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2023-01-26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各个段落的大意

  3、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4、通过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当堂记忆生字。

  5、动手实践、启发疏导中理解文章意图,从而知道,创新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手操作切苹果,发现五角星,从而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 :

  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苹果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的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苹果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苹果里面有什么吗?苹果里面其实有颗五角星你们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看看苹果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五角星呢?“

  (二)学习生字

  让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瞧、 横、疏、循、矩。

  可以通过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自主探究

  1、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

  2、同学读完后你当小评委评一评他读得如何。

  3、通过预习,和刚才听读课文,你能提出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现在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自学,不要忘记给课文分分段,概括出段意来。

  5、汇报交流

  第一段(1-4):写领居家的小男孩,把苹果拦腰切开,把苹果里的五角星给“我”看,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段(5):我从横切的苹果发现五角星得到启示

  指名读,互相评价。

  提出问题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分段学习:

  1、 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2、 老师想请两位来扮演,一位读旁白

  (1)、什么样的小男孩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活泼,机灵、可爱

  小男孩来向我展现新本领,那么大哥哥当时真的知道吗?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这里老师也有个苹果,我来切一切,大家看仔细了

  3、 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的切法为什么没有五角星呢

  那么同学用词来形容老师的切法

  板书:从顶部到底部(循规蹈矩)切法----一搬的苹果核

  (2)、小男孩切苹果的方式和人们的通常的切法有什么区

  别?

  邻居家的小男孩真的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下苹果,真的让我们感到吃惊。

  学习“我见过…………”对比两种切法,想一想,这中切法为什么那么常时间没被发现呢

  看来要想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真的得换一种新的切法发。那么从小男孩的切法中你发现什么。再读“我见过。..”那么现在作者看到苹果里的五角星,看到举着苹果的小男孩,会都多惊讶呢,你能再读德更惊讶,更有感触吗

  那么,现在作者面对小男孩会说什么?

  教师对以上问题进行讲解,概括总结。

  六、教学结束:

  每个小朋友回去都切一个苹果,下次上课时进行比较,看哪些小朋友切出五角星了。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难点: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学习生字新词。

  3、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

  1.板书课题。

  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③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生字卡片正音。

  “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gan;

  “魅”读mei,不读mo;

  “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un。

  ②交流词语意思。

  ③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评读。

  3.再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讨论交流。

  ①分段说说段落大意。

  ②分段指名读。

  三、指导写字。

  1.提示注意点

  “魅”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循、矩”左窄右宽。

  “案”上下所占比例基本一样。

  2.学生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Xian hao qie

  鲜好切

  xian hao qi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一段。

  1.名读第1、2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

  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3.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实物演示,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横切苹果

  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

  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

  “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

  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

  6.齐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

  理解三层意思

  ①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5.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五、作业。

  1.造句。

  ①魅力——

  ②清晰——

  2.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板书设计:

  显示新本领

  苹果里的“五角星”

  横切苹果 创造力

  深有感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3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课文故事发生在生活中,但学生平时可能缺少这方面的观察和思维习惯。因此,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二、教学要求:

  情义目标: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学习字词。

  第二课时:从小男孩的举措中体会什么叫创造,受到感染,启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

  2、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

  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如: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

  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

  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三、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思考提出的问题。回家操作:用不同的方法切苹果,看看能发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汇报交流。

  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

  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

  1、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

  (1)演示一下切法。

  (2)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 横切面 果然

  3、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 或是出于方便 出于公平 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

  4、“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5、“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

  6、出示名言警句

  (1)、 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

  (2)、 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入 ——(罗日•杰斯特文)

  (3)、健康的好奇心会帮助你消除无知。

  7、 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

  8、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清晰:_________

  魅力:_________

  学了课文,你想探索什么?(想知道第一个发现这秘密的人是谁吗?还想探索其他吗?)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4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1:5 苹果里的五角——四(4)班学生+梁君子老师=72+1=合作愉快!]

  师: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翻到第27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

  齐:苹果里的五角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秘密?

  生:苹果里有五角星。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相信的请举手。

  师:你为什么相信呢?

  生:我在家切了一个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

  师:你真是好样的!相信我们班肯定还有许多同学亲自横切苹果验证了这个秘密的真假。做过横切苹果实验的同学请举手。

  师:既然书上说苹果里有五角星,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很高兴地看到,有许多同学动手做实验了,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请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敬意!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如果刘谦这样说,我会相信的,因为他的魔术真的很神奇哦。请问同学们,你们从切开的苹果里真的看到五角星了吗?跟解放军叔叔帽子上的五角星一样吗?

  生: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图案。

  (出示课件2:苹果里的五角星图案。)

  师:这样看来,本文的题目就改成《苹果里的五角星图案》吧。好不好?

  生:好!(也有说不好的)

  师:我说不好!这样一改,题目就少了神秘的色彩,少了吸引力。那么,怎样改比较好呢?

  生:给“五角星”加上双引号。

  (出示课件3: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

  师: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双引号,表示有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一样的图案。请再齐读课题。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秘密居然是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告诉我们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吧。

  (注:本来我的头上戴着话筒,可是几次出现啸叫,只得弃之不用,采用“原生态唱法”。于是自嘲解围:“原来高科技也有小毛病呀!”学生笑。)

  二、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4: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指名朗读)

  师:这个小男孩有哪些特点?

  生:可爱。

  师:嗯,像你一样可爱。(笑)

  生:聪明。

  师:聪明得快要超过你了。(笑)

  生:有好奇心

  ……

  师:这个小男孩天真活泼、机灵可爱、好奇心强、乐于与人交往的,很讨人喜欢。如果你们也具有这些平凡的优点,那么人人都会喜欢你。

  师:今天,小男孩既没有报告新闻,也没有显示新本领,而是告诉我一个新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来自他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请说说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跟我们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出示课件5: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齐读)

  师:因为切法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新发现。

  (出示课件6: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感觉出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生:得意、兴奋、自豪、骄傲。

  师:哪一个动作最能突出小男孩的心情?

  生:举。

  (出示课件7:举)

  师:写作时,要学习这样的“炼”字功夫。让我们带着自豪、得意的感情齐读这句话。

  师:我发现王伟伟同学刚才朗读时表情最得意,好像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个秘密的人就是他。(笑)

  师:此外,还有几句人物对话,我们来看看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出示课件8-1:

  小男孩(    )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    )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小男孩(    )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来切给你看吧。”

  小男孩(    )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师:请在括号里填上表示人物语气的形容词。

  [出示课件8-2:

  小男孩(神秘、迫不及待)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不就是苹果核嘛!)”

  小男孩(自信、自以为是)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来切给你看吧。”

  小男孩(得意、兴奋、自豪、骄傲)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分角色朗读,两组学生pk。朗读时有的读错了语气,老师纠正时,满堂大笑。如:迫不及待、不屑一顾。)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现场横切苹果来看看里面是不是真有五角星图案,好不好?刘谦玩魔术总喜欢请观众参与,我也来学学他,请两个同学帮我切苹果。

  (当众切苹果。嘲笑杨叶凡同学手无缚鸡之力。第一个苹果里居然什么图案都没有!故作倒霉之状,下面师生议论纷纷。换人又切第二个。当学生看我苦笑的表情,以为又失败了。我突然举起苹果兴奋地说:“孩子们,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笑)

  师:我在家里也横切了几个苹果,发现有的苹果核图案其实很像梅花或海星。不要一看书上说像五角星,我们就随大流。人云亦云是缺乏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师:面对小男孩举着的苹果,当时我是怎样想的?

  生: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杨雨居然认不出“晰”字,尴尬地停下来。我提示后,表示不怪她,都怪老师我生字词没教好。)(笑)

  (出示课件9: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师:从“真的”、“果然”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到惊奇、感叹不已。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感叹不已的语气。)

  师:“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已经全部写完了。如果本文到此为止,也未免过于肤浅了,它之所以入编教科书,是因为它的写作亮点在于“叙事”之后,还有“感受”,并且“感受”部分所揭示的道理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事说理”(板书:借事说理)。

  师:小男孩传来的“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使我无比惊叹!可我并不像孩子那样沉浸在简单的快乐之中,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请看作者思考之一。

  (出示课件10: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指名朗读)

  (理解“生疏”、“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

  师: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切苹果呢?我想,自有它的道理吧。(列举优点:方便、安全、公平、习惯。)

  师: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了方便,许多人忽略了发现;为了安全,许多人忽略了变通;为了公平,许多人忽略了创新;为了习惯,许多人忽略了思考……有些习惯看起来也不坏,但是它会使我们形成思维定势,捆绑了我们的手脚,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束缚了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很难再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师:“循规蹈矩”地切苹果的人,难道仅仅是“他们”吗?其实也应该包括作者本人,我们不能光批评别人,还要勇于自我批评,更不能自以为是,不要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因此,课文中的“他们”应该改成什么比较好一些?

  生:我们。

  师:注意看,这句话最后的“五角星”加了双引号,更说明课题有修改的必要。建议谁打个电话给出版社,说不定有奖励,正好可以买苹果吃。(笑)

  师:我们再看作者的思考之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5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一、故事引题

  师:今天我想给小朋友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

  生:喜欢。

  师:什么故事呢?就是关于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的故事。在没有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小朋友,你们是否见过卖报纸,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卖报的?谁能来学学卖报的过程?你们会唱卖报歌吗?

  生1:生表演。

  生2:唱卖报歌。

  师:你们想知道李秉哲是怎么卖报纸的吗?

  (生惊讶,李秉哲也卖过报纸?)

  (师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卖报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受报款,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一回收报款。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这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

  师: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

  (生回答,师暂时不做评价)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与这个小故事很相似,(师大声说)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课题)

  [李秉哲的这一故事是很感人的,也是孩子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素材。而李秉哲的这种卖法,中国近百年的卖报史中还没有发现,虽然没有必要学习李秉哲的这种方法,但孩子们完全能够理解李秉哲从小就善于动脑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这种特殊的卖报的方法),这也许是这一课应该让每个孩子懂得的。从课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故事把全体学生吸引过来了,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惊讶,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感觉他们感触到了李秉哲卖报的聪明智慧。这是笔者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 中为孩子们敲的第一次锣声]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的问题

  生1: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生2: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生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4:我不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特别是魅力一词的解释。

  生5:我不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

  [没有孩子们自由的读,就没有孩子独立的获取。通过学生自由式的多读课文,其实是老师对学生的相信。许多老师这一步骤教学是不放手让孩子自由读的,不给学生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如此阅读,语文教学的意义也不大,这是笔者实践得出的。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这一时间多是被许多阅读花样占据,的确看得出十分热闹,其实好多学生,特别那些特困生是难以受益的。所以,笔者坚持放手让每个孩子自由读,而我也利用这一时间重点地指导那些特困生。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读出孩子们已经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需要帮助,还有哪些获得能够共享……]

  三、动手操作,练说解读

  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请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生练切)

  师:请汇报自己切的情况。

  生1:我第一次拦腰切没有切出(该生举起第一次所切的苹果),因为切的偏顶了。

  生2:我第一次拦腰只切出了四角星(该生举起所切的苹果),因为位置也不好。

  生3:我是两次才切出来的。

  ……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苹果。

  [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笔者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是在苹果高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让孩子动手绘制也是给学生敲的第二声锣]

  师: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全体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本文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没有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

  生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感觉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生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生3: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而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师4:我反复读了第1、2、3自然段,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师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师: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理解。

  (生读自悟)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没有让任何一个同学来说自己的理解,因为我想让孩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理解的秘密。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孩子们阅读几遍后不需要老师的讲解都能理解作者所写的这句话,这也就是“恍然大悟”]

  四、让每个研究起来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因为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而在课前,我也没有刻意准备,所以就有了如下的上网搜索过程]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学生们在搜索引擎中键入“苹果里的五角星”,回车后,很容易找到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此时我问:“你知道他的儿子叫什么的吗?”学生继续上网查找结果没有找到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孩子们仍然是高兴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前面的阅读欣赏中领略到这个孩子的创造力)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通过学生反复的研究与不断的切苹果观察思考,孩子们有着下面的说法:

  生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生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生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生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师:(此时的我坐不住了,我的灵感来了,我大声说)亲爱地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真正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高兴,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这是本课之中学生自己敲的最响的锣声,是震耳欲聋的锣声。在学生重读之中,孩子们陶醉的时刻,80分钟的下课铃声响了,我没有说话,悄悄地离开教室,这是一节没有再见的课堂,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孩子们那高声诵读没有停止……] 

  总析: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简单每个孩子都能认知的文章。自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这篇文章以来,我听过许多老师上过这节课,也听过一些特级教师上过这篇课文,总的感觉是孩子们很快会忘记这篇文章,孩子们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我已经记不得这篇文章被我读了多少遍,但每一时段的阅读我都有新的感觉,都有着那种冲动,来到玉峰学校,面对我的教育对象,我决定用几年积累的想法来教。我虽然不可能让每个孩子终身运用这种思维,但与孩子的数次交流中,每个孩子是有着变化,因为这篇文章是每个孩子自己努力获得的,通过自己动手理解的。

  为了上好这节课,给孩子持续的思维空间,我把两节课调在一起,这是我教这篇文章的第一步。如此教学之后,我还就这篇文章与孩子们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谈话交流、对话,在交流、对话中,孩子们很兴奋,有着许多想法,这是第二步教学。通过笔者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自认为语文课的每篇课文都应该是教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在过去所听的这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教成了终点,所以这课的教学之后,我始终要求孩子沿着起点走下去,一是搜集相关材料,二是观察身边的世界,三是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自我分析自己的发现。这是本课教学的第三步。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位老师应该有综合的理念,而我坚持用这种理念来教,时间不是一两节课,而是三个星期。教完之后,孩子有多少变化,我没有过多的研究,因为这种变化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不是马上显现,而是终身受益。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是培育孩子终身学习理念的好方法,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有着这样的思考。

  《苹果里的五角星》太简单了,只因为简单所以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终身型印象,这一课有两个词,一个是魅力,一个是创造力,我的这课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有着终身的感受、终生型记忆、思考这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词。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6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这一句话。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访问团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调查研究那里的教育。当时的教育总监告诉访问团成员,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及其竞争,所以这个州的考试一直在全美倒数第一,但这个州的每年专利申请数却一直是全美第一,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发明创造。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

  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7

  苹果里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了!今天重读这篇文章突然想到这一句话。鲁班发明锯,是受把自己手拉破的那根茅草的启发,其实那根茅草早就躺在那里,一定也拉过许多人的手。事实上,世界上无数个发明都有着原型启发,都有着一刹那也许是一种错误的动作。就是因为许多人少了那么一点,就与创造发明擦肩而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部组织的访问团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调查研究那里的教育。当时的教育总监告诉访问团成员,他们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及其竞争,所以这个州的考试一直在全美倒数第一,但这个州的每年专利申请数却一直是全美第一,因为他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发明创造。苏教版选择这篇文章,是通过母语的学习,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份创造的思维,是告诉学生创造非常简单,是告诉学生苹果星的五角星早就藏在那里,就等着用“拦腰切断”的方式来发现。

  小学语文虽然姓“小”,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创造力”同样不大,也是一个“小”字。

  《苹果里的五角星》有两个对应的词,即“魅力(创造力)”与“循规蹈矩”。学习这一课,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反复阅读中,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这两个词的内涵。这两个词如果不能够走进学生的头脑,这是此课的最大失败。因为这两个词非常关键,引导学生反复想,他们就能够感觉这两个词代表的东西太多了。课文中的 “魅力”,其实就是“创造力”的一种解释,课文是怎么讲魅力的?最后自然段的三个“传”字就是最好的解释,课文中具体讲述那个幼儿园的小男孩也愿意、主动 “传”,这其实是对“魅力”一词最“神”诠释。这说明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具有“魅力”的,人们都愿意传的,也是人们都愿意拥有的。

  至于“循规蹈矩”,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理性,那是一种反思。也就是说,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那是因为循规蹈矩,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一条路走,肯定发现不到新大陆。

  因为不小心,几千年来人们不知道摔碎过多少东西,那些碎片自然就沦为垃圾。后来,有位有心人就把这些碎片拿起来,一片片地称重量,从中却发现了神奇的东西。经过几次的摔碎,再一片的称量,结果发现了轰动世界的重要理论,现在的文物修复都用上了这一理论。我想苹果里的五角星的发现与称量这些碎片都是一样的。“循规蹈矩”的人太多了,减少这种人,从小懂得这个道理,其实就是拥有魅力。

  让学生手中拥有一个拦腰切着的苹果,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学生不断阅读,不断研究,并且用自己的双手去阅读、研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取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具:苹果、小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

  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现在大家用自已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大家一起来读第一、二自然段。

  (2)从哪儿看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他来干什么?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女同学认真听。

  想想这个小男孩是怎样的孩子呢?(活泼天真和好奇心强)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

  (3)我是怎样回答小男孩的?

  (4)过渡:真的像“我”想得那么简单吗?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学习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男孩子认真听。

  (2)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呢?(先说 —再切—然后举—最后让我看) 他是怎样切苹果的?(指名回答)

  板书: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交流操作,实践情况(小组交流)

  (3)同学们刚才幼儿园的小朋友告诉了我们他的新闻,那么这是不是真的呢?

  (4)现在大家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小刀,动手试一试。各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切苹果一下,切后认真观察发现什么结果?再次用不同的方式切,结果会怎样?(小组讨论汇报)

  (5)大家通过两次切不同方法的结果和小男孩的发现是否一样?

  (6)从小男孩展示他的真本领后,我见到五角星时的惊奇请从第四自然段中找出有关的词语。

  板书: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更没有想到

  (7)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过渡: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发现五角星时,你们会想到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让我们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

  (2)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3)交流

  思考:那鲜为人知的图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一词怎样理解?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往小处说是什么意思?那么如果从大处说该怎么讲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1、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

  2、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什么?

  五、拓展练习

  1、从小男孩横切苹果的方法中,体会到学习或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说一说。

  板书设计: 

  报告新闻   显示新本领

  拦腰切苹果——五角星      创造力来源于 

  见过......总是......从未见过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更没有想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9

  文学科_四_年级 第八册第_一单元集体备课记载表主讲人朱春燕助讲人吕明婕记录人时间   0834课题名称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材研读《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拦腰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内容浅显,叙述清楚,叙议结合,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文章中暗含着作者情感变化的一条线:不以为然——惊奇——深有感触根据叙议结合的方法,可将文章结构分成两大部分:第一段(1-4)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显示在幼儿园学到的新本领——拦腰切苹果后,苹果里有颗五角星;第二段(5)我从拦腰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中获得的深刻感受。这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也就是领悟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当然,如果按切前——切时——切后的时间先后顺序也可将文章分成三部分。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其中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创造力。如果光要求读懂课文,那几乎用五分钟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如何尽可以把这“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却是很难很难。一、拦腰切——意外之举“卡嚓”一声,手起刀落,苹果一分为二了。从顶部切到底部,安全又方便,我们习惯了这样切,几乎成了自然。自然的,就不再想着去改变它了。当小男孩拿着小刀拦腰切下时,“我”惊讶、好奇:苹果还能这样切?!没错,苹果本来就是圆的。竖着切,是循规蹈矩;横着切呢,那就是与众不同。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就谙得其理,屏弃了人离水的常规救人方法,逆向思维,选择了水离人,结果成功了。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收获得是意外的惊喜。二、五角星——发现之美当我们把切好的苹果往嘴里送的时候,你的眼睛留意中间的核了吗?哪怕只是轻轻一瞥。有一个人却注意了,发现了:里面居然有一颗五角星!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图案,这是一个秘密的解开。此时,在他的眼里,这个五角星一定是特别的美。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发现美的眼睛。三、小男孩——童心之真发现美,不容易;让大家分享这份美,更珍贵!读幼儿园的小男孩,他生机勃勃: “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他要让别人和他一样快乐着每一天,没有任何掩饰和保留的自然与坦率。所以,这个秘密能传到幼儿园,能传给男孩,能传给“我”和我们,相信,《苹果里的五角星》还会继续传递。它的魅力来自图案的鲜为人知,来自第一双发现的眼睛,也来自传递者的无私.小男孩,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珍贵的童心.(1)小男孩机灵可爱,从“常客”、“跑来”、“报告”、“显示”、“拿起”、“向我要”等看出来。(2)小男孩乐于与人交往,从“每天”、“都要”、“报告”、“新闻”、“显示”、“新本领”等都可以看出来。苹果,似乎有着一份独特的魅力:牛顿手中的苹果是智慧之果;白雪公主口里的苹果是人性之果。小男孩刀下的苹果,让我们品出了多种滋味,久久地回味!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只识不写,注意“鲜”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主要训练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 “魅力”、“创造力”。3、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还可以说成换一种干什么事的方法?说话练习: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是……读写结合作业(特色作业)设计1 (1)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再去切苹果,看还会有什么样的发现?(2)天天练第五课练习6以上两种实践作业任选一种,然后根据你的所做、所见、所想写一篇日记。2 课后观察身边的世界,搜集相关的材料,记录自己的发现,分析自己的发现。并在班中交流。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0

  一、读一读下列词语,把它们组合成五对反义词,抄写下来。

  幼儿    生疏    显示    司空见惯    标新立异

  熟悉    隐藏    成人    循规蹈矩    鲜为人知

  (幼儿)--(成人)     (生疏)--(熟悉)

  (显示)--(隐藏)     (司空见惯)--(鲜为人知)

  (标新立异)--(循规蹈矩)

  二、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空。

  如果……就……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1.(因为)大多数人总是循规蹈矩地按照通常方法切苹果,(所以)他们从没有见过隐藏在苹果中的"五角星"。

  2.我(虽然)不知道谁是第一个找到苹果中的"五角星"的,(但是)这图案的魅力却使我深深触动。

  3.(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玩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三、查字典,并答题。

  1."鲜为人知"的"鲜"是少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组成下列词语:寡廉鲜耻、鲜见。

  2."循规蹈矩"是遵守规矩的意思。它在文中具体指的是按常人习惯,竖着切苹果的做法,而与之相反的做法是横着将苹果拦腰一切两半。

  四、阅读。

  老师,我要自己画画

  画家如果拿旁人的作品做自己的标准或典范,他画出来的画就没有什么价值,如果努力从自然事物中学习,他们就会得到很好的结果。

  有个小男孩要去上学了。他的年纪这么小,学校看起来却是那么大。小男孩发现进了校门口,便是他的教室时,他觉得高兴。因为,这样学校看起来不再那么巨大。

  一天早上,老师开始上课,她说:"今天,我们来学画画。"那小男孩心想:好哇!我喜欢画画。

  他会画许多东西,如:狮子和老虎,小鸡或母牛,火车以及船儿……他开始兴奋地拿出蜡笔,径自画了起来。

  但是,老师说:"等等,现在还不能开始。"老师停了下来,直到全班都专心看着他。老师又说:"现在,我们来学画花。"小男孩心里高兴:我喜欢画花儿。他开始用粉红色、橙色、蓝色勾勒出他自己的花朵。但此时,老师又打断大家:"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画。"    于是她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花--花是红色的,茎是绿色的,然后说:"看这里,你们可以开始学着画了。"小男孩看着老师画的花,又看看自己画的,他比较喜欢自己画的。但是他不能说出来,只能把老师的花画在纸的背面,那是一朵红色的花,带着绿色的茎。

  另一天,小男孩进入教室,老师说:"今天,我们用黏土来做东西。"男孩心想:好棒,他喜欢玩黏土。他会用黏上做许多东西:蛇和雪人,大象及老鼠,汽车……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做个盘子。"男孩心想:嗯,我喜欢。他喜欢做盘子,没多久各式各样的盘子便"出笼"了。但老师说:"等等,我要教你们怎么做。"她做了一个深底的盘子,然后说:"你们可以照着做了。"小男孩看着老师做的盘子,又看看自己的。他实在比较喜欢自己的,但他不能说,而只是将黏土又揉成一个大球,再照着老师的方法做。那是个深底的盘子。

  很快的,小男孩学会等着、看着,仿效老师,做相同的事。

  很快的,他不再创造自己的东西了。

  一天,男孩全家人要搬到其他城市,他只得转学到其他学校。

  这所学校甚至更大,教室也不在校门口边,现在,他要爬楼梯,沿着长廊走上好长一段才能到达教室。

  第一天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男孩想:真好!他等着老师教他怎么做,但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沿着教室走。老师来到男孩身边,问:"你不想画吗?"

  "我很喜欢啊!今天我们要画什么?"

  "我不知道,让你们自由发挥。"

  "那,我应该怎样画呢?"

  "随你喜欢。"老师回答。

  "可以用任何颜色吗?"

  老师对着他说:"如果每个人都画相同的图案,用一样的颜色。我怎么分辨是谁画的呢?"

  于是,小男孩开始。

  小男孩喜欢这个新学校,即使教室不在校门口边。

  1.文章中两个"很快的"说明了在不长的时间里,小男孩适应了。

  2.小男孩喜欢新学校的原因是(c)

  a.这所学校更大,教室不在校门口边。

  b.老师教学态度很和蔼。

  c.他可以用粉红色、橙色、蓝色画出自己的小花。

  d.他要爬上楼梯,沿着长廊走上好长一段才能到达教室。

  3.他对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上有些什么要求?不妨在这里写上一段话。

  我希望老师多教我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困难的方法,我还希望,每当我出错的时候,老师耐心教我想办法而不是叫我订正。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揭示课题,解题激趣。

  板书课题。

  课题中的五角星为什么要加引号?

  三、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题。

  1、 给课文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 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顺语句和课文。

  3、 读读下面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清晰 生疏 苹果核 循规蹈矩 感触 魅力 图案

  鲜为人知 创造力

  4、自学,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四、细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第二课时

  一、揭题悬疑,诱发创造力

  1、教师揭题,引发学生思考: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2)你看见过五角星吗?你看到过哪些物品上有五角星?

  (3)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呢?

  (4)谁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的?我们能发现吗?

  2、师生互动交流。

  二、再读感知,认识创造力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注意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

  (2)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正音。

  注意“疏”是翘舌音;“案”是前鼻音;“秘”读mì。

  (3)指名读课文。提示生字的读音,注意长句的停顿。

  范读“……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

  2、学生通读课文几遍后,鼓励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提问的过程,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重点围绕“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和“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理解。

  (1)你怎样联系上下文理解“魅力”这个词?

  (2)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创造力?

  三、细读体验,启发创造力

  1、教师让学生拿出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提醒学生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2、请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切才能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3、请学生汇报自己切苹果的情况。

  4、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多媒体出示第5自然段,并且引导学生多读。)

  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理解中大致归纳出这样几种观点:

  (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结合上下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自然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从中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2)从“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话中,可以读出魅力的意思就是创造力。

  (3)综观全文,那种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没有魅力的,是不要传的,而因为拦腰切的人太少了,且拦腰切又能发现到五角星的人更少,所以才有魅力。

  (4)课文第1、2、3自然段写到邻居家的小男孩想“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通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5)从第4、5自然段中作者发自内心的话,可以读出作者是被感染了,尤其是“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5、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生读自悟)

  四、研读玩味,激活创造力

  师: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

  教师或学生简介世界第一个发现这个五角星的人——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通过学生反复讨论,再次观察学生动手切苹果思考、交流,教师归纳整理:

  (1)苹果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苹果不拦腰切——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3)苹果不拦腰切——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不拦腰切苹果,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小结: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缺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也就缺少了创造和发明。所以,打破常规思维,或许就能展现你的创造力。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提示读出自己创造发现的喜悦之情。)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2

  (学习第5自然段)

  师:文中“这样切苹果”指的是怎样的切法?

  生:是指“拦腰切下去”。

  生:是指“横切”。

  师:你们说得都对。那么这一句话中两次用了“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第一次拦腰切苹果的两种猜测。

  师:这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我的感触有那些呢?

  生:是说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生:是说苹果里隐藏着五角星这个秘密传到幼儿园,再传到我这儿,我又传给大家,证明它有很大的魅力。

  生:由这个发现,能使人感到人的创造力是什么。

  师:是的,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师:在学习或生活中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在无意间有了意外的发现。

  生:我做数学题时常常要用几种方法来解答。

  生:有一次我把一个橙子横着切,我发现里面竟有一朵花。

  生:我从家里到学校的路很长,骑车要45分钟,现在我反复摸索找到了一条最近的路线,骑车只要35分钟了。

  ……

  师:是呀,换一种思维方式,竟然会给你一个惊喜,这样的事在生活中还多着呢,只要我们去探索,相信聪明的你还会有许多发现。

  反思: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确外延相等,我们理应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语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个苹果,一个横切,一个竖切,亲自试一试,比一比,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创造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以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学习的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应积极创设各种条件,留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课内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能有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能有弹、唱、跳、画的机会,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在课外去接触生活,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究新知,使语文学习充满充满趣味性、知识性。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启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且又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横着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  型新授课 时2教学日期 1、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这种打破习惯思维的举措。从而认识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习惯思维方式。 教具学具生字黑板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教学意图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想给大家们讲一故事,不知你们是否喜欢?什么故事呢?是关于铅笔橡皮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否用过带橡皮的铅笔,你觉得它好吗? 2、你们想知道这种带橡皮的铅笔是怎么发明的吗?在大约100年前美国有一位名叫海曼的画家,他靠为行人画铅笔素描维持贫困的生计,由于街头行人较多,画稿纷乱,他经常陷入找不到橡皮的麻烦。最后,他灵机一动,橡皮用一小块铁皮绑在铅笔的后部,于是,世界上第一只橡皮头铅笔就这样诞生了。海曼把这个发明卖给了一家铅笔厂,获得了5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海曼由此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而那家铅笔厂更通过该产品获利千万。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什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先讲这个故事?4、揭示课题,解题激趣。① 板书课题② 读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苹果里怎么会有五角星?]     齐答              要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小问题  自由回答     从孩子最喜欢的故事入手,且故事的主角是孩子学习中常见的“橡皮铅笔”,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预设:若学生不知道可先讲新课,待本文讲完再讨论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教学意图 二、初读课文1、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读完几遍后,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2、请说出你们还不能理解问题能提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问题,才促使我们去解决问题。)3、问题暂时留到下节讨论。先说说你读后知道了什么?(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一次来我家玩时,把他在幼儿园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他的切法是拦腰切苹果。)4、这件事为什么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初步说一说原因。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汇报交流。说说你回家切苹果的情况,你是怎样切的,分别看到了什么?四、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1、一般人是怎样切的?理解 循规蹈矩 2、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理解拦腰切下去(1)演示一下切法。(2)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理解:“横切面”、“果然“3、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你想过没有?(思维定势作用、或是出于方便、出于公平、想不到切苹果还需要创造性思维) 4、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 “魅力”。文中指什么? (小男孩的喜悦,传递秘密的远。)   生自由阅读课文 预设: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我想知道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                             板书:拦腰切  板书:五角星                   教学活动内容与主要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方式教师活动要点教学意图 师:那这魅力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吗?生:不仅仅是,它实际上是创造力的魅力,是创造力使得大家都感到兴奋。师:什么是创造力?生: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师:从大处说呢?生:就是不和别人想得一样。师:就是换个新的角度去思考。生:就是不循规蹈矩,要创造自己的方式。师:就是不局限于以往的思路,以往的办法,用新的思路和办法处理和对待事物。创造力的魅力这样巨大,你们感到惊讶吗?再来读读这“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一句,体会创造力带给人们的震惊吧。5、“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为什么说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就能理解了创造力?(所谓创造,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用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发现新秘密。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需要自己提出问题等。)6、出示名言警句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7、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安排练笔。写一写,再交流。8、把你感悟最深的语句多读几遍(最后一节),建议背一背。*9、学了课文,你想探索什么?(想知道第一个发现这秘密的人是谁吗?还想探索其他吗?) 板书:创造力 板书:换一种苹果的切法                            视剩余时间长短可不讨论。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拦腰切下去-------------发现五角星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叫创造力 教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4

  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   于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说的是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富有儿童情趣,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在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及有效读悟能力。2、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3、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五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该段结尾“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句揭示文本主旨的话,却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设计理念:

  由于本次是专题性研讨,其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而我本人也尝试开展了一项“常态语文课堂教学中情趣性训练实践研究”的校级课题研究,考虑到两方面的主题研究不但不冲突,而且还和谐统一,所以第二课时预设时我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画画、说说、议议、写写的情趣氛围中有效内化文本,同时让学生“有序表达”、“有感情地朗读”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能力也能得到扎实的训练。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循序渐进的突破法进行教学,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以 “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及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以“魅力”为催化剂,引领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质疑激趣、联系生活、画画说说、品品读读等一系列简单易行的教学方式,语感、理解、表达、朗读等方面将会得到有效的促进。

  四、说教学过程:

  实施教学时,我将采取五个教学环节来引领学生学习,其步骤依次是:一、由题导入,质疑激趣;二、由句扣词,联系生活;三、比较做法,初悟“创造”;四、读悟魅力,深悟“创造”;五、活用板书,名言励志

  第一个环节“由题导入,质疑激趣”其实就是复习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开门见山的简洁方式——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谈谈读了课题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齐读课题。这一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以课题质疑激趣,同时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

  在第二个环节“由句扣词,联系生活”的教学中,我紧跟着第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作者也觉得特别新奇,因此他有这样的一番想法——课件相机出示语句:(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齐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循规蹈矩”一词的意思并联系生活说说哪些做法属于“循规蹈矩”的做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 “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激活生活经验,同时作为实施后续读悟环节的“药引子”。

  第三个环节是“比较做法,初悟创造”。我以“循规蹈矩”一词为切入口,通过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对比,促进学生有效内化文本,体会文中切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同时初步感悟“创造”。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循规蹈矩”与“不循规蹈矩”不同做法的相关语句,并以苹果示意图指名让学生用红粉笔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单调机械的讲解式教学,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法来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同时检测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接下来,借交流评议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切法的其他不同说法。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连贯地说一说这两种不同的切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画的两种切苹果的图示方法为载体,促进学生更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化文本,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有序表达。弄清楚了两种不同的切法,我就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两种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句子:“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这个句子为载体,进行品词品句及朗读训练。接下来稍作小结后,相机进行有序表达的训练,即“对于这两种情况,谁也能用连贯的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最好也能用上“却”这个词。”学生有序表达的基础上,再出示文中相关语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以学生演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直面文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一系列情趣性训练交织于读悟的各环节,扎实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内化文本及有效读悟的能力。如果说上面的教学环节是铺垫,那下面的环节则能有效渗透,引领学生初悟创造。我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切法?为什么?”,相机引导渗透“不循规蹈矩切苹果,也就是拦腰切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结果。”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扩散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思维逐渐引向深入,借机提炼文章的主旨。

  因为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我在“读悟魅力,深悟创造”这一环节以“魅力”为催化剂,逐步引领学生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首先我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对“魅力”的理解,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教师举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         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                                              。”学生自由练说的基础上,教师追问:“那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你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写下来。”交流的基础上,点拨渗透:创造力,往大处说其实就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并以亲身经历进一步促思,以写话交流进一步促悟,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创造”的真正含义,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最后一个环节我将借助板书,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齐读三则有关“创造”的名言,以此为基础,再激qing谈话励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不言而喻,就是以情趣性板书为载体,总结全文,以名言强化文章主旨的价值引领,激励学生积极创造。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教案范文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练朗读。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重感悟。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环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李秉哲)

  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他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卖报纸,获得了成功)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a、那是谁把这个新的消息带给我的?(小男孩)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些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b、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c、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下他的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是哪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指导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a、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孩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孩子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b、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孩子们在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师适时板书。(先说,再切,然后举,最后自豪的让我看)理?

  c、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d、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勾画)

  e、我是如此的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到底小男孩是怎样切苹果的?谁来告诉我们大家?怎样是拦腰切?谁到黑板上来示范一下?那怎样才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f、好了,为了让大家都能清楚的知道什么才是拦腰切,现在我们要分组活动了。请大家看小黑板。(小黑板出示: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练习怎样拦腰切苹果,如果一次切不好,请想一想,在什么位置切下去才会看见苹果里的五角星,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画图)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a、真的,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呢。那你知道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美国人迪•恩•帕金斯的儿子。)真的是太神奇了!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喜欢读这个自然段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吧。(生读)

  b、读了这个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魅力、创造力、鲜为人知)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a、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人们都不会想着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亲爱的孩子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真正找到个个问题的答案而高兴,你们创造性的理解到了“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

  b、那么老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冰融化了会变成什么?”

  c、现在孩子们已经懂得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同样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动骄傲。你们是我最大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重读一下这篇文章,带着那份特殊的感情,带着我们对它的理解,大声朗读吧。(生读)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小男孩 聪明可爱

  “切”苹果

  打破常规 循规蹈矩

  创造力(魅力) 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