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2023-02-06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1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感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1、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体会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课  型        

      自读指导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课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识; 

      A、割让史: 

      1842年: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1898年: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归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学生边读边思考: 

      (一)切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邓小平 

  总:基本立场        三个问题 

         1.主权问题    不平等条约有效论 

  分:   2.繁荣问题    英国管辖繁荣论         

         3.波动问题    香港灾难论 

  总:中方建议       达成协议 

      (二)根据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把主权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讲? 

          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

      (三)再读这篇文章,要求学生把表现“坚定原则性”的内容找出来,看看它们是怎样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的。 

      (四)试从语气、节奏、措辞、句式方面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各体现出了外交语言的哪些特点,并由此探讨其深刻含义。

  1、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2、 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 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4、 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5、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6、 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7、 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8、 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

  9、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五)本文语言特点简析:

  A、 补充修正,措辞严谨,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B、 对己,话从反面说;对人,话从正面说。

  C、 高瞻远瞩,目光敏锐,言辞轻松。

  D、 立场坚定,语义明确,但措辞委婉。

  四.学生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文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式,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面而又刚柔相济,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义正辞严的批驳,有循循善诱的开导;既言之有理,又动之以情;既坚持了坚定的原则性,又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谈话技巧。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深入领会课文,体会作者高屋建瓴的洞察力,赏析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和势如破竹的论辩风格;2、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其它与本课相关的习题;3、预习下一课:《为了忘却的记念》。

  [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2

  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所以,我们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时,还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

  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我不担心这一点。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我们建议达成这样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一九九七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十五年怎样过渡得好以及十五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因而也最需要发挥语

  言的艺术。这篇谈话明白晓畅,富于言语技巧,举重若轻,刚柔并济。阅读时要

  多想想,话为什么这样说,深层含义是什么,用心加以探究。

  练习

  2.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4.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5.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l.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2.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3.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 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繁荣”前面用了哪两个字?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

  管辖之下才能实现。

  管理得更好。

  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一九九七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②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磋商。

  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

  ②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五人墓碑记

  ·项脊轩志

  ·伶官传序

  ·游褒禅山记

  ·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六国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6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教学目标:

  1. 训练迅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2.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文中重要的语句

  3. 体会邓小平同志举重若轻、刚柔相济的言语技巧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重要语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文章深层含义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本课在深入领会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重要语句是,拟用学生探讨的方式来解决,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文章深层含义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预习作业

  二、 导入

  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选自闻一多先生诗歌《七子之歌》

  1. 香港割让历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签订《民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

  2. 香港归还历史

  a. 1982年9月——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

  b. 1983年7月——1984年9月,丙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会谈。

  c. 1984年9月26日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谈判圆满结束

  d. 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三、 析结构——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1. 上个单元,我们重点学习了“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从结构上讲,哪个段落是文章的重点段呢?

  2. 我们可以看出,全文是总分总结构,第二部分重点谈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a. 关于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 关于香港回归后的管理方式问题,邓小平宣布“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衽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当的制度要保持”(这个观点,后来概括为“一国两制”)

  c. 关于香港回归前的平衡过渡问题,邓小平说:“小的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总是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四、 品语言——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学习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一)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外交语言与其他场合的语言不同,既要明白通畅,又要在卑不亢,它最讲究语言技巧。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时,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记者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说: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周总理这几句话不仅保全了国家的尊严,而且给予有力的回击。

  邓小平先生既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也是非常优秀的外交家。在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就体现了他举重若轻,刚柔相济的语言技巧。读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能只是理解一个大概意思,而应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领略一代伟人的睿智。

  1.“如果中国在一九九切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明确深层含义:收回香港主权,是12亿中国人民的意志。邓小平的背后,站着的是12亿中国人民。

  2.“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明确深层含义:今天的中国政府决不像晚清政府那样软弱可欺,也决不像李鸿章那样搞屈辱外交,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3.“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明确深层含义:这句话表明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

  4.“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明确深层含义:英国的殖民统治,是英国对世界的侵略的掠夺,是英国历史的耻辱,决不是光荣的。英国政府应该认识殖民统治的罪恶,只有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才能彻底改变英国的国际形象。

  5.“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明确深层含义:中国政府不怕英国政府采取敌对态度,不怕英国政府制造混乱。如果英国政府顽固地坚持敌对态度,制造灾难,那么中国政府将用武力收回香港,到头来英国政府也不会有好结果。

  (二)学习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1.“一九九切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明确:本句准确在“香港”这个要领明确、范围准确。

  2.“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此题也可放到“探究深层含义”一部分)

  明确:本句的语言准确“小的”与“大的”两个词语上。因为小的波动不可避免,一切波动都不出现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希望出现大的波动。

  五、 小结

  此时,可播放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时的录像,以激起学生的爱国豪情。

  六、 作业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7

  一. 教学目标 :

  1. 理清文章结构

  2. 体会作者在说话语气及词语的运用

  二. 教学过程 :

  1. 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记录,实际上是一篇关于香港的声明,所以也属于政论文。

  2. 文章思路

  总论:明确的基本立场,三个问题:主权问题;管理问题;过渡问题

  问: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来提出问题?(讨论这三个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述:就三个问题阐述观点和立场

  (1) 主权问题不能讨论。

  从收回的范围,时间及决心予以确认

  (2) 管理问题取决于政策。

  正面论证:现行制度和法律可以保留,只做适当改革;要同香港各界人士交流意见;中英两国进行友好磋商。反面论证:如果

  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3) 过渡问题要进行磋商

  我们不怕出现波动甚至是严重的波动,我们会勇敢的面对;但我们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友好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总结:建议达成一个协议。

  3. 学生讨论

  文章正文在讨论三个问题时的排列次序能否更改,为什么?

  4. 给出另外两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和江〈在香港回归仪式上的讲话〉,要求学生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

  作比较,认真体会本文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1]

  [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8

  一、教学目的

  1.注意表明我国收回香港坚定的原则立场的措辞,深刻体会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2.对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也要用心加以探究。

  3.进行爱国主义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通过探讨汲取智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文章深意的意识。

  三、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课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识;

  A、割让史:

  1842年:英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英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永久割让九龙半岛

  1898年:英国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

  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B、回归史: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谈判。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注音:1、妥善:( )2、信赖:( )3、殖民:( )4、管辖:( )5、磋商:( )

  6、妨碍:( )7、刹那:( )8、骨髓:( )9、叩问:( )

  释义:1、妥善: 2、回旋: 3、坦率: 4、殖民: 5、磋商: 6、叩问:

  三.学生边读边思考:

  1.切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①明确提出我们对于香港问题基本立场的三个问题——总纲

  ② ③ ④ ⑤ ⑥ ⑦提出“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的建议

  2.根据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把主权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讲?

  3.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再读这篇文章,要求学生把表现“坚定原则性”的内容找出来,看看它们是怎样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的。

  4.所有的“原则性”内容都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和态度是坚定不移的,为何要表现出如此的决心和态度?

  5.从语言角度研究一些句子的含义,以达到深入领会的目的。

  结合具体文句,研究探讨语言的艺术。本文特点简析:

  A、补充修正,措辞严谨,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B、对己,话从反面说;对人,话从正面说。

  C、高瞻远瞩,目光敏锐,言辞轻松。

  D、立场坚定,语义明确,但措辞委婉。

  分析下列文句的特点,说说都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技巧来锤炼语言,表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

  (1)、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2)、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3)、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4)、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5)、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6)、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

  (7)、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8)、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以课后练习题为主,进行研究。

  四.学生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邓小平

  总:基本立场 三个问题

  1.主权问题 不平等条约有效论

  分:2.繁荣问题 英国管辖繁荣论

  3.波动问题 香港灾难论

  总:中方建议 达成协议

  课堂小结 本文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工的论述方式,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面而又刚柔相济,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义正辞严的批驳,有循循善诱的开导;既言之有理,又动之以情;既坚持了坚定的原则性,又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谈话技巧。

  [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9

  教学目标  1.深入领会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借以领会言语的技巧。

  2.深入领会文章中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势如破竹的风格。

  教学重点:目的1。

  教学难点 :目的2。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相信我们同学都还记得,在1997年7月1日,庄严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回归了。时至今日,香港依然是如此的美丽、繁荣和稳定。这与小平同志当初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决策是分不开的。他是当之无愧的香港回归这一千秋功业的奠基者和开拓人。今天我们就学习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是一篇经典性的讲话。这些话句句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当时撒切尔夫人还威胁说,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小平同志毫不含糊地回应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

  2.研讨新课。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以简驭繁,一开始就抓住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主权问题、管理方式问题和过渡期间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有关主权部分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们的基本立场。

  明确: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有关管理方式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们的基本立场。

  明确:一国两制。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有关过渡期间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们的基本立场。

  明确:平稳过渡。

  3.分析语言。

  这篇文章明白如话,如果满足于表层意思,那真是一读就懂。我们不能满足于浅表的理解,应该深入研究探讨。那么复杂的问题,邓小平抓住三个关键问题,每个问题都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说得非常透彻,只有深入领会,才能对邓小平博大的思想、高超的智慧领略一二。所以不能浅尝辄止。

  请同学们研究课后练习一中句子的深层含义。

  (1).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明确:今天有中国政府决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决不是李鸿章,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决不是软弱可欺的,决不搞屈辱外交,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英国政府应该认识这一点,不要存在丝毫幻想,不要打错了算盘。

  (2).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明确:英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是英国对世界的侵略和掠夺,是英国历史的耻辱,决不是光彩的,英国政府应该认识到殖民统治的罪恶,只有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才能彻底改变英国的国际形象。

  (1)和(2)两个句子,对自己,从反面说,言辞不怕难听,可以最充分地表明自己铁定的立场和决心。对英方,从正面说,没有丝毫刺激对方的言辞。

  (3).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明确:如果出现大的波动,动源只能来自英国政府的不合作态度,英国政府不要一面制造混乱,一面用混乱来对中国施加压力。

  (4).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明确:中国政府不怕英国政府采取敌对态度,不怕英国政府制造混乱,如果英国政府顽固地坚持敌对政策,制造灾难,那么中国政府将用武力收回香港,到头来英国政府不会有好结果。明智的态度只能是采取合作态度。

  (5).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明确:香港过渡时期的隐患,主要是英国人蓄意制造混乱。告诫英国人不要玩弄阴谋。中英两国政府应该合作,保证香港不发生大的波动。

  (3)、(4)、(5)几个句子的语言特点是委婉的外交辞令。面对英方以波动相威胁,邓小平的话,委婉而又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出现大的波动,那只能是英方采取不合作态度一手制造的。英方既然以担心的口气这样说,那么好吧,请你为避免大的波动,采取合作态度,这样就把责任交给了英方。另一方面,用委婉的言辞发出警告。“另作考虑”,含义是清楚的,言辞却很委婉。“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被迫不得不”。又委婉地把责任说得非常明确。

  4.概括总结本节内容。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附板书设计 :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1。己从反面

  管理方式:一国两制          语言特点:2。英从正面

  过渡期间:平稳过渡                           3。委婉辞令

  [1]

  [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篇1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分析申明立场的措辞,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相关文章·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五人墓碑记

  ·项脊轩志

  ·伶官传序

  ·游褒禅山记

  ·六国论 教学设计示例(二)

  ·六国论