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教案

2023-07-22

《黄昏》教案 篇1

  美丽的黄昏

  教学构思

  1.引导学生用太阳下山的下行音乐来开展练唱,并变化着结合图形谱来练习声音处理及进行轮唱,同时创设黄昏的情景能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2.由前面的练唱引出钟声的音乐,让学生听钟声、唱钟声,直接点到歌曲的主题——“美丽的黄昏,美妙的钟声”,让学生深入感受黄昏、钟声的悠闲情景。

  3.通过读歌词、唱歌词,并重点解决二部轮唱这个难点,然后有表现地唱好歌曲《美丽的黄昏》,能够声部和谐协调,歌声优美抒情、轻盈而有动感。

  4.从歌曲的情调意境出发,引导学生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试验。

  教学理念:

  1.引发问题来研究探讨,围绕主题来开展教学。

  2.关注音乐审美的本身,重视音乐实践的愉悦。

  课型:综合课

  教学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

  1.用1、2、3等几个简单的音进行旋律创编,同时结合图形谱进行简易的轮唱练习,并模拟钟声创设情景。

  2.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通过轮唱及音色处理,表现歌曲幽雅、休闲的意境美。

  3.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从简易创编引入,结合声势、图形谱开展轮唱训练,并为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打好基础。

  2.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通过和谐的二部轮唱表现歌曲意境。

  3.从歌曲的情调意境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参与实践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1.二部轮唱。

  2.音准、音色的控制及音乐情绪的表现。

  教学准备:课件、碰钟、铃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在音乐声中进教室、轻声坐好。

  二、引入教学(引发问题、引出主题)

  1.老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画出一个太阳,问:这是什么?

  再看,老师用绿色粉笔在太阳下面画上山,问:你觉得太阳要下山了呢?还是刚刚升起来呢?

  让学生说,最后定不下来。

  2.那么,就让音乐来告诉我们,老师慢慢弹奏mi、re、do

  引导学生得出,太阳慢慢下山了,美丽的黄昏来到了。黄昏的景色真迷人,让我们一起来唱唱太阳下山的音乐。

  三、结合太阳下山的情景,练唱mi、re、do、sol

  修改:可以直接在山上画出旋形谱。

  1.优美抒情地唱mi、re、do

  先一起唱,再二部轮唱,注意音色美、声部齐。声音慢慢减弱。师小结。

  添加:在轮唱完,问学生:我们两次演唱形式有何不同?讨论完,师总结:大家一起整齐的唱同一旋律,叫齐唱。同一旋律先后唱叫作轮唱。

  想法:其实轮唱在二年级下册歌曲《两只老虎》时,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在这里,可以提到这个“轮唱”概念,作为复习性质。

  2.师:再过一会儿,你说太阳将会怎么了?

  这下我们唱的音乐应该高起来呢?还是要唱更低了呢?

  你听,太阳慢慢下山了,这个是什么音?

  师逐个慢弹do、si、la、sol,最后停在sol上。

  修改:课上我直接弹奏mi、re、do、sol

  3.唱准低音sol

  四、结合图形谱,唱唱“美丽的钟声”

  师:黄昏的景色真美,黄昏的音乐也美,让我们再变化着来唱唱黄昏的音乐。

  1.你看我来画个图形谱,你能认出唱什么吗?

  师画:

  让生认出:3  1  2|5 - -||

  一齐唱,注意音色美。

  二部轮唱,注意整齐。

  2.我连续画两个,你还能认出来吗?

  师画:

  生认出 :1  2  3|1 - -||    (3  2  1|5 - -||)_这条旋律前面已经接触和演唱,不必再重新花时间来认唱它。

  一半唱前面的,一半唱后面的,再合起来唱,唱出情绪。

  3.现在我要让你来画。

  生画 5  2  3|1 - -||

  请生略思考,一个同学上来画图形谱,如有不对,适当帮助。

  4.研究探讨:如果把他们连起来,那么这个音乐唱什么呢?

  师用另外颜色的粉笔慢慢把图形谱连起来:

  先让学生一个人自己唱,再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再听师弹奏。

  最后得出是钟声。钟声是多么的美妙,黄昏是多么的美丽。

  五、欣赏黄昏的景色,感受黄昏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美丽的黄昏》伴奏音乐,边欣赏图片,感受黄昏那醉人的意境。

  添加:欣赏完,师:此情此景,你最想说什么?然后,老师再发表感叹。

  六、学唱歌曲

  1.读歌词

  师:啊,多美的黄昏景色,还有那音乐、那钟声。简直要让我们陶醉了,谁能陶醉地来说说“啊,那黄昏,美丽的黄昏。”

  生说,适当帮助引导,并有节奏地、陶醉地说。

  再来一句:“听,那钟声,美妙的钟声”

  连起来感叹地说,师先示范来一遍(第一句低,第二句高)

  让生来一遍,生先来师隔一句后来(有高低起伏)。

  2.添加:现在,我最想放歌一曲,表达内心的激动。请欣赏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歌曲《美丽的黄昏》。思考: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3.放歌曲录音,听完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从歌曲的内容、情绪等方面分析作品。

  4.师生合作:老师唱歌曲和旋律,生用拍手伴奏。

  5.唱歌谱两遍,要求:第一遍唱准;(添加)然后,讨论:一、二两乐句旋律有什么特点?第二遍要求唱出高低起伏。

  6.唱歌词:添加:唱三遍,要求:第一遍填准歌词;第二遍有变化地唱;第三遍跟伴奏陶醉地唱。唱完,问学生: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然后再听录音机学生演唱,思考:他们的演唱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引出“轮唱”。该怎么唱,再听录音找答案。师生实践两次,弄清两声部怎样同时结束。然后,分组实践。

  1)一起跟琴唱,要唱出优美、轻盈的情绪。

  2)师范唱两遍,让生比较选择。

  3)再一起有表情地唱歌词 。

  4)引导学生重点唱好轮唱。观察书上(一)和(二)有什么不同?

  问:两声部一前一后唱同一旋律叫什么?请学生说说。

  用各种手段学唱轮唱(师生轮唱——分两组轮唱——听录音机小朋友唱),针对性地再唱。

  5)现场录音,针对唱的情况进一步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

  七、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1.摸一摸,猜一猜:碰钟。

  2.玩声音游戏;声音远——你就坐着;声音近——你就站起;声音回旋耳边——你就举手。

  3.指名用碰铃x- -节奏为同学演唱伴奏。

  4.出现铃鼓,进行打击乐合作:先出现碰铃,当轮唱时加入铃鼓节奏x x x。

  八、结束下课。

  添加:课后试着轮唱《好宝宝睡着了》,想想:这样的歌用轮唱合适么?

《黄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 (lǎ) (喇叭)(喇嘛)

  叭 (bā) (喇叭)

  鸥 (āu) (海鸥)(鸥群)

  燥 (zào) (干燥)(燥热难当)

  轰 (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 (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 (yàn) (焰火)(气焰)(势焰)

  溶 (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面……)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 ,5—13)

  2.读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浪头、白鸥、风、夕阳、白鸽、笳声)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认真读一读。

  4.了解作者生平,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真读文,通过作者对所见景物展开的联想,进一步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指名读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种景物?怎样描写波浪的?自己读一读。看到波浪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正步走的队伍、愤怒、冲锋号、喊杀声、一排怒似一排。)体会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再读文。

  2.自由朗读5-13自然段。

  思考: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什么样的夕阳?(愤怒的、挣扎着的。)

  (对明天、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二、自由读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昏

  波浪 太阳

  正步走的队伍 愤怒

  愤怒 燥怒 挣扎着

  跳跃 喊杀声 永生不灭的宣言

《黄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黄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黄昏》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 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 (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黄昏》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 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 (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黄昏》教案 篇7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阅读答案,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生疏的故土阅读附答案

  相距两年之后,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故乡海南岛。

  步出海口机场,我差点辨不出东西南北。几年前,这附近还是一片冷冷清清,马路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漫溢,随处可见临时搭建的矮小棚屋,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这一次,却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眼前:道路宽阔平坦,气势不凡;四处高楼林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走近市中心,则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夜晚时分漫步街头,满眼是椰树夹道。霓虹闪烁,满耳是粤语喧哗、粤曲高扬,正可谓歌舞升平,伊然一派充满浪漫情调的南国风光。

  ①故乡的人真是富了,却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②原先一角钱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如今放起鞭炮来动辄成千上万元;原先一年到头饭桌上见不到荤腥的人家,如今为了生个男孩子便可摆上几十桌上百桌的宴席。③“大款”们心血来潮时,也舍得花上数千元请城里的戏班来演上一场,与乡邻们同乐;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学校舍却东倒西歪,烧香拜神之风又死灰复燃,趁势而起。④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发财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⑤他们透过“钱眼”看我,我仔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们亲近,却又隔着一层“钱”的无形障碍。⑥这确实令我尴尬而又悲哀,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⑦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

  故乡令我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是这些?无论在海口市或任何一个城填上,“发廊”、“按摩保健”则早已不是秘密。诸如此类的现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独有。它们的出现,使我记忆中的故乡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也少了一分令我难忘的朴实和真诚。

  在故乡住了近一个月之后,我又怀着一种交织着喜悦和忧虑的心情离开了她。有时候,陌生倒恰恰寓示着某种变化,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我当然希望故乡愈变愈好。

  阅读题:

  1.下面的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

  A.文中的“南国风光”是就“道路”“高楼”“霓虹”“粤曲”等而言的。

  B.“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完全失望。

  C.“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是一个比喻句。

  D.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2.下面是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过去贫穷、脏乱的厌恶和对今日故乡繁荣的喜悦。

  B.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感:因为故乡已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

  C.本文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即有对故乡日渐富裕的喜悦,也有对故乡种种畸形。病态的忧虑。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陌生感和对故乡的将来寄予愿望。

  3.将本文第三段分成三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

  1.D2.C3.C

  《黄昏》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一二一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波澌!——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

  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

  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甜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

  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愤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

  —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期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

  呼——呼——

  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广蓑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冰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二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去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的金眼睛摊平的为暗绿的大面孔。

  远处有悲壮的笛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单是风,有雷!而且是风挟着雷声。

  海又在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

  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

  阅读题:

  1、文中用了不少的拟声词,来摹拟黄昏时的各种声响,下面没有拟声词的项是

  A、啵斯!——队伍解散B、哦,哦!我已尽了使命。

  C、海塘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D、勃仑仑,勃仑仑!

  2、文章以大海为背景来描写黄昏。黄昏的大海由_的颜色变成了的大面孔;黄昏的夕阳由“血色的赤”变成为______的一抹;再渐变为的天空;由大海与夕阳的变化交织成的黄昏图是一幅充满着______态美的图画。

  3、下边语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写波浪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品味这些动词的妙处。

  ①(小浪)挤到沙滩边,啵澌!

  ②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

  4、下面四个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B、小浪挤到沙滩边

  C、愤怒地挣扎的夕阳在说D、满海全是金眼睛在跳跃。

  参考答案:

  1、B

  2、又深绿暗绿绀金色赭色动

  3、①“挤”有很浓的拟人意味把小浪花写得情趣盎然。③“扑”与前句中的“喷”“忿怒”相照应,写出海浪的汹涌。

  4、D。

《黄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进一步感悟散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6个一类生字,4个二类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抓住课文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感悟作者所展开的联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抓住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展开的联想,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茅盾的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喇 (lǎ) (喇叭)(喇嘛)

  叭 (bā) (喇叭)

  鸥 (āu) (海鸥)(鸥群)

  燥 (zào) (干燥)(燥热难当)

  轰 (hōng) (轰动)(轰鸣)(轰轰烈烈)

  叠 (dié) (重叠)(堆叠)(峰峦叠嶂)

  焰 (yàn) (焰火)(气焰)(势焰)

  溶 (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画面……)大作家茅盾笔下的黄昏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 ,5—13)

  2.读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浪头、白鸥、风、夕阳、白鸽、笳声)

  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认真读一读。

  4.了解作者生平,学生汇报课外查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认真读文,通过作者对所见景物展开的联想,进一步感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指名读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种景物?怎样描写波浪的?自己读一读。看到波浪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正步走的队伍、愤怒、冲锋号、喊杀声、一排怒似一排。)体会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再读文。

  2.自由朗读5-13自然段。

  思考: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什么?

  什么样的夕阳?(愤怒的、挣扎着的。)

  (对明天、未来美好的憧憬与期待)

  二、自由读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破折号的停顿。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昏

  波浪 太阳

  正步走的队伍 愤怒

  愤怒 燥怒 挣扎着

  跳跃 喊杀声 永生不灭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