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2022-11-0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交流资料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恐龙)

  看到“恐龙”这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的恐龙(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2、补充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简说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词语:

  中生代化石演化

  凌空翱翔迟钝描绘

  毋庸置疑敏捷崭新

  脑颅骨骼鸟翼

  A、正音--崭翘舌音;“凌、恐、盈”后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笔顺--捷;辨析“顿-吨”

  第四组:都指身体的某个部位。

  B、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预设:

  (中生代: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中生代属于地质年代的*,延续约一亿年,这一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个时期主要的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

  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C、“听意猜词”游戏

  三、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练。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讨论,试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读后,选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测学情

  1、检测生字词。

  2、回想课文内容,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精读品位重点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阅读第二段

  1、优秀调查员了解演化过程

  (1)学校科研组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调查员,入门考试就是:

  自主阅读这两小节,小组研讨合作填写表格:

  庞大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代恐龙

  两足奔跑

  许许多多年后

  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2)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可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龙相关知识,清楚有序地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如:(1)比较句子:

  A、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3)“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三、细读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学家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呢?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1)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2)又是什么让科学家“欣喜若狂”?结合课文说说。

  (3)理解“点睛之笔”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做“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4)想象古生物学家们听说辽西的发现后惊喜的心情、样子;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阅读,了解科学家心中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

  (2)说说你们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

  四、熟背积累语言文字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五、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条件允许的话,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2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文字、影像等)。

  2.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恐龙和鸟儿的图片)

  小结: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2)学习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从音形义上交流巩固。

  ①认读词语。

  正音:“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仅、敏”是前鼻音,要准确,“崭”的声母是翘舌音。

  ②辨析字形。

  巩-恐、会-绘、顿-吨等。

  ③猜测词语。

  颜色多,灿烂多彩。(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翱翔)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感受,训练阅读概括的能力;运用已经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教师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学活动目的性。

  三、理清层次,分析结构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与同学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3.交流概括,渗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设计意图:再次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导入,了解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凶猛、笨重、描绘、敏捷、崭新、顿时、轻盈、欣喜若狂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了解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理解课文第二段。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代恐龙

  和狗一样大小,像鸵鸟

  数千万年后

  两足奔跑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许许多多年后

  讨论:根据表格,看作者是怎样清晰有序地介绍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

  (3)学习汇报:

  ①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小结: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2.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去掉句子中的横线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如: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②“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③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读生动的句子,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去掉“似乎”行吗?

  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读一读。

  (2)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3)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课件出示)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习思考,发现问题。

  2.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感情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汇报学习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总结课文,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课后作业,升华学习内容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庞大家族→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P1513)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4

  一、复习检测导入,了解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凶猛、笨重、描绘、敏捷、崭新、顿时、轻盈、欣喜若狂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了解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理解课文第二段。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况

  时 间   特 点

  第一代恐龙

  和狗一样大小,像鸵鸟

  数千万年后

  两足奔跑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许许多多年后

  讨论:根据表格,看作者是怎样清晰有序地介绍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

  (3)学习汇报:

  ①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小结: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2.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去掉句子中的横线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如: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②“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③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读生动的句子,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著的工作作风。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去掉“似乎”行吗?

  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读一读。

  (2)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3)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课件出示)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 “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习思考,发现问题。

  2.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感情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汇报学习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总结课文,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课后作业,升华学习内容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 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二、说教学思路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地学习。在这一课时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重点段落第四自然段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去探究、去发现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以及作者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再采用填空的形式加深体会,然后通过让学生板书直观感受课文的条理性,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恐龙演化的过程,达到内化吸收语言的目的。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导入: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欣赏老师收集的各种恐龙和小鸟的图片,得出“二者毫不相干”,为以下的学习做铺垫。

  2、板书、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恐龙为什么飞上蓝天?他们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有哪些恐龙飞上了蓝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听课文范读,同时让学生思考:课文分为几个部分?便于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准备。

  4、检查预习:读词语、猜词语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这两个步骤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得出了结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以及这一假说随着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得到了证实。

  3、教师展示“中华龙鸟”的资料。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2、汇报学习情况

  3、根据恐龙演化过程填空。

  4、恐龙经过几次大的变化?学生板书

  5、根据板书复述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

  6、“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上,我采取“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恐龙经过三次大的演化逐步变成了鸟类。再通过填空、学生板书进一步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复述演化进程。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仅仅是科学家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我们希望这一历史进程能早日实现。

  (四)、积累语言

  通过回顾课文,让学生找一些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生动的表达特点。

  (五)、课外延伸

  做一份关于恐龙知识的手抄报

  为了预习本课,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了大量关于恐龙的资料,但课堂上仅仅展示了很少一部分。布置手抄报的作业,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毫不相干

  恐龙——————————————————————鸟类

  第一种恐龙———形态各异的庞大恐龙家族————猎食性恐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重点词和句子。

  2、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4、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2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恐龙与鸟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并理解词语:笨重、迟钝和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2、恐龙与小鸟无论从外形或是生活习性等方面看似乎毫不相干、差异极其悬殊的动物,万万没想到小鸟竟然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想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发现的吗?让我们到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去寻找答案。

  3、齐读课题:

  板书:

  飞向蓝天的恐龙 

  (设计意图:揭示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同时也向学生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准:

  “凌”读 línɡ,不要读成 lín;“崭”读翘舌音。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⑴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⑵ 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①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②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即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三、深入局部,品读感悟

  1、感悟“欣喜若狂”:

  ⑴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的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者们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上相似的地方展示。恐龙与鸟类有亲缘关系及恐龙应该长羽毛的证据作一一展示。

  ⑵ 读句子,体会研究者们的喜悦:

  自己小声读句子,结合课文想想,你认为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

  理解句子: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知认真、细心、不懈的努力会给人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2、品读感悟,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

  ⑴ 同桌采用对比朗读法朗读第四自然段。

  ⑵ 在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相机进行教学: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恐龙变化的时间是漫长的;恐龙的特点是多样的;繁衍生息的情况看恐龙家族是庞大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表格内容: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恐龙的庞大家庭

  时间顺序繁衍生息的情况它们的特点作者说明的方法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数千万年后

  形态各异的

  庞大家族有的两足奔跑 有的四足行走有的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的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的凶猛异常,茹毛饮血有的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的)

  猎食性恐龙身体渐小,越来越像鸟类 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渐长,像羽冀,会拍打体表长出羽毛,无鳞片或鳞甲转移到树上生存,渐渐具备滑翔、飞行能力

  ⑶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根据课文展开丰富、合理的现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① 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② 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

  ③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⑷ 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演化成了鸟类呢?是哪一类恐龙演化成了鸟类?这个演化过程是不是一蹴而就的呢?

  理解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从这一句中带点的词,同学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这个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四、总结全文,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

  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呢?

  1、齐读最后一段。

  2、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说说你的想法。

  3、讨论: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7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恐龙图片,读课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全文

  三、导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抓住“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和关系来体会,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导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小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演化成鸟类大致有几个步骤。

  3.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如第二句话: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来体会)

  4.在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五、导读最后一段

  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七、拓展练习(略)

  执教者简介(上一篇文章为本课的教学实录)

  李卫东,1967年出生。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兼任天津市小语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特约讲师、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师从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十余年。2002年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该成果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和《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编著有《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出版音像专著《中国名师——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专辑》,教学经验收入《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小学》《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等书中,参与《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丛书的编写工作。另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多种教学光盘和录像带出版发行。近年来,应邀赴各地做课、讲学二百余场。emil: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8

  [编者按]上次到襄樊参加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练功,大比武”,主办方让独立地、不依靠任何教学参考书、教案,硬备本课的第二课时教案,我由于内容不熟,根底浅,临场慌乱,瞎备一气,结果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痛定思痛,检讨反思:主要还是自己在此方面没有下苦功夫,缺乏经验和技能。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惨重的教训。我将以下两篇教案辑录于此,随时告诫自己,鞭策自己,希望今后能有起色,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设计意图: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好奇心。因此,在设计中,我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在设计中,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反复诵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并在这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交流资料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恐龙)

  看到“恐龙”这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          的恐龙(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2、补充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简说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词语:

  中生代 化石 演化

  凌空翱翔 迟钝 描绘

  毋庸置疑 敏捷 崭新

  脑颅  骨骼  鸟翼

  a、正音——崭 翘舌音 ;“凌、恐、盈”后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笔顺——捷 ;辨析“顿—吨”

  第四组:都指身体的某个部位。

  b、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预设:

  (中生代: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中生代属于地质年代的第四代,延续约一亿年,这一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个时期主要的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

  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c、“听意猜词”游戏

  三、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练。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讨论,试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读后,选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测学情

  1、检测生字词。

  2、回想课文内容,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精读品位重点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阅读第二段

  1、优秀调查员了解演化过程

  (1)学校科研组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调查员,入门考试就是:

  自主阅读这两小节,小组研讨合作填写表格:

  庞大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代恐龙

  两足奔跑

  许许多多年后

  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2)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可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龙相关知识,清楚有序地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如:(1)比较句子:

  a、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3)“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三、细读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学家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呢?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1)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2)又是什么让科学家“欣喜若狂”?结合课文说说。

  (3)理解“点睛之笔”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做“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4)想象古生物学家们听说辽西的发现后惊喜的心情、样子;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阅读,了解科学家心中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

  (2)说说你们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

  四、熟背积累语言文字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五、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条件允许的话,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这篇说明性文章融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感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等形式,了解恐龙的演变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在此基础上依本拓展,引导质疑深入探究,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文字、影像等)。

  2.学生准备:课前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出示课件:恐龙和鸟儿的图片)

  小结:从交流中,我们知道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会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了解,启发谈话,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用完整的语言说说课文大意。

  2.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2)学习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从音形义上交流巩固。

  ①认读词语。

  正音:“凌、恐、凶、盈”都是后鼻音,“笨、仅、敏”是前鼻音,要准确,“崭”的声母是翘舌音。

  ②辨析字形。

  巩—恐、会—绘、顿—吨等。

  ③猜测词语。

  颜色多,灿烂多彩。 (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 (翱翔)

  动作迅速而灵敏。(敏捷)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毛饮血)

  指无需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毋庸置疑)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获得初步感受,训练阅读概括的能力;运用已经学习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教师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学活动目的性。

  三、理清层次,分析结构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与同学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3.交流概括,渗透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设计意图:再次通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导入,了解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凶猛、笨重、描绘、敏捷、崭新、顿时、轻盈、欣喜若狂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了解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阅读重点段落,领悟文章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理解课文第二段。

  1.了解演化过程。

  (1)自主阅读,想一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

  画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再认真读一读。

  (2)小组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提示,与同学合作填写表格。(如下表)

  繁衍情况

  时 间

  特 点

  第一代恐龙

  和狗一样大小,像鸵鸟

  数千万年后

  两足奔跑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许许多多年后

  讨论:根据表格,看作者是怎样清晰有序地介绍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

  (3)学习汇报:

  ①在恐龙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学习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小结:恐龙演化过程是以时间为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需求,顺应学生阅读心理,引导学生直奔学习重点,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合作填表、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特点,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

  2.感悟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三自然段,渗透写作方法。

  说说这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段:这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读者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读者视线引向中生代,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

  去掉句子中的横线部分,比较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如:①“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②“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还不能确定。

  ③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感情朗读生动的句子,感悟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比较朗读等形式感悟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学习锤炼语言。

  三、学习其他段落,把握全文内容

  1.第1、2自然段。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二者”指的是谁?去掉“似乎”行吗?

  找出介绍恐龙的句子和鸟类的句子,读一读。

  (2)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3)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课件出示)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 “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习思考,发现问题。

  2.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说说科学家们又有怎样的愿望?

  (希望找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说说你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个句子的理解。

  (“希望”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重现,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浓厚兴趣。

  四、总结概括全文,引导质疑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2.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深入探讨:学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总结: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步,心中仍然有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感情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汇报学习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所学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总结课文,依本拓展,引导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课后作业,升华学习内容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

  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设计意图:突出课文重点,呈现演化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说恐龙的演化过程。

  特别建议

  1.“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知识,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与发现,开启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2.恐龙演变成鸟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清演变步骤,在反复诵读中学习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与生动有序的表述,从而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

  3.这篇科普文章语言生动,特别是用词十分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形式细心体会,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9

  一、我会写(看拼音,写词语)(8分)

  kǒng   lóng

  xiōng měng

  gē      zi

  xīn     xǐ      ruò   kuáng

  miáo   huì

  qīng   yíng

  mǐn      jié

  xíng    tài      gè      yì

  二、比一比,组词语(8分)

  顿(    )绘(    )捷(    )崭(    ) 吨(    )会(    )睫(    )斩(    )

  三、你的意思我明白(根据意思写词语)(15分)

  1、颜色多,灿烂多彩。              (     )   

  2、在空中回旋地飞。               (     )   

  3、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     )   

  4、动作迅速而灵敏。               (     )   

  5、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         (     )   

  四、我会填(15分)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_______________,最终变成了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了大量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化石之后,

  科学家们提出,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

  3、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___,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______。

  五、写好钢笔字(4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仔细读课文,再填表(36分)

  恐龙的庞大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它们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第一代恐龙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从外形上繁衍生息的庞大家族    从生活习性上     从身体形态上     从性情上 (其中的)猎食性恐龙 从体态、习性体表的不断变化上     

  二、阅读乐园(14分)

  犀牛和它的好朋友

  犀牛是一种珍贵动物,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地,发起脾气来,连大象那种大力士也要退避三舍,可是它却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那就是犀牛鸟。它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绝不是偶然的。原来犀牛的皮肤好像铁甲一样,但在皱褶地方却非常嫩薄,常受体外寄生虫和吸血昆虫的刺蛰。犀牛鸟栖息在犀牛背上,就以它身上的寄生虫类作为美味食品,吃饱肚皮。同时,犀牛的视觉不够敏锐,当犀牛鸟发现敌人时,这只灵活的小鸟,就会飞上飞下,并发出尖锐的叫声,向它的好朋友报警,让它们做好安全戒备。所以犀牛对犀牛鸟非常感激,平时也让犀牛鸟在它背上任意玩耍。性情暴躁的犀牛,从不对它的好朋友发脾气。

  1、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6分)

  珍贵──(   )  栖息──(   )  戒备──(   )  

  2、用波浪线现出描写犀牛皮肤特点的句子(4分)

  3、为什么犀牛和犀牛鸟成为了好朋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题(10分)

  查有关资料填空:

  1、最重的恐龙是________,身体最长的恐龙是________。

  2、恐龙是_______________发现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0

  昨天,我上了第七册第三十一课《飞向蓝天的恐龙》。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从语文味的角度来说,这课的教学目标是揣摩科普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用词准确可以从“漫长”和“一支”这两个词中体会。重点段是课文的第3、4自然段。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体会用词生动,课文的第一句可以成为着力点。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

  1.读:这是几句话?(两个分句组成一个句子)

  2.读: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

  生1:用了“凶猛”、“笨重”、“迟钝”、“轻灵”、“五彩斑斓”等形容词,用词很生动。

  生2:假如是我们,可能就写“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霸王龙或者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鸽子或者孔雀。”

  生3:我觉得我们也要多用形容词。

  师:这两个分句表达方式一样,可是呢,又不重复,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生1:第一个分句是“说到”开头,第二个分句是用“谈起”开头。

  生2:第一个分句是“人们往往想到”,第二个分句是“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也很会琢磨。再读读这一句,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1:这里有对比的意思。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对比在一起。

  生2: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你是联系上下文发现的。是的,文章开头就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就非常有质量。我们四年级的同学就要这样,发言的时候要围绕要点讲清楚,争取站起来多讲几句。第一句话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样吧,我们来学着用一用。

  师:说到飞禽,人们往往想到——你们接下去说,注意要用上你们喜欢的形容词,把句子说生动。

  生1:说到飞禽,人们往往想到会唱歌的百灵鸟和

  师:还是用书上的“或者”吧,因为“和”的话,是几种一起想的意思,而“或者”是说,可能会想到这个,也可能会想到那个,用词更准确。

  生1:或者轻巧的麻雀。

  生2:说到飞禽,人们往往想到排成一队团结的大雁和姿态优雅的天鹅。

  ……

  师:第二个分句用一用。谈起走兽,人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

  生1:谈起走兽,人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凶狠的狼或者奔跑的斑马。

  ……

  师:把两个分句合起来,你们还能吗?

  学生很热烈地自言自语。

  师:你自己再想个别的话题。

  生:说到好老师,同学们往往想到和蔼可亲的包老师和认真负责的张老师;谈起好学生,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积极发言的赵嘉诚和学习努力的周英豪。

  ……

  我对昨天这节课的设计比较满意,从实际效果来看,也非常好。由此,我想到以下几点:

  1.解读课文时,老师就应该把握好学语习文的点。

  语文课了解文本的内容,只是起点,只是依托。我们要通过这个“例子”,来正确把握文本的言语特点。因为语文课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例子中独特的言语形式。老师在自己解读文本的时候,就把握住或者说抓住某个作者用词造句独具匠心的点。如这节课,就是学习文本言语的生动性。先让学生读,在读中观察与体会其中的奥秘,然后试着说一说,然后拓展说一说。

  2.语文教学一课一得,脉络要清晰,要更关注学生言语质量。

  从了解内容的角度上讲,第一句话不是重点。但语文课不单单是内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像现在这样,在学习、品味、美读文本基础上,让学生从易到难,先说一个分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最后迁移运用自由说。说的同学要说得正确到位,听的同学要认真细致,听出同学说中的语病。这样,老师搭建了学和用的平台,让学生经历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过程,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在大量的词句运用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既是知识的构建,又有能力的提高,更有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1

  ●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感受古生物研究的神奇。

  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兴趣。

  ●   教学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查找有关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

  教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查找各个时代恐龙的变化图片,设计资料袋。

  ●     教学过程●

  一、 欣赏录像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一)我们来欣赏一段科学录像。(播放选自《探究发现》节目中的录像片段)

  (二)这究竟是鸟还是恐龙呢?

  学生结合课前对恐龙知识的搜集,漫谈看后感受。

  (三)根据学生谈论引入课题。(出示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能告诉我们它们究竟是恐龙还是鸟的答案。

  二、 利用资料袋初读课文,提取读后信息

  (一)出示资料袋。(有关课文字、词、辽西地区的资料)

  科学说明文中常常有一些专用的科学术语,老师把这些专用术语收集在资料袋中,今天让我们利用这个资料袋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资料袋中的资料。

  (三)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谈到资料袋中的知识,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有关这个知识的资料。

  2、学生谈到课文的有关内容,教师就要求学生能把文章读通读顺,把有价值的知识(有关文章中心内容)收集到原有的资料袋中,并把资料进行了展示。如:恐龙经过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三、 初步感知第4自然段,理清演变过程

  (一)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那么,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准备,出发!

  (播放选自电影《恐龙世界》录像片段)。

  (二)提出要求。

  好看吧,其实这是电脑科幻片,是科学家在研究了恐龙的演化过程后制作成的。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长大后也许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呢!

  (三)那好,我们必须知道科学家是怎么介绍恐龙飞上蓝天的?在课文第几自然段?(学生找课文第4自然段)

  (四)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问题:恐龙演化的过程。

  (五)通过学生朗读课文的句子来说明恐龙的演化过程。

  (六)科学家是怎样有条理地介绍的?老师把这些图片编上号码,你能有条理地把这些图片排列位置吗?用线条表示出来。

  (七)学生同桌间合作排列词卡,理清恐龙演化的过程。

  1、第一种恐龙;2、庞大的家庭;3、猎食性恐龙;4、学习飞行。

  四、深入研读第4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

  (一)出示恐龙图片和课文文字,学生选择一种恐龙,学着用科学家的方法进行介绍。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点拨。

  1、学生a介绍第一种恐龙。

  (1)你亲眼看到过第一种恐龙吗?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科学家把第一种恐龙和狗、鸵鸟进行比较,使我们似乎看到了第一种恐龙。)

  (2)开展比赛,比比谁能把描述第一种恐龙形态的妙处读出来。学生比赛读。聘请读得好的同学当科学家。

  2、学生b介绍庞大的恐龙家族。

  (1)抓住“形态各异”“步态、重量、性情不一”这些词语,进行引读。

  (2)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接读。

  3、学生c介绍猎食性恐龙。

  (1)恐龙开始发生变化了,瞧,其中一支猎食性的恐龙,你觉得这支猎食性的恐龙会是哪种形态的恐龙?请你用上“大约”“可能”这样的词语来说说。

  (2)其他同学可以一边读,一边比画猎食性恐龙发生什么变化。

  (二)现在恐龙就要展翅飞行了。你们猜猜科学家认为恐龙学会飞行的方法有几种假说。(两种:一种是树栖学说;另一种是地飞学说)

  这一次,请同学们扮演恐龙,你可以选择自己认可的一种恐龙学会飞行的学说,演示恐龙学飞的过程。

  (三)制作恐龙演化过程的图片。

  五、总结学法,充实资料袋

  (一)课文中还有许多像第4自然段那样表达准确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终于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比较课前学生的表达与科学家的科学结论,哪一个更加准确?)

  结论:原来科学家的语言是这么生动、准确。我们把这些生动的句子也收入到资料袋。

  (二)激烈的竞赛结束了,老师想让同学们静心思考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的?(是用读一读、理一理、讲一讲的方法学习的。)我们把这个学习方法也放进资料袋中。

  (三)今天的考察快要结束了,有关恐龙飞天的演化过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吗?

  (四)同学们的问题还有很多,博士建议大家登陆中华恐龙

  网:

  也可以登陆ccyv—10网站查看“探索·发现”节目《未亡的恐龙》系列片:龙鸟之争、长羽毛的恐龙、白垩纪的呼声、古盗鸟事件、振翅高飞。

  六、作业

  (一)补充资料袋:登陆中华恐龙网;查看cctv—10 “探索·发现”节目《未亡的恐龙》系列片。

  (二)完成《课堂作业本》。

  ●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

  学习飞行

  ↑

  猎食性恐龙

  ↑

  庞大的家族

  ↑

  第一种恐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这种动物吗?喜欢它们吗?课前同学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

  ⑴ 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

  ⑵ 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⑴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

  (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⑵ 范读、生边听边想。

  ⑶ 分别抽说:

  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⑷ 过渡:

  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

  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

  互帮:

  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

  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方法:

  ⑴ 先自己读。

  ⑵ 再讨论。

  ⑶ 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四、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完成作业本上有关字词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读p151第2题: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2、弄清共几句:

  ⑴ 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⑵ 抽说,出错教师点拨:

  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 8句。

  3、阅读、理解:

  ⑴ 自由读文,说说这一段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⑵ 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

  4、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个庞大家族清晰有序地介绍给我们的。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中生代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约2亿5千万年至6千5百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1亿8千万年左右,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

  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⑴ 引读。

  ⑵ 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

  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

  (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 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相关内容理解性的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2、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交流搜集的信息

  三、补充资料

  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么龙?而什么龙又最长、最大呢?

  1、最小型的恐龙:

  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

  2、最丑陋的恐龙:

  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于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布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

  3、最长的恐龙:

  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4、最重的恐龙:

  腕龙与南极龙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5、最宽的恐龙: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6、最早出现的恐龙: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于三叠纪中期,体长约一尺公五十公分,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四、相关恐龙知识的口语交际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3

  【学情分析】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个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恐龙资料片,激趣导入。

  2.读课题质疑。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文中勾画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如“顿”和“吨”要注意读音和字形的区别;“鸽”、“盈”、“捷”注意书写。

  三、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理解“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2)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精读重点段,领悟写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读第3自然段。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深入体会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

  2.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3.重点体会第二句。

  (1)齐读第二句。

  (2)标出冒号后的分句(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3)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4)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5)板书:

  (6)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4.重点体会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2)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3)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4)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5.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1)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2)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6.体会第八句。(1)齐读。(2)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7.齐读第4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五、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读第一句后提问:科学家们还有一个什么美好的愿望?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第二句)

  2.“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七、拓展学习

  1.读一读,填一填。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亿万年前,一种( )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3)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4)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1)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1)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2)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4

  一、看拼音填空

  kǒng   xiōng   bèn   dùn   miáo   huì (   )龙(   )猛(  )重(  )时(        )          gē      dūn       yíng  zhǎn    mǐn   jié (  )子一(   )轻(    )(   )新(        )

  二、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很准确,写一两句吧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学们,恐龙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恐龙世界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交流关于恐龙的资料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5

  【教材内容】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第31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 读词语比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 猜词语比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灿烂多彩──五彩斑斓  在空中回旋地飞──翱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 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部分──点睛之笔。

  ⑶ 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部分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迟钝……;(鸟儿的)轻灵、敏捷、翱翔……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 先自己读。

  ⑵ 再讨论。

  ⑶ 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指名带读生字词,听写部分生字。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理清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自读一自然段,画出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二者毫不相干。

  ⑵ “毫不相干”是什么意思?“二者”指的是谁?归纳二者在外形、习性方面的不同点。

  ⑶ 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师:为了给人类的假想找到依据,中外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发现?

  2、默读第二段,思考中外科学家的不同发现,并小组交流:

  ⑴ 媒体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副古生物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⑵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呢?

  ⑶ 指导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科学家在钻研过程中的心情。在读中感悟欣喜若狂的含义。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轻声自读这一部分,并画出自己认为写的好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这部分介绍的是什么?

  (介绍的是亿万年前恐龙的庞大家族。)

  2、指名读三、四段,小组讨论:

  陆地上的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飞向蓝天的?

  3、完成表格:

  恐龙的庞大家族

  恐龙的演化过程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说明的角度   

  4、思考:

  在作者描写的内容中,哪一支描写的最具体?这样具体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理解:

  “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5、在这个大家族里,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6、再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7、班上交流:

  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8、练习背诵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的过程。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是这一段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包含的信息?

  2、理解:

  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里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要证明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只能依赖于对化石的采集。如果能把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全部以化石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就毫无疑问地说,鸟儿是恐龙进化而来。

  3、齐读最后一段。

  五、概括全文

  本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说明简洁,意思完整,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六、积累语言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文有许多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请你找一找、读一读,如: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凌空翱翔的鸟儿。将这样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七、作业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⑴ 恐龙最终都演化成鸟类大家族。          (  )

  ⑵ 恐龙演化成鸟类经过了三千万年。         (  )

  ⑶ 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是证明恐龙能飞上蓝天的关键。  (  )

  2、分析下面的句子,说说好在哪儿:

  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3、利用网络资源,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查阅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不同恐龙的不同特点,深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出示课件)是啊,一只是笨重的恐龙,一个是轻盈的鸽子,看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用课文中的话说,是毫无关系,可是科学家们通过漫长的研究发现,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二、学习课文三四段,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1、自读课文三四段。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答你的疑问,将你了解到的知识划一划。

  2、反馈,并相机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肯定有了很多收获,说说看,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了吗?

  ① 地球上第一种恐龙什么样?你从哪里找到的?(结合回答板书)

  ② 课文从恐龙的大小,行走方式向我们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让我们再读读这句。

  ③ 就这样,经过了数千年,它们变了吗,变成什么样了呢?你从课文哪一句知道的?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④ 是的,经过了数千年,它们有了很大的变化,还繁衍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用什么词形容这样一个家族呢?(形态各异、可爱……)

  ⑤ 同学们,你们想看看这形态各异的恐龙吗?想不想更深入的了解它们?大家可以在网上找找相关资料,看能不能找到你最感兴趣的恐龙?(学生自行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⑥ 反馈,谁来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恐龙?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

  ⑦ 多么有趣的大家庭啊!让我们再好好的读读这一句。(课件)

  ⑧ 这么多的恐龙,是不是最后都幸运地飞向了蓝天了呢?是啊,只有它们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发生了变化,它们变成怎样了?怎样变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逐渐,越来越……你懂得了什么?(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⑨ 就这样,经过漫长的时间,一种生活在地面上带 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飞向了蓝天,成为了天之骄子(板书)鸟类。

  三、学习感悟课文第二自然段。

  1、其实,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在经过对大量恐龙和鸟类骨骼化石的对比后,就做出了这样的推测——鸟类是由恐龙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可推测只能的推测,科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推测,那科学家们也只能叹息了,不过,在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保存了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2、网上学习。同学们可以在网上看看有关辽西大发现的资料。

  3、反馈。说说你了解了什么?首次是什么意思?又证明了什么?(相机感悟欣喜若狂、“点睛”之笔)

  ① 是啊,历经百余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科学家们会是怎样的呢?读读这句。(课件)

  ② 这个重大的发现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也就是文中说的“点睛”之笔 ,也

  难怪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欣喜若狂,让我们欣喜若狂的读读。

  四、小结。

  1、同学们,我们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已经对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我们即将结束课文的时候,科学家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想告诉大家,是什么呢?(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2、你们觉得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

  3、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说自己的想法,但时间有限,欢迎大家课后进入林老师的博客,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那里。

  教学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类的,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在第一课时中,我让孩子们很好的读了课文,对生字、词语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在第二课时中,我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放在让学生熟悉课文上来,于是,在本课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让孩子们去学习三四自然段,了解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看似复杂,但是有着很明确的一条线——时间,在孩子们学习课文时,我顺着他们的回答,将时间这条线板书在了黑板上,做为我的板书,这样,学生对恐龙的演化过程一目了然,就能更深刻的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了。

  在这节课中,我希望孩子们能更多的自主的提出问题,可当孩子们能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去引导, 而是自己将问题提了出来,感觉就象是老师在一步步的带着学生走,而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部分。

  另外,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尝试,而对学生来说,在计算机室里上语文课,更是一件新鲜事。孩子们大多家中没有电脑,仅仅靠在学校上的微机课中了解了一些很粗浅的知识,所以,在运用计算机时注意力往往不在学习语文上,而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做的不太好,于是,我在设计课时,就没有设计太多的运用网络资源,所以,显得在课堂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太到位,这是我下一步要改进的。

  说明:此教学设计及课例荣获“第八届湖北省教师教育软件大奖赛” 课例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