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2023-01-26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初步了解学生对长城的认识程度。

  2.播放视频,请学生观看3分钟,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看后的感受。★

  3.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自然段、画出课文里带拼音的生字。

  2、检查文本中带拼音的生字:齐读、指生读。

  3、请同学提出自己读不准或不理解的其他生字、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指读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作者是在哪里观察长城的?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远看长(地图)■

  2、又读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书中是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的长城的?■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②理解词语

  3、再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长。(万里长城万里长)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段,

  ①说说作者是在哪里观察长城的?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长城脚下(近处)高大坚固

  2、指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城的特点。(万里长城永不倒)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作者动作的词,体会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

  3.学习重点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凝结”是什么意思?

  “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孟姜女哭长城)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第四自然段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齐读课文,感受这伟大的奇迹(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七、生字指导

  八、作业:抄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4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第二小学 倪春华】

  〖有效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实践研究·插图激情,走进文本·结合插图,总结激情〗

  我们在教学时不仅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知道学生看图后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板桥镇白元小学 卢 伟】

  〖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比较筛选──教前反思〗

  这种类型的反思 主要是在课前的备课阶段,它 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目前的备课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完全依赖自身已有经验,固步自封,教条化的思维方式使教师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照抄以往的教案;二是完全依赖他人现成的教案,忽视自身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针对这两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优秀教案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一个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列出如下反思核查清单:

  第一、自己在过去的教学中曾遇到过哪些问题?采取的什么策略和方法去解决的?其效果如何?

  第二、他人的教学有什么可取可借鉴之处?其优点何在?你认为还存在哪些问题?理由是什么?

  第三、根据目前所教班级学生的学力状况,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新问题?你准备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其一、如教《长城》这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垛子”“暸望口”“射口”,我只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在长城上的某个部位,忽视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这样学生才能明白过来,下一次再教《长城》这一课前,我首先就得想到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先自己去观察书中的插图所画出这些“事物”所在的位置,并让学生画出来,效果一定很好。

  现在又可以采用以前的方法吗?好的可以保留,不好的需要改进。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5

  ——专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能使学生引起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同题材不同观点的文章时,能继续提高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在相关的写作评价中,能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活动准备准备一些关于长城的录象、图片、文章。三、活动时间安排首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欣赏长城的录象,然后两课时用来进行比较阅读、讨论研究,最后一课时让学生进行写作评价。这些活动最好集中在一周内举行。四、活动步骤1、   欣赏长城的图片。2、   欣赏长城的录象。3、   阅读关于长城的文章,讨论下列论题:

  长城论坛1、  观看了那么多关于长城的录象,又阅读了 《万里长城的构造》,请你评价一下长城在构造上的特点。2、  《万里长城断想》的作者想到了哪些问题?3、  赵武灵王建筑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你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4、  《长城万里行》与《我还没见过长城》的作者在观点上有何相同点?5、  长城与都江堰能放在一起扯吗?你认为余秋雨的评价公正吗?6、  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成为世界上徒步万里长城的第一人,这说明什么?刘雨田还说:“我的梦还在继续着。”你猜一猜,他继续着的梦是什么?7、  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长城氖裁醇壑担?/div> 

  4、  写作评价以“长城”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体裁不论,字数不限,写一篇文章。5、活动总结与成果展示选出佳作,举行佳作欣赏会。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6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会归类(根据加粗字的读音将词语归类)(17分)

  答  该  反  用  试  

  yīng(            )

  yìng(            )

  字  不清  无    量  

  shǔ(            )

  shù(            )

  二、错别字门诊(把错别字用“  ”画出来,改在括号里)(27分)

  1、这一断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竖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  (  )  (  )  

  2、诚墙顶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批马可以并行。

  (  )  (  )  (  )  

  3、这样气魂雄伟的公程,在世界厉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  (  )  (  )  

  三、找朋友(把能够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6分)

  高大的     条石

  巨大的     奇迹

  伟大的     形象雄伟的    山岭

  弯曲的    小路

  陡峭的    工程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四、下列词语和“看”有关,请你补充完整(14分)

  俯___  游___  瞭___  欣___  仰___  

  其中_____表示从高处往下看,_______表示站在高处往远处看。

  五、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课文填空)(9分)

  1、远看长城,它像_______,在______之间。这个比喻生动地表

  现了长城_________的特点。蜿蜒本义指_________。

  2、本文按观察顺序,先写_______,再写_______,然后写长城

  是_______,最后指出长城是_________。

  六、快乐阅读(27分)

  游长城

  爸爸要带我去游长城,我是多么高兴啊!

  天刚蒙蒙亮,我就催爸爸起了床。可是当游览车开出北京城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老高了。

  车子风驰电掣般地前进着,可我还嫌车子开得慢,恨不得让车子插上翅膀,立刻飞到长城。

  长城终于到了。车刚一停稳,我就跳下车。阳光照耀下的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连绵起伏,好像一条长龙卧在山峦上,多么雄伟壮观啊!我迫不及待地随着爸爸登上了长城。

  站在城楼上,我举目远望:长城随山而建,蜿蜒曲折,直通天边。城楼一个连一个,直指蓝天,我多么向往走遍每一个城楼啊!再看那一条条高高矮矮的山岭和洼地,看那一片片苍郁的树林和绿油油的庄稼,起起伏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在阵阵微风中,我仿佛听到了大海的轰鸣……这是多么美丽的山河,多么伟大的工程啊!(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从一个城楼走向另一段城墙,尽兴地饱览了长城的美景。

  当我和爸爸踏上归途时,太阳已经西坠。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城,心里默念着:“再见了,长城!”

  1、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8分)

  风驰电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比作__

  _____。(6分)

  3、把文中用括号括着的句子改成陈述句。(6分)

  4、加粗的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新字和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事物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新字生词。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长城的特点。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了解长城。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地球的建筑是什么吗?(长城)世界上的建筑这么多,为什么却只能看得见长城呢?我们所熟悉的长城到底有什么独一无二的地方?相信学完这一课大家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2、在《长城谣》歌声中简介长城的历史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观察图片,感受长城的特点。

  1、出示图片,看看两幅图的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讲解“嘉峪关”,“山海关”,“八达岭”几个专有名词。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垛子口”“相互呼应”等词语的意思。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每一节所表达的意思。

  5、让学生动手找找看长城经过了我省哪些城市。

  巩固作业:1、复习生字词。

  2、正确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和进一步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学习在观察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一下长城,现在请同学们用来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

  二、 图文对照,逐段学习课文。

  1、 观察远景图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远景的长城的(像一条龙)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喻,使长城更加形象具体)

  课文用了“一万三千多里”为什么要用这么准确的数字?(表达更准确,更使人信服)

  2、 观察近景图

  (1)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是近景描写?(来到长城脚下)

  (2) 作者写到了长城的哪些部分?都是怎样描写的?(长城脚下,城墙顶上及墙外沿的垛子,城墙顶上的城台)

  3、默读第三、第四节,回答问题。

  (1)第三第四节是近景描写还是远景描写?为什么?(都不是,是作者的想象描写,使整篇课文更加有活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想象,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修筑长城用的条石很重,但是工具却极其简单)

  (3)文中提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一词怎样体现出来?(长城的设计易首难攻,开凿搬运巨大的条石)

  4、齐读第四节并回答问题。

  (1)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各抒己见,围绕长城的气魄雄伟跟当时落后的建筑工具进行讨论)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长城的喜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3)拓展学生的视野,介绍现存的中国世界遗产。

  三、总结全文

  长城是伟大的,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我们的人民也是伟大,正因为有她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长城,一次又一次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敌的长城。古代的人民尚能如此,我们和平年代的同学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一点,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巩固作业:

  1、 搜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近景: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了望口    

  长城      高大坚固               外侧:垛口        血汗 智慧

  射口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扶着•••想起•••                  

  拓展资料:

  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甘肃敦煌莫高窟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五、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  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  气魄雄伟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  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这节课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品读课文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反思〗

  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时充分读图,图文结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2 、长城

  远看  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背景:

  《长城》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并用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四年纪的孩子较小,再加上现在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比较困难,于是,我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搜集了有关长城的各种资料,这为学生在本节课中对万里长城的认知和进入相应的情境,体会民族自豪感打下了基础.

  教学片段:

  片段一:图文结合,全班交流.

  1,cai:长城的录象(近景,远景)

  师:长城是我国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它以雄伟壮观的气势,高大坚固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了解长城.

  看了录象后,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长城很长.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长龙.

  生:长城不但长,它还非常的高大坚固.

  2,能不能结合你找到的资料,来介绍长城的特点

  生:我了解到长城共经过了16个省市自治区,如果步行要60多天才能走到头.(自己带了一幅地图,指出长城所经历的省市自治区.)

  生:我知道如果把修筑长城的条石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长墙,它可以环绕地球一圈多呢!

  片段二:以疑促读,读中悟情:

  1,作者站在长城上,思绪万千.让我们接着往下读,看作者有何感受

  cai: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点名读.

  2,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谁能联系课文谈谈

  生:我从"数不清"这个词语感受到了条石非常的多.

  生:条石不但多,而且非常重,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劳动人民要把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搬上那陡峭的山岭肯定是相当的辛苦.

  生:"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说明当时设备的简陋.劳动人民不但耗费了许多的血汗,而且肯定想了许多的方法,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

  生:我想要在平地搬运那么重的条石肯定都相当的困难,更何况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呢,修筑长城肯定是相当艰难.

  3,cai: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师:是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凭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

  让我们一齐读读这段吧!

  片段三:发挥想象,情境再现.

  cai:录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场面.)

  师:在遥远的古代,要把重2000多斤的巨石搬上陡峭的山岭是何等的困难!想象一下,当时劳动的情形是怎样的 劳动人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配音乐,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生:我仿佛看到在在寒风中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只要他们一停下来,马上就会遭到旁边那些可恶的官兵的毒打.无情的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在他们身上,惨叫声声,鲜血直流,有的人被活活打死了.

  生: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群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吃力地抬着这些巨大的条石,其中有一个身材单薄的人就快要摔倒了.

  生:我仿佛看到他们的手上,身上,脚上全部都是鲜血,一群人正在抬一块条石上陡峭的山岭的时候,前面的一个人突然摔倒了,条石滚下来,把人砸伤了,砸死了!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太棒了!长城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大坚固,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在那样艰苦原始的条件下修建起来的,它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让我们一齐读课文的第三段,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由衷的赞叹.

  生齐读.

  片段四:领悟感情,表达感受.

  师:此时,如果你也登上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目睹这壮观的景象,你会有何感受 把你的感受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此时,我仿佛登上了长城,我看到许许多多的游客都在登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我想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建筑而成的,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长城.

  生:如果我登上了长城,看到那绵延万里的长城,我一定会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因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生:我仿佛看到了万里长城,我不仅感受到了长城壮观的景象,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长的长城人们都能筑成,那还有什么我们华夏儿女会办不到呢!

  教学反思:

  1,由认知到了解.

  只有一部分孩子去过长城,所以一上课首先放映了一段长城的录象,让他们对于长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再加上学生课前搜集了许多长城的资料,为学生了解长城的长和高大坚固这两个特点奠定了基础.如果有更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长城的图片拿出来互相分享,也许效果会更好.

  2,以读促疑.

  通过读,让孩子们了解长城,感受情感.从读中,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教师随机提出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学生通过读,自己在文中找到答案,更好的理解情感.

  3,创设情境.

  在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四年纪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关系要理解作者那份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比较困难,而又不能通过老师的讲授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我就感到了学生理解的困难.这次上课时我就想到了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一边播放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面,一边配上忧伤的歌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劳动人民劳动的情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此时,孩子们的情绪被感染了,在加上那真实的画面,他们都仿佛看到了当时劳动的场面,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在学生再读第三段时,学生的感情已经是水到渠成,得到激发和升华.

  4,结合文本表达感受.

  根据教学重点,我选择课文的第三,四段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在学生已经领悟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并激发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边想象,边体味那份骄傲,自豪之情,让他们达到情感上的真正高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2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4、学会网络查询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2、难点:

  理解文中的名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到过长城吗?想不想去看看?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先去领略一下长城的风光。(大屏幕展示八达岭长城风光图)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是啊!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许多中外游客游览了长城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

  媒体显示:

  1、“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长城!”

  2、“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3、“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同学们,这是三位游客到了长城之后的感慨,你们万万想不到,这些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分别是出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之口。听了这些了不起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美,老师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呢?让我们打开课文,细细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去找到答案,好吗?

  二、图文对照,初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 想一想:

  每段分别长城的哪个方面?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浏览课文:

  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三、图文对照,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

  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城的长?

  2、媒体显示第一句理解: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3、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个句子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样比喻更显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4、你还可以把长城比做什么?

  练习:

  远看长城,像(                   )

  (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5、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朗读句子,显示长城经过的示意图。

  随机介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6、看着地图,找一找长城经过的省市:

  是啊,长城绵延万里,途径了我国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十多个省市,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到的照片中,其他建筑物都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中国的万里长城清晰,可见长城的气势磅礴。

  7、长城这样的气魄雄伟,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一段。

  四、对照图片,学习课文第二段

  1、从远处欣赏完了长城,现在让我们走到八达岭脚下,从近处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高大坚固。

  先读读这些词语,媒体显示:

  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堡垒 屯兵 

  2、默读课文:

  边读边找一找,说一说垛口、了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哪里?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上台指点解释这些词语意思,并说说作用适当点拨。

  (互相呼应:补充作用)

  4、思考:

  你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⑴ 建筑材料: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⑵ 城墙顶上:

  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⑶ 城台:

  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5、假如你就是一个小导游,带着一群游客来到了八达岭上,你将怎么样给大家做介绍呢?请再仔细读课文,准备解说词。

  6、学生上台介绍,并媒体显示。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着小导游的解说,我们也似乎亲身来到了长城。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媒体显示这句话。说说这些带点的词语有什么好处?

  2、媒体显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朗读这句话。

  多少:表示无数。包含作者无限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3、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条石、举例感觉二三千斤重、建筑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感受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4、是啊,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让我们带着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再读这句话。

  男女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

  六、总结全文,发表感想

  同学们,这样气魄雄伟、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就是劳动人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怪不得连世界伟人都赞叹她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假如,你也亲身来到了八达岭脚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怎么赞叹呢?屏幕显示长城背景 出现句子:我站在长城上,踏着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此时此刻,我不禁想大声赞叹:……

  七、作业

  自主搜集有关的长城历史、传说、故事、图片资料等,在第二课时做交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3

  导入:

  师: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师: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

  授新:

  1、 齐读课题:《长城》

  2、 出示两幅挂图: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描绘长城的景象。

  不同点:观察点不同,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所以观察到的景物就不同。

  3、 观察第一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景象了吗?

  生回答,师引导生观察和描述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由近到远、由主体到周围景物。

  再说说第二幅图上画了什么。

  4、 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想想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图中所描绘的。

  生自读课文。回答:第一自然段与图一相对应,第二自然段与图二相对应。

  5、 书中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写长城的?

  “远看长城,……”用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蜿蜒盘旋的长龙,可以看出长城很长、气魄宏伟。

  齐读。

  “……”写了长城的构造,从可以看出长城高大坚固;

  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此段,用画简笔图的形式,弄懂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

  对照图二说说长城的构造,尽量运用书中的语言。

  师对这两段进行写法上的引导: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长城的整体景象,再局部描写长城。

  6、 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联想到了什么呢?读读下一段,批划你有感受的语句,多读几遍,再和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生自读批划,交流感受。师巡视指导。

  7、 生汇报,师引导,适时结合课后第三题。

  师注意训练学生抓重点句、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同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课外阅读;训练学生从内容情感及写法等多角度理解分析课文,读写结合;通过多种形式指导有感情朗读,训练学生通过读的形式理解体会并表达情感。

  8、 除了这些,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生展开想象,比如: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9、 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

  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把这篇课文读一读,然后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不但从内容上、情感上谈,还应该注重写法上的收获。

  练习:

  1、 看拼音填汉字

  chóngshānjùnlǐng wānyánpánxuán qìpòxióngwěi níngjié chéngzhuān

  ( ) ( ) ( ) ( ) ( )

  2、 按原文内容填空

  3、 当我看见家里洁净的地板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当我看见( )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当我( )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妈妈( )……

  作业:

  仿写第三自然段。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初步了解学生对长城的认识程度。

  2.播放视频,请学生观看3分钟,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看后的感受。★

  3.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标自然段、画出课文里带拼音的生字。

  2、检查文本中带拼音的生字:齐读、指生读。

  3、请同学提出自己读不准或不理解的其他生字、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指读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作者是在哪里观察长城的?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远看    长(地图)■

  2、又读第一自然段。

  ①说说书中是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的长城的?■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②理解词语

  3、再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长。(万里长城万里长)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段,

  ①说说作者是在哪里观察长城的?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长城脚下(近处)    高大坚固

  2、指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3、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城的特点。(万里长城永不倒)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作者动作的词,体会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

  3.学习重点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凝结”是什么意思?

  “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孟姜女哭长城)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第四自然段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齐读课文,感受这伟大的奇迹(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七、生字指导

  八、作业:抄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 篇15

  第一课时

  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这个班有非常好的读书习惯。来!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师:(没人举手)肯定有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读)“长城工程浩大,……(略)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多。”从这句话,我体会到长城工程非常的浩大。因为,它所用的石头可以修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而且这道墙非常非常的长,可以围绕地球一周,还有剩下的。这说明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说得不错!(板书: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再读!

  (生齐读)

  师:再读!

  (生再齐读,后指名读)

  师:把“浩大”、“艰难”读出来!(指名读)

  生:(读,略)

  师:“浩大”读出来了,“艰难”没读出来。

  生:(读,略)

  师:不错,你读!

  生:(读,略)

  师:听王老师读。(范读,略)你读!(接连指5名学生读)

  师:继续说,从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生:第一自然段的(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从这个地方看出,参观长城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是成千上万的。

  师:可以体会到长城的气魄——?

  生:雄伟。

  师:(板书:长城气魄雄伟。)(指板书)谁来读这句话,我不说了,但你得注意,怎么读这句话?

  (自由读,再指名读)

  师:气魄再大点,你读!

  (指生读,略)

  师:反而小了!

  (指生读,略)

  师:比刚才大多了。

  (指生读,略)

  师:好一个气魄雄伟。

  (指生读,略)

  师:很好!(指生读,略)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生:我觉得第三自然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明朝才完工,这时间就非常的长,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里突出了长城的工程浩大。

  师:你刚才说的这段话用书上的一句话就能概括。

  生: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师:(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这句话最难读,你们先在心里默默地读这句话。

  (生默读)

  师: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举手!(生纷纷举手)真好!超越自我就是成功。你读!

  生:(读,略)

  师:你看!给我说着了不是?我说过这句话最难读,不过他敢于站起来读,我还是非常钦佩。你读!(指另一生读,略)

  师:还有点变。

  (指生读,略)

  师:谁能比她读得更远点。(指名读,略)

  师:才五百年。(笑)(指名读,略)

  师:一千年。(指名读,略)

  师:一千五百年。(大笑)(指名读,略)

  师:谁能读到二千二百年?(指名读,略)

  师:又回到一千年了。(大笑)(指名读,略)

  师:快到2200年了,你们听王老师读。(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注意王老师停顿的地方。(再范读,略)

  (生齐读。略)

  师:(指板书三个句子)咱们一起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注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语调,不同的速度。(生齐读)

  师:同学们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但是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师:来!最令你感动的,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的那个句子,大声读!

  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了长城的长。从鸭绿江到嘉峪关,这段路是很长的。

  师:多少?

  生:6500公里。还体会出气魄雄伟。

  师: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生:(读)“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的崇山峻岭上”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巨龙它很长,长城它也非常的长。

  师: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

  生:巨龙很大,很高。从它的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可以体会出长城像巨龙一样高,一样蜿蜒曲折。

  师: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它们都是高高低低,蜿蜒曲折。

  生:长城和巨龙的特点都是:气魄很雄伟。

  师:你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真好!这个一般的人是找不到的。

  生:我觉得巨龙就像中国一样,它跟长城一样,都是坚强、刚毅、庄重的。

  师:哎!体会得真好,你从长城的象征意义上找到一样的地方。真会读书!

  生:龙是很灵活的,而长城也一样,我看出它是随着山势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的。我觉得这一点很像龙。

  师:你也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

  生:那个龙和长城它们的开头都是像波浪形,弯弯曲曲。

  师:形状也一样。

  生:人们看到龙都无不赞叹,人们看到长城也是会无不赞叹。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把你此时此刻感受到的,体会到的读出来。

  生:(指名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师: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气魄。

  生:(读,略)

  师:真好!巾帼不让须眉。谁能超过她?

  生:(读,略)

  师:真有气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略)

  师:继续说,还有哪个句子令你非常感动,令你情不自禁地想赞叹它。

  生:我很喜欢最后一句话。(读)“成千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也读得确实非常了不起。

  生:(继续)因为我去过长城,我读了这句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觉得长城的确坚强、刚毅、庄重,而且当时我也赞叹长城了不起。

  师:你看,这是活读书啊!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调取出来读咱们的课文,来读咱们的文字。这叫真读书,这叫活读书。

  师:同学们,成千上万的参观者——闭上眼睛。(生闭眼)随着王老师的描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在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肢体健全的正常人,也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等等。睁开眼睛!把你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写下来。写第一题上,写完以后,连起来再把那个句子读一读。开始!

  (生写作业第二题(见附一),师巡视)

  师:把你想像到的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一位双腿残废的……

  师:等等,等等,双腿残疾,不要说残废。

  生:一位双腿残疾、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写得好!你再想像一下八旬老人,双腿又残疾。他会怎么赞叹长城?他的那个话该怎么读?得读出老人的味道。

  (该生再读)

  师:像老人了。(笑)尽管声音低沉,感情确是非常深沉。

  生:(读)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八十的爷爷,(师:又来一位八十的老人。)(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你看!老人激动得嗓子都沙哑了。(笑)咱们不说老人,说别人吧!

  生:一位环游了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像一位领导人!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外国人的吗?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奇怪?美国人的中文怎么这么好?(笑)模仿模仿美国人说中文的口气!

  (生用外国人的口气重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能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用英文说说“啊!确实了不起”。咱们可是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

  生:一群美国人跟着我国的导游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very good!”

  师:真好,真好!very good!还有不一样的吗?有说小孩子的吗?

  生:一个仅有三岁的小弟弟在爸爸他*的带领下登上了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肯定是个神童,(众大笑)三岁的小孩就能发出这样的赞叹,神童!也说明咱们的长城也确实了不起。

  生:一位满头白发的外国老人,拄着拐杖,随着导游的介绍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真好!同学们,这就是咱们的长城啊!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来带着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情。咱们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长城。它的气魄是这样的雄伟;它的形象是这样的庄重;它的精神是这样的刚毅;它的品格是这样的坚强。让咱们一起怀着对长城的赞美读第二段。长城气魄雄伟——(生读。师板书: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师:(指板书)难怪美国总统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齐读:长城是一个奇迹,……(略))

  师:(指一生)你现在是克林顿。你读!

  (生读,略)

  师:小克林顿。

  (再指一女生读,略)

  师: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低音克林顿。(笑)

  (指生读,略)

  师:花腔克林顿。

  (指生读,略)

  师:真像!

  (指生读,略)

  师:真好!一起读。(生齐读)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