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 钱 饭

2023-09-25

榆 钱 饭 篇1

  教学目的:

  1.深刻理解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激发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祖国的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2.学习作者以吃榆钱饭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写法,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生动流畅、清新纯朴的语言特色,及运用语言的妙处。

  教学方法:

  自读课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只略加指导,重点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提高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

  作者介绍:刘绍棠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语言清新纯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检查字词:

  笊(zhào)篱(lí),羼(hàn)合,上屉(tì),念叨(dāo),油腻(nì),

  小抠儿(kōu),岔开腿(chà),树杈(chà)上,捋(luō)榆钱儿,又苦又涩(sè),

  擀(gǎn)薄皮儿,粉个囊囊(náng),坏嘎嘎(gǎ),戳脊梁骨(chuō),

  打盹(dǔn),稻麦两茬(chá),珍馐佳肴(xiū,yáo),剜(wān)了我的眼

  ①羼合: ②油腻:含油多的食物。

  ③珍馐:珍奇贵重的食物。 ④佳肴:美味食物。

  ⑤龙套: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

  ⑥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

  ⑦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⑧画饼充饥:比喻借空想安慰自己。

  ⑨别有风味: ⑩目睹:亲眼看到。

  11食欲不振:

  12颗粒无存:形容粮食已经完全用尽或拿完。

  13物以稀为贵:东西越稀少就越贵重。

  14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散文大多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吃榆钱饭为线索贯始终)把看似“散”的内容“聚”在一起。

  再读课文,给文章分段。作者从幼年写到壮年,涉及三个历史时期(时间顺序)

  (一)1~13,旧社会榆钱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我”童年时代)。

  (二)14~18,榆钱又成了救命粮,从一个侧面再现极左路线的恶果。

  (三)19~23,写“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

  第一部分

  1段,“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课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总起全文?(对比)

  “自幼常吃”与“难得”形成鲜明的对比,发人深思。

  2段①“小时候”“年年”与第1段中的那两个词照应?(“自幼”“常”)加强了文章结构上的照应。

  ②课文比较了杨芽、柳叶、榆钱儿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榆钱是穷人的救命粮)

  3段,用了几个准确的动词(摘、采、捋)

  一根根的杨芽用“摘”,一片片的柳叶用“采”,一串串的榆钱儿用“捋”。

  5段,“先”点出了榆钱虽好吃,还要吃杨芽儿、柳叶的原因。

  6段,写的什么?讲述杨芽儿、柳叶儿的吃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这二者不省粮,从反面突出只有省粮的榆钱儿才是穷人的救命粮)

  7段,“又”字和前面哪一段的字词相呼应?(5段“先”)

  8段①这一段对榆钱的描写哪里让人感到它的多?(一棵棵,一串串)好看?(霜凌冰花),又好吃?(淌口水)是穷人难得的救命粮。

  ②除了写榆钱儿,还写了丫姑,突出了她性格上哪方面的特点?(“野”)从哪几方面写出来的?(胆量、动作、样子、姿态)

  “野”是农村姑娘性格美的一种形式。

  10-12段,三处地方点出了榆钱是穷人的救命粮。(见书)

  “哄饱”实则未饱,但毕竟聊胜于无,可以暂且救命。

  这一部分写出了旧社会榆钱是“我”童年时代的救命粮。

  第二部分

  14段,用两个“又”字,表现了什么?(悲剧重演)

  15段,重要内容?(写政策“左”和粮食减产的关系,流露出“我”对“左”的不满,以及榆钱饭又出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课文用几个比较显出口粮不够吃、不合理?

  (口粮不够吃)(身高和定量,应吃口粮和口粮定量,以半大小子的定量和大人的定量比较)

  16段,四点救命粮(由靠集体到靠老榆树)

  17段,“年过半百”“人到40天过年”暗示了什么?

  (时代背景的变化:由旧社会到十年内乱)

  第三部分

  19段,“仍然是青黄不接春三月”和前文哪儿照应?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这里更有比较的意味。

  20段,“不知……还是……”表示两者必居其一,这里含有兼而有之的意味。

  即“我”有怀旧的意思,也有鱼肉吃腻了想换口味的意思。

  20、21、22段,作者在这几段中不惜笔墨写“我想吃榆钱饭的几番波折(见书)反映农民生活的提高和农民社会观念的改变。

  23段,“我”“不敢开口”,好象此路已断,但二妹子若看在眼里,尚有路可通,引出下文。

  24、25、26段,吃榆钱饭的转机来了。

  “虎着脸”转机中又藏有危机,未卜。

  “噗哧笑了”假戏真唱,转得有趣,

  27段,“我的欢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我”看来,二妹子罚小顽童捋榆钱,当然是给“我”做榆钱饭,给读者一个悬念,情节到此出现一个高潮。

  30段,高潮急转直下,有了榆钱儿,没有玉米面,出乎“我”的意料,没有玉米面,榆钱饭依然吃不成,五点难得。

  32段,结尾以“生吃”榆钱儿,作为想吃榆钱饭的结束,六点难得,并设想有朝一日榆钱饭“将进入……珍馐佳肴”。有力地说明了榆钱当救命粮的历史一去不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三中全会以来农民生活日益富裕的新面貌。

  写作特点:

  1.用吃榆钱饭作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法

  2.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的表现手法。

  (1)“小”场景与“大”的场景的关系

  (2)对生活的认识,对历史经验的思考寓在叙事中

  3.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叙事技巧

榆 钱 饭 篇2

  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仿佛把人生的视线一下子扩展和延伸了。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榆钱饭》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榆钱饭》阅读原文

  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掉上虾皮和生酱做馅儿,用玉米面羼杂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杨芽儿和柳叶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随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节选自刘绍棠写的《榆钱饭》,有改动)

《榆钱饭》阅读题目

  1.体会加粗字的作用。

  (1)我自幼常吃榆钱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语段的叙事线索,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描写榆钱儿的生动语句,想一想为什么“馋得人淌口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榆钱饭是救命粮,为何还要写杨芽儿和柳叶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榆钱饭》阅读答案

  1.(1)常:指经常这样,写出了榆钱饭是救命粮。

  (2)揉:写出了丫姑吃榆钱儿时一口接一口的状态,这是饥饿时产生的动作。

  2.吃榆钱饭的经过。

  3.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榆钱儿长势好,“我”又处于饥饿状态,渴望东西吃,但榆钱儿挂在枝头上,“我”采摘困难,只能“远观”,自然会产生这种感觉。是符合孩子的心理。

  4.从对此中写出了榆钱饭作为救命粮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