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2023-01-27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 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 ,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 穹庐(qióng) 见牛羊(xiàn)

  天似(sì) 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 辽阔无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 清风吹过, 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今天咱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3、齐读课题

  三、简介北朝民歌

  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强调“见”的读音)

  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师读译文,生读诗句)

  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5、分组背诵。

  七、小结

  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

  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

  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八、拓展诵读

  1、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经典的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其一和其五)供大家诵读。

  2、出示诗歌,生借助课文拼音自主读诗。

  3、师范读。

  4、生齐读。

  九、总结

  1、师带领学生串读三首古诗:孩子们,当我们来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大草原,我们不禁吟唱:(敕勒歌);当我们看到驰骋的快马,我们忍不住大声诵读:(折杨柳歌辞其五);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时,情不自禁低吟:(折杨柳歌辞其一)。

  2、评选优胜小组。

  十、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4

  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 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 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 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同座互读,正音。

  3. 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 小组读书比赛。

  5. 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 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 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

  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

  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

  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学会这种写作手法。这篇课文语段优美,要让学生把2---4自然段流利有感情的背下来。

  教学反思2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好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最后又回到全文,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5

  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却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6

  这篇课文把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比作音乐家和歌手,通过形象、生动的声音描绘大自然中那美妙的音乐,让人对大自然油然而喜爱之情,那声音是那样的美妙。课文在构段结构是总,分,在段落中也是以这种结构来写的。全文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在二,三,四自然段中分别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三位音乐家。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很多的写作方法值得讲一讲。一是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的结构,可以让孩子们仿写。二是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微风与狂风的不同,孩子们会记住这种写作方法。三是运用了顶真得写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去发现这种写法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写,相信大部分孩子以后会运用这写法。四是第四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写法,在次复习排比句的特点,让孩子们记住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才是排比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7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还注重指导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总起段。学习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体地写了大自然的的声音?学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体地写了风、水、动物的声音。我又继续追问:那课文中的哪一段是概括地写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第一自然段。我启发学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学生想了一下便说:2—4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我相机表扬他们很会动脑筋,并告诉他们,第一段就是这篇文章的饿中心段,而它又是第一段,在文章的开头,所以它又叫总起段。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中还出现了总起句和中心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找到。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他们积极地读着课文,思考着,一下就找到了中心句、总起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声音》教案 篇8

  上完这堂课,体会有三:

  1.朗读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常常“不打心里过”,这样的朗读不仅使阅读流于形式,而且会削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不妨变换一下方法,由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而让学生闭眼倾听,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聆听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的意境,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个性化课标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外,还应该尊重和鼓励学生有个性化的想法和体验。有学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声音,对于这样的回答,老师的反应大概一般是不满意的,而我在教学中,非但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反而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并且指出大自然中并不都是美妙的声音,同时也有不悦耳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并引导学生大胆想像,以童心看世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学生联想与延伸,如果仅仅停留于让学生聆听教师朗读和复述课文中的提到的声音,那么这堂课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课堂应该对课本进行超越与升华。在课堂中,我以课本为出发点,并且跳出了课本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声:雷公公、冰雹、大公鸡、小青蛙……这些都是课本中所没有提到的。这样一来,学生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可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可谓一举而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