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教案

2023-07-16

《乡村四月》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春时节的景象。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写“蚕、桑”两个字。

  2、通过读、吟、唱等多元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兴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感受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劳动生活的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交流对农村的印象。

  2、简介诗人翁卷。

  3、表扬学生,给学生信心。

  一、读题、解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学生生字:蚕、桑

  三、读出节奏

  1、范读 2、学生自渎3、指名读4、齐读5、你对乡村四月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师评价、指导

  四、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同桌互相说说诗大意。

  2、指名汇报。、

  五、品位诗的意境。

  绿遍山原白满川

  1、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2、这句诗中,哪个诗最能激起你的想象?

  绿了

  3、你能想到哪个词?

  4、补充:王安石与白居易写春到江南的诗句。

  子规声里雨如烟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布谷鸟叫,想它会唱什么?

  3、想象这江南四月的雨啊,如。

  4、引读

  乡村四月无闲人,才了蚕桑又插田。

  1、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劳动场面呢?

  2、补充《四时田园杂兴》

  3、,当小诗人补充诗句。

  4、体会农民的勤劳。

  5、补充:辛弃疾《西江月》

  想象:青蛙会唱什么?

  引读:

  六、配乐朗读,指导背诵、默写。

  七、唱诗。

  推荐:《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美

  人勤

《乡村四月》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相信你们平时积累不少古诗。能背背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设计意图:在悦耳的古筝声中,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走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 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熟读成诵,落实默写,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设计意图:音乐的熏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作业:

  1)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乡村四月》教案 篇3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南宋诗人。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生自由读古诗。

  (二)教师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教师指名读。  

  (五)学生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生:诗人写了:山原、川 。

  生:子规声、雨。

  生:乡村、人。

  生:蚕桑、田。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师:诗人是如何将“山原”和“川”联系起来的?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什么样的山原才是绿遍山原?

  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师:在哪里你看出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生:绿遍。

  师:遍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都是。

  师:什么是白满川,书中有注释。

  生:映着白光的水田。

  师:(播放课件讲解“白满川”)

  师:茂盛的山原和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生:插秧、种田。

  师:他们只是插秧、养蚕吗?没干别的吗?

  生:干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就是什么人多呀?

  生:忙人多!

  师:那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忙喂鸡、喂鸭、翻地------。

  师:那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很忙碌。

  师:从“才了---又---”里你能看出什么?

  生: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比如,我们可以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放鹅。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猪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犁田。

  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何?

  生: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田”“川”“烟”最后一个音节都是“an”这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信你试试。

  生:齐读古诗。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古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带着敬之情来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古诗)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练背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乡村四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在对比诵读中,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这两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比较诗题,导入新课

  1、 读诗题,比较诗题,找相同点。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诗题,你觉得这两个诗题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齐读诗题,要求读出节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古诗。

  三、读中想象,品悟诗情

  《乡村四月》

  1、借助注释读古诗,想想诗歌的意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品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扣住“绿遍山原”、“白满川”引导学生想象,指导朗读。

  (2)扣住“雨如烟”引导学生想象烟雨蒙蒙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是怎样的景象,指导朗读。

  (3)出示画面,入境诵读。

  4、品读“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扣住“闲人少”、“才了……又……”体会人们的忙碌。

  (2)引导想象:这些勤劳的人们还会干些什么农活?

  出示:“才了_______又_________”补充诗句。

  5、 教师小结: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这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勤劳忙碌的人们让你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齐读《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1、过渡:乡村四月闲人少,我们再来看看诗人范成大的笔下初夏时节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

  2、反馈交流。

  3、品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扣住“昼”、“夜”体会乡村人忙碌辛苦的生活。

  (2)融情入境,对话交流,指导个性化朗读。

  人们白天忙着干活,晚上回来还要干活,男男女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真是忙啊!看到人们这样昼夜不停的忙,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4、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大人们日夜辛劳,都在忙着干农活,那么这里的孩子都在干什么呢?是不是都在“忙趁东风放纸鸢”呢?按常理,在农村里,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在玩什么?

  (2)创设情境,师生对话,读中深化理解。

  师:我想问问这里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放风筝,非要学种瓜呢?(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学生齐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小结: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烈的劳动生活场景,大人小孩各有各的兴致,为生活而忙碌着。来,我们一起读——《四时田园杂兴》

  四、对比诵读,升华情感

  1、扣住“乡村四月闲人少”,对比诵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昼出耘田夜绩麻”

  师引读:“乡村四月闲人少“——生接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2、升华情感。

  (1)两位诗人为我们展现了农村初夏时节紧张、忙碌的劳动场景,人们为什么这么忙呢?

  (2)教师小结:是啊,农历四月是农家耕种的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忙中有对家庭的一份责任;这忙中有着乡村人勤劳的品质,这忙中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乡村四月,对于翁卷来说,多了一份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于范成大来说,更多了一份对热爱劳动的儿童的赞扬。

  五、 拓展阅读,积累古诗

  同学们,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我国古代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老师课前也搜集了几首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读读这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宋]翁卷[宋]范成大

  闲人少

  才……又……  昼  夜

  也  傍

《乡村四月》教案 篇5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

  ②才了——刚刚做完。

  【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乡村四月》教案 篇6

  一、案例背景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23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本课执教老师是一名年轻老师。执教班级是四年级三班,共36名学生。该班是学校小班化教育的实验班,学生们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大胆发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二、教学过程描述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思考题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四、分析与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一)、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二)、 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课文的重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 “文眼”“点睛之笔”。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四)、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qing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接着由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学生的回答是:(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得了新的自我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五、感悟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

《乡村四月》教案 篇7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乡村四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进行语言的品位和体会。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学生背诵古诗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翁卷(学生介绍诗人,教师适时补充。)

  提到翁卷,人们总会想到这首诗(板书:乡村四月)。说说读过诗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蚕、桑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完成后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的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三、品读美景。

  1.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具体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写在纸上或用画笔画下来。

  (学生汇报)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透过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

  是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出示图),眼前这一片绿色又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2)过渡:除了绿的山原,从第一句中还看到什么了?(“白满川”)

  描绘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出示图)

  师导:你觉得第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下来,在旁边再写一写你的感受。(重点“绿白遍满”)

  2.过渡: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妙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了什么啼叫的声音?(播放杜鹃鸟的叫声)子规的歌声这样动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

  师导:这子规声声还唤来了诗中的雨,轻轻读诗句,体会一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如烟的雨)还可以怎样形容?

  蒙蒙细雨像轻纱般的……

  体会读第二句诗,读出轻柔(指名读,然后齐读)

  出示翁卷的《山雨》,感受这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3.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却变成了美若仙境的画卷,把我们带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句)

  板书:景美。

  四、品读人勤。

  过渡:这样如诗入画的美景,想去身临其境的赏一赏吗?如果我们此时前去拜访,会受到乡人们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吗?(不会)为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

  1.“闲人少”说明了什么?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都在忙,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2.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3.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再想象他们还可能会忙些什么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4.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中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犁田。(学生接着作诗)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5.出示王维的《新晴望野》。

  诗句不同,诗境不同,然而却都同样写出了什么?

  师导:尽管又忙又累,但乡人们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后两两句。

  板书:人勤

  五、悟读升华

  1.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乡村人们,想象着他们美满幸福的农家生活,你感慨万千,于是你诗兴大发,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全部感情都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六、拓展阅读

  1.介绍几位如翁卷一样的田园诗人及他们的作品。

  2.欣赏王维的《山居秋暝》。

  最后教师作诗一首,送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翁卷(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八、教师即兴作诗送给学生:

  柳绿花红满面春,清山碧水荡诗魂,

  翁卷辞曲大智慧,画意诗情万古存。

《乡村四月》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请看板书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 “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二、学习《乡村四月》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第一种可能,当生拍手读出节奏时:

  a.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b.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种可能,当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时:你读出了七言诗最常见的223的节奏再想想,还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 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

  1、自学:任选一个方面自学

  2、指名汇报,适当补充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从这三方面体会自学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设计自我评析:

  田园诗歌淡雅、恬静、清新、自然,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画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方法上,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趣读、”“听读”、“背读”带领学生从音韵、画面、情感三方面去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乡村四月》教案 篇10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积累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句。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乡村四月》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用“用乡村四月是……”或者“乡村四月真……”说一句话。(课前)

  2、揭示课题。

  很多诗人曾经用笔描绘过乡村四月。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宋朝诗人,名叫翁卷,他和我们一样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乡村四月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把诗读正确,读流畅;读流畅的同学可以读出诗的节奏。

  2、检查朗读。(分读通和读出节奏两个层次)

  抽读。重点指导好第二句的朗读。(蚕桑的读音,了的读音,借理解“了”的意思。)

  3.交流描写的景物。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看看这首诗诗人都画了些什么?

  (山陵和原野(山原)、稻田(白川)、杜鹃鸟、烟雨、人……)

  三、品读欣赏,感受意境美

  1.边读边想,浮现在你面前的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2.交流

  预设1——满眼绿之美

  (1)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遍)

  (2)透过绿遍山原,你仿佛都看到哪些是绿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3)师追问:透过这片绿你仿佛还看到什么呢?(勤劳、生机、希望……)

  预设2——白满川之美

  过渡:在我们眼前看到的仅仅是绿吗?

  (1)白满川是怎样一番情景?你的眼前仿佛都出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情景美吗?能不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绿白交融的美,读——

  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美。读——

  预设3——雨如烟之美(1)你觉得美在何处?(把雨比作了烟)

  (2)写雨的句子很多,你能想起哪些写雨的诗句?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借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朗读。

  a.这两种雨一样吗?

  b.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这样的雨是倾盆大雨,来得那么快,那么迅疾,该怎么读?

  (快一点,响亮一点)

  c.回归文本中的诗句,指导朗读。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如烟如雾雨,我们该怎么读?

  (轻一点,柔一点,慢一点)

  d.这样的雨,你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花针、细丝、牛毛)

  预设4——子规唱之美

  (1)你听过杜鹃鸟的叫声吗?(布谷)一起来叫叫吧

  (2)想像一下,子规在唱着什么呢?

  布谷与播种,引出神话传说:

  (传说炎帝为了人能吃上粮食,不停地试种,可是都没有成功。他的精神感动了玉帝。于是派神鸟来帮助他。神鸟帮助炎帝试种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间,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们飞到各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人们为感谢神鸟的帮助,便根据它们的叫声,取名为“布谷鸟”。)

  设计引读

  师:在杜鹃鸟声声的啼叫声中,唤来了如烟如雾,如诗如梦的雨,此情此景,让我们化作诗句读出来吧!

  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慨,这里的风景——太美了,如果你站在这“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里,你会感觉怎么样?(舒服、心旷神怡、神清气爽、陶醉)——朗读

  预设5——劳动者之美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指导朗读。

  师:能把这种忙碌读出来吗?

  (3)引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师:是啊,乡村四月闲人少,男女老少各忙各的,不信,你们看看他们是怎样书写着繁忙的乡村四月的?

  a.读古诗,读通。

  b.想想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繁忙的?(借机理解昼.耘田.傍.绩麻等词语的意思。)

  c.

  d

  (3)除了蚕桑插田,除了耘田,绩麻,种瓜,人们还干什么呢?

  (4)朗读。

  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能把这种紧张而喜悦读出来吗?

  5) 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3、读出美。

  师:同学们对这首有了独到的理解之后,再去读读,肯定会别有一番味道。

  (1)自由读、抽读、齐读、配乐读

  (2)背诵诗

  读着读着,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       )的乡村四月风光图。

  让我们再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

  四、迁移应用,体验诗之美

  乡村四月风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就让我们和下面的小朋友再次去感受一下乡村四月那份独特的美,再去感受一下诗歌独特的魅力吧。

  1、情景应用

  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乡下外婆家玩。走进村子,只看见几位老奶奶在家,我奇怪地问妈妈:“这里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妈妈说:(“                。”)“是吗?我也要和他们一起去分享劳动的快乐呢!”妈妈带我来到野外里。这里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只见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           ”)。妈妈笑了:“我们家出了个小诗人了!”

  结束语

  那么就让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再次踏着“乡村四月”的脚步结束今天的诗歌之旅吧!

《乡村四月》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请看板书。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二、学习《乡村四月》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第一种可能,当生拍手读出节奏时

  a.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b.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种可能,当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时:你读出了七言诗最常见的223的节奏。再想想,还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 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

  1、自学:任选一个方面自学。

  2、指名汇报,适当补充。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从这三方面体会自学。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乡村四月》教案 篇12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理解诗意,想象画画,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1、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2、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师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1、有谁了解翁卷?抽名学生介绍:(生:南宋诗人。)

  2、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熙、徐玑合称 “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他特别喜欢田园生活,尤其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2、出示多音字。

  1iǎo(一目了然、了解)

  了   liào (同“瞭” 望)

  1e(吃了,买了,走了,算了)

  3、教师范读(播放录音)

  4、生自由读(读三遍)

  5、指名读。

  6、学生齐读。

  五、知诗情,悟情意。

  1、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我们就来理解古诗的意思,先学头两句(生齐读这两句)

  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如:好像。

  诗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板书:景美) 

  2、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那么,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生齐读后两句)

  ②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才:刚刚    了: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诗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种田了。(板书:人勤)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景色?(生:前两句写农村初夏的景色)。

  4、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生:后两句写农人的忙碌景象,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勤劳,他们不误农时,辛勤劳作,值得赞扬)。

  5、《乡村四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板书:赞美)

  六、感情升华。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和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先请男、女生各一个上台诵读,然后全班齐读)。

  2、能背下来吗?(生自由背诵古诗,然后全班齐背)

  3、默写这首古诗(先请男女生各一个上台默写,然后全班默写)

  七、拓展阅读。

  1、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八、作业:

  画出前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板书:

  景美

  乡村四月              赞美

  人勤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乡村四月》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把握与生成方面都存在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空间。由于自己本身基础不好,经验不足,所以在课堂上碰到了许多的问题与障碍。

  首先,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我觉得有的老师说的很好,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其次,在后面的引导学生感悟“绿”这个环节时我也把握不好。此时,我让学生对“绿”展开想象:通过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呢?但是,在课堂实施的时候,由于我在引导学生说话方面的能力的欠缺,学生想象得不够深入。此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开去,比如说:竹子绿了、稻田绿了……那学生对意境的想象就达到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刻了。在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打算让学生从画面回归到文本。但是,经过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在将文字分割成画面之后还需要一个画面的整合才行,才能真正达到在学生脑中留下一个富有意境的画面,否则在学生脑中之后一个个想象的片段,那也是不能达到意境美的境界的。

  第三、关于在最后一句中的关键:……才……又…… 从这个关联词中最能感受到人们忙碌。我想这里应该也是个可以抓的切入点。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由这个关联词所体现出的情感温度,突出人们的忙碌。经过有些老师指点,这里可以对“蚕桑”和“插田”这两个农村特有的生活场景都是可以进行展开的部分。由于这两个生活场景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近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他们平时不是很了解的农业生产规律。

  第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我没有考虑到要适时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点。比如:押韵、诗人的写法、句式等等,当然只要渗透就够了。而我只知道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是琅琅上口的,但在诗歌的其他特征方面却没有提点到。

  人是要不断学习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着重在自己欠缺的方面多下苦功了。

《乡村四月》教案 篇13

  【设计理念】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勾勒出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乡村四月” 劳动的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画、诗中之乐、诗中之味道、诗中之人,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味道之美、生活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目标】

  1.会认写生字。

  2.通过诵读、想像、描绘、吟咏等方式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品悟乡村风光、田园生活之美,激发对乡村风光、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走近田园

  1.诵读词语

  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鸡鸣犬吠  袅袅炊烟  瓜果飘香  牛羊成群

  2.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3.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二、读通诗句,勾勒田园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

  3.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指导“蚕”的书写;(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4.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三、感悟赏析,走进田园

  画面之秀美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会出现画面。

  (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2.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3.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5.(出示图片)师:现在的稻田是白亮亮的,插上稻秧呢,到了秋天呢?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7.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音乐之优美

  师:诗中有画,诗中还有什么?(音乐)(一)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1.“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一句,你仿佛听见了什么?

  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2.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出示: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 宋·赵师秀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唐·王维

  (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师:风景如画的桑树园里,男女老少正忙着采桑,你听……;无垠的田野上,插秧苗的农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你听……

  4.多么美妙的音符,共同汇成了江南四月的乡村歌谣。

  5.吟诵全诗。

  师:这,就是乡村四月——(吟整首诗)

  味道之醇美

  1.师: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还有什么?(味:花朵的芬芳;泥土的清新;农家饭菜的清香……)

  2.读全诗。

  生活之甜美

  1.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你最想说什么?

  2.读全诗。

  ……

  四、拓展延伸,丰富田园

  1.出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

  2.师:这是这是一幅幅绝妙田园山水画!翁卷一首《乡村四月》,更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画卷。背诵全诗。

  五、情感抒发,热爱田园

  读了这些诗句,请把自己对乡村、对田园的感受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教案 篇14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 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 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 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 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 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 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 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 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勤劳

《乡村四月》教案 篇15

  师:四年一班的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请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老师描述的是个什么地方。

  师(诵读):山清水秀、杨柳依依、细雨蒙蒙……,同学们,听出老师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是乡下。

  师:对了,老师描绘的,就是农村风光。来,一起轻轻地读一读。

  生:山清水秀、杨柳依依……

  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就是乡村,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师(板书课题):一齐读课题。

  生:乡村四月。

  师: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轻轻地,慢慢地):乡村四月。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

  生(更轻,更慢):乡村四月。

  师:了解一下本课的诗人。(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师:好了,同学们,翻到课本108页,先把这首诗和书下的注解自由放声读三遍,开始。

  生齐读。

  师:如果能自由读我想效果会一样好。

  师:好,谁愿意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读诗。

  师:我们班的同学读得很好,缺少的是一点勇敢,谁愿意再来试一下?

  生读诗。

  师:读得多好啊,一齐来读一下。

  生齐读诗。

  师:真不错。诗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板书:了)怎么读?

  生:l-i-ao了。

  师:对了,读作liao,再读。

  生齐读。

  师:本课一共有两个生字。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字。(出示:蚕)读作什么?

  生:蚕。

  师:观察一下这张图,这就是蚕。一种普普通通的小动物,看看,这个蚕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天上有个虫。

  师:是天上吗?

  生:天下。

  师:对了。我们古人是这么说的,说蚕,天虫也。就是说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了,人们喜欢把蚕和桑连在一起说,因为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最后织出来的是丝绸,这样老百姓就有穿的了。所以蚕桑还有插田就成老百姓生活当中的两件大事。有人用蚕字编了一幅对联,考考你们。鸿,别出了上联,鸿是江边鸟,谁能用蚕字对出下联。

  生:蚕是天下虫。

  师:答对了没有。看一下答案。蚕为天下虫。对了,一齐读一读。

  师:蚕字看起来简单,写,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蚕字该怎么写呢?仔细看一看。

  师播放习字视频。

  师:写得漂亮吗?

  生:漂亮。

  师:太漂亮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写,你能写得跟他一样漂亮。提起字,在书后的生字表蚕字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的写两遍。

  师检查。

  师:我看到了,一些同学的字写得可真工整,尤其是第一笔写的是一横,而不是一撇。写完了吗?

  师:好,下面就该读诗了,读诗啊,讲究读准节奏,老师把诗的节奏划出来了,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

  师:好,同学们,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作诗中有画。(板书:画)

  师:说的是一首好诗,你读着读着,就会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齐读。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播放音乐)

  生再齐读。

  师范读。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江南乡村,那一个绿色的世界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同学们,你能在江南乡村的哪些地方发现绿色?

  生:山上。

  师:山是绿的。

  生:田野。

  师:田野是绿的。

  生:草原。

  师:应该是草地吧,那草地上的草是一种怎样的绿?谁能说一说。

  生:是碧绿的颜色。

  师:还有吗?

  生:嫩绿。

  师:草地上的草一片嫩绿。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路旁的树上。

  师:春夏之交,最绿的应该是柳树了,见过柳树吗?

  生:见过。

  师:柳树地枝条,

  生:长长的。

  师:柳树地枝条长长地从树上垂落下来,一阵风吹过,它会,

  生:随风飘动。

  师:这绿色的丝带从树上垂落下来,不正是诗人写的一首诗吗?

  生:《咏柳》。

  师:对了。碧绿,读。

  生: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好,你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田园。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绿绿的蔬菜。

  师:还有哪儿是绿的?

  生:灌木林是绿的。

  生:绿得像一块翡翠的湖水。

  师:说得真好。我猜你一定说的是这幅画。(出示图片)

  师:看,碧绿的湖水上面有什么?

  生:鸭子。

  师:不对吧,是白鹅。白鹅伸长了脖子在哪儿……,它白色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好像有一首诗也是这么写的吧?

  生:《咏鹅》。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好了,同学们,在乡村,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树叶也是绿的,乡村四月,到处都是绿的,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生:遍。

  师:对了。(板书:遍)一个“遍”字就能表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好了,江南乡村,除了绿色,还有没有别的颜色呢?

  生沉默。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对了,诗中有一个词,白满川,川是什么意思?

  生:平地。

  师:平地怎么可能是白色的呢?见过这样的景色吗?

  生:没有。

  师:这可是江南乡村独有的景色,想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

  师:大片的平地反映出天的颜色,就变成了明亮亮,白晃晃的了,这大片的平地是什么?

  生:是水田。

  师:对了,同学们,江南乡村有绿色的山原,白色的水田,再加上无边的细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板书:山水画)一起来,边想像这美丽的画面,一边诵读一二句诗。

  生想像画面读诗。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除了这些山山水水,还有没有别的画面呢?

  生:众鸟往天上飞,水鸟在水里叫。

  师:哦,好,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诗的三四句,你就会有发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读诗。

  师:有什么发现乡村四月的田野里还有一种美丽的画面?

  生:农民在辛苦地干活。

  师:对了,才了蚕桑又插田,同学们见过采桑吗?这里有一幅采桑图,画的就是古时候我国农民采桑的情景。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这幅画吗?

  生:人们有的在树上采桑,有的在地面树下接着从树上掉下的桑叶,有的提着罐子,有的在树下休息。

  师:观察的真细致,连树下休息的人都能看到,不过注意,他们背上背着的是竹筐。这就是江南乡村的采桑图,除了采桑的画面,在无边的田野上你还能看到什么图画。

  生:农民插田的情景。

  师:对了,同学们,在农忙时节,我们的农民就在桑园里、田野里忙个不停,这是另外一幅图,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采桑图。

  生:插田图。

  师:好像都不够全面。

  生:劳动图。

  师:好不好?

  生:好。

  师板书:劳动图。

  师:同学们,这诗中有的是无数美丽的画面,下面让我们边想像这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

  生边想像画面边读诗。

  生齐读诗。

  师:这诗中除了有一幅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呢?读一读诗的一二句你就有发现。

  生读一二句。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声音。

  师:这诗里面原来还有声音呢?子规认识吗?(出示子规图)就是这种鸟,它又叫杜鹃,好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生闭眼。

  师: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歌声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

  师:同学们,你从哪儿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

  生:池塘边有青蛙的歌声。

  生:布谷鸟的叫声。

  生:小鸟的叫声。

  生:夜莺的歌声。

  生:朗朗的读书声。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听到的声音,诗人们也听到了。(出示诗句)读。

  生: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生: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生: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

  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到一块,组成了什么?

  生:一首无名的歌。

  师:说的真好。这就是美妙的音乐,同学们,边想像这些声音,边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学们,这诗中除了有图画,有音乐,这诗中还会有什么呢?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还能有什么发现?

  生:诗中蕴含的大自然的美。

  生: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静。

  生: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一颗心。

  生: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绿。

  师:好,同学们,这诗中真的蕴含了很多的东西。江南乡村的景色,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是那样的美。读着这首诗,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能陶醉其中,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乡村。清晨,烟雨蒙蒙,勤快的姑娘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忙碌的农民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散学的儿童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可爱的娃娃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同学们,这田园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它究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简单的快乐,辛苦的幸福。

  师:简单的快乐,辛苦的幸福,说得太好了,我建议同学们给她鼓鼓掌。

  生鼓掌。

  生:这是一种没有烦恼而且快乐的生活。

  生:安静宁静简朴舒服的生活。

  生:充实朴实而又快乐的生活。

  师:同学们,带着你的体会把这首诗背诵下来,行吗?

  生:行。

  生齐背全诗。

  师:那我要问同学们,诗人翁卷写下这首诗,又是出于什么的原因呢?他为什么写下这么美展现给我们大家?

  生:因为他了解这种生活。

  生:因为他羡慕这种生活。

  生:因为他很热爱乡村四月,而且,他也知道了农民的辛苦。

  生:因为他怀念这种生活。

  师:好了,同学们,正是因为诗人了解、热爱、怀念这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因为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啊。(板书:情)

  师:同学们,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想去看一下吗?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放学了,去放放风筝,想不想去?

  生:想。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

  师: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蝴蝶,多么开心呀。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好了同学们,乡间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情,学了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生:去乡村体验一下。

  生:回家乡去体验下农民的生活。

  生:回家乡跟农民伯伯一起种菜。

  生:想体会像农民一样的生活。

  生:想去乡村四月游玩一次,而且也体会一下农民的辛苦和汗水。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你想欣赏田园的风光,你想体会乡村的生活,我都能体会,那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首小诗,写出来呢?好,请打开你带来的练习,请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还有自己记忆当中的画面和音符完成。

  生完成课堂练习。师巡视。

  师:好了,同学们,我知道,你或许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很多的情感想要表达,时间关系,最后,让我们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用声音表达出来。一起来,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全诗。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乡村四月》教案 篇16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 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归/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赞美

  才了/桑蚕/又/插田。 人忙

《乡村四月》教案 篇17

  文言相柔   辉映课堂——《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清  韵)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

  【教学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 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 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流程】【课前欣赏】播放江南乡村四季景色图,配以一曲优美的《云水禅心》,引领学生感受江南乡村的美丽与美好。

  师: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美  喜欢)

  是呀,这么美的乡村四季,有谁见了会不喜欢呢?

  知道吗,这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正是来自咱们可爱的家乡,来自咱们江南一带的美丽乡村!

  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其实,咱们乡村处处有美景!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导】有人说“江南”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江南的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月,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现在虽是四月,可它却还是农历的二月之末。那江南的乡村四月又是如何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村四月”(板书)(学生读题)

  这是一首诗歌,作者是南宋诗人翁卷先生,对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他显得有点陌生。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这位翁卷先生吧。

  (课件出示翁卷的资料)——指生读一读。

  【渡】翁卷的家乡在浙江温州,离咱们这儿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让我们跟随诗人一同去感受他那儿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出示全诗(同学自个儿练读)

  2、读准“了”的音。(课件展示)

  3、指导读通诗句

  同学们,古诗跟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七言绝句讲究前四后三的节律。

  (课件出示标“|”的全诗)哪位同学来展示展示你有韵律的朗读。

  4、师生多形式合作读诗(掌声合作愉快!)

  5、通晓诗文

  同学们,读诗这么多遍,你知道在诗人翁卷的笔下都描绘了那些景物吗?(用“—”标画出来)

  师相机板书:山原  子规  川  雨

  诗中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人)

  三、品读诗句,感受景美

  【渡】这山原,这子规,这川,这雨,构成了乡村四月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景在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示一、二句诗)瞧,风景这边独好!请你亮出自己的嗓子,好好读一读吧!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透过文字能读出画面,会读诗!就该这样读诗!

  * 品读“绿遍山原”

  “山原”是什么?(山陵和原野)

  师:“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平地小山,小山平地,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诗人说“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啊?

  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晚春:树头花落未成阴

  四月:草木成荫满目翠

  师:就是这样的绿。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给示意图着色)

  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绿绿的山原给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师: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那是什么?(白色)

  诗人说“白满川”。这“川”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川”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川”意)

  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师:适逢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亮亮、白茫茫。(出示课件)看啊,就是这样的白亮亮、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师: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渡】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白水,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课件出示乡村烟雨)那细雨绵绵的,像什么?(牛毛花针青丝轻尘烟雾。。。)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师:这般的乡村,这般的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听(播放子规声),这是什么声音?它在歌唱什么?

  师(染情导读)孩子们,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以表示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课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结语】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诗人竟用寥寥数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四、品读诗句,感受人忙

  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他们此时又在干什么呢?咱们看看去。(课件出示鸡群乡村)

  咦?人都哪去了?怎就不见一个人呢?小朋友,请你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生:蚕桑  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蚕桑”吗?养蚕要做些什么?

  你知道水乡人家是怎么养蚕的吗?咱们去见识见识吧。(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采桑——给桑——“上山”——收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尘泪始干)

  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怎么样?(繁忙辛苦)

  是呀,多么繁忙而辛苦啊!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插田吗!(播放插田图)这就是插田。你们插过田吗?老师可是拔过秧,插过田,割过稻子,种过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感受五个字——实在是辛苦!看到这幅画面,不禁让我想起杨万里的《插秧歌》(课件出示)

  孩子们,读了杨万里的《插秧歌》,我们更加明白种田怎么样?——辛苦!粮食怎么样?——来之不易!因此,请记住:(师)谁知盘中餐,(生)粒粒皆辛苦!

  师: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既要忙着蚕桑,又要忙着插田。(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这边人们要忙着——(生:蚕桑)   那边又要忙着准备——(生:插田)

  这边刚忙完了——(生:蚕桑)     那边有忙着开始了——(生:插田)

  今天刚忙完了——(生:蚕桑)     明天又忙着开始了——(生:插田)

  你看,乡里人家,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今天要忙着蚕桑,明天又要忙着插田。孩子们,蚕桑辛苦吗?插田辛苦吗?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课件展示)

  读: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三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三个字?(才了又)

  读:才了蚕桑又插田(感受乡村人家的繁忙与辛苦)

  师:四月的水乡人家,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链接农忙谚语)

  三月雨,贵似油;

  四月雨,好动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早,小满迟,

  谷雨种花正当时。

  一句一句的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乡里人家忙完了蚕桑,又要插田,忙完了插田,又要忙着栽瓜点豆,这样的乡村四月,如此繁忙,人人不得闲。难怪留守家里的只有那群老母鸡、大公鸡。所以诗人会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课件出示)在范成大的笔下,没有直接写闲人少,但同样可以感受到乡村四月的繁忙与辛劳。(读《四时田园杂兴》)

  五、再读诗句,感悟诗情

  【渡】这样美的乡村,这么忙的人们,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四月。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吧!   (播放《乡村四月》的视频)

  师(导读):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

  师(导读):多么动听的诗歌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文字中!读!——(全诗)

  【结语】江南乡村的四季风光,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翁卷的笔下,江南乡村是如此之美,如此之忙。可在孟浩然的笔下,江南乡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请读读他的《过故人庄》。(课件展出)这乡村美吗?人们忙吗?(恬适、娴静)

  六、拓展读师,课外延伸

  【结语】其实,这样的田园诗歌还有很多。光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为五组,每组12首。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田园乐》。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等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的诗读读,相信你对田园诗一定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山原    川

  子规    雨           (美)   热爱

  闲人少   蚕桑插田    (忙)   赞美

《乡村四月》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 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    (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勤

《乡村四月》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课件1)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 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二、听录音感悟,集中评价,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3.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诗声,都快被陶醉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三、小组交流感悟

  1.小组内轮流读古诗,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线画下来,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5.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两句诗吧!

  四、品诗

  (一)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白满川   用“川”组个成语,说说“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这边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   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二)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    才    又     )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  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4.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六、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  人勤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和溪中心小学 吕惠卿

  2009年5月7日早上我在南靖第二实验小学上了堂公开课,课题目是《乡村四月》。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共四句,28个字,表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忙碌、劳累的场面。

  根据课本的编排思路,我在这节课上并没有把古诗教学的东西全都揉合在一节课中,而是有所侧重地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所谓一课一得,我并不在乎这节课是不是能得到好评价,我看重的是学生是不是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课堂效果、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感觉和后来老师们的评价来看,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古诗。

  学习古诗,不能不提到翁卷。翁公此人,文学史上留痕甚浅,查书,查网络资源,只能查到是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人,一生未当官,生活在乡村,喜爱描写乡村生活,写诗的时候比较注意技巧的运用,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东西。这给我的课前准备增加了一点难度。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往往可以转化成思想内容,反映在作品中。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我只能以教师用书中对这首诗的分析来确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但考虑到今天是给县城四年级学生上课,讲这些内容,一来学生未必明白,二来好像有点太重品德教育。所以,我决定突出两点:景美,人勤。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已经完成了这个教学设想。因为在学习时,景美,人勤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

  教学用书中还说,要抓字词理解诗句和诗的意境。考虑到这首诗有些地方不好理解,有些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决定,这首诗的教学不在这方面作设计太多的活动,简单点一下即可。那么一节课安排些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呢?经过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初读诗,理解诗的内容;小组轮流读诗,讨论读到的画面;全班交流,理解诗意;感情升华,入情入境地朗诵指导;吟曲,感受古诗的魅力。总的来说,一课下来,很有收获。这种收获不是语言能完全表达的。以此为激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完美,做一个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学有所获的好老师。

  不知道,这是个理想还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