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 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练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质疑母爱
千百年来,母亲的爱就像这贴身的衣服,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你摔倒了,母亲会---(生接答)你饿了,母亲会----( )你生病了,母亲会---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由读文。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把不熟悉的词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利。
②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打蔫儿 拖沓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艰涩 忐忑不安 深深谴责 聊胜于无
① 指名读准词语
头两个词文中是描写谁的?(病中的儿子),“打蔫儿”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头抬不起来,)“拖沓”形容什么?(步子沉重„„)这两个词正描写出儿子病时无力的模样。
② 师:儿子还没有成年,病中的他显得那么虚弱。此时此刻,他多么需要----(生接答)
③ 生活中如果你病了,你的妈妈会怎样做?(生自由回答)但文中的母亲却是怎样做的?
④ 概况全文大意。谁能把这两个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潜心会文,读懂母爱。
小结:这哪里是狠心的母亲,这分明是一个疼爱孩子、很有责任心的母亲呀!
(四)悟悔中情
你还从哪些语句能感受母亲并不狠心?体会“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你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犹豫、后悔)“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坚定信心)
四、诗歌诵读,升华母爱
1、导语:同学们,你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2、母亲逼着自己的孩子独自去看病,希望孩子能学会独立生活。表面是狠心、冷漠,内心却犹豫、忐忑不安,这些心理变化都源于对儿子深深的——生接“爱”(看板书画心形)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生接)这是一种„„的爱。
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这样写到:
我们把它稍微变换格式,它就成了一首短诗。让我们深情诵读,体会母亲超常的爱吧。
3、联系生活谈母爱。现在的你,一定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中,你的父母有没有像这位母亲一样对你狠心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2.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呢?(学生讨论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时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谁先找到其中的原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进一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进一步阅读时解决。
教师点拨: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小结:题目中的“学会看病”指的是让谁学会看病?母亲为什么要求儿子自己去看病?你觉得母亲的行为合适吗?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培养学生锻炼自我,自立自强,能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父亲是你的阳光,母亲是你的月亮,你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滋润着人间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地泪花畅想未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请看大屏幕,一同欣赏一组画面。(播放课件)
师:欣赏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三名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生谈看法)我们就一起走进20课《学会看病》去了解这位母亲。(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请看自读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按自读提示自读自划,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
四、拓展总结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生逐一回答。) 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理解父母的爱。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4
班 授课时间:
学习
内容
20学会看病
学习
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积累喜欢的词句。
2、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研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重点
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母亲的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
2、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炼意志的意识。
导学流程
训练内容
展示交流
自我完善
一、课前导学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标上段序,整体感知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4、搜集歌颂母亲的诗文或歌曲。
①自主训练(相信自己,我能行)!
(5分钟)
1、认读生字:打蔫 噢 怔住 喋喋不休
艰涩 坠入 忐忑不安 拖沓 倚靠
2、理解词语意思:打蔫 残忍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按图索骥 来日方长 艰涩
忐忑不安
3、检查抽读难句、难段。
4、课文讲的是 的事。
二、课中导学:
1、再读课文,在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局,整个过程中,文中的母亲感情有什么变化?
2、在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中,文中有哪些语言和心理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如果你是那位母亲的儿子,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②合作训练(我们最能干!)
(20分钟)
1、课文可以从三个阶段理解母亲的心理活动及变化:
儿子独自看病前,母亲先是 后又 ,儿子看病时,母亲既 又 更 ;孩子回来后,母亲的 又回到心里。母亲心理产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 。
2、勾画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我从中体会到 ;我想对妈妈说:
。
3、分角色演一演或读一读。
导学流程
训练内容
展示交流
自我完善
③拓展训练(我是最棒的!)
(5分钟)
1、交流展示课外搜集的歌颂母爱的诗文或歌曲。
2、交谈生活中自己所感受过的母爱。
3、做一件最能表达感谢母亲的事或唱一首歌颂母亲的歌,或写一首赞美母亲的诗。
课后反思:
④达标训练(我一定能过关!)
(10分钟)
1、给下列多音字注意并组词
jiǎ( ) mó( )
假 磨
jià( ) mò( )
kàn( ) jiào( )
看 觉
kān( ) jué( )
2、解词:
3、选择关联词填空。
与其……不如…… 既然……就……
即使……也…… 虽然……但是……
(1)( )我是母亲,( )应该及早地都会他看病。
(2)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3)( )我们已有效地控制了“流感”,( )不能掉以轻心。
(4)( )在这边死等着,( )想办法自己趟过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教学
设计
——庄艳敏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6
这次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案,我现将其进行如下说课资料。
一、说教材
1.学习目标
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特殊的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说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案时我重在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资源,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多元的解读,激情的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设计的。
1.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3.品读句子,感悟深情。
在这里,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感悟到的有两点:第一是文中这个孩子自我培养的意识。从始至终这个孩子对于母亲没有一丝抱怨与怨恨,因为他知道这是在锻炼自己具有生活的能力。所以,他顺从,即使是在生病的情况下也去尝试。这个孩子的表现应该会带给学生们一种启示,即应该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或是创造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二,就是应该感受到母爱不仅仅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要认识到严格也是一种爱,不去帮助自己也是一种爱。所以,要让孩子们提升对爱的认识,我认为是相当必要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使他们更真切地走进文本。
4.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完成填空,去揣摩母亲忐忑不安的心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看图学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联系前后段学文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5.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加强课外拓展和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从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四、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最后播放歌曲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演示法:小黑板的出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说学法
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六、说生成
1.抓错误促生成
在课前预习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母亲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否赞成母亲的做法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抓住错误促生成。
2.抓多元解读促生成
文中语句教难理解,学生很难读懂母亲的心。我以填空题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忐忑不安的复杂心理,体会这份特殊的浓浓的母爱,从而达到抓多元促生成。
3.抓精彩促生成
既然学生不易读懂母亲的心,那么,我就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揣摩儿子的心理活动。并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去学习课文心理活动的描写,从而达到抓精彩促生成的目的。
当然,随着学情的发展,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些生成点都抓得不够到位,学生的智慧火花还没有真正迸发出来,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也没有真正和谐统一起来,这些都有待于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去摸索、去学习。
下面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7
1、下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蔫(niān)怔(zhēn)住喋喋(dié)不休 b、艰涩(shè)忐忑(tè)拖沓(tà) c、倚(yǐ)*沙漏(lòu)瞬(shùn)间 d、坠(zuì)落谴(qiǎn)责磨炼(niàn)
2、加偏旁组字词语写下来:
正:__( )__( )__( )
奇:__( )__( )__( )
土:__( )__( )__( )
少:__( )__( )__( )
3、写出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图索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胜于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孩子,不要埋怨我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⑴ 你觉得“我”作为母亲这样做是冷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路线图”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有多处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选三句抄一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8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当过多年医生的母亲不但不给儿子找药治病,还让儿子独自上医院看病。母亲用独特的方式,锻炼了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教学本文,我让学生仔细读课前提示,按要求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接着我设计了一组辩论,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理解课文,理解母亲看似“狠心”实则“尽责”的爱。
本课的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角色转换,入情入境。
在让学生解第一段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正在生病,可是你的妈妈让你一个去医院看病,你心里会怎么想?”有的说:“妈妈,你真狠心,我生病了还让我一个人去医院!”有的说:“妈妈一定是不爱我了,我生病了都不管我。”等等,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小组活动,体现自主性。
小组活动时,我出示学习目标:以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学生学习时,教师巡视、倾听,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任务布置后,小组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以本组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的小组学生快速默读,有的小组一人一自然段,分工合作学习,有的小组根据文中对话多的特点分角色朗读……,有的小组边读边想,边读边议,有的边读边作记号,方法各异。
2、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文中母亲说:“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我问:“你认为文中的母亲狠心吗?”对此,学生持两种不同的观点:狠心和不狠心。我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在教室分块坐好,然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双方统一了观点,母亲看似狠心的表现实则是一种爱,一种尽责的爱。
三、拓展延伸,将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学生所学落到实处。
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内容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自己的。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美自己的母亲,最后让学生说说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母亲的爱。这样的设计,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确了今后应如何回报母亲的爱。可以说,这个设计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教会学生感恩,即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9
a卷 课堂教学跟踪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按提示填空(22分)
1、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_____,学会了____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__________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__
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母亲感情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勇气又回到了心里。
二、字词积累与运用(29分)
1、看拼音,写词语:(12分)
jiān sè
( ) zhuì rù
( ) tǎn tè bù ān
( ) tuō tà
( ) yǐ zài
( ) dié dié bù xiū
( ) 2、标点符号大派送(给句子加标点):(9分)
⑴ _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_
⑵ _妈妈_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_他说_
⑶ _看病还用学吗_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_他 大吃一惊_
3、小法官,巧判案(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大“√”,有错别字的一组打“×”):(8分)
⑴ 冷漠 拖踏 磨炼 残忍 ( )
⑵ 艰涩 滚烫 断言 极端 ( )
⑶ 熟悉 把握 收宿 谴责 ( )
⑷ 虑弱 挂号 体温 印像 ( )
三、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填词语):(15分)
1、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 )
2、一点儿也不怀疑。 ( )
3、照图上画的样子寻找好。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 )
4、说话没完没了。 ( )
5、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 )
四、课文片段阅读(14分)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1、“雪上加霜”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去医院看病,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的句子说明了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法学习指导与运用(20分)
课文中多处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你来依照本文描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 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类文阅读(50分)
慈母心
记得那是我读一年级的一天,中午放学时,雪还在下,路被厚厚的积雪封住了,我艰难的一步步的走回家,心想:这个雪天,妈妈肯定不会赶回来做午饭,就凑合着吃吧!我看见盒子里还有几块吃剩下的饼干。倒了一杯水吃了起来。
门突然打开了,只见妈妈走了进来,满身都是雪,一见我就问:“你等急了吧?路不好走吧?”
妈妈把外衣脱了,抖掉上面的雪花,系上围裙,马上向厨房走去。厨房里传来一阵油暴声,又飘出喷香的鸡蛋味。转眼间,妈妈已经把一盘葱花炒蛋端上来。厨房中的香味早就勾出我的‘谗虫’我高兴的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妈妈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吃的那样香甜,欣慰的笑了,可她自己却不动筷子。
过了一会儿,妈妈刚拿起筷子,墙上的挂钟敲了一下,她抬头看了一眼,轻声自语道:“都十二点半了,下雪路滑,我得早走。”说着,拿起馒头,装进塑料袋里,放进包里,边穿大衣,边嘱咐我:“你可得好好吃饭。”妈妈推开门,楼道里传来她“咚咚咚的脚步声……”
我一时感慨万分,也顾不上吃饭,站在窗前向外望去,妈妈急匆匆的向前行走雪地上清晰的留下她深深的脚印。
“真是一片慈母心啊!”我不禁脱口而出。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12分)
⑴ 系(jì xì)上围裙
⑵ 津津(jīn jīng)有味
⑶ 喷(pēn pèn)香
⑷ 不禁(jīn jǐn)
2、缩写下列句子:(16分)
⑴ 我艰难地一步步地走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雪地上清晰地留下了她那深深的脚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不改变句意,把下列的句子换个说法:(22分)
例:妈妈教育了我。
妈妈把我教育了。
我被妈妈教育了。
⑴ 厚厚的积雪封住了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妈妈端上来一盘炒鸡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强化阅读(50分)
奶奶的手
奶奶有一双闲不住的手_从外表上看_她的手并没有什么特别_是一双粗糙的手_手心磨出了厚厚的茧_是一双勤劳的手_手心常留着干活的痕迹_就是这么一双手_不知为我们全家纺了多少线_织了多少布_做了多少活呀_
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同院的老人孩子们都搬着板凳到门前的大花园边乘凉。奶奶把一切家务干好之后才拉着我到外面乘凉。我早就忍不住了,高高兴兴地随奶奶跑到花园边。
大约只坐了几分种,奶奶叫我了:“晖晖,去把桌子那个鞋垫拿来,奶奶闷得慌。”我扫兴地丢开伙伴,回到家拿来了鞋垫。奶奶接住后,把针在头发上擦了两下,便熟练地纳了起来,我歪着头,看者奶奶的双手,转得好欢啊!虽然没有灯,但这对奶奶丝毫没有影响,我都看呆了。看那神情,奶奶好象年轻了许多。
还有一次,在收棉花时,奶奶一定要去摘棉花。爸爸劝奶奶别去,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在家歇歇吧。”但无论如何,奶奶还是要去,她说:“我在家里闷得慌。”爸爸只好用车子把她载到棉花地里。见了棉花,奶奶笑得嘴都合不拢了,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她二话没说,就摘了起来,干得既快又麻利,摘过的棉花干干净净。旁边地里人,都非常惊奇地看着奶奶。
但奶奶(毕 必)竟老了,(再 在)加上她在路上(坐 座)自行车颠了长时间,回家后就病了。在病中,她那双手没有停闲,坚持给我们姐妹三人做好了冬天的衣服。我们见了,眼眶总是湿润的。
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8分)
2、把结尾一段中不适当的字用“\”划掉。(6分)
3、根据短文内容补充词语。(20分)
( )的手 ( )的茧
( )的痕迹 ( )的晚上
( )地看着奶奶 ( )的手
4、这篇文章祥写了哪两件事?(1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生病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医院呢?(学生回答)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一定会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遇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
2、开火车检查注音的生词。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研读探究,体会母爱
1、全班讨论:
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读出这种情感。其主要为:
⑴ 鼓起勇气,劝说儿子独自看病,有意让儿子锻炼。
⑵ 有些后悔。
⑶ 看着儿子学会看病,勇气再起。
2、小组合作,互相读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或自然段。
3、全班赛读:
小组代表将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互相比一比,评一评。
四、角色朗读,感受母爱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倾诉体会,升华情感
1、说说读后的体会:
读了课文,请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
⑴ 文中的母亲
⑵ 文中的儿子
⑶ 自己的父母
⑷ 自己的同学或小伙伴等。
2、写一写:
将自己学了课文后的体会,用最简洁的话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1
《学会看病》是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作品,文章讲的是身为医生的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自上医院看病的事,在这件儿子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中,母亲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文章从母亲的视角来反应了另一种方式的母爱,孩子们初读时可能会对母亲的行为有些不理解。陈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母亲复杂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理解并体验到母亲这种更深沉、更宽广的爱。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感。
一、主线明朗 层层深入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陈老师用“说说面对病中的儿子,妈妈是怎么做的?”“这种做法你们赞成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让学生粗浅的表达了自己对文中母亲做法的看法。当学生对母亲的看法有不一致时。陈老师用“让我们走近妈妈,走进妈妈的内心世界,找找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用过渡语不露痕迹地帮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尽管妈妈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儿子出门时和出门后,妈妈却又有着复杂的心理斗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学生刚开始只是感性的从原因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感知母爱。随着课文的逐步展开,阅读地不断深入,对课文语言地反复品味,揣摩,在师生的交流、感悟中,学生一次次地走进母亲的心里,深切地感悟到母亲的情感变化:做出决定后的犹豫不决和心软后悔,在等待中的自责担心,看到儿子后的勇气回升,每一种心理都是爱子之情的反映。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细腻而又理性的母爱基础上再出示母亲让儿子学会看病的心情表白,让学生以儿子的角色给母亲写张留言条,这时的学生做为整件事情的亲历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话要说,这个小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宣泄和表达的机会。这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孩子和母亲的情感交流过程,在书写中融进了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二、品味语言 激发情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陈老师的这堂课中,非常注重语言点的训练, “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艰涩”、“聊胜于无”等词语的教学都非常到位有效。对“喋喋不休”这词的引导,陈老师设计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让学生读读该词所在的段落,说说读后的感受,“你认为妈妈此时说清楚了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点拨“这种想说清楚却说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还从哪儿看出妈妈的喋喋不休?”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词语,这样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情味及意蕴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立体形象感。陈老师就这样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味词语,一次次地体会文本所承载的情感,一层层地体现母亲的爱子情深这个主题。
在这堂课中,我们不难发现陈老师安排了好几处的句式训练。用“因为 ,所以 。”的句式说说妈妈要生病的儿子学会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亲心理变化的句子,代入“虽然我要让儿子学会看病,但是 。”的句式来读读。这两个句式把课文的内容用句式进行简化阅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串联了母亲的行为和心理的内在联系。在品析重点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时,安排了“也许妈妈在 ,也许妈妈在 ,也许妈妈在 ,也许妈妈还在 。”的训练,让学生借用句式扩展课文的情节,想象母亲的在这两小时里的忐忑不安,再通过激情朗读,母亲那种坐立不安,为孩子无比担忧和对自己深深谴责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发起对文中母亲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学生可能还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这份情感。
三、拓展阅读 增强体验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能更好的读懂文本。陈老师以课文为中心,进行了三次阅读拓展。在课伊始,简短的介绍了作者毕淑敏曾当过二十来年的军医,让学生对文章的相关背景有所了解,同时让学生心中存疑,身为医生的母亲完全可以自己用药帮孩子看病,却为什么让孩子费时费力地上医院看病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释疑来感受母亲的爱子之情。在课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在儿子独自去看病的两个多小时里担心、后悔、自责的复杂心理,感受到母亲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浓浓母爱的表现,而儿子认为独自去看病没什么大不了后,陈老师补充了《丈夫眼中的毕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给学生呈现了另一种信息,对课文的材料进行补充,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感受,让理性母爱的形象更加丰满、厚实。在课末,学生对这位母亲已怀有深深的敬意,陈老师出示了作者毕淑敏的几本著作,鼓励学生在课外读,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把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陈老师立足课文,把阅读拓展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用朴实的教学风格,扎实地引领学生在训练中悟理,在朗读中悟情,在表达中抒发情感,在学习语言中飞扬情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三、教学难点: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讨论 交流 合作学习 自读自悟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激趣读文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再读课文
体会情感
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七、板书设计:
20 学会看病
妈妈 ———爱 —————儿子
︱ ︱ ︱
“残忍”———教 ———— 独立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要求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我通过“把自己在预习中碰到的好词语推荐给同学们” 的方式进行反馈。从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基本上都能通过预习解决,教学中,我只是顺着学生的自学加以点拨,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如喋喋不休、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
文章很长,有些语句也较难理解,学生也很难读懂母亲的心,在预设教案时,我想到了我也是一位母亲,有着和本文的作者毕淑敏相同的感受,母亲的心是相通的,母亲之间当然容易产生了共鸣,但母亲的心孩子们却不一定读得懂,所以,课堂上我就设计了分角色的学习,想以我这位母亲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这份浓浓的母爱。不论我们的计划考虑得多么周密,都只是预设。“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学生会学到怎样的程度,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后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然后交流。
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体会母亲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重要的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穿插在学生交流感悟体验之中,这里我也注重了点拨、小结、激情,“推波助澜”,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学完课文,我抛出“做为母亲的我也很想知道当你拿着我给你的路线图,摇摇晃晃地独自到医院里看病的时候,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的问题,以儿子的角度来说说看病时的心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类似经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可惜时间仓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本课教学目的在于两方面: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母亲对儿子的爱。
2、教学难点: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很贴切,学生读后会有十分亲切的感觉。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孩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1、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2、交流讨论,共同探究法:以学生当老师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3、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学法: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讨论交流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四)、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录音磁带《懂你》,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2、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由词入文
师出示: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生读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按图索骥”
师:从字面上猜词意
师:提示骥是好马,讲述按图索骥的故事
师:这个词在文中什么意思,快速浏览。
生:儿子按照以前的路线找到看病的地方。
师:是以前的路吗?
生:是按照母亲给他的路线去看病。
师;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刚才我们根据一个词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师:再看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这样的词你喜欢吗?先别急着下结论,默读课文,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
课件出示
我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我不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理由是……
师:理由越多越好,找到的同学再思考一下,理由充分些。
交流:……
师:刚才说了赞同和不赞同,我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毕竟不是文章的母亲,文中的母亲到底愿不愿意,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件事情,找母亲心情的句子,读懂愿不愿意。
出示课件:
划出母亲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用文中的内容说说他的想法。
1、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2、怎么能够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可以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母亲的心情如何。
师:母亲的耳边有个声音说
生读“我应该让孩子独自去看病。”
师:又一个声音说
生读“我怎么能让孩子独自去看病呢?”
师: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一个声音说读
师:还有一个声音说读
师:又有一个声音坚定地说读
师:一直有两个声音在响,齐读
师:这种愿意与不愿意一直在母亲的心里煎熬,读读这段话“时间艰涩地流动着,……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师:哪个词写出母亲愿意不愿意煎熬,写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的批注。
生:“忐忑不安”写出母亲的煎熬……
生:“艰涩”写出对儿子不放心……
师: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师:费力地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时间的煎熬。
生:犹豫不决的心情。
师;有没有不懂的?
生:“收缩成一团”是什么意思?
师:写出了什么?
生:疼痛。
生:“沙漏坠入心房”是什么意思?
师:把“坠”换成“跌、掉”怎样?
生交流
师:这里的“坠”给它组词
生:坠下。
生:摇摇欲坠。
生:坠落、坠毁。
师:给你什么感觉?
生:恐惧。
师:这个“坠”给你的感觉是……
生:小小的沙漏坠入心房就像飞机坠落,陨石坠落,母亲心里的不愿意。
师:请看。
出示“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师:还好,2个小时过去,母亲听到脚步声,没来前母亲一直在煎熬,哪个
词写出母亲矛盾的心情。
生:终于
师:母亲开了门,倚在门上—— 说些什么?
生写话交流
师:这件事情过去了,还发生了一件事,快速读选读课文《剥豆》,找出一样的地方。
三、读《剥豆》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母亲矛盾的心理
我应该让孩子胜利,不应该有虚假胜利
师:《剥豆》的结尾有一段话,你们去读一读
出示“想到自己的瞻前顾后后,……生活是实在的,真……”
师:其实,《学会看病》也有一个类似的结尾,出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
师:哪个词不理解?
生:聊胜于无。
生:比没有好。
师:聊什么意思?(略微)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略微好比没有。
师:有些才要倒一下。
生:略微比没有好。
师:现在看看这几个词“残忍、狠心、冷漠”文章表面看写母亲残忍、狠心、冷漠,其实是在写……
生:母亲爱的方式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爱。
师:是啊,不要被表面迷惑,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亲的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的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一做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谁?
出示“重复而又新鲜地描述爱意吧,它是一种勇敢而之后的艺术。——毕淑敏
(六)、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位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之真情。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的重点。为突破这一,我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重心应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这一环节。让他们从体会描写,朗读,研读中,真正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4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队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献给母亲的歌)
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1)按要求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3)深入理解感悟:(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课文中的成语,其中有叠词的成语,再照样子写出三个成语.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与其......不如......既然......就......即使......也......
虽然......但是......
(1)我是母亲,应该及早地教会他看病.
(2)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3)我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流感",不能掉以轻心.
(4)在这边死等着,想办法自己趟过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学会看病》教案 篇15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九册第二十课《学会看病》结合教学设计,现说课如下: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反映母爱的广袤深远本课教学目的在于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1.学习目标
结合课前预习,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和深入阅读,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学生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特殊的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说理念
这篇文章感人至深,教学设计时我重在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资源,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多元的解读,激情的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以下四个环节设计的
1.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3.品读句子,感悟深情
在这里,我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感悟到的有两点:第一是文中这个孩子自我培养的意识从始至终这个孩子对于母亲没有一丝抱怨与怨恨,因为他知道这是在锻炼自己具有生活的能力所以,他顺从,即使是在生病的情况下也去尝试这个孩子的表现应该会带给学生们一种启示,即应该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或是创造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第二,就是应该感受到母爱不仅仅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要认识到严格也是一种爱,不去帮助自己也是一种爱所以,要让孩子们提升对爱的认识,我认为是相当必要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认真读,用心品,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使他们更真切地走进文本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通过加强课外拓展和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从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四、说教法
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语中培养语感,在语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单元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三种:
情境渲染法:如开始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中教师激情的点拨和总结;以及最后播放歌曲等,这些情境的渲染对学生学习文本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朗读体会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说学法
整堂课上,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多种形式的朗读,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书声琅琅中,在汇报交流中,真切感受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也体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
六、说板书
在设计板书时,我主要抓住能反映母亲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连成一颗爱心来表达本课的中心,由于时间匆促,板书有所欠缺今后我将加强基本功训炼,全面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