道减法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2)带领全班读算式2遍。

  (3)解释:减号前面的3表示原来有3个,减号后面的1表示拿走了1个,“=”后面的2表示还剩2个。以后我们遇到这种“去掉”或“减少”的情况都可以用减法来计算。

  (三)运用减法计算的模型,自主探究

  1、出示书第25页纸鹤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的意思是什么?请在小组内交流。

  预设1:桌上一共有3只纸鹤,拿走了1个,还剩下2个。

  预设2:有3个小朋友,后来走了1个,还剩下2个。

  2、提问:

  (1)“走了”是什么意思?(强调“去掉或少了)

  (2)你会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3)算式了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学习书第25页例2气球图。

  教师(戴上刚才兔妈妈的头饰,手里拿着4个气球):同学们今天学得真认真,她决定送2个气球给大家。(教师将2个气球给2名同学),现在还有几个气球?

  (1)同桌交流后汇报

  (2)教师板书:4—2=2

  (3)指名学生解释算式的含义,然后全班齐读算式2遍。

  (4)教师质疑:算式中有2个”2”,它们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书第25页做一做,教师在黑板出示情景1的图,解释图意:这里有3朵花,拿走了2朵,可是在黑板上拿不走,我们就用虚线框把它框起来,表示拿走了。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个别学生上黑板做,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既要评是否正确,又要评书写情况。

  2、完成书第26页第1,独立完成,讲评时要先讲讲图意。

  3、完成书第26页第2,独立完成。

  4、算一算。

  5、 你能帮信鸽送信吗?

  【提高练习】

  【拓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