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导学测试 篇1
导学任务:一、字词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三、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导学测试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导学测试 篇3
古典诗歌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而忽视学生的诵读与体悟,由于教师细致的咀嚼和强行的灌输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就相应地失去了更多的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机会,而沉溺于支离零散的解析中,不能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感知和把握,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新教材第三册古诗单元《氓》的教学中,我把教师从讲台上赶下来,让学生充分成为课堂的主人,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最近两周,我们在现当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快乐地徜徉,欣赏到无数动听的旋律,聆听到各种风格的鸣唱,这里有百灵的欢歌,也有杜鹃的哀鸣,这里有黄鹂的啼啭,也有雄鹰的啸叫,真让人觉得美不胜收、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将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探寻诗歌之河悠远而古老的源头。”充满诗意的导语十分自然地把学生引进《诗经》,简明扼要地作了相关的文学常识介绍后,我和学生便进入到新课《氓》的学习中。首先,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注音大声朗读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再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结合录音校正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在两遍有声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学生大多对整首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诵读课文。接下来,我再让学生默读,结合注释梳理诗歌的大意,当他们看完第三遍后,老师再将重要的字、词投影出来,让学生闭上课本回答它们的读音和意义。有了前面的较为扎实的诵读和理解,我再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的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者一韵到底,或者两句一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致,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节,剩下的一节留给老师,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大约不到十分钟(我由于对诗歌已经非常熟悉,只用了六分钟时间就翻译完毕),学生就陆陆续续地翻译好了,然后,我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个小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磋,兴致极高,老师趁机巡视,以发现较为典型的译文进行全班交流。随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交流,我先念自己翻译的第二段:
登上城墙看远方,想把复关来眺望。复关不见我的郎,两眼盈盈泪汪汪。复关走来我冤家,又说又笑乐开花。冤家占卜又问卦,卦上全是吉利话。开来你的桑塔那,拉上嫁妆结婚吧!
学生听完老师的译文,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样的翻译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平民化、生活化,极富创造性。课堂气氛顿时被激活,学生纷纷把自己富有新意的翻译读给全班同学。
陶涛同学读了他的第三段译文:
桑树枝叶未落时,叶子润泽嫩无比。斑鸠斑鸠警告你,贪吃就会拉痢疾。姑娘姑娘提醒你,莫陷爱情漩涡里。男子都是负心汉,转身就变大坏蛋。痴心女子用情专,想要解脱也难办。
孙标同学的第四段译文是:
桑树落叶时,叶黄有瑕疵。自为新妇起,劳累为家事。滚滚淇水逝,车幔雨打湿。我自无差池,你却有偏失。男人无定一,三心又二意。
徐正同学的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已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潘鹏同学对第六段是这样翻译的:
本想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乱跑,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你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以上选取的只是55名同学中的小部分,他们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的学生刮目相看,如果把《诗经鉴赏辞典》中的专家译文与之比较,学生们的'翻译丝毫也不逊色。循着这种“场效应”,第二节课,我和学生在生与生的讨论中和师与生的对话中,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形象,鉴赏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回顾《氓》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控制课堂的救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而一跃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析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操练──在诵读中感知语言、在仿译中揣摩语言,通过与语言的亲密接触,学生实现了对语言的透彻的理解,无疑,这比老师独霸讲台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学生的体会也要亲切得多、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文学读解的根本规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近诗歌的愿望,浓厚了参与阅读的热情,在这种愿望和热情的驱使下,他们在相对独立与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主动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长此以往,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增强了,积淀丰厚了,想象能力和写作也能力得到了锻炼,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自然也就有了坚实的根基。
从《氓》的教学中,我领悟到古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一个真谛: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都应当竭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并一以贯之地引导学生阅读、质疑、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唯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氓》导学测试 篇4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二、基础内容
1、给容易出现问题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将( )子
载( ) 于( )嗟 徂( )
汤汤( ) 裳( ) 靡( )
隰( ) 垝垣( ) 筮( )
蓍( )草 渐( ) 咥( )
2、填空:
《诗经》是我国 的诗歌总集,又称《 》和《 》, 搜集了从 到 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将子无怒
⑶于嗟鸠兮
⑷犹可说也
⑸隰则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
⑴其黄而陨:
⑵士贰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⑴至于顿丘
⑵秋以为期
6、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⑴将子无怒
⑵载笑载言
⑶以我贿迁
⑷无与士耽
⑸渐车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总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读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恋爱→婚变→决绝”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样发展变化的?
2、总体来看,女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3、三、四节中都提到桑叶,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义?
四、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景起兴,试分析作用
五、文本补充
1、发型与年龄
总角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垂髫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耋指八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2、《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氓》导学测试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
(2)日夜操劳
(3)男子变心
(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氓》导学测试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㈠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㈡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㈢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㈣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㈤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㈥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
㈦自主合作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定情送别约期(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任性
姑娘:温柔体贴痴情迁就男子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集体背诵一二章
2、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4、从文中可以看出年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5、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6、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导学测试 篇7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材料左右对称地装饰气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乐于参与手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的气球,纸绳、卡纸、双面胶、木胶
2、范例
3、气球充好气,放置在礼物袋中
4、录音机、《铃儿响叮当》《碰一碰》磁带
活动过程:
1、送礼物,烘托节日气氛。
(1)圣诞节快到了,老师有礼物送给你们,高兴吗?(放音乐,气球从礼物带里倒出,幼儿拿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看,你拿到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比一比大小?
(2)请幼儿根据气球的颜色、大小等特征带着气球排排队。
2、气球变变变。
(1)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我拿到了一只不一样的气球!3,2,1(出示范例小小鸡)。我的气球漂亮吗?怎么会这么漂亮的呢?
(2)出示其他几个范例,拓展幼儿的想象。
气球变变变,变成------,气球变变变,变成-----。
(3)你的气球会变成什么呢?
(4)根据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教师示范装饰气球。
重点引导幼儿注意两边对称。
(5)你们想把自己的气球打扮得更漂亮吗?
想好你想把气球变成什么?它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其它部位用什么材料装饰,装饰在什么地方?想好了,就可以开始动手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合理布局,并及时展示幼儿有创意的装饰方式。
4、请装饰好的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5、与气球娃娃跳舞。
《氓》导学测试 篇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
《氓》导学测试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专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
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
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
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
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
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
她——清醒、刚烈、坚毅
他——暴虐、毫无担当
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
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
温婉、多情、善良、单纯
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刚烈、坚毅
——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
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
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氓》导学测试 篇10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
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 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 (板书) 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 (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 愤恨、决绝 (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 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 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氓》导学测试 篇11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六、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七、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八、布置作业
将《氓》改写成一个故事
《氓》导学测试 篇12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一、导入: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二、了解《诗经》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占有对方痴情幸福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导学测试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
渐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第一人称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婚变(三至五章)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
氓:急躁任性(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学习“婚变”部分(三四五章)
⑴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氓》导学测试 篇14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_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氓》导学测试 篇15
《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导学测试 篇16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
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习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
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
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
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快速浏览全诗,然后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节拍。
二、课堂探究:
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设计的四个问题给学生1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问题形式为:每组一题,抽签决定展示任务;剩下一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回答并打分。问题一、二黑板展示,其他的口头展示。
问题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并填写下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依据学生展示成果生成以下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男女主公性格,每一个性格的生成都要从课文找到相关依据。
氓: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尔卜尔筮(“尔卜尔筮”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任感,现在很多高中生早恋,你现在还处于为自己前途奋斗的年龄,你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将来你更是负担不起,在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你给自己的翅膀上压上太多的东西,恐怕你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问题二: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让变化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辅以幻灯片)
教师点拨: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热情幸福
婚变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怨恨沉痛 心如帏湿
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师过度: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从沉醉幸福到清醒转身,是什么造成了她情感的变化?她的坚强的形象也值得我们探究。
问题三:除了婚姻的不幸外,有哪些因素让女子更痛苦?你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的?(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明白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发生不但是“氓”的性格多变造成的,更是时代悲剧。
②教师可联系古代婚姻制度里女子被休弃的“七出”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点拨: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幻灯片展示)
问题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了解比兴艺术手法的好处。 教师点拨:不能删去,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种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这两句同时也是“兴”,先说桑树再说氓和女子的爱情故事,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拓展探究
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背影,而男主人公氓的“二三其德”也让我们唾弃,假如你是她(他)的朋友,请你发一条短信或者写一首诗送给她(他)。
设计意图:
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氓”的做法持否定唾弃的态度而对女主人公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②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文笔。
③与高考语言运用题挂钩,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准确、得体。
同学自由发挥,精彩展示。
四、师生共结:男主人公“氓”的不负责任让一位痴情纯真的女子遭受了婚姻悲剧,但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祝她幸福。我希望在座的女生同学也能像这位女子一样独立坚强,最后老师把课文中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女同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五、背诵: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来背诵这篇课文。
六、作业《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