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2023-07-31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明确学习要靠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固定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与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劝学》都是先秦散文的精品。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史哲不分”。我们既可以从中看到飞扬的文采也可以读出历史的深邃,更能感受到哲理的玄机。因此大家注意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从多角度去理解它们,不要仅仅当做一篇文学作品来阅读,要读出其中的内蕴。

  [提问]结合预习,那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荀子和他的思想?

  明确:荀子,名况,字卿。他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智者。

  二、诵读。

  请一个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共三遍。

  教师纠正字音和语气。

  有yòu 槁 gǎo 砺lì 跂qì 舆yú 蛟jiāo 跬kuǐ 骐qí 骥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鳝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绳 / 则直,金/ 就砺/ 则利

  4、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 而行无过矣。

  5、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第1段是总起,要读的掷地有声;后面各段中的设喻和排比要读出气势。第2段语气稍缓,3、4段渐渐激扬。注意语调和情感的处理。

  三、理解中心、疏通文字。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鼓励”的意思。繁体字“劝”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劝学》中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的句型。

  [提问]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起来疏通一下文意,并且讲一讲自己在阅读时发现了哪一些该注意的文言现象。

  1,通假: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

  2,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使动,使……弯曲)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乎己

  b.上(表行为动作的方向、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使……快)足也

  3,句式:

  (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状语后置:取之于蓝 而寒于水

  4,古今:参、疾、假、劝、爪牙、可以

  5,多义:绝、闻、强、假、望。

  6,虚词:于、而、者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 “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

  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

  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难句解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重读课文。

  五、小结: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荀子和他的思想的知识,熟读了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在下堂课中,我们将走进荀子思想的深处,去体会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和他论说文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阅读。

  1、背诵课文。

  2、了解论说层次。

  [提问]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作者在什么地方提出了他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提问]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提问]作为一篇论说文,那么在行文时就要围绕论点展开,《劝学》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各段都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2段讲学习的意义、3段讲学习的作用、4段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讨论分析。

  [提问]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提问]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提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提问]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提出了哪一些观点?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学生讨论]结合课后第四题,谈谈荀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在当世有什么发展与补充和借鉴意义。

  再次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言论:(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教师再提供一些供赏析)

  一、立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四、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文中任意一句写鉴赏一篇,不少于五百字。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请××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5):“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同学回答。

  生(6):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同学。

  生(7):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同学。

  生(8):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部分)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集体)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同学。

  生(9):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积土成山”,开始。

  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0):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同学。

  生(11):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11):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同学,你说说。

  生(12):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谁说?(学生举手)××同学。

  生(13):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同学,你怎样写的。

  生(14):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同学,你说一个。

  生(15):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同学。

  生(16):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同学。

  生(17):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同学,说说你的意见。

  生(18):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19):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学生写,6分钟)

  师:我看同学们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6人一组,交流7分钟)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第二组组长举手说:××同学),请××同学读读。

  生(20):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还有好的吗?(第五组组长站起来说:××同学请××同学读一下。

  生(21):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有组长举手)(下课铃响)还有好的句子,请课代表收集起来,贴在学习专栏里。今天的作业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下课。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2、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论证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联

  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也许我们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的重要性;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它将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2.解题

  (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为什么要劝学?

  (2)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获得良好教养的途径。

  3.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通过自读、查找相关资料、研讨和交流等途径,已经基本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我们来大声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朗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4.质疑,讨论,分析

  从朗读这个角度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当然,尽管如此,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读懂了荀子的这篇文章。可能我们还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各小组把你们讨论交流后把难以解决的字、词、句方面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质疑。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

  (2)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登高而招

  (4)古今译义:博学、用心、爪牙、寄托

  (5)句式: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倒装句: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宾短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问题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在文章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从学习的意义方面。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人如果要知明而行无过,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②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弥补后天不足,并得到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并无异样,而君子只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③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荀子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平时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3)《劝学》全篇人文性很浓,从开篇到结尾始终讲述人要怎样。对此你怎么认识?

  明确:全篇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结果知明而行无过。

  吾: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得出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得出假物的好处,两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个境界。

  4)《劝学》这部古代作品为什么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

  明确:《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读起来,仍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什么?

  明确: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6)同学们学过了这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后,你对文章中哪些观点比较认同,你不赞同哪些,谈一谈感想。

  7.课堂小结

  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全文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论述了环境能够影响人的道理。我们大家要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善恶,选择环境,以利于自身发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胆量,也就是通过学习,还要改变环境。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文言常用虚词

  3、掌握课文出现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教法及手段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解题。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近音)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zhòng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重点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劝学中“劝”为何意?

  (2)荀子“人性恶”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

  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1青出于蓝2冰寒于水3直木为轮4木受绳5金就砺

  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

  “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5)学生齐读第2段

  3、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本段又采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见2登高而招3顺风而呼4假舆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维推理模式,分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明确:客观事物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过善假于物可以弥补自身不足,“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学习

  (5)小结

  本段谈的是学习的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用几组比喻句来说明,本段再次采用比喻论证。

  (6)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4、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主要论述学习态度与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4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即道理明白、具体生动。

  5学生齐背第4段。

  三、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说理透彻的特点。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荀子的观点的看法。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预习下一课。

  2、完成《资源与学案》练习。

  五、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2)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态度、方法对比

  积累

  坚持

  专一

  王鹏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7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而温故而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劝学(教师中心稿)教案。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师中心稿)教案》。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如何获得教养”和“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条新闻轰动全世界: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4、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提问: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三、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1、解读第一段(7分钟)

  1)回忆上个课时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2)齐背诵第一段后,提问:

  a、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b、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c、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d、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e、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g、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问题层层递进,学生回答一个接一个问题时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学习的意义为何?)

  3)教师总结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2、解读第二段(7分钟)

  1)同学们一起背诵第二自然段。

  2)提问:

  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

  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用哪几个比喻?

  (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层次和主旨——学习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3、解读第三段(7分钟)

  1)引导学生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段(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

  4、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5、布置作业: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11

  刘星河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

  1.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板书设计 

  [1]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12

  一、导入新课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有劝勉、鼓励之意。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点文言知识点:

  1、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槁gǎo暴pù砺lì参省cān xǐng知zhì明须臾yú

  跂qì舆yú生xìng蛟jiāo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

  锲qiè镂lòu螯áo鳝shàn

  2、梳理文言知识点: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②古今异义

  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心思今义:专心、认真。

  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③重点实词:劝、学、青、中、极、致、假、绝、兴、功、强、用。

  ④重点虚词:于、者、而(课堂上只讲解“而”,其他两个字要求学生课下归纳)

  而: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

  ⑤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断句:青,取之于蓝。

  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冰,水为之。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翻译重点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二、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全文

  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第一层“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第二层“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第三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几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分析第三段:

  提问: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5、分析第四段:

  提问:第四段作者又运用了几个比喻?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本段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归纳文章的论证层次: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运用了排比和对偶,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五、小结全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板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①②③④

  坚持⑤⑥⑦⑧

  专一⑨⑩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掌握积累下列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掌握积累下列文言虚词:于、而、故、焉、乎、之、其。

  2.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自主学习、从师而学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生能归纳出作者在文章中对学习规律性的阐释,能在探讨的基础上说出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的内在联系。

  2. 学生能结合文章说出如何正确地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 教学方式:问题探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上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获得教养的途径》,懂得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得教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明白通过自主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也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

  (二) 1.点学生读《劝学》,正音。

  2. 掌握通假字

  3. .解题: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4..理解课文,疏通大意。(结合课件完成)

  5..总结写作特点: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6.实词积累:劝、已、中、槁暴、挺、砺、跂、疾、彰、假、绝、兴、跬、功、锲、躁

  7.虚词积累:而,于

  8常用句式判断(见课件)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劝学》。

  练习“一词多义”训练:绝,强,假,望,闻。

  第二课时:

  (一) 导入:从荀子的《劝学》我们学习到要不停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今天我们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所作的《师说》,来学习韩愈对从师学习的看法。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文体简介。

  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一场文学运动,它主要是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文风,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5.本文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中心的?

  (1)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分层:①总论点

  ②职能(正)

  ③必要(反)

  ④原则和标准

  (2)第二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抒情

  ①古之圣人 圣人 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纵比)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②对其子 爱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对其身(自比)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③百工之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及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其可怪也欤(讽刺)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评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3)课文第三段所用论证方法

  论点:圣人无常师

  引证:孔子的言和行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

  (4)说明写作缘由

  6.词类活用现象

  六、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