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学设计

2023-07-28

《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 是谁写的 诗的内容是什么 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 墨梅有什么特点 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 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岩:山岩的裂缝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坚韧不拔.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 你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 为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 (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2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羡xi n慕:看到别人的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诱惑:吸引,招引。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

  雾霭 i:雾气。

  桅w i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乐疆:安乐的地方。

  收容:收留。

  博爱:对人类普遍的爱。

  沟壑h :溪谷,山洞。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咏怀》一诗谴责贵族青年缺乏思想,对生活采取冷漠态度。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安贺斯特。从二十五岁开始弃绝社交足不出户,在家务劳动之余埋头作诗。她生前只有八首诗公开发表过,其余部分都是她死后三十年内由其亲人整理并陆续出版。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题材方面多半是自然、死亡、和永生。

  2、相关知识:

  ⑴关于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简而言之,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现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通俗一点 说,为了要说乙,因为甲跟乙有联系,所以只说甲不说乙,却让读者通过甲的形象自己去领会乙,去理解抽象的象征义。就是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象征的表现手法多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或着眼于全文的构思,要准确地了解文章的象征义,就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并且深入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的艺术构思。

  ⑵狄金森思想及创作特色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华·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诗稿没有注明创作的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添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这些革新使她的诗避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的风格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可敬的勇者的形象。通过对船夫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搏击、不断奋斗的生活描绘,反映了诗人为理想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帆》:这首小诗,平中见奇,借海上的风帆思考人生的道理,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强烈愿望。

  《蓝海》:本文含蓄地描述了诗人以陆地自居,通过赞颂蓝海的宽容、慈祥、博爱的伟大胸怀,抒发了诗人归属于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文章脉络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全诗分两层。

  第一层,勾画了船夫的形象——“在帆影下和暴风雨中渡过一生”,高度赞美了勇敢的船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第二层,表达了诗人的追求。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诗人愿意像大海上的勇敢的船夫那样搏击。

  《帆》:

  全诗三节,分三个部分。

  第一节,望帆发问,令人深思。

  第二节,以两个否定句回答前一节的问题,更令人思考。

  第三节,祈求风暴,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帆所追求的是闯过大浪努力锻炼自己成长。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

  《蓝海》:

  全诗分三部分。

  第一层,表明自己的心境。

  第二层,赞颂大海的“慈祥”“博爱”的伟大胸襟。

  第三层,抒发对大海的赞美之情。

  三、写作方法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⑴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如文中“诱惑的波浪总不停地呼唤你”,让我们在亲切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对船夫的羡慕,对理想的追求。

  ⑵运用象征的手法,婉转地将自己的理想寄寓于象征事物中,含蓄而深沉。

  诗人在此诗中,保持着他一贯以来的激情,在热情洋溢的诗句中歌唱着自己的理想,流露出为理想向困难挑战的激情与勇气,令人敬佩。

  《帆》:

  ⑴托物言志。诗的主要意象是大海中一片小小的白帆。全诗三节,每节四句,前两句定景,后两句言志。将全诗描绘的画面连贯起来,呈现出诗人借“帆”表达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

  ⑵景物描写与议论思考有机结合。全诗三节,每一节都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思考,而且每一节的思考都是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自己带出的,二者水到渠成,有机统一。

  《蓝海》:

  ⑴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

  (2)情感强烈而真挚。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管是哪一种主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作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

  四、重难点导析

  《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关于几个词的象征意义及象征手法的特点。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港湾”象征着安定的生活。

  “帆影”象征以大海为背景,船夫的生活环境。

  《帆》:

  “帆”的主题是个难点。这首诗借帆不愿在平静的港湾“享福”,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追求。那就是:人生应该经历风雨、见世面,而不应贪图安逸和享受,应该在奋斗中锻炼成长。

  《蓝海》:

  富有特色的破折号。

  第一个在声音的延大时,我们能体会到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的心态。第二个包含焦急的等待。第三、四个在声音的延长中流露着深情的赞美。后面三个表现了那种焦急的等待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高峰。

  【练习解答】

  一、这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此题答案不求一致,但是这个过程必须完成,才能帮助我们学到读诗的相关技巧。

  第一首,表达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拼搏,渴望新生活。

  第二首,表达作者满怀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第三首: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表明自己要归属大海的迫切心情。

  二、象征手法在诗歌中使用比较频繁,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学习过程中要明确这一点。

  “大海”象征着生活的环境。

  “孤帆”象征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暴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

  三、1.因为大海的勇敢的船夫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2.因为帆儿不满于暂时的宁静,敢于与风暴抗争。

  3.大海的魅力是慈祥、博爱。因为作者愿意投身于大海的怀抱,倾注对大海的羡慕之情,不断的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

  四、略

  五、略

  【类文品读】

  风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云裳(  ) 闪烁(  )

  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3.涛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略 2.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澎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3.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4.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5.“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惰。)

  【同步演练】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⑴普希金,     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是      国诗人、作家。狄金森是     国著名诗人。

  ⑵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

  ⑶   ,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b、我/厌倦/这土地了,渴求/另一种/自然

  c、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d、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3、下列破折号使用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啊,把手给我——我们心中充满同样的激情

  b、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

  c、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d、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4、揣摩三首诗中大海的形象,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

  5、划出下列句子的宾语。

  ⑴下面涌着清澈的溪流。

  ⑵请不要介意我的不请自来。

  ⑶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6、《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同步解读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7、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8、“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9、风暴的来临将给船只带来危险,帆儿为什么还乞求风暴呢?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美文赏读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1.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细读后思考,“礁石”象征什么?

  12.从全诗的描写看,诗人采用了白描手法,请概括全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13、“礁石”无疑是全诗的中心,但诗人在第一节诗中却从风浪的角度写礁石,这是什么写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14、第二节诗中着重写了礁石的哪两个方面?为两个方面统一在礁石的形象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5、请指出第二节的朗读重音。

  上一篇:鄂教版《诗三首》(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帆》...

  下一篇:鄂教版《诗三首》(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帆》...

《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3

  第一部分:

  1.填空:

  ⑴普希金,    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    。

  ⑵狄金森,    国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    。

  2.下面词语书写正确一项是(  )

  a、雾霭  博爱  祈求  充许

  b、诱惑  蔚蓝  请撤  羡募

  c、沟壑  厌倦  异帮  港湾

  d、呼啸  嘎吱  桅杆  追逐

  3.根据课文将诗句补充完整。

  ⑴也许你早该到达一个平静的港湾——你早该享受那幸福的安宁

  。

  ⑵     ,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

  ⑶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

  4.《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中,“我”所“渴求的另一种自然”指的是什么?

  5.《帆》中“下面的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象征着什么?

  6.“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蓝海

  狄金森

  我的河流涌向你——

  你肯收容吗,蓝色的海?

  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

  我要从污浊的沟壑

  把一条条溪流引来——

  说呀——大海——说你允我扑进你的胸怀!

  7.在作者笔下,蓝海是怎样的海?

  8.作者为什么说蓝海是慈祥而博爱的?

  9.“我扑进你的胸怀”是什么含义?

  10.《蓝海》和《帆》两诗中大海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

  根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向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11.诗中“根”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12.诗人以根自喻想表达什么?

  13.这首小诗的寓意是什么?

  14.你觉得这首诗的韵律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部分:

  15.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2004年湛江试题)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

  (2)

  16.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张琳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要超过45字。(2004年湛江试题)

  李蓉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琳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李蓉请张琳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教语文的郝老师,并让张琳代自己向郝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郝老师能批改好,好让张琳后天来时带给她:

  第二天,张琳把李蓉的作文交给郝老师时,对郝老师说:

  17.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益阳试题)

  某单位正在召开总结大会,牛厂长表彰了厂里的科技人员。他说:“我厂的科技人员研制的新的照明系统,能节约电费将近65%以上,这项成果将为我厂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牛厂长讲完后,大会主持人接着说:“下面欢送领导下台,请受表彰的科技人员上台。”牛厂长听了,很不自在。

  ①牛厂长的话里有一个病句,请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②牛厂长听了会议主持人的话,为什么“很不自在”?

  上一篇:《海洋忧思录》教案1

  下一篇:鄂教版八年级上册《诗三首》有讲有练

《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4

  《归园田居》同步练习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                            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  罗:______________  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  荷:______________  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参考答案]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