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赏析

2023-08-26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1

  《诗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

  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

  2、 教师范读。

  3、 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 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 3、4句:   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 5、6句:   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 7、8句:   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

  四、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

  板书设计:

  情节                    艺术手法                  突出特点

  • 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 3、4句:   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             意境高洁、清幽

  • 5、6句:   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 7、8句:   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五、《古诗十九首》中叠音词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都运用了叠音词。“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2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评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 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诗歌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古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诵读古诗歌的方法和鉴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所设置的相关问题,既属于他们的能力能解决的范围之内,又能起到将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深化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的赏析;

  (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活动2【讲授】活动2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非常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活动3【讲授】活动3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活动4【讲授】活动4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非常早对于自然就有非常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非常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活动5【作业】活动5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4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

  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分析:

  ①内容: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分析:

  ①内容: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

  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②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担忧。如果相爱而不能相守,只能忧伤终老。

  ③思想情感: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教师总结:情感至此发生了转折和变化。思乡怀人——忧伤终老

  六、诵读感悟,深入研讨。(学生齐读、或者背诵)

  1、目的:通过第三遍诵读,感悟本诗复杂情感,深入研讨论本文的艺术特色。

  2、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三个独特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教师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本节课以诵读为基础,分别完成了感知文意、感受思想情感和感悟本诗独特艺术手法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使得同学们重视平时的诵读,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请大家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赏析笔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5

  【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诗歌。(知识能力)

  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过程方法)

  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

  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

  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教学过程:

  (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朗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

  要求:

  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

  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

  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教学过程:

  (1)“芙蓉”的意象: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

  (2)诗中明确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个?

  情感:忧伤。

  明确:场景:低头采莲图、回头顾乡图。

  参考: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美好的。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例一,送别时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表惜别。例二,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芙蓉:又名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老师示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学生将剩下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散文。

  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现代散文:

  我荡着一叶小舟,在蓝天碧水之间采摘那最美丽的荷花。江岸水泽之畔,还有数不清的芳香的兰草。

  采摘这美丽的芙蓉要赠送给谁呢?我日夜思念的人儿啊,他却在遥远的远方。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可是却只看到漫漫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云烟。

  我们之间情真意切却两地分离,也只有忧伤而抑郁地老去。

  (4)小组展示,选择其中优秀的几篇,老师适当点评。

  (5)配乐,老师读现代散文,学生读古文。

  (6)总结:本诗营造了一种_____的意境。(双音节词语:雄奇壮阔、旷达开朗、苍凉悲壮、深邃沉郁、浓艳瑰丽、孤寂冷清、淡泊静谧、清新素雅、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清幽高洁)

  3、背读:积累语言(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通过哪些画面描写的(描绘出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

  明确:

  (1)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以“一采、一思;一望、一感”为画面描写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少妇形象,妻子在采芙蓉时,思念在远道的丈夫,而这时,远方的丈夫也正在回望旧乡,思念着妻子。表达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答题总结:

  诗歌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诗中通过“采芙蓉”“芳草”描绘出一种欢乐的画面,在欢乐中主人公独“思远道”,流露出一种寂寞凄凉的孤苦相思之情。再和“还顾望旧乡”的远方游子相呼应,将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思念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但表现出故乡妻子思念远游丈夫的深切忧伤,也包含了远方游子深深地思乡之苦。人物形象分析题目的答题规范化:步骤一:概括形象特点

  步骤二: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从哪些场景、细节、画面来写)步骤三:指出形象意义(2)以男女分角色朗读,朗读一遍。

  (3)一分钟准备,以首字提示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

  4、阅读:飞扬神思(方式:)

  (1)通过“读一首诗,懂一个人,品一份情”的方式来读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哀伤”和“美丽”。

  明确:首先,需要在反复朗读或者吟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第二,要明白诗歌中描写了怎样一个形象,第三,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场景、事件、细节等来写的,第四,这首诗中流露的是什么情感。

  《春怨》(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深切思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妇形象。通过

  《闺怨》(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

  ;(2)诗歌的赏析;

  (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中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了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

  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

  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8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整体把握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两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四、 诗歌赏析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六、延伸阅读

  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9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篇一

  一.“涉江”所得

  (1)以艺术形象为通道。美总是蕴藏在一定形象中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品赏,才能启发审美想象。所以我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具有动作感和画面感的字词,产生直观的视觉形象,再借助联想和想象去补充诗人创作留下的空白,从“在场”探知“不在场”。

  (2)以情感为通道。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也就无法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深情的我”,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产生好的影响。于是,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深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用我的深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3)以类比思维为通道。通过对泰戈尔的诗歌和这两句诗歌的情境的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别后思念”的描写既是这首诗的高潮点,又是人们生活中离别时难免会出现的情景,借助其他诗人离别的普遍体验,造成对离愁的主题反复渲染,深化学生的体验。学生对离别经历、体验的回忆,感受与词句的品读交融在一起,与诗人情感产生交流,产生共鸣。但是,这里我有一个失误,后来老师和同学也给予指出了,泰戈尔的这首诗并不是离别诗,而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的,我在这里是断章取义了,要注意换一首离别诗,比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4)以暗示手法为通道。古典诗歌的创作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学生心理距离的产生是很自然的。所以,在进行审美情境创设的时候还要辅助以教态暗示,教学语言暗示等,搭设时空桥梁,带领学生跨越时空。在教态暗示上,在让学生想象长路漫漫的时候,我做了个手指缓慢地比划了一条线,让学生顺着线的方向想象。在教学语言暗示上,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品要用不同风格的教学语言暗示,比如《赤壁怀古》要慷慨激昂,富有鼓动性,《归园田居》要清新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涉江》的颈联是写游子的思妇的相思之痛,所以我用了温柔委婉,富有幽怨气息的语言,效果不错。

  二. “涉江”所思

  (1)诵读出情境。在对这两句诗歌的想象中,我缺乏指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境。在想象时结合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时体会其中内在的感情旋律,正确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律,并一边吟诵一边驱遣想象,唤醒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在头脑中形成和诗作相应的立体画面。而我在解读这两句的时候,基本没有让学生诵读,忽视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的重要性。

  (2)音乐再现情景。适当的乐曲和诗歌有机结合,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激起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我在让学生想象时,放一点适合诗歌感情基调的音乐的话,可能想象的效果会更好。

  (3)个性化的文本细读。潘新和先生认为:文本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处在“期待”中,期待“主体投入式”的对话,对待文本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精神之友和知音一样。所以要让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以教师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培养学生与文本“共振”的品质。在体会这两句诗的时候,我缺乏剥夺了学生文本细读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个性化的细读,而是在我的引导下朝“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的方向解读,或许还有一些个性化的解读,就在我的“强权”之下被扼杀了。

  三.对教学的其他反思

  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启发教师的进一步教学思路。但在对提问的处理上,我有失妥当。特别是在首联和颔联的分析时,问、读、议进程极为紧张,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多元有界的思考空间。而且问题类型和方式不够多样,多直接型;问题平面化,不注意层层递进;忽视提问诱导和评价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也必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我觉得我对诗歌的解读缺乏新意,除了诗歌画面想象和最后的问题探讨部分能一定程度调动学生的的创造性的个性思维外,其他地方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法。

  本节课虽充分的体现了人文性,但工具性不够突出;语言虽感情饱满,但仍有表述不到位之处;教姿教态时有不自然的小动作;在备课的时候没能准确地理解“艺术特色”的含义,导致在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时候,分类有点乱;在一些抒情性诗句示范性朗读的时候情感可以更投入点。

  经过这次的微格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在亲身“涉江”之后,才能发现拥有无限“芳草”的“兰泽”,最后采得“芙蓉”归。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篇二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诗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以及诗歌清幽高洁的意境和含蓄悠长的特点,课时是一个。

  由于英语老师有事,所以语文课和英语课换课,语文课是第一二节。相对来说,时间不大够用,讲课时显得仓促了些。不过,因为诗歌比较简单,所以教学计划基本完成,给他们留了翻译诗歌两大场面的作业。

  诗歌需要反复诵读,但是,我发现《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都没有很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诗,总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就忽略诗歌的诵读。这样下去语文课就沦落成默课,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让学生读书。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10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2、在理解应用中,复习象征、叠词、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掌握对写这一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多元体会诗歌浅显语言背后深刻的情感内涵。

  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

  一段悠扬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今天新课的学习。好,一个小竞赛,猜一猜这首歌是哪位影视人物的代表曲目?这正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安小主的代表曲目《采莲曲》。的确,采莲与江南的女子有着不解之缘,采莲女轻巧的小船荡起了荷塘中多少欢乐的涟漪,而那皓腕下的红花又寄托了多少江南女子缱绻的情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恰恰与采莲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涉江采芙蓉。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读准读顺

  1、自主读诗。

  2、单人朗读,评点指正,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3整体梳理,解决重点字词问题。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出之前朗读出现的问题,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全班再次齐读。

  (二)再读,整体把握

  1、本诗的情感从整体上来讲主要有哪些?

  忧愁、孤寂、苦闷思念(题眼)

  2、做这种思念之情究竟是如何被巧妙表达出来,使这首一无艰深之语,二无冷僻之词的短诗感人至深,流传千古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啊,我们就有必要深入文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深入理解作者潜藏的感情了。

  三、析读,逐句赏析。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诗中的思念之情主要是通过哪个举动引发的?

  涉江采芙蓉

  (2)为什么所采之花定为芙蓉,且以芳草兰泽渲染之?

  钻戒象征永恒,白纱象征纯洁,我们的主人公以莲为信物寄托情思,所以莲花在此象征了作者心中的真情,莲花的高洁喻示了作者情感的高洁。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那么,这样高洁美丽的莲花,作者送出去了吗?为什么呢?

  所思在远道。

  (2)这种急转直下的心理活动,作者是用什么句式表达的呢?

  设问,问答两体。“所思在远道”是不是对“采之欲遗谁?”的回答呢?自问自答,自言自语,你能从中捕捉到什么信息?

  自问自答,自言自语,可见境况孤冷;而孤冷的境况又曲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1)此时游子不觉回望故乡,那么他看到思念的故乡,思念的亲人了吗?

  没有,他看到的是,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2)这句诗前半句叙事,后半句写景,无一字言愁而愁在其中,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叠词:内容重复,音韵悠长,使路的形象在长度和宽度上无限延伸。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此句是作者的情感在前面层层铺垫渲染之后的直接抒发,那么你看到了什麽样的情感?

  悲伤惆怅

  真情坚守

  社会批判(此处知人论世)

  (2)那么研讨至此,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看似平白直率的语言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这么多曲折的故事,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解读再一次诵读全诗,读出你们的情感和感悟。

  四、合作探究——对写手法

  1、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并从各自理解的角度阐述诗句。

  2、明确

  采莲者应为女子。第一,采莲主要是女子从事的活动,所以才有了安小主那首江南典型的采莲曲,第二:游子之求宦多在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荚蓉?第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暗示着“夫容”,而这明是女子思夫口吻。

  还顾者应为男子。因为“旧乡”即故乡,还顾说明此人不在故乡,而漂泊在外,而为功名羁旅漂泊的定是游子无疑。

  3、指出问题所在,诗歌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而抒情主体只能有一个。从而引出对写手法。

  4、定义介绍

  5、结合本诗诗句,具体分析。

  6、表达效果分析

  7、拓展探究——找出下列诗句中应用了对写手法的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五、小结——深衷浅貌言浅意深

  1、那至此,这首诗我们就分析完了,现在你是否能理解前人对《古诗十九首》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了吗?它的语言虽然不及汉赋华美,不及律诗工整,但是其明白如话,自然古朴的语言背后,却运用了、设问、叠词、借景抒情、对写等多种表现方式,使诗人的深情看似单纯,实则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艺术魅力。你读懂了吗?

  2、配乐,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业布置:试着诗歌改写为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符合原诗情感基调,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11

  师:板书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师:《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下面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好的

  生:听课文配乐录音后自己反复阅读

  生:分组讨论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生: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师补充: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生: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师:在古代诗文中,“芳草”、“兰泽”等鲜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联系在一起,也往往用来表达美好的事物和情感。比如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大量的这样的诗句。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这是过渡

  生2:为下文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师: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1:不是,这样写含蓄些

  生2: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补充:“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生1:“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1: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生2:爱之深才思之深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12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13

  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筛选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后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课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好友。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用自己的话完成)

  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拓展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课堂小结:

  钟嵘的《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意思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通过这首《涉江采芙蓉》对《古诗十九首》精湛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

◆《涉江采芙蓉》赏析 篇14

  一、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着重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从读诗、品文、赏情、悟法入手,紧扣“四个一”,在教学中渗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种语文思想,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多是文人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五言诗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极好范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对其要求及方法还很陌生,尤其前三课不是太简单(如《诗经》篇章),就是太难(像《离骚》),或是太长(如《孔雀东南飞》),都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歌才开始真正引领学生进入高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领域。新课标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学目标:

  ①通过朗读教学,逐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中的艺术画面,进而揣摩诗歌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从意象领会诗中高洁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品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①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情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②通过朗读和探究,揣摩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六、教具、课时安排

  多媒体课件一课时。

  七、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主要采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过程:

  (一)一个故事的导入,营造氛围

  播放《红豆生南国》的曲子,在音乐的背景中教师开始讲述“红豆”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来象征爱情或相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王维《红豆》一诗,解析红豆是思念的象征,所以人们采撷它寄托相思之情。借以引出在古诗中,诗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体会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学常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西汉)古诗,皆在其下。”(注:教师要对此进行浅析,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

  (三)一种深情的朗读(主要解决下面两个任务),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导学生翻译诗歌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直接抒情的词或句。

  明确:忧伤

  (2)诗中谁在忧伤?(启发学生从多角度阐释自己的观点)

  明确:

  A游子在忧伤——这是一首游子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歌。

  (首句说游子采摘香花芳草欲送给对方;次说所思的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即:采莲人、送莲人、思乡人同为一人——游子

  B一种相思、两地忧伤

  闺中女子采摘芙蓉想要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推己及人想象那位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思念自己,他发出“长路慢浩浩”欲归不得之叹。这样理解与下文“同心而离居”一句相应,相思是两个人共同的感受。即:采莲人与送莲人为女子,思乡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游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种相思、两地忧伤”的情境,可做相应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让学生明确这种推己及人的想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小结:诗中把客观实际与主观想象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浓郁。

  教师总结:至此,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来深入品味诗歌的情感。

  (四)一类人、景、物关系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两个任务),深入掌握主旨。

  1、物与人的关系

  (1)诗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确:芙蓉、兰、芳草

  (2)这些意象有何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意象的特征,可以引出相应的实例。)

  如:“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物(意象)人

  兰————孔子

  芙蓉————屈原

  莲————周敦颐

  小结:这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人物的内在品质相关。由此也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质也存在着联系。

  教师归纳:诗歌中意象的总体特征是美好的,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是高洁的。

  我们把这种借助意象传达内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传情。

  为了巩固学生对此的理解,可做相应拓展。赏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明白咏梅、咏松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从而认识到主人公借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欲传达出其美好情怀。

  2、探究事与情的关系

  问:由诗歌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出诗歌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采摘芙蓉这件事,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这种借助采摘植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们把这种手法叫做——借事传情。(可举相关例子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类似的采摘植物表达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别表达的是自己对亲人的留恋、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达的是对人的相思、祝愿之情。还可引入《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来对比阅读,体会这种手法)

  (五)一项诗歌特点的赏析,感悟诗歌的本质。

  1、赏境

  问:诗歌构筑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了何种意境?(让学生用优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构筑出的画面,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归纳:这是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画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纯洁、高雅的意境。

  2、赏情

  朱光潜在评论此诗歌时说它看起来很直率,但实际上很曲折。而这曲折恰恰体现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该如何理解?

  采芙蓉(热情、欣喜)——欲遗谁(伤感)

  望旧乡(希望)——路漫漫(惆怅)

  同心(幸福、喜悦)——离居(绝望)

  小结:实质上,诗歌虽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内容无限。小诗中常常能孕育丰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闺情》让学生体会此诗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并以此启发学生写作避免平铺直叙。

  (六)总结

  引古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来总结全文,让学生了解其深远的艺术价值。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胡应麟《诗薮》

  “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

  (七)作业布置

  把此文改写成一篇散文,以游子的身份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书设计

  芙蓉采芙蓉

  借物抒情借事传情

  采芙蓉(欣喜)——所思在远道(失落)

  望旧乡(热切)——长路漫漫(忧伤)

  同心(欣慰)——离居、终老(绝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学反思:

  巧妙地从情感切入,强化诗歌的诵读,注重优美语言的诠释,紧扣诗歌的意象,补充拓展诗歌的内容,不仅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抽象问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