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魂枪》教学设计

2023-08-01

《断魂枪》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学生在初中对老舍及其作品已有了初步接触及了解,高一阶段应在思考和审美方面有所强化和提升。本文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老舍语言特色,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断魂枪》丰富的思想内涵,探讨主人公的人格品质、价值追求,以及透视作品体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增进对历史、社会的了解,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思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二、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2、根据作家、作品背景知识,仿照《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夹批、旁批,为本文批注;或根据教师建议完成以下思考:(1)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怎样?为什么?(2)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始终不传“断魂枪”?(根据学生层次可具体分层要求。)(二)课上活动1、检查预习情况。(1)概述课文故事梗概。(2)交流学生批注。(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二人重点发言。)2、师生共同研讨。(1)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怎样?为什么?阐释:当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的中国大门,“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人们祈告祖先与神灵不再有任何用,长矛毒驽,花蛇斑彩的厚盾挡不住不同面色人的雷烟火炮,因为他们的“枪口”还热着。连皇帝的头都能被杀,整个国家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而他的徒弟们依然满足于温饱,热衷于炫耀,所以尽管他在生活上对王三胜们有所援助,但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并不满意的,也无可奈何,于是对他们学武的要求要么回避要么拒绝,对外也不承认他们的师徒关系。(2)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始终不传“断魂枪”?阐释:如果说沙子龙与王三胜的师徒关系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社会变迁的结果,那么他始终不与孙老者交手则更多的体现了他在这种社会变迁中的心境和人格特征。沙子龙面对巨大而急速的社会变迁,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一方面他对过去时代无限留恋、眷念、欣赏,另一方面他对时代变化充满伤感和无奈,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与清醒。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这样的沙子龙是决不会与任何高手比试的,自然也不会传授他视为人生精魂的断魂枪。3、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意味,进一步感受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举例:课文最后一段“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走镖已经没有饭吃了”,沙子龙顺时应世把镖局改成了客栈,但枪却是不能再传。因为那杆枪和他出生入死,既记录着沙子龙的全部辉煌,又承载着他的全部价值,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同时,断魂枪虽说是落后于时代了,但正如前面的论述,它也有它的精魂。这使它脱离一般的民族工艺而成为“五虎断魂枪”,成为一种英雄精神的象征。威震西北的镖师和他的五虎断魂枪已经如滔滔江水随着那个古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这个无需再传也无人可传的时代,再传枪,无疑是对那杆枪,那英雄精神的糟践。从这一点看,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沙子龙无疑是清醒、理智的。正是考虑到所有这些因素,开客栈的沙子龙所以才拒绝了孙老者,并且对王三胜等人的流言蜚语置若罔闻。沙子龙这种看似保守实是清醒的倔强又依稀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牺牲精神的崇高和悲壮。沙子龙对断魂枪的不传从而在实质上也指向了对生命尊严的坚守。这种坚守的胜利也就成为个体柔弱的生命对冷酷无情的社会历史进程的胜利。老舍珍视的其实就是沙子龙面对命运挑战的无畏姿态。所以,作品最后,练完了六十四路断魂枪,沙子龙“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抚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一声长叹固然是对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无奈,而一个“笑”字又表明了沙子龙那种“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式的带着超然的坚守姿态。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在主题上是以“断魂枪”来写“断魂人”,关注的是沙子龙在复杂变动时代的心理走向以及命运姿态,并由此传达了老舍对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发掘一种理想生命状态的努力。4、课堂拓展(1)如果你是沙子龙,你传不传断魂枪?(2)这篇小说中你对谁的印象最深?(3)有人说这不是一篇武侠小说,你认为呢?(三)课下作业1、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将夹批、旁批修改、补充。阅读要求:从某个或几个片段揣摩或体会。2、对“课堂拓展”内容整理,补充,完成片断写作。

《断魂枪》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欣赏中国现代小说。

  (二)欣赏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欣赏现代小说,具体来说,就是欣赏、体味作品中的思想、旨趣以及艺术特色。

  《断魂枪》写于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沙子龙由风云一时走向失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很清楚的,而对落后民族“历史性的沉沦”,应该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失落,我们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沙子龙的悲剧,是作者为我们敲起的警钟。近现代是中国人现代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主义时代,老舍的忧患意识,正是一个优秀作家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命运的充分体现。

  沙子龙这一艺术形象,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应该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他的奇人奇性,极具特色。作为江湖上一个拳师,他的悲剧性格,由作者用现实主义手法逐步展现出来,直至文章结尾处夜练“断魂枪”达到极致。学习这篇小说,可以结合“荷花淀”的创作风格,体会这种现实主义传统的写作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主旨何在?

  老舍塑造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他的强烈的爱国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沙子龙在时代风潮面前,抱残守缺、自甘沉沦、愚钝麻木,这种劣根性,当然是一种锢疾。有鉴于此,老舍是借沙子龙“断魂枪”的悲剧,唤醒国民,由此而警醒起来:一定要抛开“旧势力的重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

  (二)作者没有直接表现“五虎断魂枪”的神采,却描绘了两位陪衬人物的武艺,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作者先是写王三胜耍大刀。“一跺脚,刀横起,大红樱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手起风生,忽忽直响。”

  接着,写千里寻师的孙老者。“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的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这个貌不惊人的老者打起拳来,却是身手不凡:“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

  而在文章结尾处,沙子龙夜练断魂枪作者一笔带过。

  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映衬烘托、以少胜多的方法。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写作过程中依据一种冰山原理。冰山露出水面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略去主体部分,却可以使之更能唤起人们的审视欲望,这也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比如,著名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对木兰从军出征的状况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六句轻轻带过,即使这六句也没有正面写开战,而是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来侧面渲染。这首民歌,把木兰十年转战,与敌人正面交锋的情景全然舍掉了;而对她出征之前在织布机前的叹息,在还乡之后“理云鬓”、“贴花黄”的种种小儿女情态却大加渲染。《木兰诗》中这种虚实处理的方法,其写作主旨是非常明确的,即作品中歌颂的不是须眉男子,而是在国家危亡之际,豪气不让须眉的一位巾帼英雄。

  《断魂枪》先写王三胜及孙老者的高超武艺,也正是为了突出“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也即沙子龙的武艺非凡,暗示出人生命运感与历史沧桑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理清思路。

  1.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能简明、清楚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主要情节是:

  沙子龙的枪法决不再传。徒弟们来讨教,沙子龙用说句笑话的方法敷衍过去,甚至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孙老头与王三胜的较量,失败了的王三胜想用师傅的能力威望慑服对方.就引着孙老头来拜会沙子龙。但是不管怎么说,沙子龙就是无动于衷,决心彻底埋葬昔日的辉煌。他不想耍耍小威风,逞一时的意气。因为他非常清楚,“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教师点拨:①情节的顺序,是按时间先后来写。这样显得思路清楚,符合民族的、传统的阅读习惯和心理。②在叙述情节过程中,可以删繁就简,具体的描写部分可以从略。③注意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关键地方要交待清楚。

  2.比较《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荷花淀》,通过综合比较,对思路的认识应更趋于明确。

  (二)概括要点。

  《断魂枪》的人物分析:

  (1)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辩证关系。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提问:《断魂枪》的人物描写。和本单元前面所学的几篇课文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讨论教师归纳:

  (1)相同点是人物的常规的描写方法,其中尤以动作描写最为生动传神。

  板书:课文39页最后一段。重点标出:“靠”、“努”、“绷”、“鼓”、“跺”、“模”、“摆”等动词。

  通过复习以前小说作品,由同学共同当堂完成,从而明确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使人物形象的刻画基本方法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明确。

  (2)不同点:主要人物着墨不多,倒用不少篇幅写王三胜和孙老者。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王三胜是为了突出沙子龙,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品味。

  教师提示:除小说之外,在其它文学作品中,有无同样的例子?

  板书:

  天下文章数我方,(A)

  我方文章数我乡,(B)

  我乡文章数我兄,(C)

  我兄求我改文章。(D)

  经讨论,教师归纳:A、B、C的作用,即在于D。从内容看,A、B、C是陪衬之笔,虽然占了四句中的三句,其实只是为了D这一句。所以,文章的表意重心,要从内容看,不能只看字数、篇幅的多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