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美丽》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触摸美丽》这一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泽运用。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充满好奇感,有独特的见解,表现欲望较强烈,能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喜欢探究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四、教学重点
材质的形式语言及运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五、教学难点
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对比原则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
教具:教科书、卡片、多幅不同材质制作的范作、各种材料。
学具:搜集多种制作材料,准备制作工具。
七、教学方法
教法:开放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练习法,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集体、综合创作的活动能力。
学法:欣赏中理解、比较中总结、练习中创新、讨论评价与反思。
八、教学程序
教学结构师生交流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欣赏作品导入新课(4分钟)
1、出示国画《猫头鹰》和装饰画《猫头鹰》,问:这两幅作品表现的都是猫头鹰,但它们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分析其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一个是用毛笔画的中国画,一个是用芦苇、竹节、布、扣子等材料做成的猫头鹰)
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初步了解装饰画的特点。
2、欣赏作品:(1)出示装饰画《风车》,问: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2)出示装饰画《乡村美景》,问:这幅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问题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触摸美丽》
体验探究认识材质(4分钟)
1、认识材质。问:你手中的材料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石头、布、毛线等不同材质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增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问:日常生活中的材质在人们心中有什么感觉?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棉花是什么感受?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感用什么材质?
学生举例说明,讨论不同材质在人们心中的感受。(石头都很坚硬,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棉花轻盈柔软、温馨;不锈钢可表现现代感;木质材料自然质朴,可表现古朴感。)
3、师生共同小结: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用不同的格料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学习探究材质运用
(8分钟)1、出示装饰画《生命之泉》,问:用菱角、毛线、扣子组合而成的《生命之泉》,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别的材料?比如:树叶能不能做鱼?(出示“树叶鱼”)问:哪幅表现得更形象?学生欣赏、讨论、回答问题了解材料的形式美
2、师生共识: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板书)
3、欣赏装饰画《牛》,问:为什么非要选择棕色的而不是红色的、粗糙的而不是细腻的材料?学生欣赏作品思考回答问题(棕色的粗麻绳表现的《牛》效果更好)了解材质
4、师生共识: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择要和谐。(板书)
5、出示两幅分别用竹签、红布制作的装饰画《风车》,问:它们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学生欣赏、讨论、分析、回答问题了解材质给人的感受
6、师生共识:通过对比,不同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板书)
讲授新知(2分钟)1、讲:刚才我们欣赏的用不同材质制作的作品称为装饰画,装饰画偏重于表现形式的装饰性,注重形象的平面处理。
2、讲授装饰画的制作步骤。以《葡萄》为例,老师分步示范,讲解(板书:①构思设计,画出草图;②材质的选择;③制作。)学生观看、思考通过老师示范、讲解,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装饰画的制作步骤,为下面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1分钟)每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将一幅绘画作品改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作品或根据不同材料形式特征运用和谐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老师在黑板上画几幅简笔画供学生参考。)(放音乐)1、小组确定制作某种装饰品;
2、组长分配任务;
3、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制作。提倡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巡视辅导(20分钟)1、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指导装饰画制作,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2、注意调控学生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学生进行制作,采取自我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创造能力。1、调动学生不断完善设计、不断优化制作工艺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堂的活跃性,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与环境卫生。
3、督促学生以*快的速度做出*好的作品。
4、适时参与学生制作,帮助学生一起完善创意,提出一些制作改进的建议,不深度介入某个小组的制作过程。2、容入学生思想,与之产生共鸣。
3、体现教师的亲和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品展示评价
(5分钟)老师不参与评价,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议同学们评价作品后利用课余时间将作品完善,把它们挂在教室里供欣赏。(老师引导学生从立意、材质、色彩、构图、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评价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装的出色表现,表扬同学们,重点表扬某一小组一起完成了较为复杂的装饰作品,肯定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强。)每组组长一起上台展示本组假冒作的作品,每组推荐一个同学简单介绍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与构思过程,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提出对作品中肯的看法,提出宝贵的意见。1、进行集中的作品展示与评价来提升教学效果。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
3、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课堂总结(1分钟)总结语:不同的材料给予了装饰画不同的生命,装饰画也给予人们不同的美感世界。正如米罗所说:“装饰艺术有如生活的彩链,如果失去了色,人灯将失去光彩。”今天这节课老师感到很欣慰,同学们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并且创造了美。世界上的美是到处存在的,只是缺少发现,平凡中发现美,让我们的生活因我们的创造面变得更精彩!学生课后欣赏、完善作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第4课触摸美丽
装饰画:
1、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
2、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择要和谐。
3、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装饰画的制作步骤:
1、构思设计、画出草图
2、材料的选择
《触摸美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体验材料、感受材质质感特性,妙引学生探究新知,
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触摸美丽教学设计教案(一)
[智库|专题]。
2、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自主全体参与学习。
注重过程,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感受生活,看待社会,提高审美情感,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触摸体验不同材料,感受材质,探究新知。
2、难点:妙用材料,大胆想象。
教具与学具:
1、教具:教科书、不同质感的实物、不同材质的范作。
2、学具:剪刀、颜料、胶水、纸箱、麻布、粮食、毛线等不同材质。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可分为:
情境导入--感受体验材质--作品欣赏--探究创作--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四个环节:
不同材料不同质感--不同质感不同感受--不同感受不同想象--不同想象不同评价
步骤授课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约3分钟)游戏导入:
请同学们触摸盒子里的物品
麻布:粗糙、柔软的,没声音
玻璃杯:光滑、坚硬的,声音清脆的
上节课的(缤纷电器)中有些电器表面材质我们都是画出来的,这节课就用刚才触摸的这些真实感觉的材料来填充设计我们的画面。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这美丽多姿的世界--触摸感受美丽
进入正课,板述课题。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1、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体验探究(认识材质)
(约7分钟)不同材料不同质感
认识材质:
展示三组实物让学生代表上台触摸体验铁壶(坚硬、光滑、冰冷)、瓦罐(轻脆、粗糙)、毛线(柔软、温暖)等不同材料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
不同质感不同感受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共同感受体验石头、光碟、麻布等材质在同学们心中的感受,
教案
《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触摸美丽教学设计教案(一)》。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麻布是什么感受。
学生举例说明: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用什么材质?老师补充:不锈钢、树皮等。学生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探究(材质运用)
(约10分钟)1、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是别的什么?例:用棉布能不能体现现代感;铁棍能不能筑出鸟巢的温暖感觉。得出总论: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加强学生对材质和谐、对比的运用。
2、老师提问:
A:老师用了哪些材料?
为什么非要选择磁带、图钉、铁丝等(而不是质地柔软细腻的布和毛线?)为什么选择的颜色不是浅色而是深色系?
得出总论: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B:老师用了几道工序?用了什么方法?
小结方法步骤:
A、画出草稿图
B、材质的选择(恰当地运用材质、注重对象的色彩和画面的色调)
C、确定主题,加工制作
3、请学生上台用材料填充草稿图做练习活动。探究学习
1、欣赏教师作品《新摇滚》
2、欣赏美术活动小组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
(约20分钟)不同感受不同想象
作业要求:
A、一组合作的形式,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
B、作品立求有创意,合作精神强
C、底版以30*20CM左右大小为宜
D、以某种材料为主并辅以其他材料
E、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老师巡回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爱护环境。
综合运用(在这一节中充分将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能力
作品展示及评价
(约5分钟)不同想象不同评价
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将创作好的作品让小组代表展示在讲台上。自评首先讲述自己构思意图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又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评价,不参评。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我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生活中创造美。成为家乡环保的小护卫。
《触摸美丽》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触摸美丽》的前一课是:《缤纷家用电器》,后一课是:《与米罗游戏》。本课在二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它是由绘画转向手工,由纸上的三维物体向空间中的三维物体的过渡阶段。
本课性质属于综合、探索类型。课文旨在透过生活中平凡、朴实的材料发现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对艺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并获得美的熏陶。
2、本课在教学内容上大致分两大部分:认识材质和材质的演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学生通过认识、感受材质,能基本掌握、运用材质来进行创作。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a: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材质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b: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材质的形式语言及其运用和用材质形式特征来进行创作。
(2) 难点:材质与形式特征的和谐及对比原则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
1 、教具:教科书、不同材质的范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 .学具:剪刀、颜料、布、树皮等不同材质。(没有美术室,课前还得备好课桌,二张课桌拼成一张,四人一组)
五、备学生
八年级学生对于《触摸美丽》一课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且他们有一定知识面和制作技能,兴趣也较大。加上我们农村有一些天然且独特的材质。可以创作出较好的作品。但有的学生基础较弱、动手能力一般,在上课时,可适当的调换坐位。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六、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手段采取课件形式欣赏与讲解,欣赏作品采用本校同学创作的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调查、探究。
七、教学过程
触摸美丽的含义:(触摸感受美丽)
?欣赏图片、导入新课(约 8分钟)
?体验探究(认识材质)约 5分钟
?学习探究(材质运用)约 7分钟
?活动(学生制作)(约 20分钟)
?作品展示(约 5分钟)
1、欣赏图片(约 8分钟)
教师提问:边欣赏边问,能不能把这三张材质有选择的放在这三张风景画上,来组成新的作品。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踊跃发言。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目光,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体验探究(认识材质)约 5分钟
老师活动:
1、认识材质: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质体验石头、布、棉花等不同材质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等质感特点。
2、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的材质在人们心中的感受。例:石头在我们心中是什么感受,棉花是什么感受。学生举例说明。如:要表现现代感用什么材质?要表现古朴用什么材质?老师补充:不锈钢、树皮。
学生活动: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探究(材质运用)约 7分钟
活动(1)、
学生:欣赏书本这p16用小木条制作的(风车),用毛线、扣子组成的(生命之泉)。
老师:引导学生为什么要如此选择材质,能不能换作是别的材质?用棉布能不能做风力;树皮能不能做鱼。得出结论:材质的选择要符合对象的本身的特点。
活动(2)、学生:欣赏书本p15棕绳编织的(牛)
老师:提问:为什么非要选择粗麻绳(而不是细的)(不能是白色的而是棕色)白色的有利用表现什么牛。得出结论:不同的材质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与情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活动(学生制作)(约 20分钟)
老师活动:介绍制作步骤:a、画出草稿图,b、材质的选择(恰当地运用材质、注重对象的色彩和画面的色调),c、制作。
学生活动:将一幅绘画作品改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某种材料为主,最多不超过五种材料)。学生在训练当中,可以一人或多人为一组来进行创作(老师下讲台辅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爱护环境,教师应注意调控课堂纪律,把握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5、作品展示(约 5分钟)
学生活动:将创作好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学生进行自评(首先讲述自己构思意图,满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地方又不足),然后同学们互相评价。老师组织学生参评,不参与评价。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情感。
八、小结
本节课以欣赏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基本上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