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2023-08-10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 

  3、教师引导并做小结,师生互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把握《王维诗四首》的形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1、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2、感受诗人对田家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对王维晚年诗歌佛家思想的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选修课中的诗词鉴赏应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能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应该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例如基本阅读课以一个作家为一课,教学时每一节课都应以教材所选每一位作家的几篇作品为单位,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2、选修课应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要有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那么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感受合作探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诵读法、方法点拨法、自主感受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印发相关资料(包括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课时安排: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回顾以前学生所学王维的诗歌导入。 

  二.释题(学生对照注释了解) 作者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知识,把王维的介绍交给学生完成,重点让学生知道其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

  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朗诵感知 

  1.学生自读。 

  2.教师有感情的范读。 

  3.学生合作对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生;

  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

  夏日浓荫,传来黄鹂宛啭啼声。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山中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

  松下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村夫野老,与世无争无人猜忌;

  海鸥疑心,为何不信飞舞不停。 

  4.齐读。

  四.探究思考: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译诗: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步骤:

  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点拨: 

  ①“迟”字用得最好,在诗中是“迟缓”之意。

  ②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 

  ③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2、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译诗: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

  关于这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

  比较:“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从艺术上看,你认为谁的诗句较好,好在哪里。

  答案点拨:

  颔联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李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 “漠漠”有广阔意迷茫意,“阴阴”有茂盛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富有意境。

  3、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飞白鹭,啭黄鹂”有什么艺术特点?

  (1)倒装:白鹭翩翩起舞,黄鹂婉啭啼唱。

  (2)色彩对比,诗中有画:

  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小结: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4.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5.“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表达作者什么愿望,体现他什么心境?

  译诗: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用典 :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

  争席罢:。《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

  “海鸥”句:《列子•黄帝篇》载,古时海上有好鸥者,每日到海上从鸥鸟游。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明日再往海上,鸥鸟飞舞而不下。这里借海鸥喻人事.

  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五.思考探究

  ⒈你认为《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中哪些诗句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是怎样体现的?(画的特点:色彩、层次、空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翔,黄鹂啼鸣,一取其动态,一取其声音。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自近而远,富有立体感;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可谓“诗中有画”,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 

  ⒉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境”的“境”,指的是境界、或者说是氛围。因此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全篇作品所构成的体现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象空间、能触发读者某种情思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规律: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六.总结:整体赏析

  ⒈主旨

  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山水田园的优美风光(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对对农村充满生机和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⒉总结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景色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阔远幽静、物我相惬、详和闲适的意境,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七.课后练习: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⒈主旨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⒉本诗的主题:

  ⑴以辛夷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比喻了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埋没的处境,寄托自己孤独、落寞的情绪。

  ⑵深山无人,辛夷花自开自落。花开,并不是为了赢得人们的赞赏;花落,也不需要人们的悼惜。该开便开,该落便落,纯任自然,向人们昭示了一种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⒊怎样写的?

  1.以动衬静.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显得山林越发清幽 。

  2.托物言志.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表现手法。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

  教学重点: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

  教学设想:

  1.选修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点拨设疑、学生自主感受,由“扶”到“放”,合作探究。

  2.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教本课时可以和前面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及《夜归鹿门歌》课后练习三(赏析王维《归嵩山作》)放在一起鉴赏,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个作家或同一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形象、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感情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出不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之说;又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其中王维称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别有一番禅意。

  二、知人论世看王维(详情略)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亦官亦隐,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

  三、解题

  《积雨辋川庄作》,又名《秋归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学生自读并注音解词,老师解疑。

  1.注音

  蒸藜(lí)炊黍(shǔ) 饷(xiǎng)东菑(zī) 啭(zhuàn)黄鹂(lí) 朝槿(jǐn)

  2.疑难词语解释

  ①蒸藜炊黍:藜:藜草,嫩叶可食。蒸藜炊黍,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菑,本指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

  ③漠漠:写水田情状,形容水田薄雾蒙蒙,视野苍茫。

  ④阴阴:写夏木情状,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境界幽深。

  ⑤啭:鸟婉转鸣叫,动词。

  ⑥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季开花,朝开暮落,故又称朝槿。

  ⑦野老:诗人自称。

  ⑧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他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

  ⑨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

  ⑩更相疑:又怀疑我猜忌我。相,偏指一方,这里指诗人自己。

  3.学生齐读这首诗歌。

  五、学生翻译诗歌,老师评点翻译。

  1.翻译时,要求学生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做到信达雅。

  2.点名学生宣读自己的翻译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翻译适时点评。

  附翻译:

  初夏时节,雨水绵绵,积久不停,静谧的山林潮湿阴暗,野村炊烟缓缓升腾;女人家烧藜菜煮黄黍,把这粗劣饭菜送给东面田头干活人。看吧,垅中水田薄雾蒙蒙,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听吧,幽静清凉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动听的啼声。我独处空山之中,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参悟人生短暂;幽栖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斋素食。我早已去尘心,绝俗念,随遇而安,于人无碍,与世无争,和村里的那些淳朴村民相处得亲近随和,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提问思考:

  1.哪些诗句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调。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神,鲜明地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绘画美)”的艺术特点。

  2.指名赏析并归纳全诗层次意蕴。

  ①主旨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②层次意蕴

  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后四句抒写幽居山林的生活乐趣。

  A.首联写田家生活。

  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佛家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自然景色。

  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C.颈联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世俗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之差别。充满了闲情逸致。

  D.尾联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诗人自谓自己是野老,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是《庄子·杂篇·寓言》的杨朱,前往老子处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二是《列子·黄帝篇》的典故: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3.指名归纳诗歌的艺术手法

  ①情景交融、寓禅理(脱离尘俗、幽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握物象的特征,抓住物象的色彩,细腻传神地描写景物。

  七、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

  ①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

  答:“中”与“下”,“观”与“折”,“朝槿”与“露葵”。

  ②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答:“漠漠”、“阴阴”写出“水田”与“夏目”的情状。“漠漠”形容水田薄雾蒙蒙,在这样的氛围里“飞白鹭”景色才美;“阴阴”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黄鹂的色彩才显得悦目,声音才显得动听。

  2.背诵这首诗。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趟进诗歌的河流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六朝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人们将中国古代诗歌喻为一条灿烂的银河,这条银河中最灿烂的星群,无疑是唐诗宋词。所以,在现在我们的语文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个必考题。那么,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要如何鉴赏,鉴赏些什么,考试又要考的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的第一课《王维诗四首》,以此为例来跟同学们共同探讨。

  二、走近作者:瞻仰大师的灵光

  1、你喜欢王维的诗吗?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可不少哦,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么?

  (课件展示)《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关于王维,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好不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王维(701-761)

  ☆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诗佛”。

  ☆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这一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品鉴诗歌: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同学们以前都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鉴赏过很多诗歌了,都是怎样赏析的啊?

  学生回答

  这样的分析都是正确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除了这些鉴赏方法之外,还要大家按照高考的要求分析鉴赏诗歌。

  (课件展示):

  鉴赏诗歌主要分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两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与诗人对话,体验诗人的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品鉴过程:

  1、学生根据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诗歌。

  (课件展示)(朗读)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

  漠漠水田飞白鹭lù,

  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3、检查预习情况。(用现代文理解诗歌)学生提出关于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答。学生根据解答理解诗歌内容。

  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这首诗,在诗歌的字词句的梳理上,有什么困难吗?有的话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解答疑问

  请一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业。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做得很好。

  (课件展示):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

  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

  中传来黄鹂婉转啼鸣。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

  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

  相处得很融洽,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我了。

  师:走进诗人的世界了吗?想象到了一种怎样的画面?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这是一个很贴切的赞誉,诗中的`景真的写得很美很有诗情画意,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

  师问:写景的主要是哪几联?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特点,先从诗中找出所写的形象,也就是诗中所写的景物。

  (课件展示)《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

  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

  问:那么像由这些景物组成的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

  师明确: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等。

  知识链接

  (课件展示)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其实我们刚才回答的就是指诗歌营造的意境,通过意境,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就是诗歌常用的技巧――借景抒情。这也就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像刚才所说的“诗中有画”那也是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我们从刚才所归纳出的意境特点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

  讲了这么多,我们似乎忽略了这首诗的尾联,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

  除了刚才所讲的这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些知识来归纳一下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课件展示)这首诗描写了(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分析的一般规律是: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师: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鉴赏这种类型的诗歌的一般规律是:先分析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然后归纳意境,再从中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鉴赏诗歌的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不是相分离的。考试的题型无论怎么变,也无非是这两个方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考试中所遇到的诗歌鉴赏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比如这次次中段考试中的两题,第1小题,问的是写景方面的,这是有关意境方面的,与艺术特色有关,而第二小题,问的是对“凉”字的理解,这个其实也是考的思想内容方面。)

  五、探究讨论:对像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师:1、回顾《山居秋暝》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能把它背出来吗?

  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那我们就要通过分析鉴赏来得出答案。

  这首《积雨辋川庄作》与《山居秋暝》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答案是一致的,而这也是田园山水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在仕途上不得意,厌倦而心灰意冷时,往往会寄情山水,隐居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归于平淡,获得心灵的平静。那对象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将答案写在作业簿上。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篇4

  此诗写田园生活情趣。前四句写景色,细腻传神。因积雨日久,无风而且湿润,故炊烟上升迟缓。水田广漠而白鹭翩翩,夏木成阴而黄鹂婉转,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视象,有听觉,有面有点,相映成趣。据唐李肇《国史补》,三四句是取李嘉佑\'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成句。但明人胡应麟《诗薮》则认为王早于李,当是李袭王句。考二人大约同时,谁袭谁诗实难断定。但加\'漠漠\'、\'阴阴\'二词于前,确实精彩传神。清人胡以梅说\'雨后之景,用叠字独能句圆神旺\'(《唐诗贯珠》)。

  后四句写生活情趣。《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五六两句即此写照。七八句写文士与田夫相处,总在疑与不疑之间,正见得人有雅俗,趣分高下,固非无间也。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篇5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特点。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方法目标:

  增强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王维诗中的闲情逸致,领略王维“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教学重点: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王维诗中的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出不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之说;又有“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豪诗佛”之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其中王维称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别有一番禅意。

  二、王维概况(知人论世)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亦官亦隐,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唐代山水田园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孟浩然。

  三、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自主赏析

  1、解题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2、学生自读(2分钟),扫清文字障碍,注音:

  蒸藜(lí)炊黍(shǔ)饷(xiǎng)东菑(zī)

  啭(zhuàn)黄鹂(lí)朝槿(jǐn)

  3、自己翻译理解这首诗。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不理解之处,小组讨论。明确:

  【翻译】:初夏时节,雨水绵绵,积久不停,静谧的山林潮湿阴暗,野村炊烟缓缓升腾;女人家烧藜菜煮黄黍,把这粗劣饭菜送给东面田头干活人。看吧,垅中水田薄雾蒙蒙,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听吧,幽静清凉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动听的啼声。我独处空山之中,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参悟人生短暂;幽栖松林之下,采露葵品味清斋素食。我早已去尘心,绝俗念,随遇而安,于人无碍,与世无争,和村里的那些淳朴村民相处得亲近随和,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4、赏析并归纳全诗层次意蕴。

  ①主旨: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②层次意蕴:前四句写山村田园景色;后四句抒写幽居山林的生活乐趣。

  A.首联【积雨(久雨)空林(空旷的树林)烟火迟(久雨之后烟火燃烧起来很慢。一个“迟”不仅把久雨的炊烟写得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蒸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炊黍(shǔ)饷(xiǎng用酒食等款待)东菑(zī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泛指农田)。】写田家生活。

  B.颔联【漠漠(mò形容广阔无际)水田飞白鹭,阴阴(幽暗的样子)夏木啭(zhuàn)黄鹂(lí)。】写自然景色。

  C.颈联【山中(独处空山中)习静(静修)观(观赏)朝槿(jǐn木槿花开花落,参悟人生之短暂),松下清斋(素食)折(采摘)露葵。】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

  D.尾联【野老(村野老人,诗人自谓)与人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阳子居(杨朱)初到旅舍,面露骄矜之色,旅舍主人对他很恭敬,其它客人也纷纷为他让座。后来老子教他去掉矜持,他再到旅舍,就显得很随和,人们也就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而坐,相处就很随便了)罢,海鸥(《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好鸥,每日与鸥鸟游玩,数以百计的鸥鸟聚集在他身边。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捉鸥鸟。第二天他来到海边,鸥鸟就盘旋不下了,因为他有了机心。此处以海鸥比喻淳朴而无机心的农民)何事(为什么事)更相(相,偏指一方,这里指诗人自己)疑(又怀疑我猜忌我)。】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用典明志。诗人自谓自己是野老,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自己澹泊自然的心境: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

  5、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黑板提示: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6、把握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中、用典明志。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首联写田家生活。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体现了田家生活的乐趣。)人文景观(生活图景)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颔联写自然景色。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田野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自然景观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有天壤之别,禅寂生活充满了闲情逸致。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是诗人自谓。野老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忌了。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这里运用了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抒写诗人淡泊名利的心境,用典明志。

  板书:

  1田家生活2自然景观3禅寂生活4用典明志

  ↓ ↓ ↓ ↓

  1闲散安逸2广漠苍茫3闲情逸致4淡泊名利

  怡然自乐幽深与世无争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用典

  总结:王诗特点:诗中有画,富有禅意,融情入景。

  方法指导:抓住作者所选取的物象,一共有多少。要准确把握物象的特征和基调。抓住物象的色彩。抓住物象的声音特征。(动静结合)

  四、自主鉴赏王维《归嵩山作》,谈谈与《积雨辋川庄作》对比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是作者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了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首联】“清川带长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车马去(行走)闲闲(悠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

  【颔联】“流水如有意(结交,交往),暮禽相与(一起,共同)还。”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言外有意的。(难点)

  (意象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流水比喻愁之深之重。“逝者如斯”用流水比喻时光一去不复返)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颈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尾联】“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递:形容遥远。且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门谢客之意。“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恬静淡泊。

  板书:离去 途中 归来

  感情变化:安详闲适凄清悲苦恬静淡泊

  艺术手法:寓情于景

  总结:隐居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但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全诗层次清楚,从离去到沿途所见,直到归来,作者抓住一些典型景色描写,表达自己的心境。全诗意境优美,不加雕琢,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

  ①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

  答:“中”与“下”,“观”与“折”,“朝槿”与“露葵”。

  ②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

  答:“漠漠”、“阴阴”写出“水田”与“夏目”的情状“漠漠”形容水田薄雾蒙蒙,在这样的氛围里“飞白鹭”景色才美;“阴阴”形容夏天树林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黄鹂的色彩才显得悦目,声音才显得动听。

  2.背诵这首诗。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趟进诗歌的河流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六朝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人们将中国古代诗歌喻为一条灿烂的银河,这条银河中最灿烂的星群,无疑是唐诗宋词。所以,在现在我们的语文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个必考题。那么,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要如何鉴赏,鉴赏些什么,考试又要考的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的第一课《王维诗四首》,以此为例来跟同学们共同探讨。

  二、走近作者:瞻仰大师的灵光

  1、你喜欢王维的诗吗?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可不少哦,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么?

  (课件展示)《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关于王维,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好不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王维(701-761)

  ☆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诗佛”。

  ☆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这一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品鉴诗歌: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同学们以前都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鉴赏过很多诗歌了,都是怎样赏析的啊?

  学生回答

  这样的分析都是正确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除了这些鉴赏方法之外,还要大家按照高考的要求分析鉴赏诗歌。

  (课件展示):

  鉴赏诗歌主要分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两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与诗人对话,体验诗人的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品鉴过程:

  1、学生根据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诗歌。

  (课件展示)(朗读)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

  漠漠水田飞白鹭lù,

  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3、检查预习情况。(用现代文理解诗歌)学生提出关于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答。学生根据解答理解诗歌内容。

  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这首诗,在诗歌的字词句的梳理上,有什么困难吗?有的话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解答疑问

  请一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业。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做得很好。

  (课件展示):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

  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

  中传来黄鹂婉转啼鸣。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

  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

  相处得很融洽,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我了。

  师:走进诗人的世界了吗?想象到了一种怎样的画面?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这是一个很贴切的赞誉,诗中的景真的写得很美很有诗情画意,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

  师问:写景的主要是哪几联?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特点,先从诗中找出所写的形象,也就是诗中所写的景物。

  (课件展示)《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

  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

  问:那么像由这些景物组成的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

  师明确: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等。

  知识链接

  (课件展示)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其实我们刚才回答的就是指诗歌营造的意境,通过意境,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就是诗歌常用的技巧――借景抒情。这也就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像刚才所说的“诗中有画”那也是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我们从刚才所归纳出的意境特点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

  讲了这么多,我们似乎忽略了这首诗的尾联,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

  除了刚才所讲的这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些知识来归纳一下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课件展示)这首诗描写了(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分析的一般规律是: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师: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鉴赏这种类型的诗歌的一般规律是:先分析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然后归纳意境,再从中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鉴赏诗歌的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不是相分离的。考试的题型无论怎么变,也无非是这两个方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考试中所遇到的诗歌鉴赏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比如这次次中段考试中的两题,第1小题,问的是写景方面的,这是有关意境方面的,与艺术特色有关,而第二小题,问的是对“凉”字的理解,这个其实也是考的思想内容方面。)

  五、探究讨论:对像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师:1、回顾《山居秋暝》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能把它背出来吗?

  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那我们就要通过分析鉴赏来得出答案。

  这首《积雨辋川庄作》与《山居秋暝》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答案是一致的,而这也是田园山水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在仕途上不得意,厌倦而心灰意冷时,往往会寄情山水,隐居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归于平淡,获得心灵的平静。那对象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将答案写在作业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