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书》

2023-07-05

《谏太宗十思书》 篇1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 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 。前面的课内作业 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 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谏太宗十思书》 篇2

  洗尽铅华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

  (3)岂……乎(4)何必……哉

  三.分析第一段:

  1.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自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3.分析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4.板书内容,做背诵指导:

  四.作业 :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二、三段

  教学过程 :

  一.齐读背诵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补充注释: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2.齐读本段,然后自由翻译全段。

  3.分析内容。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4.板书内容:

  三.分析第三段。

  1.补充注释: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2.分析内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3.板书内容: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五.诵读课文,当堂背诵。

  六.自出练习题一页(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1]

《谏太宗十思书》 篇3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二、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解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与奏、议、疏、表、对策类同,统称奏议)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引申常见古文体裁:疏、序、说、赋,教师自行把握)

  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

  朗读课文 ,注意字音和停顿

  求木之长(zhǎng) 浚(jùn)源 塞(sè)源 载(zài)舟

  壅(yōng)蔽 谬(miù)赏

  五、疏通文意

  1、认真参看文后注释

  2、结合课文注释,完成练习

  (1)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2)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3)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尝试背诵

  二、检查复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必浚其泉源 (jùn) B.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 (yōng)

  C.则思正身以黜恶 (chù) D.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buō)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忠诚的人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无以怒而滥刑 B.人君当神器之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总结归纳文言常识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同毋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凡百元首 帝王 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路人 走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树木的根部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则纵情以傲物 放纵情思,骄傲 尽情

  3、词类活用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

  宏兹九德 宏,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宏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

  使……辛苦

  形容词活用

  欲流之远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重权、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惧谗邪 谗邪,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

  邪恶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克终者盖寡 终: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 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4、一词多义

  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v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 adv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pron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v

  信:信者效其忠 诚实 adj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v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n

  忌不自信 相信 v

  求:求木之长者 追求 v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v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v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v

  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治理 v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v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v

  以: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连接动词及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表原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助词,防在动词其那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山峦为晴雪所洗 助词,为……所,表被动语气

  四、积累与课文有关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 分析课文

  1、 分析第一段

  引入:大家觉得标题中,作者最要突出强调的是哪个字?(思,板书)

  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魏征这个“诤臣”到底要皇帝老儿“思”些什么?

  问:第一节课我们讲过这是一篇骈文,它的特点是多用典、多用排比句。

  请找出排比句:

  明确: 出示小黑板:

  (先写左边,右边的结合下面讲的内容再补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正面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面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问:前三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前三句用来说明什么?后三句呢?

  明确: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三个排比句, 两个作比喻, 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加上一个反问,强调不可,简洁有力。

  问:作者用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最后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国君只有“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才能治理好国家。

  板书(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点生背诵

  2、分析第二段

  引入:第一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向我们提出了人君当“居安思危”的见解,那么,为什么必须“居安思危”呢?(板书:为什么思)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段,和作者一起来分析问题(板书:分析问题)。

  问: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克服。

  于是,接下来作者用一个设问引出了分析论证。

  问:列举“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问:最后两句具体说明了什么?

  明确: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问: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作什么的关系?

  明确: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问: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板书)。

  老师范背

  3、分析第三段

  生齐读

  引入:在作者对为什么要思作了分析了以后,作为一个臣子,他不失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向唐太宗说明应该要“思”些什么(板书)才能防止覆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每天皇帝老儿都要想些什么。

  问: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确:文武并用,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问:要实现\"“垂拱而治”就必须\"文武并用\",那么魏征认为什么样才是\"文武并用\" ?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问: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明确: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问: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明确:要“十思”、宏“九德”。

  问:“十思”的内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戒?

  明确: 思知足 思知止 思谦冲 思江海 思三驱 思慎始

  思虚心 思正身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分为: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 (第3、4条)

  戒纵欲 (第5、6条)

  戒轻人言 (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问:这“十思”虽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但我们从当时的社会来看,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明确: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理思路:在文章最后,作者表示,做到了这“十思五戒”,国君就可以垂拱而治,用不着“劳神苦思,代百思之职役”,江山永固。至此,作者提出的居安思危就有了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板书:解决问题)

  三、总结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问: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明确: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

  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

  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

  板书设计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迁移拓展:

  请你谈谈, 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五、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学习“十思” 的现实意义,写一篇200字短文。

  [1]

《谏太宗十思书》 篇4

  一.导语 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 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 。前面的课内作业 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 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

  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谏太宗十思书》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文言知识及典故。

  2.情景交融的写法。

  3.清新藻丽的初唐骈文文风。

  (二)能力训练点

  1.文言散文鉴赏能力。

  2.理解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学习作者“居卑位而思有为”的蓬勃的进取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情景交融的写法。(2)语言特点。

  难点:作者复杂的感情和大量的典故。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下注释,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再向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遭遇。之后,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突出教学要点,从优美的景物描写看语言特征;从抒情的段落分析作者写作的情感,理解一下作者通过文字究竟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引导他们质疑传统的说法。进而,从新的角度看待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讨论文中作者的感情。

  2.比较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登高主题。

  3.讨论题目:当生活满目疮痍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我们祖国的版图北起白雪皑皑的大小兴安岭,南到碧波荡漾的南海,西起空灵神秘的雪山戈壁,东到云蒸霞蔚的东海。在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庙宇、楼阁园林,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范文正公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它们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前三者,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早已烂熟与心了!从这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由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创作的散文《滕王阁序》。

  (一)明确目标

  了解创作背景,进行鉴赏训练。

  (二)整体感知

  1.参照文下注释阅读第一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此文的?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去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王勃,少有才名。他凭着横溢的才华,怀着“兼济天下”的远大的抱负,走上了坎坷而险恶的仕途。恃才傲物的他,与官场很难相融,仿佛宦海泛梗、风中转蓬。他先是因为戏檄英王鸡而被赶出沛王府,接着又因擅杀官奴被判处死刑。幸好后来遇到大赦,保住了性命。他虽死里逃生,但他的父亲却因此被贬到偏远的交阯(今越南)做地方官。上元二年(675)春,王勃离开龙门老家,南下探父,途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达洪州。恰逢重阳佳节,洪州都督广邀宾朋,大宴滕王阁。王勃也在被邀之列。于是,创作了这一传诵千古的骈文名篇。

  2.[提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入手去分析,注意文章在内容上的层次性。

  文章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就在汉代的豫章故郡,现在的洪州府。地属翼轸两星的分野,土地一直延伸和衡山、庐山相接。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整个楚地,又连接着瓯越之地。像这样介绍地理位置的写法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作者没有从简单的区域位置去写,而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去写,从全中国的角度去写。仿佛把每个读者带到云端,从高空鸟瞰整个洪州的山水,鸟瞰壮丽的滕王阁。这种大起笔,大落笔,使滕王阁一下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恢弘气势。但看这几句起语,就能知道下文的不俗了。

  如此灵秀的地方,当然会产生杰出的人物。下文很自然的由自然情况过渡到对人的描写,赞美这里俊才飞驰,而所有的这些俊美的人此时都在都督的府中。“宾主尽东南之美”,有名望高的、有行为好的、有富于文采的、还有精通韬略的。宾客的美,实际上暗示了主人的美。在盛赞了宾主之后,作者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才介绍了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加这次盛会的,并且,谦虚的说,“我”本无知,只不过赶上这次盛会罢了。

  这篇文章作于都督大宴之上,作者当然免不了对参与宴会的贤主嘉宾要颂扬一番,对滕王高阁和社会状况要铺陈一下,这是很正常的。

  3.[提问]阅读第二第三自然段,看看在这两段著名的景物描写中,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意境如何?并找出全文的文眼之句。引导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人手,回答问题。注意登高望景的景物特点和描写角度;注意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文学中描写秋景的意境的不同。

  —开始先点明时间:阴历九月,正是深秋时节。  接着两句是总写景物的特点:“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深秋时节,骤雨刚过,潭水越发的清澈寒碧;薄幕中水面蒸腾的水气和淡淡的残阳相凝,山峦都被笼罩在紫色的暮霭中。然后极尽铺陈之能事,描绘了一幅“秋晚暮色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苍翠的群山,山中隐约的朱红的阁道,迂回的河水,繁华的市井,参差的楼阁,港口的舟楫:在这中间,点缀着灿烂艳丽的落霞,栖息在水边的孤鹜;再衬上回荡在水面上的渔歌和响遏行云的雁鸣。在这幅图画中,有艳丽的颜色,有动听的声响,真是五彩缤纷!

  在这两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色”是全诗意境的诗眼,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宋人王应麟说:“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起飞,杨柳共春施一色。’王勃仿其语。江左卑弱之风也。”王勃的确用了和庾信一样的句式,但在意境的创造上,王勃这句比庾信句更是百倍的优美和洒脱。

  与传统中写秋景的诗不同。作者一反文学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前两个部分,体会作者在叙述、写景部分的笔法和语言美。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作者的语言和意境之美。

  2.背诵写景的两段,预习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