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感受新诗拟人、联想等表现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课: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
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
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生:抓住关键词句。
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
生: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收集资料。
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书课题)
师:一起朗读。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
生:激动地读。
师:请你读。
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诗歌。
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
三、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
(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
(自学建议:
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
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
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
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
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可以。请大家打开《英才教程》24课,这里有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我念给大家听。(生念)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
生1:香港经历了太多,其间的辛苦不是我们能体会到的。
生2:我认为香港百年的屈辱牵系着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所有作者才用了“心跳和叩问。”师:理解得真好。香港,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来,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心,一起自豪地、激动地、深情地迎接失散了百年的秭妹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利用英才教程上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体会到所有中国人的激动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么将这份深情、激动和自豪表达出来的呢?
生:我发现作者是用一个拟人来写出来的。
师:具体说一说。
生:作者把香港比作人,说要拉住她的手、听脚步、听规程,这样就更能体现我们的激动和心中的片片深情。
师:解说得很透彻。带着你心中的感受,为我们读读。
生读。
师:我想,不仅是他能感受此刻所有中国的人激动深情的心,在座的所有同学也能。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咱们接着交流第2小节。
生:我们根据老师的自学建议,合作学习得出:最后一分钟是旗帜、旗杆、脊梁、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这是一组排比,同样像第一小节的拟人一样,将人们的心情写得更激动了。
师:我不能不说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真强。是啊,一组排比,将不仅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更将最后一分钟写得具体,形象。我们请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读读。
生小组合作读。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
生:旗帜、旗杆,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
师:这既是现场情景的真实描写,又是夸张的强调。强调什么呢?
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师:是啊,一组排比,将将“虚”的写为“实”的,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叫化虚为实。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无限想象,激动、自豪的意味有多浓!来,谁来读。
生1读。
师:谁还可以把声调调高,更为激情并茂的朗读?
生2读。
师:好,就像他这样,让我们一起捧着无限激动的内心,走进这最后一分钟。
生一起读。
师:我们已经交流了1、2小节,有没有学了第3小节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们学了第3小节,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了解了“虎门硝烟”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在“虎门硝烟”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了侵略者不仅想抢夺我们吃的东西,穿的东西,还想从精神上打击我们,从而掠夺我们的经济。
师:是啊,我们被撕碎的历史,已经留下了深入骨髓的伤痕。
生1:我们还了解到诗句中的“条约”就是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昨天从网上收集了资料。
师:好,那你说说你们了解后的感受?
生2: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同时我们也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愤概。
师: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们的心不仅有愤概,还有酸楚、激动、自豪,喜悦。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生读。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联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百年的屈辱啊,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得以雪洗,我们的心是复杂的,愤概、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谁来读?
生读。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得以雪洗,又怎能不让我们热血沸腾?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这首歌是在香港回归前,香港音乐人原创的一首歌《我的中国心》。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作为第一个在内地亮相的港台歌手,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我的中国心》一夜红遍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共鸣呢?我们一起来听。
(出示:《我的中国心》歌词,播放歌曲)
河山只在我梦里
祖国已多年未清静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2
1、把汉字与其正确读音连起来。
kòu chà suǐ zhù xiāo
髓 铸 叩 硝 刹
2、辨字组词:
稍( ) 妨( ) 奏( )
梢( ) 纺( ) 凑( )
遣( ) 核( ) 眺( )
遗( ) 刻( ) 逃( )
3、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这段诗描写的是香港回归仪式中__________的场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感情。
4、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条紫荆……
这里的“紫荆”指代的是________,“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暗示香港回归后将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1997年7月1日,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刻,香港成为了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在这一刻,无数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五、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生再自由朗读,生交流各自的体会(从“使大海沸腾”中感受人们喷涌而出,非常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随机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男女分读,齐读。
六、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拓展升华
1、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出示图片)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2、交流写话,师点评。
3、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中国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板书设计:
风雨归程
最后一分钟万众欢腾爱国情深
回忆历史
展望未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4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核心,作了如下尝试。课前,我首先把本课的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内容如下:
1、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 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自由读,比较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使读的层次性不断地推进提升,学生在读中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回顾香港屈辱历史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就在这回环往复的朗读中,学生仿佛看到“那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那深入骨髓的伤痕”、“那铸进我们灵魂的血和刀光。”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真正做到读中解惑,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浮想联翩,他们仿佛已成了人群中的一份子,就站在现场看着国旗缓缓升起,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丰富的情感积蓄,让学生的表达做到了言真而意切。在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员时,学生谈的特别好。学生逐渐做到了在理解、感受、品味中挖掘语文的语言因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2: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学生出示收集的资料。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3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
生4: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3)理解: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生5: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三)创作性展示。
1.小组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
2.小组展示仿创的诗歌。
3.展示个性谈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香港的资料
2.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6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有去过香港的吗?香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但你可知道,150多年前,这颗东方明珠却曾落入英国强盗之手。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归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初读
1、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
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正音)
叩问脊梁硝烟深入骨髓悄然落地
3、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
4、同学们很厉害,这么难读的诗,你们刚开始读就能做到字正腔圆,响亮流畅,还大致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很不简单呐!
三、学习第2节
1、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零点的钟声即将敲响,伟大时刻就要到来。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展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指名读第2节)
2、交流: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其实,刚才说的这些特写镜头,从诗歌的角度来讲就叫——意象。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加以想象,从而表达自己浓烈的情感。
3、那么,从这些特写镜头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自己去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交流。
4、反馈,朗读。
四、学习第3节
1、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华儿女百年来的心愿。世界即将见证这伟大的时刻,但同时,百年前的那段屈辱历史,在这最后一分钟,也不由涌上作者心头。默读诗歌第3节,划一划,圈一圈,文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2、交流,点拨。
(1)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板书: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
(2)师小结:这又是诗歌的另一特点,它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烈的情感。
(3)师叙述(配上图片):让我们看看吧!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清朝末年,英帝国主义大量向中国贩卖鸦片。不仅挖空了中国的国库,更使无数中国人深陷毒品,无法自拔。为了抵制毒害,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侵略者在中国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爱国儿女奋力抗争,可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为了自保,竟主动与英军议和,并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缔结了《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条约中不仅要求中国向英国赔款达上千万元,更是将香港完全霸占了去。)
4、同学们,很多话想说,就请你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的心情吧!(指导朗读前半段)
5、旧中国无能,丢失了香港;新中国强大,收回了香港。看——(师引读下半段)
6、痛苦的泪为屈辱的过去而流啊,欢乐的泪为富强的今天二淌!这一滴泪的分量有多重啊,竟能使大海沸腾!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呢?(指导朗读后半段)
7、你的朗读也使大家沸腾!同学们,想不想再次亲历那伟大的时刻?(播放视频)
8、如果让你写《最后一分钟》,你会抓住哪些特写镜头来写呢?请你也来试着当一回诗人吧!出示句式:
最后一分钟,
是,
是,
是,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9、香港,风雨过后,是灿烂的天晴。相信你在祖国的怀抱里,会更加繁荣、富强!(小组表演诵)
六、分层作业
1、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的历程,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史等。可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也可以在信息直通车上和大家交流。
2、搜集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在下周班队课上展示。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教学准备:闹钟一只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4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
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一分钟》(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谁愿意说一说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是啊,可怜的元元只晚起来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多难为情啊!你能找到他难为情的语句吗?用“——”把它画出来。请看图,哪个小朋友是元元,用手指给同桌看。你能为大家表演这种表情吗?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 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1.齐读课文。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8
说明:《最后一分钟》读后感3则为转贴,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响应。
1.愤怒与自豪 ──读《最后一分钟》有感,作者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实验小学 杨嘉钰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情感交织,既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无比愤怒。
香港原是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就这样,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
这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在回归祖国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穿过这一滴泪珠。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感到新中国多么像一只昂然屹立于东方的雄狮,祖国正在愈来愈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要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
2.《最后一分钟》读后感,作者南宁市清川小学 五四班 周田润 最后一分钟词语解释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首诗,我感到愤怒和喜悦。
1997年7月1日,英国政府无条件地把香港的统治权归还中国政府。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归祖国,香港人民终于和大陆的同胞团聚。当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为0时,香港人民沸腾了,大陆同胞也沸腾了。百年里的痛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百年前,清政府被迫和英国政府签定不平等的条约,将香港的统治权交给了英国。香港的同胞在这段时间内受到英国政府的欺压,许多香港同胞也无法与内地同胞见面。英国政府的行为便我感到无比的愤怒,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而却被英国强行抢走了。但是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了。离开祖国百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与英国的那张发黄的条约终于撕碎。中国人民盼到了期待已久的那一天来到了。读到这儿,我感到无比的高兴。
诗里有这么一段话: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经历了百年风雨的香港终于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的挑战。香港,在这一刻,傲然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终于结束了受英国政府的压制,带着祖国人民的喜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读《最后一分钟》有感 ,作者叶子
当香港回归时,人们的心在沸腾!当读完《最后一分钟》时,我感到了香港回归的不易与人们期盼祖国的热情。
香港,祖国七个儿子之一,它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可恶的外国人却抢走了这片珍贵的土地,香港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抢走它?偷盗的事不是人的东西才干的!如果我们抢走你们的领地,你们会怎么想?做了就要担起来,中国人是不忘国耻的!别指望再改教科书,别指望再抢走财宝!别指望抹去中国人心中的阴影,别指望再和好如初!
就如文中说的,“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中国的儿女拥有着强大的尊严,放心吧!我们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我们要用行动来证实:我们才是最强大的!我们要用一句真诚的话语告诉你们:我们不记仇,但记辱!我们要用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表明:我们是一定要把我国领土要回的!我们要用眼神表示:我们是有尊严的!我们不能容忍你们的行为!一个中国人,他们爱自己的祖国,一位外国人,也爱自己的祖国,各国都有各国的领土,为什么去抢?不要用刀枪撕裂土地,不要用鲜血染红清泉!别连累了可怜的百姓啊!
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9
《最后一分钟》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倾诉了自己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的这最后一分钟里的思绪。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
师:请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生: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生: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生: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师:从这些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师: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师: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读了这首诗,你还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师:“三分诗,七分读”。让我们在读中体会诗歌情感。(师范读)
生:我听出了激动的心情。
师: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沸腾?
生:“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香港当作一个亲人,与之谈心,饱含了对香港的深情。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
生:香港回归了,这是自豪、激动、喜悦的泪珠。
师:怎样理解“使大海沸腾”?
生:人们的激动的泪水很多。
生: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师: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中国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0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给下列词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6分)
倾听(qīng qǐng)归程(chén chéng)刹那(chà shà) 颤抖(chàn zhàn)硝烟(xiāo qiào)骨髓(suǐ suí) 铸进(zhù zhòu)悄然(qiāo qiǎo)紫荆(jīn jīng)
近义词:
形状──( ) 挺直──( )
寂静──( ) 一刹那──( )
反义词:
上升──( ) 展开──( )
欢腾──( ) 散开──( )
三、我来找朋友(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10分)
越走越近的 心跳
所有中国人的 红色
缓缓升起的 钟声
微微颤抖的 脚步
深入骨髓的 脊梁
挺直的 寂静
刹那的 嘴唇
缓缓的 伤痕
崭新的 流淌
世纪的 日出
四、给句中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kōng kòng
1、最后一分钟,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
2、如果你有空( ),请到图书室来一趟。
sǎn sàn
3、虎门上空的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 )尽。
4、那桌子放着散( )开的水果。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2分)1、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____________,是旗帜——挺直的
中国人的脊梁,是_______,____________,是万众欢腾
中_____,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_____!
2、当一纸发黄的___________,烟尘中__________,__
____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______,都穿过这一
泪珠,______!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六、读课文,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 5分)
1、___年___月___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_________,
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____的__________而出。
2、这首诗歌表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并按要求填空
(20分)1、这首诗歌的题眼是:_________。第一节中“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
最后一分钟的风雨规程”。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风雨规程”
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诗中说“刹那的寂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谁”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最后一小节中说:“香港,让我紧紧握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
雨归程。”在情感上“紧紧”一词表达了___的心情。最后的“倾听……风
雨归程”与受段呼应,起到了______的作用。那“扎根在深深的大地上
的第一朵紫荆”中的“土地上”只的是:_______________。
4、诗中“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缓缓地流淌”指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表现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憎恨列强的语句有: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用风雨归程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接着抓两个重点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 1997年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 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 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三、品读文本,感悟诗歌
(一)直奔第三节,感受香港百年的耻辱
师:是啊,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香港才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孩子们在这首诗中有一节就写到了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谁能快速地找到它?
1、指名读第三节
师:你真是个眼明手快的孩子,就请你把第三节读给大家听听吧!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思考: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有一种痛心的感觉,请把它找出来。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说一说。是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多么令人痛心呀。
3、课件出示“那深入骨髓的伤痕——灵魂。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请两三位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读出来。
师:孩子们,谁有过手被划破的经历?疼吗?伤口有多深?那你能想象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的伤痕有多疼吗?这是谁带给我们的伤痕?又是怎样的伤痕?谁来说说?
师:说得真好,一百多年的伤,一百多年的痛,我们怎能忘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播放课件)
师:孩子们,当你们看完了这段资料,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指名说)
师:是啊!我们愤怒、伤心、难过。孩子们,这就是我们香港在这一百多年所承载的屈辱的历史。(板书:屈辱的历史)这百年的屈辱怎能不让人痛心和愤恨?读(学生起读)
5、谈为什么是“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孩子们,请看,这里有一个词——铸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谁能说说“铸”的意思?这里又是把什么熔化了?那我们把“铸进”换成“放进”,“走进”好不好?为什么呢?
师:是啊!“放进”、“走进”时间长了我们会淡忘,可“铸进”是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了。所以诗人说这铸进灵魂的伤痕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伤痕,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6、齐读第三节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当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当百年的耻辱终于得雪,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热血沸腾,让我们带着愤慨、酸楚、激动和自豪来齐读第三节。(学生齐读)
(二)学习第一节,聚焦香港回归前急切的等待。
师:1997提6月30日的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师读第一节)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读一读。(学生自读)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所有的中国人在等待这最后一分钟到来时的心情吗?指名说一说。
师:是啊!所有的中国人都迫切的等待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板书:迫切的等待)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香港回归时的神圣时刻。
1、自读第二节,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
师:孩子们,这全国人民迫切期待的,翘首期盼的、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来到了,请自由地读第二节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指名说一说。
2、理解“是万众欢腾——嘴唇”的意思。
师:是啊,激动,自豪,喜悦,孩子们,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我们怎能不喜悦呢?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激动呢?请你们在本节中找到描写所有中国人激动和喜悦的句子,并读一读这句话。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是万——唇)请你看着大屏幕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a、为什么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请学生谈理解)
b、从这微微颤抖的嘴唇中,他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望着那冉冉起的国旗,回想香港回归所走的坎坷的路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想了许许多多,他们在寂静中思考,他们用那颤抖的嘴唇在说呀!孩子们,想一想:那微微颤抖的嘴唇在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书写)
C、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D、指名读第二节。
师:是啊,这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哪位同学激情并茂地把第二节给读出来。
3、 小结
师:这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脊梁)。这令人激动而又感人的场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板书:神圣的时刻)
(四)学习第四节,祝福香港美好的未来
1、“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师:最后一分钟的等待,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孩子们这里的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2、指名回答
师:是啊,在这里不仅仅指时间,也是香港一个多世纪耻辱结束的宣告,更是香港崭新未来开始的宣言!是全中国儿女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板书:美好的祝福)
3、读最后一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吧!读(课件出示“然后去奔跑——”)
4、课件展示今天的香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断言:“香港回归经济会逐渐衰败。” 你们信吗?(学生说:不信)
师:说得对,今天的香港不仅没有“衰败”而且更富活力!
师:请看今天的香港。(课件)。
师:看了这些,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香港?(两三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飞速发展的香港,孩子们,事实证明香港这朵紫荆花,只有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才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芬芳。
四、情感升华,总结全诗
1、齐读整首诗
师: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思念,经过多少代的奋斗,终于盼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孩子们,捧起你们的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最后一分钟”,读(配上音乐)。
2、主题升华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吧!(出示课件)
师: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满怀激动心这是期盼已久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饱含欣喜泪这是无比幸福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放飞祝福情这是无限美好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激动,在些时此刻都化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请全体起立)
3、总结
师: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百年的耻辱,永远也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
板书:
屈辱的历史
风雨归程
爱国情
迫切的等待
神圣的时刻
美好的祝福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2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情感交织,既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无比愤怒。
香港原是我们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是1842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就这样,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
这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在回归祖国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穿过这一滴泪珠。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课文,我感到新中国多么像一只昂然屹立于东方的雄狮,祖国正在愈来愈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一定要奋发图强,为祖国强大而读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3
【江西省南昌市羊子巷小学 万江洪】
〖全有感于教学中资料的运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节研讨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用课件出示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详尽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及科学成果,并指名,让学生朗读。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认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⑴ 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⑵ 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
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 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1997年7月1日,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刻,香港成为了中国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是对所有炎黄子孙的巨大激励与鼓舞。在这一刻,无数华夏儿女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铺垫情感。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齐读第1、2小节,再来回顾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生再自由朗读,生交流各自的体会(从“使大海沸腾”中感受人们喷涌而出,非常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随机指导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男女分读,齐读。
三、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拓展升华
1、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出示图片)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
2、交流写话,师点评。
3、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中国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篇16
a卷 课堂教学跟踪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按提示填空(19分)
1、这首诗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________这一具
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在心中的强烈_____
___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________。
2、作者在第二小结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这些特写镜头来真切表现爱国情感的。
3、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________,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长官是___
_____,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是________,在香港,我国政府执
行的基本方针“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39分)
1、看拼音,写词语:(18分)
zhù jìn
( ) xiāo yān
( ) gǔ suǐ
( ) chà nà
( )kòu mèn
( )shāng hén
( ) 2、多音字组词:(12分)
悄:qiǎo( ) 尽:jìn( ) 空:kōng( )
qiāo( ) jǐn( ) kòng( )
3、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分)
( )的紫荆花 鲜艳的( ) 一( )鲜花
( )的紫荆花 鲜艳的( ) 一( )鲜花
( )的紫荆花 鲜艳的( ) 一( )鲜花
三、花落谁家(选词填空):(9分)
寂静 安静 平静
1、星期一升旗,校长讲话时,队伍里十分( )。
2、到了深夜,整个山村格外( )。
3、一阵大风停止后,西湖的湖面又恢复了( )。
四、课文片段阅读(14分)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1、这一节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这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直抒胸怀的诗句。(5分)
五、写法学习指导与运用(20分)
在这首诗里,作者在许多地方都采用了直抒胸怀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你学着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 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类文阅读(50分)
带着五星红旗上天空
1985年4月2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一架航天飞机腾空而起,直上云天。
在七名宇航员中,有一位带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是谁,怎么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原来是一位中国血统的美籍(jí jì)科学家,他的名字叫王赣骏。王博士为了表示他对中华民族的赤子之情,把中国国旗带在身边,让它陪着自己,在太空漫游。
在美国,有成千上万名科学家都梦想能登上航天飞机,可是要进入太空搞科学试验,不仅要有科学家的高超本领,还得有飞行员的强健体质,所以美国国家宇航局规定的挑选条件非常苛(kē hé)刻。
三年前,王赣,骏博士同几百名科学家一起通过了初步挑选,一年半后经淘汰(tài dà)剩下四个人。到了后来就只剩下他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了。三年中,王赣骏博士进行了六千多次失重训练,克服了各种困难终于取得了飞上太空的资格。
太空的景色十分神奇。航天飞机每隔90分钟绕地球一圈,每隔45分钟就有一次日落日出。地球在阳光的映照下,绚(xuàn xán)丽多彩,漂亮极了。
王博士作为炎黄子孙在太空遨(áo yáo)游。他将录有14首中国歌曲的录音带和中国名茶带上天空,听着中国歌曲,品尝着中国名茶,把这次航行当作在中国上空漫游。在七天的飞行中,航天飞机曾有十几次飞过中国大陆,王博士以极其兴奋的心情对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拍照。当他照到上海、海南岛和喜马拉雅山的时候,高兴得什么似的。在航天飞机上有一个跑步器,第四天,当航天飞机一进入中国西南边境时,他就开始跑步,一直跑到飞机从中国东北部出去,一共7分钟。他骄傲地说:“我是第一个在太空跑过中国大陆的人。”
七天的航行结束了,飞机降落后,他第一句话是用汉语说的:“谢谢大家的关心和爱护。”他说:“我以我的中国血统为荣,我为中国争了一口气。”
1、给文中的字选择正确读音打“√”。(6分)
2、王赣骏是怎样在太空遨游的?你从这些内容中体会了什么?(1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材料表达的?(1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强化阅读(60分)
南海上的明珠
在我国南海的万里碧波上,有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是富饶美丽的海南岛。
海南岛是祖国的第二大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岛上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腰果、咖啡、胡椒、芒果、荔枝、龙眼、菠萝等,在不同季节里挂满枝头;海参、海龟、鲍鱼、大龙虾等名贵水产bú jì qí shù( );铁矿、石油和天然气等蕴藏量也非常丰富。
海南岛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高高五指山挺立在海岛的中部,山上热带林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由山间小溪汇成的万泉河滔滔奔流,浇灌着两岸的农田。地处最南端的天涯海角,海天一色,美丽壮观。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有七千多米长,一望无际的海滩,沙白如银,各种颜色的贝壳碎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眺望大海,风儿和海浪好像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溅起千万朵白莲般的浪花,海潮哗哗,渔帆点点,景色十分迷人。
海南岛的椰林风光逗人喜爱。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píng zhàng( ),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树形奇特,树干没有分枝,树梢上的绿叶像一把撑开的大伞,伞下果实累累。海风吹来,绿叶摇摆,仿佛在向人们招手。每当清晨或傍晚,你坐在沙滩的礁石上,面对着大海,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望着海上红日东升或落日西沉的奇景,你一定想高歌一曲,赞美这秀丽的海南风光。
1、根据文中的拼音在括号里写出对应的词语。(4分)
2、文章题目“南海上的明珠”是用明珠比喻( )。(6分)
3、从本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4分)
赞扬──( ) 储藏──( )
4、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
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12分)
5、将本文分为三段,概括每段的段意。(24分)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