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2023-08-02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讲读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后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杂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背景介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

  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

  关于写作缘起:思路分两步走

  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问: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见教材)

  问: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悲哀--悲愤--出离愤怒)

  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问: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见教材)

  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问: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三: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问:请学生们概括思路。(见前面)

  关于惨案的意义:

  问: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见教材)

  问: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小结:全文的思路是:

  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

  布置作业: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

  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b、“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c、“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d、“哀痛者”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

  e、“幸福者”,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含义:a、“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b、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抹杀了。”

  含义:a、“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

  b、“从容辗转”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

  c、“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青,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d、“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

  e、“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a、“苟活”意为苟且偷生,贬意。“苟活者”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

  b、“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

  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问:请同学们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明确:(略)

  小结:

  处理课后练习: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

  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三、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记念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四、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来分析第一部分的思路。问: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

  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形成板书)

  悼念遇害者     爱

  一、写作缘起  必要  控诉政府暴行           逻辑

  (一、二)        痛斥走狗文人            顺序

  必要  唤醒庸人       憎

  (二)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三)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

  明确: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

  (形成板书)

  二、记念主体    生前事迹      时间

  (三、四、五)  遇难经过      顺序

  三、教训、意义  否定          逻辑

  (六、七)  肯定          顺序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理解和把握第二节的语段的思路

  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之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子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二、背诵第二节

  三、理解和把握第四节的语段的思路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噩耗后怀疑的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

  细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自然段4个句子来说,从听到噩耗到产生怀疑,怀疑又有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四、齐读第四节

  五、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结合练习二)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举几个例子。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套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xx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xx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六、小结

  本节课学习重点为:理清思路。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思路?理思路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理清思路呢?

  明确: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了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怎样理清,(1)把握主旨;(2)理清脉络;(3)弄清顺序;(4)列出纲目。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理解了全文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达到了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

  一、温故知新:

  1、填空:屈原,名___,字___,战国时____国人。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_____和______。

  主要作品有《   》、《    》、《    》、《    》等,汉代刘向以这些作品为主合编成《    》。

  2、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

  1、作者:阅读《创新设计》41页“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创新设计》41页“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创新设计》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

  (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

  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1。

  (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2。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 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四、引领探究:

  (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

  1、 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 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 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伦敦的中等街道上常常有面容憔悴,蓬发粗手的工人来往徘徊,或是顺街疾走。②到处想找点小机会可以弄到这一天买面包的便士。③我遇到的不止一次了。④他们搭讪着同你说话,给你引路,末后要讨几个。⑤其实比起那些站在小饭馆门外手托火柴等着施舍的乞人尤为难过。⑥因为这些徘徊或疾走的失业者,有很好的体力,也有工作的经验与技能,他们还不肯作一个社会上的废人,向人前乞求,也不同残废者只望着别人的同情,然而他们拿什么去吃饭呢?⑦他们有精力,有技能,有历练的头脑与两手,却不能凭空去拿面包。

  1、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个自然段,较合理的分法应是(d)。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对上文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d)。

  a.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者的悲惨境遇。

  b.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受压迫、受剥削者的痛苦生活。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欺压和盘剥。

  d.通过对失业者悲惨遭遇的介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

  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2、全文开头点出追悼大会的日子,先按“民国”纪年,再补充时间内容,有何用意?

  参见《创新设计》42页。

  3、默写 : 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②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

  二、自主与合作探究:

  (一) 理清局部思路:第2节

  1、 集体诵读

  2、 思考讨论: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 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3、背诵这一部分。

  (二)理清局部思路: 第4节

  1、 齐读

  2、 思考讨论:本部分写得知刘和珍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3、 背诵这一部分。

  三、引领探究:

  (一) 在分析思路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

  引领启发: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

  1、 “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参见《创新设计》42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可以理解成:真正的革命者敢 于正视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2、 “惨象……流言……灭亡” 。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谰言。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 啊。沉默呵”这是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这里不是赞许“沉默”,而是对中国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所造成的这种黑暗的沉默现状表示极大的愤慨。从与后面一句联 系来看,第一个“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叹的成分较强;第二个“沉默呵”感情较为激越,愤怒的情绪较突出。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 一种是爆发,一种是灭亡。从句式看是选择复句,表明只存在一种可能。表面上看,作者并不肯定哪一种,似乎只客观地指出衰亡民族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前途,但是 实际上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作者肯定的是后者。作者用这一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 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3、“ 当三个女子……抹杀了。”(参见《创新设计》42页)

  4、 “人类的血战……更何况是徒手。”

  这里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 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块”。可见,木材变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很大吸收。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和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这就表 明,请愿是不在这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之列的。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此没有必 要为请愿而付出代价和牺牲。很显然,鲁迅是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形式的,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作无 谓的牺牲。(联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了”)

  5、作者为什么一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很有必要。但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正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 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觉得悲哀”。鲁迅每次触及走狗文人时,都表现出极大的鄙视和愤慨,曾用笔墨形象地描绘过走狗的劣 性:“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叭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  。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从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惨象……流言, 尤使我……”同样用了个“尤”字,两次使用,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对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寻常的恨。(朗读时,“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读出,读得 铿锵有力,只有这样n 传达出作者的无比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写的必要,因“恨”而无话可说,“悲”和“恨”两股情感在文 章一开始就升腾交织。

  6、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强调刘的善良可爱,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7、“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要理解这话,得首先立即作者在追悼会之前的心情。3、24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从学 校回来偶,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3、25,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 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我……”写出了鲁迅压抑不住的悲愤,把读者引入悲愤的氛围。

  8、“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9、“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我们可以联系作者这时期的思想倾向来看。1926年,鲁迅的思想还处于由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过渡的 阶段,一方面,他已经广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辨证法及唯物史观,但是令一方面,进化论、个性解放、改造“国民性”等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 还没有完全消除,表现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上,往往是过多的看到愚昧、落后、冷漠、软弱、麻木等所谓“劣根性”。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 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10、“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府卫队的卑鄙。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正如《可惨与可笑》等文章中指出的那样……(见书上注释)。

  11、 第6部分首句“时间……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 文中的“伟绩”“武功”等词是什么意思?

  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 ”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此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伟绩”、“武功”是褒义贬用,也是用反语揭露3.18惨案比历史上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有过之无不及。

  12、引用陶渊明诗的作用。

  是说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的怀念,“这就够了”。徒手请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不一定很大,这血也不会白流。

  (二)拓展: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生命》

  巴金

  我接到一个不认识的朋友的来信,他说愿意跟我去死。这样的信我已经接过好几封了,都是一些不认识的年轻人寄来的。现在我住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我的窗前种了不少的龙头花和五色杜鹃,在自己搭架的竹篱上缠绕着牵牛花和美国豆的长藤。在七月的大清早,空气清新,花开得正繁,露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面屋脊上站着许多麻雀,它们正吵闹地欢迎新生的太阳。到处都充满着生命。我的心也因为这生命的繁荣而快活地颤动了。然而这封信使我想起了另一些事情。我的心渐渐地忧郁起来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   

  我应该比谁都更了解自己罢。①那么为什么我会叫人生出跟我去死的念头呢?②难道我就不曾给谁展示过生命的美丽么?③为什么在这个充满了生命的夏天的早晨我会读到这样的信呢?   

  我的心里怀着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揩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同时另一种思想慢慢地在我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甚至违背了我的意志。   

  我能够做什么呢?   

  “我就是真理,我就是大道,我就是生命。”能够说这样话的人是有福的了。   

  “我要给你们以晨星!”能够说这样话的人也是有福的了。   

  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够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1、根据文意对标题“生命”的正确理解是(d )。

  a、批评“不认识的朋友”对生命的轻视。

  b、赞美生命的可贵。

  c、作品使人轻生,作者对此感到后悔。

  d、赞美生命,揭露黑暗的社会使普通人的生命难以维持。

  2、“眼前生命的繁荣仿佛成了一个幻景,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了。我似乎看见了另一些景象。”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似乎看见了什么景象?

  现实生活的悲惨使“眼前生命的繁荣”变得不再像是真实的东西。悲惨的现实生活.

  3、对“然而这一切到了我的笔下都变成另一种意义了。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的正确理解应是(b )。

  a、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最终作品表现出来的主题毫不相干。

  b、丑恶的现实生活将我美好的愿望摧残了,所以生活只能以它悲惨的真实面目出现在作品中。

  c、丑恶的现实生活摧毁了我的美好的愿望,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是虚假的。

  d、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了,所以我只能写一些看了令人想去自杀的作品。

  4、文中朋友家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是(a)。

  a、反衬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b.表现了朋友家环境的优越

  c、表现作者喜爱这种环境

  d.在极力渲染社会的黑暗

  5、根据巴金的创作道路,理解全文的最后一句话。选用理解正确的一项。(d ) 

  a.为自己不能向别人许愿而惭愧。

  b.表示自己要做一个可以向别人许愿的人的决心。

  c.作者的确不知自己何时能成为一个向别人许愿的人。

  d.作者不会许愿,但他以自己的作品,揭露社会,使人们认清它的黑暗、腐朽,从而起来推翻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文章第四节;完成《创新设计》43页“达标学案”。

  2.预习新课 《最后的常春藤叶》。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3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

  1.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 :思考课后1、2、3题。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6、7、8 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 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9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 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 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 :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 三 课 时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课后三大题的3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3.4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 :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  │          └3.18死难  ┘

  │  │          ┌府门喋血         ┐

  │容└揭露反动派┤                 │惨象、流言

  │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

  └死难意义

  四、补充作业 :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4

  以下是高中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一)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请为刘和珍写一篇小传。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通过写小传,学生明晰了刘和珍有哪些事迹,之后让学生思考从这些事迹,认识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大概应抓住以下事迹:

  预定莽原(追求真理)

  “风潮”领袖(敢于反抗) 虑及母校(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府门喋血(勇敢坚强、勇于抗争) 难中救助(从容善良)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提问到,“始终微笑”的这样优秀的学生却遇害了,每人个人的内心会怎样?

  悲!这种情感贯穿全文。

  在悲愤之后,我们就会追问,这样好的学生是谁杀的?是反动政府。被害之后,反动文人还进行毒辣的“污蔑”。对于这些,我们抱有的感情是什么?

  “愤”!通览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在燃烧。

  这种悲愤的情感,即记述刘和珍君是课文的那几部分?一到五部分,那么六七两部分讲什么内容呢?

  这样把授课内容转到第二部分,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这里需要指导学生怎样分析作者对待关于惨案意义的问题。

  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就有肯定,又有否定。在肯定青年的血没有白流的同时,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要改变斗争方式。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实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1、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3、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4、 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5、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几类人,“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等几类人,分别指什么人?对每一类的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6、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找出来认真体会,看看前后是否矛盾。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互相探讨,然后老师引导理解。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

  2、请根据你的理解,为刘和珍君写一幅挽联。

  (二) 作业布置 写一则“三·一八”简讯。 板书设计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5

  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

  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2、 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3、 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 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

  3、关键语句的理解。

  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说学法

  对于高一的学生对于散文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说教学过程

  课文有七节构成,学生在理解过程的时候,难免理不清头绪。因此我依照我们认识的基本规律,采用“挈领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提问:课文的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那么请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刘和珍的?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把文章中的信息从新组合,把有关人物点点滴滴总结在一起。从而把人物形象丰富话。

  (二)局部探讨,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如果说通过梳理,对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难的话,对于文章个别语句的理解,确是难的。品读下面的例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理解的内容,并且通过小组讨论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 在整体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练习:

  1、假如给刘和珍君烈士塑像,你会有哪些设想?这个练习充分说明了通过学习,学生对人物塑造的理解,便于学生巩固叙事,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运用。

  (四) 拓展练习,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2,4部分。再次通读课文,并且阅读鲁迅部分散文和《纪念刘和珍君》作对比。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6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

  1.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2.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教学难点 ]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背景介绍(详见参考66面,学生有练习册17面的“课文补注”)只板书提示: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

  └────────两星期───────┘

  二、这篇文章感情浓烈,文辞精警,熟诵之,将受益匪浅! 

  请听本人灌制的录音朗诵。 

  (因为《记念刘和珍君》预习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语言特点”,所以重点讲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本文重点 

  可先问学生本文的线索。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具体地说: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3.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6部分)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板书: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四、小结:1.学习了朗诵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作业 :思考课后1、2、3题。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线索”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一、二大部分):发下“一课一练”卷

  1.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的校长”

  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请愿殒身

  (作“一课一练”第11题)

  ──可看出刘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总之,1、2、3部分侧重与悲痛的忆念、哀悼。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6、7、8 选择题

  (也就完成了课后第一题)

  课后二大题的1 小题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9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2 小题

  涉及第三部分的课后三大题的1、2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0选择题

  2.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愤怒控诉”(4.5部分) 

  卫队开枪,府门喋血,虐杀

  “文人学者”流言:“受人利用”

  罗网,攒射,血污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四部分课后二大题的3 小题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4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两大部分:

  1.“痛心的回忆”(1、2、3部分)

  2.“愤怒的控诉”(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作业 :1.课后第五题(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题

  第 三 课 时

  一、查课后第五题完成背诵的情况。 

  二、简析思路和语言(第三、四大部分): 

  同时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六部分) 

  徒手请愿,意义寥寥  饭后的谈资,流言的种子

  人类历史靠“血战”前行

  亲人伤悲

  随堂作业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课一练”卷  第15选择题

  4.对烈士的死难意义作高度的评价、“热烈的讴歌”(7部分) 

  临难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足为.....明证。

  苟活者……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随堂作业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课后三大题的3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3.4 选择题

  课后二大题的4 小题

  “一课一练”卷  第12选择题

  三、小结: 

  一、简析思路和语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热烈的讴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应的课后题和“一课一练”卷标准化练习题。

  三、《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作业 :做完“一课一练”卷还剩余的作业 。

  附录 

  一、《记念刘和珍君》中“徘红”之意义 

  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

  《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三、又一种板书: 

  ┌动机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敌人  唤起民众

  │              ┌订《莽原》┐

  │内┌歌颂刘和珍┤女师大风潮│从容勇毅沉勇友爱──崇高伟大

  │  │          └3.18死难  ┘

  │  │          ┌府门喋血         ┐

  │容└揭露反动派┤                 │惨象、流言

  │              └文人学者阴险论调 ┘

  └死难意义

  四、补充作业 : 

  用符号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国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礼堂外徘徊。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这一回在弹而中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呜呼三月一十八,  养官本是为卫国!    北京杀人如乱麻!  谁知化作豺与蛇!

  民贼大试毒辣手,  高标廉价卖中华!    半天黄尘翻血花!  甘拜异种作爹妈!

  晚来城郭啼寒鸦,  愿枭其首籍其家!    悲风带雪吹!    死者今已矣,

  地流赤血成血洼!  生者肯放他?!       死者血中躺,    呜呼三月一十八!

  伤者血中爬!    北京杀人如乱麻!    呜呼三月一十八,  北京杀人乱如麻!

  二、介绍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每部分的思路

  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

  (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板书:奠烈士   醒庸人

  (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

  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出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体现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板书:思路顺序

  爱       逻

  ∣      

  憎       辑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1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节)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怎样理解三、四、五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三节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鲁迅先生写与刘和珍的关系,谦虚地自称为“苟活到现在的我”;在写向刘和珍致哀时,又用了“奉献”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写刘和珍在学生运动中和平时的表现,反复写到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为下文刘和珍惨遭枪杀作了铺垫。正因为刘和珍君的出色表现,刘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鲁迅先生“不料”“也不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会“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但面对血淋淋的残杀,无耻的诬蔑和卑鄙恶劣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极度的愤怒使鲁迅先生发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喊。由此,鲁迅先生在第五小节中怀着悲愤的心情追叙了刘和珍等无端遇害的具体经过,赞扬烈士临难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进一步声讨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书:   

  追述生前事迹    生前    时   

  详写遇难经过    遇害    间   

  2 分析第三部分(六、七节)的思路   

  (学生齐读两遍)   

  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  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然后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鼓励“真的猛士”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板书:                  

  教训意义     

  3  课堂小结

  全文共七节,可以归并为三部分。因为一、二小节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三、四、五小节记叙刘和珍君的生前事迹和遇难经过,六、七小节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2.两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主要是突出表明写这篇文章的动机。第一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淇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这两个“必要”的含义不完全相同。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则是鲁迅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凶残的枪杀,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悲愤得说不出话来。然而,作者还是要说话的,要揭露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4.鲁迅先生把对斗争方式的理性反思放在前面,最后一节肯定烈士的勇毅对于将来的意义,全文收束在高昂的斗争精神上,更有鼓舞人心的力量,颠倒过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二、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同时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邃独到。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体味作者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

  1.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段进行朗读。

  2.议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者。

  学生甲: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就反衬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作者处于极度的悲痛和愤怒中。

  学生乙:作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作为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牺牲者的尊敬,踏着牺牲者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比轻蔑(明知道这些东西会“快意于我的苦痛”而偏偏将最大的哀痛显示出来,这正是作者对于这些东西的严峻的示威)。

  学生丙:作者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里有作者的自谦,也有对死者的最大尊敬。

  ……

  3.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境地的?然后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的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品析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几个句子,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1.解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   

  (1)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出自《论睁了眼看》)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痛苦,正视一切重迭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出自《淡淡的血痕中》)  

  (2)学生分析后明确:“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2.解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

  (1)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绝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一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出自《无花的蔷薇之二》)

  (2)明确:“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但作者在强调爆发。  

  3.解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

  明确:第一句中的“这”指代“三个女子的从容”;第二句中的“这几缕血痕”指的是“三一八”大屠杀。“文明”“伟绩”“武功”部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赞颂三个女子临危不惧、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揭露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的心情。

  4.解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

  (1)

  ①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②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③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出自《空谈》)

  (2)明确:“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其中”指流血斗争。作者用煤的形成来比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而请愿何能推动历史的进步呢?可见作者是否定徒手请愿这种斗争方式的。

  5.解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

  明确: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全文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布置作业:熟练背诵文章的二、四小节。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

  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清理思路,把握内容与主旨。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梳理文脉,分析结构及局部思路。

  2、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二)作者介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三)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文章,诬蔑参加*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者”。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四)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1、阅读全文,打记生字词,并注音解释

  2、全文主要写了哪几类人,作者对其感情态度有什么不同?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七个段落得主要内容

  重点生字:

  抵(dǐ)菲(fěi)桀(jié)骜(ào)赁(lìn)

  喋(dié)骸(hái)攒(cuán)渍(zì)绯(fēi)

  重点词语:

  寥落:稀少。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思。

  造化:指自然界。

  深味:深深地体会。

  微漠:依稀,淡薄。

  黯然:忧伤的样子。

  喋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

  浸渍:渗透,浸润。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人物及感情态度:

  爱国青年(真的猛士)___________沉痛悼念奉献尊敬

  反动势力(*者、学者文人)___________控诉罪行痛斥无耻

  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________痛心麻木呼唤爆发

  段落大意: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五)研读课文

  1、学习一、二部分,讨论: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总结: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露“许多东西的*”,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确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2、学习第三部分,思考回答:记主要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写刘和珍的内容:

  开头:“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第三部分第2段:“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3、学习第四、五两部分,这两部分主要追叙爱国青年遇害时的情景,思考这两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什么?

  先写事件概况,再写事件细节。以如山铁证,揭露敌人的暴虐、阴险、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表达作者的强烈愤慨和无比哀痛之情。

  五、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者的悲愤之情。作者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中心安排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9

  青青子衿

  第二单元

  一、单元课文特点

  1、从文体上看,《纪念刘和珍君》是杂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演说辞,《过万重山漫想》是散文,《简笔与繁笔》是文艺随笔。

  2、从表达方式上看,四篇文章虽根据文体特点各有侧重,但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主题。

  《记》在叙述了刘的生平经历及遇难经过后,以议论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训及其深远意义。《简》作为一篇文艺随笔,论述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的道理 。《过》和《讲》两篇也是叙述、议论、说明、抒情综合运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从而透彻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体会演说辞、文艺随笔的特点 ,学写演讲稿、文艺短评。

  3、理解文中比喻、比拟、反复、反语、设问等修矢的运用及表达作用。

  4、复习初中单句、复句知识,掌握常见关联词。

  5、了解旧社会的黑暗,继承中华民族光荣的革命传统,继承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读书”的远大理想,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三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2、这四篇文章,写作时间上各不相同,跨度较大,文章文体特点、表现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体特点理解全文,才能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这也可算作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3、演说辞、文艺随笔都属于应用性文体,我们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这种文体的特点,而且应该积极指导实践,学习它们的一些写法,为今后的自觉运用服务。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计划8课时。依课本安排,精讲课各两课时,自读课各一课时,重点落实本课“理清思路”的教学重点,其余内容留作课下深入理解,一节作文指导课,一节实践课。

  第六课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预习:本文内容深刻,时代距离较远,难度大,课前的预习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清生字词的意义;

  2、记下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发现的疑难(课前交老师及时汇总);

  3、思考一个问题: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纪念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迹?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课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骤:

  第一步:检查预习情况。可请一两位同学着重汇报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其他同学补充,也可由教师汇总介绍同学预习中提出的疑问。目的在于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

  第二步:简介“三·一八”事件的有关背景及作者写作此文前后的思想、行动,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三步:朗读课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师示范朗读第一部分,接着请六位同学分别朗读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读二至五部分)。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把学生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视学生实际而定。

  第四步:讨论分析课文。

  1、课文纪念刘和君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可以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2、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问题1,讨论内容见“课文说明”一,目的在于弄清课文的中心思想;问题2,讨论内容见“课文说明”二,目的在于弄清文章的思路。

  讨论方法:问题1,可先请若干同学,按预习笔记,讲述课文所记刘和珍的事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剖析关键字词的含义,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强调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师示范分析一件事,余下的让学生通过小组议论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2,可先让学生划出课文中先后反复出现的“有话要说”,“无话可说”的语句,然后逐一分析有关语句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针对什么而言,含义是什么。同样,可由教师先示范分析一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余下各句。

  在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顺带归纳课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讨论时,教师巡视辅导;讨论后,可分别请几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第五步:小结

  1、讨论问题1时,体会作者“悲”的感情;讨论问题2时,继续体会作者“悲”和“愤”的感情。教师小结时,应注意将“悲”与“愤”汇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2、布置作业 

  (一)复习课文,着重探讨课文第六、七两部分的含义。

  (二)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任务:理解鲁迅先生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体会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进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骤:

  第一步: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第二步:讨论分析课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内容较深,可主要由教师讲解,着重讲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诗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是如何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为人类历史的前进而付出的代价,这血就不会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讨论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作用,进而联系第三段,理解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回顾历史高度评价刘和珍等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意义。讨论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对“中国女子”、“压抑至数千年”等关键词语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有关重点语句的含义。通过以上的讨论、讲解,学生对课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已有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组 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关重点语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讨论的内容及顺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惊心动魄的伟大”、“伟绩”、“武功”;

  3、“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思考和练习”二、三中还提到的其他语句,也应在讨论中顺带加以解决。

  第四步:总结。

  1、归纳学生讨论情况,明确对有关语句的理解;对学生 中意见分歧较大的某些问题,也可不急于统一意见,可引导学生课后继续争论。

  2、明确本文的中心:纪念、揭露、歌颂,三者统一而以“纪念”为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愤感情;理解作者对“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难意义的评价。

  3、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写一则三至五百字的简讯,报道“三·一八”事件 的真象。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0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百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关键文句的理解。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二、指导预习。

  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①洗涤(dí);②惮(dàn);③攒射(cuán)、尸骸(hái)

  2.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4.划出课文中的疑点。

  (以上预习力争在20分钟内完成)。

  三、研习新课。

  1.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教师板书:

  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集体阅读一、二部分,讨论: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总结: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勺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3.让一名同学读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考虑并回答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教师先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后和学生共同分析:“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4.集体阅读第四、五两部分,然后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瀑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四、小结。

  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因此,作者就以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围绕着“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这一文章中心安排了文章几个部分的内容,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五、布置作业 。

  1.复习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2.阅读第六、七两部分内容,探讨其深刻含义。

  第 二 课 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

  明确: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集体阅读第七部分的内容,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教者在充满激情的朗诵后,明确这一段中的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请同学们背诵文章的第一部分,考虑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明确答案:“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③“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明确:“中国人”泛指中国人。“向来”、“不惮”、“最坏”等词语,表明作者对自己的观点的执着和自信。

  四、总结。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五、布置作业 。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

  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1926年3月18日,为*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前,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女师大师生是由学生会组织上街的,领队的就是年仅22岁的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行进在队伍前面的还有张静淑、畅德群等,都高举着纸旗,呼喊着口号。当来到铁狮子胡同附近时,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清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刘和珍走在前头,首当其冲,中弹倒下。张静淑和杨德群先后前去搀扶,也相继中弹。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三、设疑讨论——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提问:从文章的题目看,“记念”说明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叙述的主体。同学们,你们以前一定写过不少此类文章,你们一般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呢?

  学生回答:一般是通过叙事来凸现人物形象,另外还要交代事件的缘由和结果。

  (放录音,让学生带着自己已往的经验,采用边听边勾画、做标记的方法初步疏理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生思考: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板书:记叙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

  板书:交代写作缘由

  提问: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板书:教训意义

  教训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板书:总体思路

  四、典题拓展

  板书:局部思路

  1.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

  (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板书:奠烈士醒庸人

  (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

  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段政府诬指为“暴徒”的遇害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出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体现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板书:思路顺序

  爱逻

  ∣

  憎辑

  2.分析第二部分(三、四、五节)的思路

  指名3位同学分别朗读三、四、五节,读完后组织学生讨论:第二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怎样理解三、四、五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作者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她遇难的经过。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第三节侧重写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即她在女师大学生运动中的出色表现。鲁迅先生写与刘和珍的关系,谦虚地自称为“苟活到现在的我”;在写向刘和珍致哀时,又用了“奉献”一词,充分表达了对烈士的高度赞颂和深切的悼念之情。接着作者写刘和珍在学生运动中和平时的表现,反复写到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为下文刘和珍惨遭枪杀作了铺垫。正因为刘和珍君的出色表现,刘和珍君的“温和”“微笑”使鲁迅先生“不料”“也不信”,“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会“无端在府门前喋血”。但面对血淋淋的残杀,无耻的诬蔑和卑鄙恶劣的流言蜚语,鲁迅先生不能不感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极度的愤怒使鲁迅先生发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呼喊。由此,鲁迅先生在第五小节中怀着悲愤的心情追叙了刘和珍等无端遇害的具体经过,赞扬烈士临难沉着、勇敢和互相救助的精神,进一步声讨反动军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板书:

  追述生前事迹生前时

  详写遇难经过遇害间

  3.分析第三部分(六、七节)的思路

  (学生齐读两遍)

  提问:这部分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的做法,痛心地指出爱国青年的牺牲没有解决什么问题。非人的世界“依旧太平”。并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前进一小步,而且“*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然后将笔锋一转高度评价和热情歌颂了她们“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肯定了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鼓励“真的猛士”要奋然而前行。可见这部分是按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板书:

  提问:如何体会作者的匠心?

  明确:从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渭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他在l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路,即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未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听写字词[来源:第一范文网]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执政府卫队竟用*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帝国主义”“*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篇13

  《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之手,在做这道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你知道正确答案吗?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带来的语文课文《纪念刘和珍君》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同学们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原文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题目

  1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4分)

  14、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分)

  (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4分)

  15、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4分)

  16、从文中可以知道,鲁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活动的态度如何?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6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

  13、“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14、(1)一个人在逆境中特别困难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跳起来反抗,就是沉默中爆发;二就是继续萎靡不振,向困难低头,这就是在沉默中灭亡。(2)“伟绩”和“武功”是反语,这句话既揭露了段政府的暴行与中外反动派的屠戮一脉相承,又指出了这次暴行是空前的。这几缕血,指的是段祺瑞对青年学生的残酷暴行,比起前面列举的暴行,这种残暴有过之而无不及。前面列举的暴行,在这种残暴面前,作者认为是小巫见大巫。

  15、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的深远影响。

  16、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只能得到一小块,然而情愿是不在其中的!《纪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就可以解读出鲁迅对情愿活动的态度是不鼓励和不支持的。他认为反动派太强大,不讲民主,实行暴政统治,人们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这样的反动统治,情愿是徒劳的,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